大棚棚膜滴水使得棚内湿度增加,会引发多种病害!怎么办?

林乡人刚子


导读:在温室大棚种植作物来讲,本身温室内的属于高温、高湿环境。在遇到大棚薄膜滴水的情况,势必会增加温室的湿度。对于作物生长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发作物病害不只是湿度的因素,还有大棚滴水的因素。水滴在作物上也会引发疾病,在大棚膜的表面会积累一些尘土、病菌之类,会随着水滴进入到蔬菜作物的内部,从而引发整个大棚内蔬菜的病害发生。

▲ 大棚膜上的水珠

关键词:温室大棚、大棚滴露、蔬菜病害

一、引言

在利用塑料薄膜大棚进行种植的情况下,内部的薄膜非常容易滴露的现象。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从哪些方便入手,是值得蔬菜大棚种植人员与大棚设计人员考虑的问题。虽说不能彻底解决,但还是可以减少大棚膜滴露的现象发生。在整体的解决方案的思路是大棚骨架的问题、薄膜问题、温室日常管理问题等从这三方面才能实际的去解决掉大棚滴露的问题。对于大棚滴露问题也主要是反季种植的日光温室,冬季大棚内与大棚外温差比较大,大棚膜滴露最易发生。

▲ 日光温室

二、解决大棚膜滴露方法一 大棚骨架

在这里很多人应该会觉得怀疑,大棚骨架不就是起到支撑的作用吗?怎么还能解决大棚膜滴露的现象啊,感觉好像一点边都不着的,可能还会觉得我瞎掰胡。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骨架不仅仅有支撑的作用,缺少还是有点引导滴露的流向。下面我就介绍一些可以引导滴露的骨架与传统骨架的区别。

▲ 几子钢骨架剖面

①新型大棚骨架如何解决滴露

对于新型大棚骨架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在温室行业中这样的骨架叫做几子钢骨架。对于它的这样的叫法是取决于它横切面是几字形状的。大家的疑问应该是很多,为什么说几子钢骨架可以减少滴露呢?这个就与它这个几字设计有很多的关系,它不仅有很多的承载力,对于滴露的降低也非常有效。这要从几字设计来讲,在几字顶面,也就是与大棚膜接触的面,在薄膜上形成的滴露,基本会到骨架上面,滴露在骨架上就会往下流,因为几字两侧都是带有凹槽的,一部分露水就会顺着凹槽流到大棚前屋面的底部,不会从骨架上直接往下滴,这样自然就会减少滴露的发生。

▲ 花架式骨架

②传统大棚骨架

对于什么是传统骨架来讲,比较常见的为花架式大棚骨架。它的承重性也非常不错,缺点也非常明显极容易生锈。花架是现场焊接而成的,结构为上玄为直径25或32MM圆管、下玄为8或10MM螺纹钢筋、中间也是采用8MM螺纹钢筋焊接而成。骨架的整体也是为弧形的,这样的骨架为什么不防滴露呢?滴露往往是从一个顶点往下落的,然而螺纹钢本身的特点就是很多个顶点,在薄膜的上的露水会顺着骨架往下流,直到形成大的露滴,从螺纹钢的螺纹处开始往下滴,也就是滴露的一部分。

三、解决大棚膜滴露方法二 大棚薄膜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一提到大棚内的薄膜有滴露的现象,在第一反应就是,你用的是不是防滴露的大棚膜。在实际当中,并不你采用了PO防滴露的大棚膜,大棚内就不会出现滴露的现象发生,只能说在某种程度下会减少大棚膜滴露的问题。并不会因为你是防滴露的大棚膜,就不会产生滴露。

①选择普通大棚膜的环境

对于大棚使用的普通薄膜一般指的是EV膜、PE膜,这些是在温室行业中使用最早的薄膜,可以说为早期的大棚蔬菜种植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种植过程中,这两种薄膜也会产生滴露的现象,如今也在温室种植行业中使用广泛,主要是因为这个的薄膜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一般价格低于1元一下/平米。一般使用一茬种植就会更换,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薄膜表面相对比较干净,滴露的发生现象也就会减少很多。一般会用在春秋大棚比较多,对于日光温室上的情况就比较少。因为冬季种植的情况下,温室内本身就容易出现滴露现象,也就很少在日光温室中使用这要的薄膜。

▲ PO防滴露膜

②日光温室为什么选择PO防滴露膜

日光温室也叫暖棚,它本身就是为进行冬季反季节种植而生的一种北方特有大棚。在冬季进行的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作物,本身就是温室内的温度高,室外的温度低,在薄膜上非常容易出现雾气。在冷热交替就会形成滴露,这是正常的现象。PO防滴露膜也是一样的,只不过防滴露膜上的滴露不会滴下或滴下的比较少而已,滴露会顺着薄膜流到前屋面的底部,滴在作物上的就比较少,从而降低蔬菜作物发生病害的几率。PO防滴露膜一般可以使用2-3年,在没有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在第二年冬季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把大棚膜内部清理干净,不然防滴露效果就会降低,起不到防滴露的效果。如今大部分的日光温室采用的都是PO防滴露薄膜,并不仅仅是防滴露,另一主要的原因是PO膜的透光率达到94%以上,对于蔬菜进行光合作是非常好的,直接增强的作物的口感。

四、解决大棚膜滴露方法三 日常管理

在日光温室冬季进行反季节种植的过程中,对于大棚本身的管理与蔬菜的管理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大棚的管理方便主要是大棚保温被的开启与关闭时间、各种通风口的开启与关闭时间,蔬菜的种植情况来讲,滴露的形成与灌溉有很多的要求,如果灌溉时间不对,就会导致大棚内湿度增大,也会在大棚膜上形成大量的滴露现象。

⑴大棚配套设施的日常操作

①保温被的开启与关闭

在日光温室上使用的保温被直接影响到温室内的温度情况,它的用途主要是解决夜间温度低的问题,保证温室内的温度。对于保温的开启时间或时机有一定的要求,在保温被开启的时间一般为太阳升起的时间,如何上午保温被升起的时间过早,温室内外有会形成严重的温差效果,棚内温度高,棚外温度低,这样就会在棚内膜上形成水珠,也就是所谓的滴露。在保温关闭的时间一般为下午3-4点之间,具体需要根据天气的情况。如果关闭时间比较晚,室内的温度低,进入大量冷空气,夜间温度升高,冷空气也会变成水珠。在有经验的大棚蔬菜种植人员,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操作。在我说的也只是大概的时间段,具体操作的时间还有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

▲ 日光温室顶部通风口

②通风口的开启与关闭

一般日光温室有顶部通风口和底部通风口,也有在后墙有通风口的设计,但并不多见。通风口的目的有两种:通风散热和降低温室内的湿度。对于什么时候开启,还是非常讲究,一般顶部通风口在上午开启,也就是在开启保温被后,就可以开启顶部的通风口。由于压力的作用,室外的冷空气进入,室内的热空气就会排除。顶部通风口开启的大小,是由小到大的开启,不能一下开到最大,冷空气的进入量太大,冷热交接就会产生水珠,这个现象大家也都明白它形成原理。底部通风口的开启一般会在中午开启,底部通风口如果在上午开启,就会有大量的冷空气进入,不仅导致大棚内土壤温度降低,影响作物生长,还会导致薄膜上的出现露珠。对于这样的方式在薄膜上产生露珠,主要是在人为的操作上。只要在大棚种植过程中,有合理规范的操作,基本会减少露珠的形成。也就能大大降低滴露对蔬菜生长过程的影响,降低蔬菜并发症的发生。

⑵温室种植的灌溉时机

①大棚种植减少漫灌形式

漫灌这样最传统的灌溉方式,如今在温室大棚种植的过程中已经很少采用了。但有些温室种植依然是采用这样的漫灌方式,漫灌最大的好处就算灌溉的最为彻底,保证作物不会缺水。但这也是它致命缺点,在温室种植并不同样露天种植,温室种植的环境相对比较密封,大量水分会导致温室内的湿度加大,对于蔬菜的病害发生几率增加几倍。尤其是遇到阴天或雪天,温室内的湿度更大,在薄膜上就会出现大量的水珠,也就是大棚膜滴露现象。对于这样的灌溉方式来讲,只能选择天气好的情况下,在上午进行灌溉,在水量上也要把握好,也会减少大棚内湿度的增加,在薄膜上出现的滴露也会降低。

▲ 西红柿滴灌

②尽量采用膜下滴灌

如今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及其他作物来讲,采用的灌溉形式主要分为两种滴灌和喷灌。喷灌适合于也叶菜类的作物,而滴灌适合于单棵生长的作物,如西红柿、辣椒、黄瓜。叶菜需要的水量大,适合喷灌,滴露对于这类的作物影响不大。对于西红柿等作物,湿度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滴露影响更大。一般这样的作物种植,采用的基本是起垄种植,在垄上覆盖地膜,然后配套滴灌系统。滴灌本身用水量少,在有地膜的情况,土壤的保湿性很高,蒸发很低。它大的灌溉时间也是在上午进行,还是因为上午的温度不高,大棚内的温度也就低,不会导致灌溉后因温度过高,导致水分蒸发快,在薄膜上形成水珠。在灌溉的时间上都是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阴天、雨天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灌溉,都会导致温室内湿度增加。

总结:对于温室内的滴露现象来讲,只能减少并不彻底解决。想要减少大棚薄膜的滴露,需要从大棚骨架的选用、薄膜的选用开始,在上述的文字上也介绍了。然后就是认为的在进行温室种植的日常管理着手,掌握好温室大棚的通风时机和关闭时机,但一定不能忽略保温被的重要性。另外与温室内湿度的关系最大的就是灌溉的方式与灌溉的时间,不然其他的操作都是白费的,灌溉不当是直接导致温室内的湿度增大,促进薄膜形成滴露的关键性因素。


起点农业


大棚棚棚膜滴水严重,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消除隐患:

一,通风换气,降温减少水滴形成,棚内温度过高在膜上与外面冷空气接触冷凝成水最后汇成水滴,通过通风换气,降低温度,带走水汽。

二,对棚膜喷施粘展剂。用细大豆粉,兑水浸泡,用细纱布滤去渣,用喷雾器对着棚膜均匀喷雾。可使大棚薄膜上的水滴滑落,并保持一定时间内不会形成新的水滴。

以上是已经发生以后采取的措施,为防止水滴出现,我们在种植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棚膜采用无滴膜,消雾膜等高级的棚膜,可以有效减少消除以后的水滴隐患。

二,科学建棚 大棚坡度要科学,可以导流水滴顺膜流向两边。棚膜覆盖要合理,这包括薄膜扣反了之类的。

最后总结:大棚前期科学建棚,选择性能较好的材料可以消除和降低后面的一系列隐患。当出现隐患以后采取通风换气,喷施粘粘剂等手段将危害降低。

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猪猪饭,手机打字很辛苦,那么:此路是我修,此文是我撰,要想从此过,关注点评称赞一个都不能少。

喜欢就加个关注呗!


猪猪尚能饭否


棚膜滴水滴到植株上,会引发多种病害。如细菌性病害、霜霉病等发生都需要液态水和伤口两个条 件,而棚膜水珠滴到植株上,恰恰给这些病害发生创造了条件。另外,棚内结露滴水使得棚内湿度增加,也有利于多数真菌病害的发生。尤其是连阴天气。棚内温度 。冬季来临,大棚陆续覆盖棚膜,由于大棚内外温差较大,棚膜内侧常有一层水珠,这层水珠使棚膜的透光率下降20%~30%,且大量吸附棚内热量,影响大棚内温度提升。更为严重的是水滴溅落在苗上,常常会引发多种病害。 

1、选用优质无滴膜

  由于目前市场上无滴膜价格是普通薄膜的两倍,很多菜农仍习惯使用普通薄膜。选用优质无滴膜,虽然在薄膜上的一次性投入增加,但棚内滴水少、湿度小、病害发生轻、喷药少,蔬菜产量高、质量好。因此,使用无滴膜虽然增加了棚膜成本,却使得后期投入降低,并增加了收入,纯收入水平反而增加。

  2、在建新棚时,要注意棚体结构建造,增大棚面角

  薄膜上露珠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增大棚面角可以使得露水沿着薄膜流下,而不是形成大的水珠落下。另外,在新上棚膜时,要注意将棚膜扯紧,使棚膜平整,也可以减少棚膜滴水。

  3、可喷洒豆面水或无滴剂

  若发现棚膜上水珠较多,可以在薄膜上喷洒无滴剂(有机硅助剂等)或豆面水。要注意在喷雾前先通风,待大棚薄膜上水珠干后,均匀喷洒到棚内膜表面,每平方米薄膜喷液120-150ml,待水膜干后再关闭通风口,这样可使薄膜在半月到一月内滴水明显减少。








风华无双闯天涯


你好,我是小张,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三农技术很高兴。

温室大棚是农业技术发展进步的产物,很好的解决了冬季露地不能瓜果蔬菜的问题。温室大棚最根本的就是解决了冬季温度过低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棚内的湿度增大,棚内湿度高会有诸多的不利影响,今天我就和大家说道说道温室大棚内湿度大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

温室大棚在冬季为了保温,一般打开风口较小甚至不打开风口,导致棚内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少,棚内作物蒸发的水分和土壤蒸发的水分散发困难,随着不断的蒸发,棚内湿度大越来越大。温室大棚在白天通风情况下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60—80%左右。浇过水或者阴雨天气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

相同的水分含量下,温度越高空气相对湿度越小,温度越低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所以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夜间经常会达到100%。棚内空气湿度大时,湿空气遇冷后就会凝结成水滴或者水膜附着在温室大棚薄膜的内表面上或植株的叶片、茎杆、花、果实上。

二、温室大棚内湿度过大的危害

  • 1、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过大的危害

(1)温室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作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会抑制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是和水分同步进行的,水分吸收减少,养分的吸收也相应的减少,作物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植株的生长发育不良。

(2)温室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会引起病害发生严重。很多的病菌在较高的湿度或者饱和湿度下或者作物的叶片上有水膜、露水时才会侵染,空气湿度大时发生严重的病害有灰霉病、霜霉病、疫病、细菌性角斑病等。

湿度越大,病菌侵染越快,繁殖越快,发病越严重。温室大棚内相对空气湿度达到95%以上时,番茄晚疫病完成侵染仅仅需要6小时,黄瓜霜霉病完成侵染仅仅需要2小时,细菌性角斑病完成侵染仅仅需要5小时。

(3)温室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减慢,作物和土壤的水循环速度变缓,土壤水分含量长时间过高引起土壤含氧量下降,土壤中微生物和作物根系的活性都下降,易发生沤根和脱肥现象。

(4)温室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如果出现高温天气,作物因蒸腾作用弱散热能力也下降,很容易把植株烧伤,同时引起落叶、落花、落果等现象。

(5)温室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作物开花授粉时花粉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失去受精能力,导致授粉受精不良,坐果率下降。

  • 2、棚内土壤湿度过大的危害

(1)土壤湿度过大,土壤蒸发量加大,会引起棚内空气湿度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又不利于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产生不良的循环。

(2)棚内土壤湿度过大,土壤里边的有益微生物活力就会减弱,而厌氧微生物以及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导致土壤中的肥料养分分解速度变慢甚至被转化成不易吸收的状态,根系也易被病菌侵染。

(3)棚内土壤湿度过大,会降低土壤的温度,不利于根系的生长,而且会降低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导致根系缺氧,严重时根系会发生腐烂,作物大量死亡。

三、温室大棚湿度大的原因

1、建棚时的地块选择不当

建造温室大棚时,如果选择地势低洼,排水不方便,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块来建造,就会使棚内长期处在湿度较大的状态,这就是从根上出了问题,后期即使采取措施也不能很好的改善。


2、盖棚膜前棚内雨雪过多

如果在盖棚膜之前,出现长时间的雨雪天气,导致棚内土壤的含水量过大,等棚膜盖好以后,随着棚内温度的升高,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蒸发,引起棚内湿度增加。 

3、浇水过多

在棚内作物生长过程中,没有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科学的浇水,为了促进作物快速生长就一味地多浇水,浇水次数多,浇水量大,导致棚内土壤和空气的湿度增加。

4、浇水方法不当

很多菜农为了节省时间、节省开支,浇水时多采用明渠输水,甚至有些菜农大水漫灌,导致土壤中的无效水分含量增加,土壤蒸发量加大,进而引起棚内空气湿度增加。  

5、没有及时通风放气

棚内降低空气湿度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风放气,如果棚内空气湿度增加时不能及时通风放气,水汽就会凝结在薄膜和植株上,薄膜和植株上的水滴蒸发又会增加空气湿度。

在冬季,由于外界温度很低,通风放气会很快降低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发生冻害,所以在冬季很多时候是由于温度的原因不能通风放气,这也是冬季棚内湿度过大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6、盲目喷药

很多菜农在日常管理中不注意病虫害的预防,等到发生时就大量的喷药,要知道喷药就会增加大量的水分到棚内空气中,使得棚内的空气湿度极速上升。


四、防止和降低温室大棚内湿度的方法

  • 1、建棚选址要正确

建造温室大棚时要选择地势高燥、排水便利、地下水位低的地块来建造,不能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的地块建造温室大棚。

  • 2、盖膜前要晾棚

不能在雨雪天气后给温室大棚盖薄膜,如果棚内有积雪或者棚内土壤含水量较高时要晾晒一段时间,等土壤含水量降低后再盖棚膜。

  • 3、盖膜时选择无滴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薄膜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分类也越来越多,在选择薄膜时一定要选择质量好、透光率高的无滴膜,选择无滴膜可以很好的减少棚膜表面凝结的水滴数量,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并有利于透光增温。


  • 4、起垄覆膜栽培

温室大棚种植时建议起垄,垄面要覆盖地膜,覆盖地膜后可以大大的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土壤水分蒸发少,浇水次数也就可以减少,从而降低棚内的湿度。

  • 5、浇水采用膜下滴管

温室大棚内浇水要放弃之前的垄沟浇水的方式,采用膜下滴管的方式来浇水。滴管可以将水分直接浇到植株根系的周围,大大的减少了无效浇水量,没有植株、没有根系的土壤浇不到水,土壤蒸发量减少,棚内空气湿度也就随之降低。

  • 6、浇水要科学

冬季温室大棚内浇水时要注意:浇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阴雨天不能浇水;浇水时水温要和地温接近,水温不能太低;要浇小水,不能大水漫灌;还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需水规律来确定浇水量。

浇水后中午要及时通风放气排湿,待水下渗可以进人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中耕松土可以破坏土壤的毛细管,从而减缓土壤水分的蒸发。

  • 7、及时通风放气排湿

通风放气是降低棚内湿度最有效的方法,在棚内温度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延长通风放气的时间。注意要在浇水后、喷药后、阴雨天气后加强通风。

  • 8、棚膜表面除水

现在有专门的除滴剂,可以喷涂到薄膜表面上,减少薄膜表面水分的凝结量。如果棚膜上凝结的水分过多时,可以用抹布蘸上一些大豆粉来擦棚膜的里面。

  • 9、提前预防病虫害并改变用药方法

田间管理时要注意提前预防病虫害,摘除老叶病叶,棚内悬挂黄板、蓝板。发生病虫害时可以用粉尘土法或者烟雾法或者毒土来用药,现在很多药剂都有粉尘制剂和烟雾制剂,减少喷雾用药的次数,可以很好的防止棚内湿度的升高。

  • 10、 采取人工吸湿的方法

如果温室大棚内的湿度过大,可以在作物的行间撒上一些草木灰、稻草、小麦秸秆或细的干土,还可以在棚内空闲的地方放上一些生石灰来吸湿,从而降低棚内湿度。

  • 11、提高棚内温度

空气湿度大小和温度高低成反比,相同的水分条件下,温度越高,湿度越小,所以可以通过升温的方式来降低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

总结:冬季温室大棚内湿度过大是设施栽培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利用温室大棚提高温度带来的负面影响。湿度过大会导致病害发生严重,也不利于植物生长,在设施栽培管理中可以通过起垄覆膜栽培、膜下滴灌、合理浇水、中耕培土、通风放气、擦除棚膜水滴、人工吸湿、提高温度等措施来降低棚内湿度,使作物生长环境适宜。

今天的说道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哦。


张小张说三农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大棚棚膜滴水使得棚内湿度增加,会引发多种病害,尤其是连阴天气或是水滴滴到植株上,更是加重了病害的发生;另外,棚膜结露会使棚膜的透光率下降20-30%,且降低棚内的温度,严重影响蔬菜的生长。

发生原因

棚膜质量。棚膜的消雾流滴性对棚内湿度控制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选用质量不好的棚膜,这种棚膜的消雾流滴性就会很差,导致棚内滴水严重。

棚面角度。棚膜角度小,就影响到了膜上水滴的流动性,使水滴不是顺膜流下而是直接滴落。

外部因素。上膜时间过早、棚面覆盖物使用不当等原因都会造成棚膜流滴性变差。如更换棚膜过早,棚内及棚面骨架产生的高温会加速棚膜中添加的消雾流滴剂的散逸,使棚膜的消雾流滴期大大缩短。

管理不当。全棚覆盖地膜加上浇水多,棚内蒸发的水分总是在棚膜与地膜这个空间内循环,随着水分的蒸发,这个空间内的水会越来越多,最终滴水越来越严重。

防治措施

选用优质无滴膜。选用优质无滴膜,虽然在薄膜上的一次性投入增加,但棚内滴水少、湿度小、病害发生轻、喷药少,蔬菜产量高、质量好,纯收入水平反而增加。

增大棚面角。一般棚脊高度与棚室宽度的比例为1:2.5-3,就可以使得露水沿着薄膜流下,而不是形成大的水珠落下。另外,在新上棚膜时,要注意将棚膜扯紧,使棚膜平整,也可以减少棚膜滴水。

喷洒豆面水或无滴剂。若发现棚膜上水珠较多,可以在薄膜上喷洒无滴剂(有机硅助剂等)或豆面水;要注意在喷雾前先通风,待大棚薄膜上水珠干后,均匀喷洒到棚内膜表面。











农村巧姐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大棚棚膜滴水,是很常见的情况。会造成两种影响,第一,加大棚内湿度;第二,病菌通过水蒸气和水传播,引发病害,比如我们常见的灰霉病、霜霉病和各种细菌病害。这些一直是让农民朋友头疼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使用无滴膜,可以减少水滴数量,降低棚内湿度;

第二、遇到晴天,及时通风,通过风带走大部分水蒸气;

第三、平时及时喷洒保护性杀菌剂,常用的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春雷霉素,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真细病害发生,还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增加作物产量;

因为这是个常发问题,很难做到完美解决,如果大棚数量多,就会造成人工成本增加。解决非常完美也是不现实的,农民朋友只能做好这些预防措施,减少空气湿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农巴士


晴天放风后喷无滴剂棚膜灌浆用的,效果不错我们这里都用这发,主要是还不贵。用后水珠明显改善,透光率提高,减少病害。






郑书来看


地上铺上黑色薄膜,使得地面水汽不蒸发,自然棚内湿度降低


村民1977


大棚棚膜滴水有以下几点

1、覆盖质量好的无滴薄膜,虽然在薄膜上的一次性投入增加,但棚内滴水少、湿度小、病害发生轻、喷药少,蔬菜产量高、质量好。

2、因为薄膜上的膜状水向下流动时,遇到铁丝、拱架等建筑材料的阻挡,形成水珠不断下滴。种情况可以把温室采光面建成弧形采光面,避免棚膜直接与铁丝接触,引起大量滴水现象。

3、喷洒豆面水或无滴剂。若发现棚膜上水珠较多,薄膜上喷洒无滴剂(有机硅助剂等)或豆面水。





墨斗哥


"最后总结:大棚前期科学建棚,选择性能较好的材料可以消除和降低后面的一系列隐患。当出现隐患以后采取通风换气,喷施粘粘剂等手段将危害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