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柏林電影節步入到第四天,主競賽給人帶來驚喜的作品也越來越多:

《溫蒂尼》在豆瓣獲得了齊刷刷的好評,場刊破3,大概率成為電影節前半段的最大爆款。

《第一頭牛》,雷查德的正常發揮,簡潔、動人。

《眼淚之鹽》《所有死者》雖然各有缺陷,但同樣有著強勢的風格,而非流於平庸。

看得出來,今年柏林有趣的片子也許要比往年更多,希望之後的驚喜與爆款也能越來越多。


柏林電影節 DAY 3/4 觀影報告

文 | 鮫人河、Berengaria(風影電影柏林記者)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溫蒂尼 Undine

#主競賽

導演: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

★★★★★


佩措爾德果然不負我的期待,賽程尚未過半,本屆柏林的大爆款就已經出現。

以神話為背景,讓這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變得撲朔迷離。溫蒂尼是歐洲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水精靈女神,與水妖塞壬不同的是,溫蒂尼並不以吸引男性為樂,而是一個純潔又忠貞的“怨婦”,因為在傳說中,她會殺掉背叛她的伴侶。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導演從一開篇起,就對女性的心理狀態有著非常透徹而細膩的描寫;而水元素的出現,則為後面超現實的劇情埋下伏筆。

其實,如果拋開導演的調度功力和敘事節奏不說,那麼電影在前半段是稍顯乏味的,然而之後的劇情急轉直下,讓人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一路爽到最後還意猶未盡。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溫蒂尼》發佈會

導演佩措爾德以奇幻的魔法一般刻畫主角之間無形的羈絆,溫蒂尼真正地做到了傳說中的“以愛為生”,沒有愛也就沒有了靈魂。

而為了打造一個如精靈般的人物,女主Paula Beer也貢獻出了極為不俗的表演,有望角逐影后。在我看來,溫蒂尼是一個非常孤獨的角色,導演把對她生活化的描寫消減到最少,可人物依舊飽滿而靈氣逼人,這要歸功於他對演員的調教。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影片以“水”為連結,模糊了虛幻和現實的界限,在這裡“聲音”起到了強大的暗示作用。水下唯美而沉默的鏡頭總讓人以為是虛景,浮出水面卻是現實。影片直至最後還給觀眾留下了幻境般的留白,又讓悽美的結局擁有了宿命感。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第⼀頭牛 First Cow

#主競賽

導演:凱莉·雷查德

★★★★☆


就如雷查德之前的作品⼀樣,《第一頭牛》溫潤而細膩,宛如遠離工業文明的透徹泉水,浸透人心。她的片子臺詞都不多,但無聲勝有聲,兩個主角的聯繫隨著⼀頭牛、⼀場生意、⼀場逃亡慢慢拉近,沒有多少煽情,就能讓人感同身受。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為什麼人類之間的相處,不能像動物那般簡單純真呢?雷查德從《溫蒂與露西》開始,就⼀直在探討這個問題。而《第一頭牛》中兩個主角之間的相遇,廚師Cookie意外發現了赤身裸體的中國移民King Lu,就像遇到了⼀只動物,兩人之間的合作,互相依賴和補給,幾乎看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愛慾和佔有,而是非常原始、乃至動物性的共生關係

雷查德這次的電影,背景設置為被“文明與利益”入侵的“舊世界”。這個世界建立在⼀定的社會規則之上,是一個靜謐而自給自足的小部落,無論是生產還是交易,⼀切都井然有序。而與之對立的“⽂明”卻是拿著武器的一方,驅逐規則,並用權力打破規則,道貌岸然。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電影中有很多可愛動人的小細節,顯露出自然本真的快樂。不管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動物之間,幾乎所有醞釀的微妙時刻都用“動作”來表達。雷查德憑藉非常簡潔的電影語言,描寫⼀個已經消失的社會和生活方式和⼀種正在消失的情感,這是非常打動我的。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叔·叔

#全景單元

導演:楊曜愷

★★★★


從釜山、金馬、金像再到柏林,《叔·叔》的確是年度最引人關注的華語片之一。

導演將視角對準了老年同志群體,用細膩而溫柔的觸感,帶觀眾進入一個老年同志即將退休的平靜生活,也展現了他隱秘的心思和家庭的瑣事。他的生活因為另一位男人出現而漸漸改變,兩個男人從相知到相愛,在昏暗的房間坦誠相待,一步步緩慢的進入彼此的內心,開始了相守的日子。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他們互相在兩個家庭中扮演著不同角色,卻有著共同難以出口的秘密:向家人出櫃。寂寞的靈魂在黑夜相互撫摸和慰藉,那份屬於二人之間微妙的平衡感拿捏得很好,而其中關於“老年同志安老會”的情節也給電影增加了更多的社會意義。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眼淚之鹽 Le Sel des larmes

#主競賽

導演:菲利普·加瑞爾

★★★


《眼淚之鹽》,加瑞爾又一次拍了這樣的故事,關於⼀個熱衷於出軌的男人在幾個女人之間不斷兜兜轉轉,三人行,以及各種狗血的橋段。

似乎挺老生常談的,但要拍得不惡俗,其實也不簡單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無法用道德去評價的⼀種愛情觀,只能說這是⼀部非常看觀眾個人經歷的作品,如果有相關的經歷,或許能更好理解或被戳中。

全片唯⼀打動我的,是父親這個角色,雖然父子之間的戲份不多,也不是重點,但他的存在讓情感得到了完整的詮釋——父親是兒子唯⼀深愛的人,而其餘的各種女人和所謂的愛情,或許都只是曇花⼀現。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風的電話 風の電話

#新生代單元

導演:諏訪敦彥

★★★☆


《獅子今夜死亡》的導演諏訪敦彥新作,本屆柏林全日本陣容的劇情片獨苗。講述因3.11海嘯而失去了全部家人的17歲少女小春,為了回到故鄉,獨自從寄養的阿姨家出走,流浪途中的種種經歷。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這部電影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山田洋次的《十五歲:學校4》,都是青少年的成長公路片,與之不同的是這部電影中的女主小春是⼀個非常被動的角色,她⼀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出走是為了什麼。而影片中幾段經歷的銜接也有點突兀,好心人總是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現說教一番。

電影多次提及了2011年的海嘯,以及⼆戰時期的廣島原子彈,導演想表達歷史反思,但又和少女的自我救贖有點格格不入。整個片子節奏非常緩慢,以至無法凝結成有力的情感衝擊。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所有死者 All the Dead Ones

#主競賽

導演:馬可·杜特拉/Caetano Gotardo

★★★


《好孩子》導演的新作,仍舊有著南美魔幻文學的意味,討論階級和種族之間的衝突,而圖騰和祭祀等文化元素則涉及巴西的宗教現狀。黑人在保護自己的種族文化,又不得不給白人打工;與此同時,白人對黑人服務於自己的依賴則是一種“自我感動”,展示著種族主義在今時今日的延續及其運作的邏輯。

柏林電影節,第一個爆款電影誕生

電影中有一段,是女主角教黑人小孩彈鋼琴,可小孩被自己的母親訓斥並帶走,我覺得兩方都無法彼此理解,從而陷入碰撞。黑人母親不得不用“作”來掩蓋自身的文化自卑感,而這種自卑感本質上又是由被固化的階級所帶來的。

結局挺有意思,女主角終於走出了家門,而外部場景也從十九世紀末穿越到了現代,各個種族的人愜意地走在廣場上。導演想表達如今種族平等的現狀:平等永遠是相對的,種族問題依然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