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代玉蟬文化到達了巔峰

導讀

玉蟬是一種蟬形的玉飾,在我國古代多被用作喪葬玉器以及隨身配飾使用。最早被發現使用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兩漢時期達到鼎盛,時至今日仍有一些蟬形玉飾流傳於市面。目前已出土的玉蟬文物主要集中在兩漢墓葬,其他朝代尚不多見。本文主要以漢代玉蟬為研究對象進行闡述。

一.玉蟬的起源

蟬,是一種昆蟲,雖其貌不揚,但是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古人云:“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它所特有的高潔清廉、羽化成仙的特性,為世人所推崇,亦是中國傳文化的一個象徵。因此蟬的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了被人民用作精神及文化寄託的玉器上,並且歷經幾千年的發展仍然延綿不絕。

蟬大體上分為三種:佩蟬、冠蟬和唅蟬。佩蟬,即作為配飾佩戴於身上的裝飾品,頂端有牛鼻形穿孔便於穿繩佩戴;冠蟬,一般裝飾於帽子或頂冠正中的裝飾物,背部有穿用於將其鑲嵌或縫綴在帽子上;唅蟬,即葬玉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作口唅使用的玉唅,置於死者口中作為填充物,一般沒有穿孔。佩蟬和冠蟬是一般作為裝飾物,用以美化自身形象及彰顯身份地位;唅蟬作為葬玉,則更多意義上代表了了生者對於死者靈魂不滅、羽化重生的願望與夙求。

中國的玉文化和玉器使用歷史源遠流長。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使用範圍已經非常的廣泛。玉蟬被最早發現於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興隆窪遺址中,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已經發現的製作年代最為久遠的玉蟬,開創中國史前玉蟬雕刻的先河,但是並不多。

為什麼漢代玉蟬文化到達了巔峰

二.殷商時期玉蟬的發展演變

商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高速發展的時期。商代的制玉業發展迅猛,創造出了舉世矚目的玉文化。殷商時期的玉文化達到了中國古代玉器史上繼良渚、紅山玉文化的第二個高峰,同時也是玉蟬雕刻發展的重要階段。商代早期的甲骨文以及中後期的銘文中都留有許多用玉的記載。這個時期的玉蟬主要被發現於殷墟的各遺址墓葬中,如安陽殷墟婦好墓、殷墟西區墓葬、安陽郭家莊東南殷墓等,其他地區如山東滕州前掌大商代墓、山西靈石旌介村商墓、新幹大洋洲商代大墓、浚縣新村商墓、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等也有發現。

為什麼漢代玉蟬文化到達了巔峰


三.西周時期玉蟬的發展演變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玉石業在繼承了殷商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更加蓬勃的發展。西周時期的玉蟬多發現於墓葬中,如山東濟陽劉臺子西周六號墓、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墓、河南平頂山北滍村兩週墓地一號墓、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陝西長安灃西墓葬、河南洛陽北窯西周墓等都有發現。另外一些具有蟬形紋飾的青銅器也有發現,在信陽獅河灘西周墓中就有出土帶有蟬紋的青銅器。

西周玉蟬,在造型和紋飾上部分繼承了殷商的特點,嘴部和眼部與殷商玉蟬基本相似,頭部為略弧頂或平頂、嘴部較尖,正反兩面均有紋飾,且較為繁雜。稍有差別的是,雕刻技法和琢工較殷商時代更為嫻熟,可以見到西周特有的“一面坡”琢工,這時期線條由殷商時期的多短直線少弧線,變為多弧線而少短直;頭部多平頂,眼睛位於頭頂兩側但 西周“一面坡”雕刻玉蟬 突出於頭部以外,雙翼明顯,並且兩翼之間有線條隔開,兩翼的上側和背部的線條成倒三角形。

為什麼漢代玉蟬文化到達了巔峰

三.春秋戰國時期玉蟬的發展演變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共計 550 年,是社會制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生產力高速發展,科學文化空前繁榮以及各種學術思想興起與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制度和人們的意識形態發生鉅變,對於玉器的要求也從原來的注重禮儀轉向視覺上的美觀精緻。這一時期出土了許多玉蟬,如浙江紹興 306號戰國墓葬、洛陽凱旋路南東周墓、山西侯馬上馬墓地、山西長子縣東周墓等。 這個時期的玉蟬與西周時期玉蟬的雕琢方法基本一致,但是造型有所不同,紋飾相比之前更為繁複。春秋時代墓葬出土玉蟬數量很少,玉質的打磨拋光非常平整,整體的設計造型更向寫實的方向發展;所使用的陰刻線較淺較細,但紋飾較為繁複,眼睛在頭頂兩側,頸部較高且有紋飾,不再是簡單的幾條平行刻線,用以區分兩翼的刻線非常明顯。

為什麼漢代玉蟬文化到達了巔峰


四.漢代玉蟬的特點

漢代是我國玉石業與玉文化高度繁榮和鼎盛的時期,玉蟬這一器形和其文化在兩漢時期的重玉之氣和厚葬之風的影響下得以迅猛發展,成為了當時葬玉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漢代玉蟬的原料材質

由於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闢,使得西域地區特有的礦產玉石資源,如 崑崙玉以及新疆和田的優質玉材被大量的引進漢朝境內,極大的豐富了漢代玉器的材質來源。我們目前已知的漢代開發利用的玉石資源有藍田玉、瑪瑙、綠松石、崑崙玉、石英、翡翠、岫巖玉、南陽玉、琥珀、螢石以及各種彩石及硯石等。

為什麼漢代玉蟬文化到達了巔峰

2.漢代玉蟬的造型紋飾

兩漢時期的玉蟬造型,頭部有平頂和弧形兩種,平頂多見於西漢早期,弧形多見於東漢、魏晉時期,頭部略窄於整個蟬體;眼部突出且獨立於蟬體之外;兩翼合攏,末端呈分叉狀;蟬體呈中間厚、兩邊薄的中間凸起狀,背部有清晰的陽刻線,一直延伸到尾部,尾部及兩翼呈一個凸起的三角形;腹部有平行的弧線組成的伸縮紋;玉蟬多無穿孔,偶爾有穿孔的多為垂直於蟬體貫穿的通天穿;尾部較尖銳。在紋飾方面,線條簡單,流暢自然,稜角鮮明,簡潔有力;使用陰刻線區分出頭、肩、腹、兩翼等部分,線條以直線為主,偶見弧線;用來區分兩翼的刻線較粗,腹部刻有平行的弧線的伸縮紋,背部及兩翼大多光素無紋。

3.漢代玉蟬的雕刻工藝

漢代的玉蟬絕大多數都是圓雕的作品,部分繼承了戰國時期的雕刻技法,整體結構佈局對稱合理,雕刻工藝簡潔凝練,剛勁有力,刀刀見鋒;線條以直線為主,偶有弧線,簡單流暢,但它有兩條線上下交鋒形成的八字形,尤其是兩翼更為明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漢八刀”工藝。

4.漢代玉蟬的使用功能

漢代玉蟬按照使用功能來劃分的的話,大體上分為三種:佩蟬、冠蟬和唅蟬。佩蟬,即作為配飾佩戴身上的裝飾品,頂端有牛鼻形穿孔便於穿繩佩戴;冠蟬,一般裝飾於帽子或頂冠正中的裝飾物,背部有穿用於將其鑲嵌或縫綴在帽子上;唅蟬,即葬玉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作口唅的玉唅,置於死者口中作為填充物,一般沒有穿孔。佩蟬和冠蟬是作為裝飾物,用以美化自身形象及彰顯身份地位;唅蟬作為葬玉,則更多意義上代表了了生者對於死者靈魂不滅、羽化重生的願望與夙求。由於兩漢時期盛行厚葬之風,葬玉體制高度發達,因此這一時期出土玉蟬絕大多數是唅蟬。

5.漢代玉蟬的造型分類

漢代玉蟬在造型上大體分為 三類:A 類基本屬於圓雕作品:眼部獨立成形並突出於身體之外,背部用陰刻線區分出頭部、肩部和兩翼;頭與身體之間有較為明顯的界限,兩翼略長於尾部且尾翼較為尖銳。此類又可細分為兩種:一種可稱為完全意義上的圓雕玉蟬,不僅背部及兩翼雕刻精細,腹部也微弧形隆起, 在腹部還有弧形伸縮紋,胸部有平直短線連接而成的摺疊紋;另一種則僅背部僅經過雕刻,腹部平滑並無紋飾。這一類圓雕的玉蟬口唅出土發現的數量較多,質地優良,做工精湛, 線條流暢,是漢代唅蟬中的精品, 也是漢代玉器中的上上之作。

為什麼漢代玉蟬文化到達了巔峰

B 類玉蟬的雕刻比上一種簡單, 背部被陰刻線刻劃出頭部、肩部與兩翼,頭部基本呈平齊或略弧形, 眼部一般不太突出。頭部與身體之間多用一或兩道陰刻的橫紋區分,兩翼多與尾部等長並不突出,腹部平整無紋飾。

最後一種 C 類玉蟬的雕刻最為簡單,大多僅略具蟬形,頭部僅略刻數刀, 有的甚至僅以一道陰刻的橫線區分頭部和軀幹, 背部中間起脊呈“Y”字形,兩側斜坡表示兩翼,更加簡單的則僅在背部以倒三角形的脊線將其分割為三部分,分別代表頭部與兩翼。此類口唅橫截面近似於三角形, 發現數量也較多。

五.漢代玉蟬的地域分佈特徵

在兩漢時期的墓葬中,蟬形口唅是較為常見的隨葬玉器。無論是隨葬品繁多、結構複雜的大型墓葬, 還是陪葬品較少、結構簡單的小型墓葬中都會發現玉蟬的蹤跡。從目前考古出土的實物資料來看,其分佈地域較廣,北達內蒙古巴彥綽爾,西到青海西寧,南達廣西,東至山東膠東半島,範圍十分廣泛,幾乎覆蓋了兩漢時期全部的漢朝疆域。除考古發現所得之外,傳世的玉蟬也有相當數量。蟬形口唅不僅功能十分明確, 並且極具時代與地域特徵。在歸納總結了兩漢時期玉蟬的分佈規律時發現,玉蟬的發現主要集中在三個地區。

為什麼漢代玉蟬文化到達了巔峰

一是陝西關中地區(陝西境內西安、咸陽、渭南等地),二是山東南部及江淮地區(山東南部、江蘇安徽等地),三是河南中原地區(洛陽、鄭州等地)。在西漢早期的墓葬中,西安龍首原漢墓、徐州後樓山漢墓中有玉蟬出土;在西漢中晚期以後,玉蟬的分佈地域範圍越來越廣:最北方有內蒙古的巴彥淖爾的沙金套海及納林套海漢墓,最西方有西寧上孫家寨漢墓,最南方有廣西北海合浦西漢木槨墓,最東方有山東萊西董家莊漢墓,但這兩個地區發現玉蟬的數量仍然佔絕大多數。上表所列出的158件蟬形口唅中,僅陝西中原地區就有64件,是分佈最為集中的地區;魯南及江淮地區有47件出土,這兩地區所出土的玉蟬合計佔據總數的三分之二。河南中原地區發現的24件玉蟬,並且年代全部都是東漢以後。根據以上數量分佈可以表明:兩漢時期玉蟬的流行始於陝西關中及魯南江淮地區,而後逐漸影響到周圍區域;東漢以後,河南中原地區作為國家新興的中心,玉蟬也被大量使用。

六.漢代玉蟬的文化內涵及傳承寓意

玉蟬在兩漢時期作為葬玉口唅和配飾被廣泛使用並且經久不衰,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因素及歷史背景的,與當時社會的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統治階層的政治方針、以及當時儒家及道家思想對於人們意識觀念的影響都是有極大關係的。

1.品性高潔,獨立於世

蟬初為爬蟲, 生活於泥淖之中, 破繭而出如同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脫殼羽化,食露而生,切合了古人對於品性高潔這一思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儒家思想賦予大眾的“君子”形象的標準。

2.脫胎換骨, 羽化成仙

蟬,是一種很普通的昆蟲,但是在中國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蟬產卵後,幼蟲並不會馬上被孵化出,而是要在地下蟄伏三年,才能從地下破土而生,經過蛻皮才能成為成蟲。

3.子孫昌盛,後代綿延

蟬繁殖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符合古人注重多子多福,希望子孫後代延綿不斷的心理傾向, 因此“蟬”這一寓意在古代還具有強調種族繁衍的重要意義。在兩漢以前就有出土了一件蟬蛙結合的的玉雕實物,此器一面雕蟬形一面雕蛙形,而蛙是古人注重生殖子嗣的重要象徵,這也充分顯示了古人賦予蟬在子嗣綿延傳宗接代觀念中重要的地位。

4.永葆權力,世代富貴

由不同時代的出土文物可探知,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 對於統治者、權貴階級而言,它象徵著權力與財富的永世傳遞,所以無論是禮器還是墓葬器物都多有蟬形或蟬形花紋作為裝飾,只不過在不同用途的器形上其紋飾特點略有不同。

總結

玉蟬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玉器形制,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寓意和“羽化成仙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自上古時代以來常被用作裝飾佩玉以及喪葬用玉使用;而蟬形紋飾也因其靈活生動的形象和高潔美好的寓意在青銅器及陶器等眾多材質的器物中被廣泛應用。漢代是我國古代玉器文化史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是我國玉石業與玉文化高度繁榮和鼎盛的時期,玉蟬這一器形及其文化在兩漢時期的重玉之氣和厚葬之風的影響下得以迅猛發展,成為了當時葬玉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漢代玉蟬充分反映了兩漢時期高超的制玉工藝、等級鮮明的用玉製度、奢侈華麗的喪葬習俗、渴望永生追求得道的人文思想、富庶穩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壞境、不同地域風俗文化習慣等多個方面的內容。自對於西域的控制力衰弱,國力的後腿,玉蟬的文化也漸漸衰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