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00萬斤青棗滯銷說起,多關注下疫情中的農民

今天,有同事在單位的微信群裡發了一個信息,惠東梁化七星墩村青棗滯銷,現在有500萬斤沒銷售出去。這個消息一出,同事們馬上接龍預定,一下就預定了一百多箱。

但是一百多箱對於500萬斤來說,還是杯水車薪,畢竟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且個人買太多,買了不吃,也是浪費。

青棗一般的銷售旺季在每年的2月到3月中旬。今年受新型肺炎疫情影響,外來的收購商很少上門,往年的收購價5-6元/斤,今年跌到2-3元,還是有7成沒賣出去,看著掛在樹上的青棗,七星墩村的農民們真是欲哭無淚。

從500萬斤青棗滯銷說起,多關注下疫情中的農民

果農看著掉了一地青棗,欲哭無淚。

農村並非人們想象中的詩和田野,目前最辛苦的勞動,最微薄的收入還是在農村。

我在農村出生長大,比較瞭解農村的情況。農業種植是很辛苦的事情,全部要露天完成,起早貪黑,要搶時間,勞動時間由不得你。

我想起了我的老家湖南邵東,中國黃花菜之鄉。採摘黃花菜,就一定要選擇夏天正午時間,最熱的時候,採摘下來的黃花菜才最飽滿。同時,農戶還得進行“雙搶”,即搶收遭到和搶種晚稻,必須全部在10幾天內完成。在7月中旬-8月中旬那一個月內,農民基本上每天早上6點出門,晚上8點左右收工,一天強體力勞動14個小時,其他時間才能餵豬,養雞,種土豆,一年到頭也就圖個溫飽,確實沒什麼現金收入。

所以,農村的年輕一代都不願意種地了,因為太辛苦,收入太少。現在農村已經很少見在田地裡勞動的青壯年了,都進城了,女的進工廠做工,服務員,收銀員等等,男的除了工廠以外,建築工地,送水,送外賣,做保安...

在大家心目中,這些工作已經很辛苦,收入已經很低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做,那是因為,回農村更辛苦、收入更少!

前幾天看一則新聞,湖北的村道全封閉了,兩位湖北農民,為了趕回城市幹活,步行走了20多個小時小路,走到火車站,他們卻被告知,火車停開了。為什麼要急著趕回去?因為對這些農民來說,家裡的土地,農作物,家禽家畜都沒有,什麼都得買,他們在農村已經成為多餘的人,甚至連基本種田的技能都沒有了,只有去城市才能生存。

我們說回青棗吧,就種植青棗而言,施肥,澆灌,修剪,給一個個果套袋,都非常辛苦。有人會說,現在集約化、專業戶種植,效益不錯。但恰恰就是這個專業戶種植,帶來了很大風險。

以前的農村,自給自足,自傢什麼都種一點,收入低,但不至於一種作物歉收,日子就過不下去。水稻沒了,還有紅薯、土豆,總能填飽肚子。而專業戶種植,也沒有能力去做其他的了,一家人就指望這青棗過日子,一年的開支都在青棗上面,一年的汗水也灑在青棗上面。現在,因為疫情,一年到頭完全是白辛苦,還賠了化肥等開支,這種打擊是致命的。

農,天下之大本!

農業為什麼是第一產業,因為它解決了人們衣食這兩項最基本需求。農民在相對偏遠的地方生活,單調而辛勞,他們是最淳樸的人,淳樸到只求吃飽穿暖,而各項保障措施,肯定沒有城市完備。至於詩和田野,那是我們城裡人的想象。


從500萬斤青棗滯銷說起,多關注下疫情中的農民

青棗


附:青棗

青棗 ,是一種熱帶、亞熱帶水果。果實營養豐富,脆甜可口,含有大量維生素C、鈣、磷、維生素B、胡蘿蔔素等,素有"維生素丸"之稱,有"日食三棗,長生不老"之說。

青棗由於其果形優美而具蘋果、梨、棗的風味,臺灣青棗也享有"熱帶小蘋果"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