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用戶4474589971


當時世界的老大老二大打出手,其他三四五六七如果貿然加入,是本大利小的事,不符合國家利益,只有在大勢明朗,強弱分曉時行事才穩妥。後人痛惜其他六國坐觀秦國獨大,是基於一種上帝視角,知道秦滅六國的結果而反推出的論調,以當時最強二個國家過招,旁人躲之唯恐不及,哪有主動插手的道理,何況,齊國當時的國策也以聯秦自保為主旨,很少摻和六國爭戰了。


上黨的位置確實重要,趙國接手也有道理,最大的失策是對後果預計不足,能想到秦國必不罷休,兩國必有一戰,但沒有想到秦國決心如此之大,險些做出滅亡趙國的行動。秦國包括秦昭襄王和范雎等人,也沒想到會打得這麼艱苦和大規模,狹路相逢勇者勝,秦國國力基礎雄厚,勉力勝出後也是強弩之末,後來才會發生暫時休戰召回白起之事,這場戰事之前出乎七國所有人的意料。(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因為預計不足,趙國在輕率接手上黨後,馬上派出廉頗做好戰爭準備,秦昭王則命令左庶長王齕率軍攻打趙軍,初期是小規模接觸戰,隨著戰事的膠著,兩國的實力君主大臣的綜合能力就表現出來了,秦昭襄王堅決打敗趙國,表面上示之以柔,暗地裡詭計百出,行計讓趙王以趙括代替善守的廉頗,秦王親至河內督戰運糧。而趙國準備不足,耗得頭昏腦脹,急於結束戰事,開始昏招百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其他各國見勢不妙,有主動插手強行拉開兩國的打算,楚國打算出兵助趙被秦國嚇退,而趙國外交失策,不明白秦國的狼子野心,還派出使者求和,被秦王借勢向天下人表明兩國正在談和,誤導了各國一些有明智之士的判斷。等到秦軍再度大舉進攻時,趙國已成孤家寡人。其中燕國一直視趙國為大敵,韓魏被秦國打怕了,楚國被嚇退,只剩齊國有能力出兵助趙。(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但齊趙之前的關係並不好,在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內亂,齊國出兵差點滅亡燕國,燕昭王上位後引發五國攻齊之役,五國聯軍在樂毅的帶領下,把齊國打殘,齊國只剩莒和即墨二城。對齊國進攻最狠的,除了燕國軍隊,就是趙國軍隊,所以,齊國的險些滅亡有趙國的功勞。再者,秦國在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驅使下,長期拉攏結好齊國,狂攻三晉,於情於理,哪怕從當時天下大勢來看,齊國都沒有出兵助趙的必要。有人以唇亡齒寒勸喻齊王建,也有點虛,趙國強大對齊國才是緊急威脅,秦國強大離威脅到齊國還遠著呢,基於這種心理,齊王自始至終沒有出兵和借糧給趙國。


南方鵬


首先,齊國之所以見死不救,這其實都得怪趙國自己!

在長平之戰之前,還發生了一場決定戰國曆史走向的大戰,這就是五國伐齊戰爭。此戰中,燕國名將樂毅率趙、魏、韓、燕、秦五國聯軍伐齊,一舉攻破齊國七十餘城,打得齊國只剩莒、即墨兩城。而後,齊國成功復國後,便記恨上了這五國,尤其是趙國。

為什麼?因為,在此之前,趙國可是齊國的盟友。結果,趙國當時居然為了自己的利益,加入到諸侯聯軍的陣營之中,從背後給齊國捅了一刀。因此,復國後的齊國自然是無比憎恨趙國的背信棄義的。

所以,在長平之戰期間,糧草告絕的趙國其實也曾急派使臣赴齊求糧。然結果,趙國的需求卻被齊王無情的拒絕了。

其次,齊國自復國後,進取之心就全沒了,總是想置身度外。

事實上,在五國伐齊戰爭之前,齊國可是相當有作為的東方強國,曾一度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的東方霸主。然而,自田單復國後,齊國不僅國力元氣大傷,不復當年之強大。而且,齊國振興圖強的主心骨也從此被完全打斷,此後數十年間,齊國自己墮入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忽悠當中,對於秦國對他國的征伐,齊國都採取置之度外的態度,在沉默中等待著自己的滅亡。

所以,長平之戰中,齊國對趙國的見死不救,不光是因為出於對趙國當初背叛自己的記恨,更在於齊國自身的這塊心病!



這些歷史要讀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從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考慮,齊國都不會救齊國,也不該救齊國。原因有以下幾點。

圍魏救趙,趙不知感恩

馬陵戰爭和桂陵之戰的時候,趙國被魏國打的差點要亡國了,最後是齊國圍魏救趙,齊國勞民傷財幫助了趙國,可是趙國最後卻忘恩負義卻數度攻齊,五國破齊後,趙燕仍然繼續攻打齊國,齊王建的爺爺齊湣王在戰爭中被殺,齊國全國被洗劫,他爹潛逃流落民間受盡苦難。這些仇恨加起來,換做任何人都不會去救趙。

長平之戰的起因

秦國在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切斷,於是韓桓惠王讓上黨郡的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息兵,可是馮亭不願意,就和百姓謀劃後把上黨郡獻給趙國,中間趙國經過一系列商議最後決定接受了上黨郡,由此引起秦國不滿,歲派兵攻趙,說這個的原因就是想說,你趙國拿了好處,招引秦國來打你,你卻要別人出錢出力,幫你保護你得來的東西,怎麼可能?所以齊國更不會救趙。

家門口的威脅

如果齊國幫助趙國打敗了秦國,奪回了上黨郡,那趙國的勢力範圍就會進一步擴大,成為中原第一大國了,比之齊國,絕對的壓倒性優勢。而趙國打敗秦國就沒有了西邊的憂患,在回過頭來攻打齊國,恐怕齊國會滅國。


小染愛歷史


長平之戰,是趙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根據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60年,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戰略性大決戰。在長平之戰中,面對強大的秦國,趙國可謂苦苦支撐。在被秦國擊敗之前,趙國曾經向齊國求援。彼時,韓國和魏國已經衰落,燕國實力弱小,而楚國則距離相對較遠,所以,齊國成為趙國尋求支援的主要對象。不過,對於趙國的求援,齊國選擇了坐視不理。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一、齊國原是戰國中期的強國

首先,在很多人看來,齊國沒有救援趙國,是缺乏長遠眼光的體現。誠然,趙國一旦被秦國重創,也即輸掉長平之戰的話,意味著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不可阻擋。由此,在趙國被秦國消滅後,齊國顯然也無法獨善其身。唇亡齒寒的道理再簡單不過。但是,從齊國的角度來看,確實有充分不救援趙國的理由。特別是趙國做得兩件事情,更是讓齊國非常痛恨趙國。一方面,就齊國來說,原本是戰國中期的強國。在齊國巔峰時期,一度和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也即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不過,樂毅領軍的五國伐齊,讓齊國迅速從巔峰跌落。

二、樂毅領軍的五國伐齊,讓齊國受到重創

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84年,趙與秦、燕、韓、魏五國舉兵伐齊,趙惠文王並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五國破齊後,趙、燕軍仍聯合攻齊。由此,在五國伐齊這一歷史事件中,趙國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僅在樂毅出兵前參與謀劃,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更是親自出兵攻打齊國。在秦國、韓國、魏國這三國都退兵後,趙國依然與燕國繼續攻打齊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導致齊國衰落的五國伐齊中,趙國可謂出了不少力,這無疑讓齊國上下記在了心中,久久難以忘記。

三、五國伐齊後,趙國連續攻齊

在五國伐齊後,齊國需要休養生息,以此恢復國力。不過,在齊國最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趙國卻不斷進攻齊國,導致齊國始終無法恢復鼎盛時期的國力。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閼與下。”也即在五國伐齊之後,廉頗、藺相如親自率軍攻打齊國,奪取了齊國的城池。除了廉頗、藺相如之外,趙國君主趙惠文王還派遣燕周率軍攻打齊國。使齊國不斷在邊界上顧此失彼,疲於奔命,這樑子是越結越大。

四、趙國攻佔了齊國五都之一的高唐

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趙惠文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74年),趙國大將燕周率趙軍攻取了齊國的昌城(今冀州市西北)、高唐(今山東高唐東)二城。高唐乃齊國五都之一,地位與齊都臨淄相當。由此,趙國從齊國手中攻佔了五都之一的高唐,無疑給齊國帶來了重創。由於在長平之戰前,趙國頻繁地攻打齊國,讓後者可謂記恨在心。因此,等到趙國苦苦支撐的時候,齊國自然選擇了坐視不理,也即拒絕支援趙國。總的來說,對於齊國和趙國來說,因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戰國時期爆發了多次戰爭。在此背景下,長期處在下風的齊國,無疑是比較仇視趙國的,其在長平之戰時的態度,自然也就很好理解了。

唇亡齒寒的道理再簡單不過,但是由於歷史上的恩怨太多,齊趙兩國都相互極端仇視,恨不得置對方於死地,只要是能消滅對方,哪怕是杯毒酒,也會毫不猶豫吞下。

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五國後,以齊絕秦使為藉口, 以王賁為將南下攻齊,齊軍驚慌失措,不敢與秦交戰。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齊王以不戰而降秦。秦軍攻佔齊都臨淄,齊亡。


小馬哥眯眼看天下


這個只能說是趙國自己太貪作死!當時的說法是秦國如虎,趙國如狼。這趙國已經被看成是跟秦國一樣威脅列國的怪物了,這也是大家袖手旁觀的主因,他們同樣擔心趙國,他們想要讓秦趙二虎相爭,最好兩敗俱傷,這樣對大家都好。

秦國對列國確實是有很大的威脅,秦國有想打誰就打誰的實力,但是秦國的敵人也多,幾乎從秦國崛起之後秦國一直是被圍毆的對象,這使得秦國不斷的與列國交戰,今天打這個搶了這塊地,明天被那個打,為了求和不得不又把昨天搶來的土地還回去。比如以秦國國土面積來看,公元前258年時期的秦國國土幾乎持平於公元前316年(多了一塊南郡,但是卻缺丟了河東郡);

趙國對周圍國家的威脅卻不比秦國小。趙國從公元前297年開始到公元前269年,大約三十年時間裡整個國家領土擴大了三倍,這多出來的領土全部取自韓魏齊燕四國。

趙國一直以來都非常愛貪小便宜,不管是什麼便宜,只要有便宜都佔,今天割一城明天割一城,反正只要能賺便宜,趙國就不惜對他國翻臉。這使得當時的四國對趙國顧慮重重,一旦趙國從對秦作戰中緩過勁來,那麼對列國的威脅就是致命的。秦國的間諜就在各國散佈謠言說趙國正在跟秦國議和,趙國準備向秦國割讓城池,然後再轉手向四國討要便宜回來,這列國結合趙國的前科做法,覺得很有道理。


優己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當時的齊國已經不再是當初國力強盛的東方大國了,其次齊國與這些國家20多年前早已結下了深仇大恨。那麼齊國為什麼落魄了呢,而又是因何而與趙國結下了深仇大恨呢?請聽小祁為您細細說來。
(長平之戰作戰圖)

五國伐齊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在長平之戰前發生了一件足以影響戰國後期格局的大事—五國伐齊!很多人都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的轉折點,而在我看來,五國伐齊才是真正的轉折點!而五國伐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長平之戰的結果!

這裡簡要的介紹一下五國伐齊!當時齊國滅了宋國,國力空前強大,瀕臨齊國的燕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於是決定聯合諸侯攻打齊國,其他諸侯覺得是該削弱一下齊國了,於是組成了五國大軍殺向了齊國,由樂毅領軍。最後打的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莒和即墨!
(樂毅伐齊圖)

但是你以為就這樣齊國就和各國結仇了嗎?並不是,當時各國互相攻伐是常有的事。最重要的原因是齊湣王—這是戰國死的最慘的君主!五國伐齊楚國沒有參加,但是楚國卻去趁火打劫了。

楚國人淖齒抓住了齊湣王,要求割讓國土,齊湣王堅決不從,惱羞成怒的淖齒於是將齊湣王剝皮抽筋,並用抽出來的筋將齊湣王吊在房樑上,齊湣王被吊著哀嚎了兩天兩夜才氣絕身亡,死相可謂相當的悽慘!

經過五國伐齊以後,雖然齊國又在田單的率領下成功復國,只是經此一戰,曾經不可一世的東方大國已是元氣大傷,走上了慢慢的恢復之路。曾經的兩超多強格局被徹底改變,從此秦國一家獨大,漸有吞併六國之勢。而殘害齊王的大仇也被齊國後代君主銘刻在心,從此以後合縱齊國都不參加,坐山觀虎鬥,我齊國自得其樂!


(齊湣王影視形象)

同時五國伐齊之戰將齊國積累的財富洗劫一空,宗廟盡毀。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齊王爭霸導致的,因此齊國從此關起門來搞發展,你們愛咋爭咋爭,我齊國不跟你們玩兒了,我就守好自己的國土就行了!

因此總的來說,齊國不救趙國有兩點。一、當年險些被滅國,君王慘死的仇還記著呢。二、經過五國伐齊以後,齊國上下都產生了嚴重的厭戰情緒,當初就是因為爭霸導致了險些滅國,而君王也慘死,因此全國上下都樂得坐上觀虎鬥,偏安一隅!


小祁說歷史


根據《史記》和《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和趙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發生的戰爭。而在長平之戰中,趙軍面對擁有強大後勤的秦國,可謂是苦苦支撐。被秦國擊敗之前,趙國曾經向齊國求援。當時的韓國和魏國已經在強秦的連續打擊下衰落,而燕國實力較弱,楚國則遠水不解近渴,所以趙國把唯一的求助希望放在齊國方面。可是對於趙國的求援,齊國竟然選擇了坐視不理。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而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在很多人看來,當時齊國沒有救援瀕臨潰敗的趙國,是缺乏戰略眼光的體現。趙國一旦被秦國擊敗,而長平之戰中輸掉的話,將意味著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再也無人可擋。而趙國被秦國消滅後,齊國必然也無法獨善其身。不過,從齊國的角度來看,確實有不救援趙國的理由。特別是趙國做得兩件事情,更是讓齊國非常痛恨趙國。就齊國來說,在齊國巔峰時期,一度和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在戰國中期,特別是齊閔王在位時,齊國的疆域達到了巔峰,除了山東省一帶,齊國的疆域還擴大到今河北省、河南省、江蘇省、安徽省一帶。對於這一時期的齊國,已經和秦國平起平坐了,甚至齊閔王還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但是,樂毅率領五國大軍討伐齊國,雖然經過田單復國,但是齊國因此而元氣大傷。不過,更為關鍵的是,對於魏國、楚國、趙國這三個國家,還在戰國後期蠶食齊國的疆域。比如趙國來說,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趙將趙奢伐齊,攻取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

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84年,趙與秦、燕、韓、魏五國舉兵伐齊,趙惠文王並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五國破齊後,趙、燕軍仍聯合攻齊。由此,在五國伐齊這一歷史事件中,趙國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不僅在樂毅出兵前參與謀劃,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更是親自出兵攻打齊國。在秦國、韓國、魏國這三國都退兵後,趙國依然與燕國繼續攻打齊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導致齊國衰落的五國伐齊中,趙國可謂出了不少力,這無疑讓齊國上下記在了心中,久久難以忘記。

另一方面,在五國伐齊後,齊國需要休養生息,以此恢復國力。不過,在齊國最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趙國卻不斷進攻齊國,導致齊國始終無法恢復鼎盛時期的國力。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閼與下。”也即在五國伐齊之後,廉頗、藺相如親自率軍攻打齊國,奪取了齊國的城池。除了廉頗、藺相如之外,趙國君主趙惠文王還派遣燕周率軍攻打齊國。

在戰國末期,秦國在消滅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這五個諸侯國的時候,齊國一直沒有派兵救援其他五國,也即抱著一種“坐視不理”的態度。對此,在很多人看來,這是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所以齊國才對其他五國“見死不救”。不過,在筆者看來,齊國這麼做的原因遠不止於此。

首先,《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在戰國中後期,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由此,在秦國消滅山東六國的過程中,“遠交近攻”的策略被一直執行,促使秦國得以步步蠶食魏國、韓國、趙國這三晉的土地,乃至於最終剪滅六國,建立秦朝。而在“遠交近攻”之外,魏國、楚國、趙國的所作所為,也是齊國選擇保持中立的重要原因。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即便是長平之戰後,趙國依然向齊國進攻,繼續攻佔齊國的疆域。對此,趙國本來是內陸型的諸侯國,但是,通過對齊國疆域的蠶食,趙國在戰國後期都快打到大海邊了。同時,就魏國來說,魏安釐(xī)王在位期間,派兵攻打齊國,拿下了齊國五都之一的平陸。至於強大的楚國,在長平之戰後消滅了齊國旁邊的魯國,還攻佔了齊國在今山東省南部的疆域。由此,到了戰國後期,因為趙國、魏國、楚國這三大強國的蠶食,導致齊國的疆域不斷縮水。

最後,非常明顯的是,在戰國後期,齊國自然對趙國、魏國、楚國等諸侯國十分不滿了。在此基礎上,秦國和趙國展開長平之戰,趙國向齊國借糧,自然遭到了齊國的拒絕,對於齊國的選擇,顯然不是一種目光長遠的表現,因為唇亡齒寒的厲害關係,在秦國消滅了山東五國後,齊國自然不能獨善其身。

但是,從感情上來說,魏國、趙國、楚國對於齊國的兵戎相見,也是促使齊國在長平之戰乃至其餘五國一一被滅時不伸出援手的原因之一,換而言之,山東六國因為各自的利益瓜葛,始終無法齊心協力的對抗秦國,這是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的關鍵。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




漢家二郎


提者要問的是不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向齊國借糧,齊國不給,導致趙國被逼應戰,最終慘敗?



其一、秦國“遠交近攻”政策的成功

在春秋戰國時期,最活躍的不是別人,正是縱橫家,因為只有戰爭才能凸顯出他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事。而對於擁有吞併六國,雄踞於內之心的秦國就很好的堅持合縱連橫這一方針。

在長平之戰前,秦國相國范雎就逢秦王的命令帶重金賄賂了各國的掌權人氏,尤其是齊王身邊的重臣,讓他在朝堂上左右齊王的意見,讓趙國得不到任何幫助。導致趙國糧食不足,趙將趙括迫於國內壓力,倉促應戰,導致趙軍大敗。



其二、齊王報昔日五國伐齊之仇

燕昭王二十八年,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激戰於濟西,打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時齊國緊剩莒、即墨二城。

當年五國伐齊,齊國被打的僅剩兩座城市,君王也被殺,由堂堂東方大國到差點被滅亡。這樣的恥辱可不是那麼容易就忘掉的。如今昔日劊子手之一的秦、趙大戰,齊國更沒有理由去幫其中一方,甚至還很高興兩國最後兩敗俱傷,好有漁翁之利。



其三、齊國君臣目光短淺,沒有重視秦國的危害

齊王建根本沒有野心與魄力,作為齊國的大王,只想著享福。幻想著有其他幾國在前面,秦國在其有生之年也打不到齊國,在加上朝堂內奸臣當道,矇蔽事實。導致齊國沒有過於重視秦國的虎狼之心。只想著讓趙國去消耗秦國的國力,所以沒有出手幫助趙國,而齊王建也成了齊國最後的大王。

春秋無義戰,一切都是利益在驅使。面對兩個大國的交戰。恐怕其他國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幫忙,而是壁上觀戰,企圖有漁翁之利。而且當時秦有王翦,趙有李牧。最終無論哪個打贏,對於齊國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所以對於趙國的請求,當然是拒絕的。


南柯夢說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主要原因還是秦國的實力太強,自商鞅變法之後,再加上歷代國君的勵精圖治,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讓其餘東方六國膽寒,不敢輕易撼其鋒芒!


故,齊國又怎麼可能為了趙國而去得罪強大的秦國呢?畢竟齊國和趙國的關係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當初趙國可是和其它國家曾一起攻打過齊國,甚至險些讓齊國滅亡。

所以齊國又怎麼可能去救趙國呢,說實話,齊國沒有火上澆油,趁機對趙國發難就很不錯了。再者,趙國實力也算不弱,秦國即便能勝,恐怕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那麼齊國等說不定可以漁翁得利!


所以,齊國自然選擇坐山觀虎鬥了,畢竟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而這或許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道理吧!再加上齊國地處偏遠,即便想要救援恐怕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再者,長平之戰的領軍者後來可是換成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那麼即便有其它國家的援兵,恐怕都未必打得過白起!而這些便就是那些國家見死不救的原因。


寰宇戰神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秦趙長平之戰時,不止齊國見死不救,其餘的韓、魏、楚、燕也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韓國是秦趙長平之戰挑起者,因為韓國許給了秦國上黨郡,而韓國上黨郡的郡守馮亭轉手卻把上黨送給了趙國,這就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索。

但秦趙真打起來之後,韓國卻躲得遠遠的,因為兩個諸侯他誰都得罪不起,夾縫中求生存其實還真不容易,燕國和趙國是世仇,秦趙打完後,燕國立即對趙國踹了一腳,更別說此時會救趙國了。

楚國倒是有救趙國的心,調兵遣將都準備好了,結果被秦國人一句話給嚇得不敢動了,這句話大意是,你要敢救,我打了趙國,就去打你,楚國真被秦國打怕了,於是也就放棄了救援趙國。

魏國的態度則更讓人生氣了,因為它是想做個徹頭徹尾的牆頭草,只等戰爭快出結果的時候,才考慮戰隊問題,所以魏國的大軍,也變成了秦趙戰爭的觀眾。

說完了,其餘幾個諸侯的態度,我們重點來說下,齊國為何會見死不救。

這是因為齊國出了一個昏君,齊王田建,長平之戰爆發時,齊王田建剛剛即位幾年,不過他卻積極響應和配合了秦國的遠交近攻,無論中原打成了什麼樣,齊王田建就奉行四個字:不聞不問。

從公元前264年齊王田建繼位,一直到公元前221年齊國無條件向秦國投降,齊國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世外“,因為這四十餘年,齊國愣是沒參與諸侯國之間一次戰爭,並且秦國各個擊破山東諸侯時,田建還派使臣去秦國祝賀歡呼。

我們言歸正傳,接著說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後期,趙國幾十萬士兵被白起圍困,送去長平的糧食,又被秦軍屢次截斷,趙國已經沒有糧食支撐此次大戰了,於是就向齊國借糧。

但是,無論誰去勸說齊王都沒用,得到的就倆字:不借,此時的一位謀士(《戰國策》記載此人為蘇秦)還對齊王講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是田建還是倆字,不借。

就這樣,齊國看著趙國被秦國碾壓,最終選擇了見死不救,說來也有意思,後來趙國龐煖組織的五國伐秦,齊國還是沒有參與,失敗後的龐煖,一氣之下率領趙兵就去攻打齊國,拿下了其過好幾座城池以洩憤,不過即使如此,田建依然沒有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飛魚說: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看似只是兩個諸侯國的戰爭,其實意義遠遠不止如此,因為經此一役,戰國的局勢由秦趙爭雄變成了秦國一家獨強,趙國失去幾十萬青壯年,元氣大傷。

山東諸侯在長平之戰時,對趙國見死不救,其實也說明了,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正確性,山東六國的不能同心抗秦,面對強秦打擊,爭相割讓土地以求自保,正是秦能逐個滅亡六國的基礎。

對此,您怎麼看?評論區等待著您的高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