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明朝很腐败吗?为什么?

用户6093132260070


引言:

封建王朝的朝廷的腐败和皇帝的贤明与否密切相关,在明初的时候皇帝勤勉吏治清明,但是到了中后期的时候就出现吏治腐败的情况。这当然和历史上的其他王朝是一样的,但是明朝相较于其他王朝还是有区别的,我是夏目爱看书,带你看看大明王朝。

大明风华,洪武垫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得国最正的皇帝,由于朱元璋在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苦,亲眼目睹过赈灾的钱粮被各级官吏多贪污,所以在做上皇位之后用重刑来惩治贪官污吏。用朱元璋的话就是:“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同时洪武皇帝为了监督管理不单单有锦衣卫还设立了检查的官吏,以防官员坑害百姓。当时的地方检察官员主要分三类常驻的以及不定期的巡抚和考察,包括布政使,按察使和监察御史。

常驻的监察御史职掌为:“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记巡按监察御史执掌为:“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明史.职官》

监察御史可以说权力非常大,但是仅仅是监督仍然让朱元璋不放心,于是在进行对官员教育的同时还鼓励“民告官”,鼓励老百姓“越级上访”。朱元璋在《大诰》中明确写到:“若被不才官吏,同僚人等捏词排陷,一时不能明其公心,远在数千里,情不能上达,许本处城市乡村耆宿赴京面奏,以凭保全。”也就是说老百姓上访的时候若有各级官员阻拦,诛其九族,手持一本《大诰》一路畅通无阻,各地均不敢拦截。

永乐,仁宣吏治清明

洪武之治之后出现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无论是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还是明宣宗朱瞻基都是贤德的皇帝,在位期间重用内阁大臣三杨,吏治清明。朱棣上位之后在国计民生上大修水利,发展农业。明成祖鼓励之言进谏对臣下说:“君子为国不为身,故犯颜谏诤死且不避:小人为身不为国,为谄媚面谀,以苟富贵。”明成祖不是说说而已,为了鼓励大臣进谏还特地编撰了《历代名臣奏议》,以古今名人为榜样来教导大臣直言进谏。

仁宣之治的时候,仁宗皇帝和宣宗皇帝的时期因为赋税的问题以及明成祖多次出征塞外,虽然说打击了北元的势力平定了边疆,但是确实的国内的经济陷于崩溃大量的农民起义出现。在经过调查之后仁宗皇帝发现由于高额的赋税使得农民流离失所,于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起义就是让耕者有其田,同时减免赋税。宣宗皇帝朱瞻基再决定反腐之后率先清洗监察机构——督察院,选用公认的清官顾佐带头,开始全国性的反贪反腐。所以说在仁宣之治的时候明朝的吏治可以说是最清明的。

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朝廷大换血,奸臣当道

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一定是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如果说土木堡之变不仅仅只是精锐伤亡,而且还有大量的功之臣,那么夺门之变整个朝廷之中有骨气,有君子气概的人统统都被清算,其中包括北京保卫战中的头号功臣于谦。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亲征瓦剌,将六部九卿大臣全部带走,最后这些人全部客死他乡,随行灭亡的还有二十万精锐大军。当然这些只是伤了明朝的皮肉,从后面的北京保卫战以及明代宗的登基我们可以见到,虽然损失巨大但是明朝的根基力量还是在的,但是夺门之变直接导致了明朝自由落体式的衰败。

夺门之变本质上是一群无耻之徒发动的异常篡位复辟,复辟者朱祁镇可以说是一个昏君,而且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夺门之变的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朱祁镇已经重新登上皇位,大量的忠臣良将直呼这是谋逆。当权者和复辟的功臣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最后演变为一场屠杀,因为当时但凡有一点良知底线的文人都知道什么是正统,而此次事变留下的全是阿谀奉承之辈,明朝吏治彻底腐败。

虽然之后大明的皇帝也多次进行改革,但是都不能彻底施行。特别是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皇帝昏庸,更是有卖官鬻爵的事情发生,明末的时候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吏治的腐败。其中结党营私最为严重,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文官集团的势力逐渐增强,党派之争又盛行,也可以说明朝就是亡于官员的腐败。

腐败的根源

腐败通常就是离不开“贪”字的,虽然在明朝的中后期贪腐横行其实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海瑞曾说过:“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这就是明朝的真实写照,相较于明朝的宗室而言,明朝当官的薪资真得是少的可怜。

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从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七品,七石五斗;从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斗;从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

一石约为5元,这样的话正一品官47万年收入,正七品4万年收入。清官海瑞是县长正七品官,也就过年的时候吃一顿肉,官右都御史,结果在死了之后连棺材都买不起。再比如吏部尚书吴琳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全奉献给大明,到晚年为了生计还要种地。

相较这些全心全意为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而言,朱氏子孙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嘉靖四十一年的时候,地方税收为四百万石,而诸王府的禄米需要八百五十多万石,所以说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深受其害。这些大臣也就不得不铤而走险,最后政治开始腐败,文官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抱团,崇祯皇帝在自杀的时候都没有凑齐军饷,大明就这样亡了。

大明王朝的腐败总结:

封建王朝的腐败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明王朝的腐败也是由于朱元璋本人的祖训有关系,想把天下作为朱家人的天下,显然事不合情理的。上有大臣死无棺椁,下有百姓生无田亩,可以说只要君主不行或者说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最后大明王朝也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赋税严重,官员工资低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腐败与灭亡。

我是夏目爱看书,你觉得大明王朝腐败吗?


夏目爱看书


要说明朝的腐败问题,可以分阶段来看。

明朝前期还是比较清廉的,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民,从小就经历过人间百态,所以对贪官污吏是嫉恶如仇。朱元璋为了整治贪官污吏可谓费尽心思,他曾经制定了中国历史上首部反腐教材《醒贪简要录》,还整理了有关贪腐案件的书籍《大诰》,就是为了让贪官不再有贪污的念头。朱元璋还曾规定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就要被砍头,在这么严酷的要求下,朱元璋在位期间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清廉的时期之一了。

而且朱元璋时期就建立了锦衣卫,我们现在对锦衣卫的印象不是很好,多数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其实早期的锦衣卫对整治贪官污吏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只是发展到后来才慢慢腐化了。

要说穷的话,朱元璋时期也确实穷,因果明朝开国之初刚经历过战乱,而且元朝残余势力在败退漠北之前,将值钱的东西几乎全部卷走了,明朝开国之初可谓穷的叮当响,后来才慢漫恢复了。

朱元璋死后,明朝又经历了争夺皇位的事件,朱棣上位之后,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为了能在历史上留下个好名声,他的励精图治并不输于老爹朱元璋,开创了永乐盛世,这时候明朝其实并不穷,国家方正的蒸蒸日上,可以说是顶峰时期了。

明朝开始有腐败迹象是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这时候明朝开始出现第一代宦官专权的情况,就是王振,他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导致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出现皇帝被俘这么严重的情况,可见国家机制已经出了问题。

在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宦官专权达到了一个高峰,因为朱厚照的贪玩和宠信宦官,导致腐败日益严重。而且宦官地位越来越高,东厂、西厂、锦衣卫这些由宦官负责的机构,权力也是越来越大。

明朝的腐败似乎都与宦官有关,明朝有许多众人皆知且名声非常差的宦官,比如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等,这些都是宦官专权的代表人物,他们是明朝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明朝的腐败是分时期的,早期是非常清廉的,后期就开始日益腐败,明朝的腐败与宦官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宦官是造成明朝腐败的重要因素。


文化历史那些事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大明朝很腐败吗?

这个问题问的,

大明朝后期腐败很严重。

朱元璋做为一个草根出身的皇帝他和其他那种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帝不一样。因为朱元璋的出身,使得他见惯了世间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他痛恨那些贪官污吏。而做为历史上杀性最强的皇帝。他对付贪官的方法可谓是残酷至极。朱元璋颁布昭令,凡贪污银两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绝不姑息。并且朱元璋还表示,这条昭令适用于整个大明王朝,从地方到中央,不论是谁敢贪污的绝不轻饶。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贯等于一两银子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到票面价值的20%之下,按照对粮食的购买力折成人民币不过两三万元。朱元璋采用更加严苛的贪赃枉法八十两银子处死的标准。按这个比例,现在一些村官贪污几千万元,够斩上万次头、做好几万次皮囊了。

明朝先后处死了15万名贪官,其中二品以上官员152人。明朝大太监刘瑾,所贪钱财可抵国库,最后被凌迟3357刀,千刀万剐了三天三夜。老百姓掏钱从刽子手处买其血肉,或蒸、煮、烧、烹,和酒而食。处罚贪官的严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死刑较为人道,贪官再次勃发。万历十二年(1584年)冬,蛰居14年的海瑞奉召出山,担任“中纪委书记”和“中组部部长”。海瑞认为当前处罚贪官污吏的刑法太轻,应该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的立法:贪赃枉法八十贯论绞。他还提到朱元璋将贪官剥皮填草,作成人皮口袋挂在公堂上惩戒后任的办法。

纵观明朝接近三百余年,由于内阁的成立,而每个时代都是读书人当道。明中后期大量的当官的与东南商贾勾结。贪污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崇祯时期最有钱的不是皇帝而是内阁,经历过洪武的文官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天下只是朱皇帝的天下,而文官们想的却是尽量多捞一些,至于国家是否会被灭亡那是你一个人的事儿。当时在赈灾及剿灭各地农民起义的时候崇祯手上已经没有什么钱了,所以要内阁做出表率,让他们带个头希望各级官员可以贡献出一部分私产。国难当头、一位60多岁的普通老百姓、颤颤巍巍的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一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很是感动、

  赐封其为“锦衣千户”之职、老百姓们为了救国倾其全部家当。而那些穿着绫罗绸缎、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百官们呢?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了6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几千两几百两。跟老百姓想比百官显得更加的不堪、甚至为了逃避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就是为了做给崇祯看、我就是没钱了、你能把我怎么着。看到这样的情况、崇祯有急又怒不得己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己的岳父周奎是个富豪、崇祯想让其带头捐献10万两、好让其他大臣效仿。让太监去问周奎要钱时、他又哭又闹并称没有那么多银子、说的自己是个清廉节俭两袖清风的好官、最后只肯捐一万。崇祯退让了一步并坚决让其在捐出一万两来、奇葩的周奎竟然进宫去找自己的女儿、

  周皇后让其深明大义、自己掏腰包给了周奎5000两、这周奎却将女儿给的5000两只捐出3000两、剩下的2000两补自己的亏损、难道都不想想、国不在要钱有什么用呢。最后零零散散筹集20万两、崇祯彻底绝望了、身为皇帝他已经低声下气的乞求百官募捐救国、百官依然不肯多拿出一些救国,不久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那些权贵们也被李自成一一抄家、家产上缴充当国库。如果当时大家都齐心协力或许明朝还不至于覆亡。

各级官员结党营私,上至内阁下至乡村小吏无一不在这个巨大的漩涡中,就算当时的皇帝知道了此类事情之后除了杀戮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甚至这样也没有阻挡住贪腐的脚步。最后就算是官田也出现了问题,江浙一带富庶之地,大量官田被以次充好被各级官员转移到自己人手中。

  军屯中的良田被将领与当地富户所占有,在国家的名下只有那些贫瘠的土地。内阁中多数都有利益纠葛,南方的商业繁华,他们却又免除了商税而后增加农税,中饱私囊导致了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后期的农民起义遍地。

所以说大明朝,富裕的是南直隶附近的大户们。至于老百姓,能吃饱喝足就已经不错了。在哪个时代都是这样。

好了,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应该说在明初,大明的吏治还是很廉明的。因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的好几个亲人就是因为贪官污吏而死,所以终其一生他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


为了整治贪污腐败,朱元璋不惜以重典整治吏治。其中有这么两条最著名,一是规定凡是贪污超过60两以上白银,直接判处死刑;二是在各地建立城隍庙,将贪官污吏剥皮后内填稻草置于城隍庙以儆效尤。

不得不说,虽然明初贪污腐败还是屡禁不止,但是相对于其他时期,明初吏治还是相当廉明的。

但是,等到了明末,大明官员几乎无人不贪。

京债

“京债”,说起京债,首先得说说明末吏治的腐败。在明朝末年,朝廷官员不再是以谁贤能来举任官职的,而是需要用钱去吏部买,越是肥缺越是价钱高,因此每到派官的时节,吏部总是显得异常热闹。

有钱买官的当然自己掏钱买,那没钱也想当官怎么办呢,不用急,只要你关系硬,有人肯为你作保,京城便有豪门大户出来借钱给你,当然利息会很高,这便是“京债”。

可想而知,借了高利贷的官员,如果不贪腐他们的债怎么还呢,所以,明末无官不贪。

受贿之魁-言官

有明一朝,朝廷官员最怕谁,最怕言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御使,他们身上往往担着风闻奏事之权。可是,到了明末,这些人才是官员中贪污的主力军,且绝对都是巨贪。


集体腐败之下,很难有人独善其身,纵使身为皇帝,大明后期的君主也对这种现象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帝国的蛀虫逐渐将大明蛀空。


史海钩沉


各朝各代都存在贪腐现象,但是明朝带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贪腐现象最严重,明朝也是历朝历代中财政最困难的一个朝代,按理说朝廷没钱,说明收上来的税少吧,但是老百姓的税负确实越来越重,以至于明末李自成的“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在老百姓中很有市场,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和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的财政一直都是个大问题,明朝的税收基本上可以说是穷人纳粮、富人纳凉,国家的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穷苦百姓,这种制度在明初百废具兴的时候,人口凋敝,商业不发达,还能够满足国家正常所需,但是在明朝国力鼎盛时期,这就会出现很大问题,人口增多,勋贵和士人阶层的数量也在增多,可收税的田地却在减少,同时商业繁荣,但是却收不上多少商税,国家的财政很大程度上都在依靠于那些贫苦的自耕农,这就造成了朝廷缺钱,而地方上有很多的豪富,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造成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而遇到兵事,朝廷用钱就得加税,最终还是将负担压到了穷苦百姓身上。

再说官员贪腐,其实官员贪腐有部分贪腐的是国家财政,但更大程度上是与地方豪强大族的勾连,这些地方豪强大族在官员中大力培植羽翼,收买官员,对朝廷的一些政策进行阻挠,明朝时不时出现的各种党争,背后莫不有地方大族的影子,最后穷苦百姓的负担是越来越重。


Freed4om


首先就建国而说明朝正是人民选择的结果,有句话“得国之正,唯汉与明”。这两个朝代都是农民阶级反抗暴政推翻统治的结果。

明朝,是汉族最后的一个皇朝,从气节上来说,天子守国门,哪怕兵临城下也不会退缩一步,直到崇祯帝吊死煤山之上,没有一步退让。

从政治上来说,明朝是比较开放的了,皇帝非常尊重大臣和百姓的意见,大臣不同意,他也会很难受。

从外交来说是可比唐汉了,不管郑和下西洋或者大军征安南,都是很不错的,万国来朝。

说起明朝的腐败现象其实和其他朝代不无不同,一般就是指官场腐败、军事腐败。

一、明朝的言官历来都是专门监察腐败现象的,到了明末,这个现象就被渐渐打破了。因为腐败的风气已经影响到言官了。监察御史在对各地的官员进行监察的时候,会直接对他们进行敲诈,如若不从就罗织罪名,后果自负。

二、卖官鬻爵。明末时期,买官现象频发。官位越高油水越多自然价格越高,买官者花钱买官当作生意,得位后自然要从百姓身上或公款侵吞上几倍的拿回。官怒民怨这种情况在京城此起彼伏,难以管控,不少百姓就开始闹民变。

三、军队的腐败。到了明末,明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各级军官贪污军饷,克扣军粮。一个士兵的钱被军官克扣之后,还要被迫拿出一些“孝敬”兵部官员,实际拿到手的钱少得可怜。史料记载,一次阅兵仪式中精锐部队的士兵面如菜色,冬季没有棉衣更有甚者居然有几名士兵倒地不起。这还是精锐部队其他部队只会更严重。

四、明朝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的王振。王振因得英宗宠信,权势益炽,跋扈不可制。汪直在皇帝授意下,建立西厂,所领缇骑倍东厂,势力大大超过东厂和锦衣卫。宦官不仅在政治上弄权,而且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勒索大量财富。宦官专权,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安。





刺猬的vlog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明朝初期人口9000多万,到了万历年间,人口近2亿,是元朝最高人口数时的2倍。据靠谱的分析,明代的GDP占世界的45%,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大国。它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出现了一批商业化集镇。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伴随着官员的腐败。有人甚至说,明代的经济的发展,腐败是其润滑剂。明朝作为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帝国,与其他朝代相比,它的腐败具有其特殊性、独创性。 

众所周知,大明缔造者朱元璋平生最恨贪官,对于腐败官员更是零容忍。规定官吏贪赃到钞六十两以上的枭首示众,且处以剥皮之刑,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刑场。如此重刑,仍不能阻止贪腐,朱元璋自问:“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他一气之下,规定今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了。在他的重拳之下,贪腐之风得到有效遏制,但他死之后,贪赃枉法者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冲垮了明朝的大堤。

我们知道,朱元璋给官员们设定报酬非常低,这些的报酬无以养家,更不可能让其有尊严的生活。与此不对等的是,权力恰恰掌屋在这些官员的手里,当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或选择性监督时),利用权力进行商业寻租成为一种可能。朱元璋死后,其继任者通过变通的方式,给大小官员增加了许多收入,这些收入处于半合法地位(相当于现今的“灰色收入),其数额常常是工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这还不算,官员们开动脑筋,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发财花样。如果说,中前期的明代官员对贪污受贿还有所遮掩,到了晚明,他们就公开化了透明化了。

权力寻租是明代最大的贪腐问题。比如,明代监察机 构设计得相当缜密,对官 吏的监 管无孔不入。但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明代,任何权力都可以变现,任何权力都可以被收 买。监察的力度有多大,收 买的力度就会有多大。 明朝都察院各御史首先成为贿 赂对象。他们的考绩、纠察与举劾等权 利,被打捆收购,到了明代中晚期,监察机 构失去作用,它本身就成了一具腐败透顶的尸体。高高在上的巡按御史却成为贪 污受 贿的一支主力军,史载:“使者所至,有司公行贿 赂,剥下媚上,有同贸易。” 

上层官员“有同贸易”,中下层官员脑洞大开。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开辟贪污新战场:利用“驿站”(政府接待办)大发横财,利用“火甲(消防和治安费)”转嫁负担,利用“铺行(商户的铺子)”大发模财,利用“军屯(士兵开垦荒地)”倒卖粮食等等。当贪污成为明代官场的一种潜规则,升华为一种地下文化时,明代的毁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香水老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其实每个朝代的灭亡还不都是一样,官贪而民困。

明朝有三个特色,一是宦官势大(魏忠贤等),二是密探繁多而刑罚残酷(东、西厂,官员人人自危),三是官员结党(东林党等,别以为结党是什么好现象,它会限制官员的提升与褒贬,使各个党派之间大肆攻伐、打击异己,导致政坛不稳。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又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扫平各种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

明朝统治者通过废除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以八股取士和在地方设立三司等措施和制度,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明朝前期,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鼓励垦荒, 进行屯田,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前代,除水稻等粮食作物外,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载种。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烟草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也是明代农业的一个特色。明朝的纺织、制瓷、冶铁等手工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技术更为先进。明朝的商业和城市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苏州等地,有许多以丝织为业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维持贫困的生活。苏州城里有机工几千人。“机户出机,机工出力”就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生产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谴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许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臣,搭乘郑和的宝船来中国访问,明政府对他们给以热情接待。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明朝中期以来,中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扰。戚继光等爱国将领,在人民支援下,肃清倭寇,这是历史上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一次胜利。16世纪,西方殖民者相继来到中国沿海地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中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残酷地迫害异己、镇压人民。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的地步。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剥削,加上灾荒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被拥戴为闯王。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农民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统治。


栋栋说史


在明朝,官员的腐败问题极为严重,从明朝初年,到明朝灭亡,腐败问题一直都十分普遍。即使明朝的统治者曾制定法律严惩贪腐官吏,但从整体看来,得到的效果并不明显,明朝的腐败问题并没有因为严苛的刑罚得到解决,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明朝并没有一个清廉的政治环境;其二,明朝的法律看似严苛,但却无法有效执行,难以惩戒腐败的官吏;其三,明朝官员的俸禄低,而且日常开支还不少,不索贿无法养家。

腐败的社会风气明朝的腐败问题一直都无法根除,而且还愈演愈烈,在明朝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股歪风邪气,几乎是无官不贪,到最后皇帝都开始默许官员贪污,可想而知,明朝的官场风气腐败到了何种地步。

大官向小官索贿,小官就直接从百姓身上索要钱财,这样的风气逐渐成为明朝官场的一种常态,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只能接受这种社会现实,选择同流合污。在明朝末年,官员的贪污之风更加盛行,甚至还有人公开买官,各种官职明码标价,统治者明知如此,却无可奈何。

当这种不正常的社会风气逐渐演变成一种常态,所谓的廉洁守法就形同一张废纸,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种贪腐风气浸淫之下,即使有官员想要廉洁奉公,恐怕也只会被大部分的腐败官员所排斥,就如同海瑞在明朝无法得到重用一般。当所有人都不以贪污为耻,就会导致腐败的官员如鱼得水,清廉的官员寸步难行。

总的来说,明朝在建立之初,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官场环境,在这种腐败的环境之下,培养的也只能是腐败的官吏。

无法有效执行的法律在明朝初年,明太祖规定严惩贪污官吏,所用刑罚十分严苛,官员贪污超过60两白银就要被剥皮实草。不过在明太祖之后,对贪官的惩处力度不断降低,这致使那些贪官们的顾忌越来越少,而腐败的念头却不断滋生,直接导致贪官越来越多。

在弘治时期还曾规定“但有职役者,受财八十贯处以绞刑”,但是到了万历时期,绞刑已经改为“受财枉法至满贯绞罪者,发附近卫所充军”,死刑已经被改为流放。律法对于官员贪污的处罚越来越宽松,自然不能对那些贪官们形成有效的震慑。

刑法的松弛,如同对贪污腐败的纵容,而明朝无法有效打击贪污官吏,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皇帝的包庇。太监李广因为贪污受贿、抢夺民田被弹劾,最后却被孝宗皇帝压下,明朝的最高统治者对贪官的包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腐败的盛行。而且明朝对于贪官的姑息极为严重,到了后期甚至是“败军之将,可以不死,赃吏巨万,仅得罢官”,这样的结果让一部分清廉的官吏主张恢复明太祖时期的刑罚。

在正统六年,有御史大夫上书称:贪污冒法者,置之重典,则贪风息矣!

在万历时期,海瑞上书要求严惩贪官:因举太祖法剥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贯论绞,谓今当用此惩贪。

这些官员要求严惩贪官,也反映了他们对明朝放纵贪官的不满,不过明朝对于贪官的放纵也与明朝的统治者有关。明初的皇帝大多十分勤政,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贪图享乐,致使朝中大臣相互争权夺利,一些奸佞之辈结党营私,面对这样的局面,皇帝却碌碌无为,甚至自己都成为了腐败的一份子。明朝的万历皇帝以太监为矿监,这些太监明目张胆的为皇帝敛财,无人敢管,也无人能管,这样的局面又如何能打击腐败的官吏。

低微的官员俸禄明朝的官员公开受贿,也与官员的俸禄低有关,大部分的官吏收入低微,甚至无法养家糊口,只能靠着收取贿赂增加收入,生活的压力迫使这些人不得不贪。

在明史中就有记载: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而且明朝还实行折俸制度,所谓折俸就是将一些贡品按照一定的价格折算成俸禄发给官员,这就导致官员实际得到的收入比规定的俸禄还要低。

国初定制,百官俸给皆支本色,如七品官月支本色米七石,足以养廉。后改四品以上三分本色,七分拆色,五品以下四分本色,六分拆色,又改外官月支本色米二石,余皆拆色。拆色以钞为准,米一石拆钞十五贯或二十贯。钞法不行,不值一钱。布一匹值银不过五钱,折米二十石。

官员的收入包括米麦等实物,还有一定比例的宝钞。但宝钞不断贬值,导致官员实际的收入越来越少,这让一些靠着俸禄养家的官员日子过得十分困难,连温饱都是问题,又让官员如何养家,自然只能靠着受贿维持生活,这样的现状根本无法遏制腐败问题。

曾有官员称:今在外诸司文臣,去家远仕,妻子随行,然禄厚者月给米不过三石,禄薄者一石、二石而已。其所折钞,急不得济。九载之间,仰事俯育之具,道路往来之费,亲故问遗之需,满罢闲居之用,其禄不赡,则不免移其所守,此其所以陷于罪者多也。

平时需要养育子女,孝敬尊长,亲朋好友之间的走动,官场上的迎来送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只靠着微薄的俸禄难以应对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官员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寻找金钱的来源,受贿自然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个清官也就转变为一个贪官。

结语明朝社会风气的影响,法律对贪官的纵容,以及低微的官员俸禄,对明朝的官场腐败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腐败如同野草一般即难以根除,又容易疯狂生长。明朝的腐败问题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社会要想健康发展,消除腐败必不可少,只有营造一个廉洁清明的社会环境,健全惩处贪腐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贪腐分子,才能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国家!


菜得睡不谢


明代的官员腐败问题很严重,不能说后无来者吧,肯定是前无古人的。明代初期,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劳模级的皇帝,御下极其严格,注重民生,这也是明代能快速摆脱元代遗祸的主要原因。但明代的文官制度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温床,在皇权尚能压制相权时,这一现象还没有凸显,土木之变后,相权增强,虽然皇帝试图用宦官来制约内阁,但又变相滋生了另一个贪腐集团,加上勋贵集团,整个明代的中后期,腐败之重,是超乎想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