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创作是先作曲,还是先作词?

志超0210


论词曲的先后

如果把词曲当弟兄看待,问谁是哥与弟;如果把词曲当母子看待,问谁是母与子。在鸡与蛋的母子问题上有说不清的逆向循环,但在歌曲的母子问题上却是个顺向的明白事,即由词生了曲,百分之九十八的都是,剩下两首例外,正如许科云先生讲的那样,“必须先把词交给他,才谱得出与之相关的曲”。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追朔到音乐的起源,即人们为什么在思想表达上不局限于说,而要拓宽于唱。人类的思想肯定先有语言后有旋律心声,把要说的内容用节奏式旋律来深化表达,且配上与之相适应的快慢高低与轻重上的情绪,歌曲便产生了。在古今的一切音乐艺术中,谁要是大量地先谱曲后写词,要难倒许多词作者和编剧,因为词作者的立意根据出自于语言而不出自于旋律,有了歌词的“月亮弯”,才有曲谱的“顺到圆”。

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师范里老师讲是“由劳动号子产生的”。人类的生产劳动未必都要喊号子,但特殊的工种是要喊的,喊了才能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喊了才能从精神上减负,喊了才能劳娱结合,减轻负荷压力。它们有:1.石工类的抬撬号子 抬攀攀杠时,两人两肩攀力形成A字,歌词为“嗨咗”,旋律有吟颂式和歌唱式两种。那撬石号子呢,只撬不拉的是“嗨呀咗唻嗨呀咗,嗨呀咗嗬嗨_”,又撬又拉的是“嗬咦个咗-,嗬咦个咗,……”,这样多次循环。有人要问,这号子也是过念的,咋是唱?我认为唱的少,多是呼喊,但多有节奏与延长音。2.船夫号子 目前船夫号子的纯号子未见,见之的是歌曲,如《川江号子》。3.山歌

山歌用于歌唱风景抒发情爱时,是歌曲而不是号子,但用于劳动中可为号子,只是其节奏未必要跟劳动合拍,而只通过高唱使劳娱结合,在劳动中充满欢乐。相传过去栽秧中常有山歌出现,它是为劳动娱乐服务而不是为劳动节奏服务的。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唱于舞台上时是歌曲,唱于劳动实践中是娱乐性劳动号子。4.歌号子

歌号子绝无仅有,我只见着了聂耳的《大路歌》,它是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沉重压迫下的愤怒呼声。

音乐的产生按我的理解,除了劳动号子外,还有吟诗、哭丧和宫庭演唱,但无论产生于哪些方面,都是先有词句后有旋律,即歌词等着旋律来谱,而不是旋律等着歌词来填。如果哪个曲作者要走这南辕北辙路,多半等不到有意的合旋律的词作者,除了他自己填词外,“知我声难知我意”,谁也不晓得他要唱啥人啥事,解铃还须系铃人。

最后,我讲一下一百首里两首例外的。这其中一首呢,肯定是作者编的纯音乐。作者对某些环境气氛和事件产生了纯旋律,不打算要歌词,后来被好事者填上了与之相适应的歌词,这只是曲作者在先曲后词上的客观表现,而不是他的主观意图。我发现的有两首,一首是严肃老师的《梁祝》,绝对是古曲今词,因为曲作者不可能穿越地活着。还有一首是我们老师的《喜洋洋》,多年来只见曲而不见词,猜想是为那年粉碎四人帮和改革开放所写的,而近年被填词成《新年到》,它也是先曲后词的偶然出现而不是必然意愿。

最后,一百首里的最后一首,有可能由词曲同一作者在某环境气氛里,不分词曲先后而同时创作,这也是难免的,但不可能多,先词后曲便成了歌曲的基本格局,望一切试图编歌的作者走捷径而莫走转路,歌曲创作本来属尖端艺术,莫去误入歧途。



老桂158007047


每个人创作方式应该都不一样,按照我自己的习惯来说,我喜欢先作曲和编曲,然后填词这样的顺序。先作曲和编曲,是为了先把大致的框架搭好,接下来就可以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各项创作,比如去根据现有的旋律去适配合适的歌词,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一些其他的调整。


钱正昊


我写歌的习惯呢,是先写旋律,再出歌词。但出旋律的时候,我已经有歌词主题的概念了,知道词的方向。


金志文


写歌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就像你吃一顿饭一样,你不一定知道你是先吃素菜还是先喝汤,先吃大米饭还是先喝饮料,每一次都是根据情绪和真实的生活带给你的,所以我没有办法确定这个过程真正的顺序,但我一定确定的就是,这一定是生活中来的。

常石磊


你好,我是“歌神哥”,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歌曲的词曲先后问题,分为两个部分。

  • 一、先由词,后有曲。

这种情况就是先由作词家写出一段歌词,然后交给作曲家谱上优美的旋律。比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词作者麻扶摇本身就是一名志愿军,在入朝前夕,作为出征誓词,写就了那段经典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后来,作曲家周巍峙拿到了这首词,他根据词的意境谱上了曲,这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再比如《上海滩》,也是先有的词,是由作词大师黄霑写的,曲子是香港知名作曲家顾嘉辉创作。说到这首歌的创作还有一个插曲。据说当时这首歌的创作周期只有7天,6天过去了,黄霑还没写出,最后一天凌晨拉肚子,突然来了灵感,二十分钟就创作出了“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所以谱曲只给顾嘉辉剩了一天时间,最后二人通过电话,终于完成了作品,顺利交稿,成就经典。

再比如轮回乐队的《烽火扬州路》,词直接用的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先后问题一目了然。

  • 二、先有曲,后有词。

这种情况一般称为“填词”,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熟悉的黑豹乐队、beyond乐队就经常采用这种方式。

一般是作曲者先打好腹稿,然后记录下旋律,像黄家驹这种不会五线谱的,直接拿个录音机录下来,也是一种方式。然后交给作词者,作词者根据旋律、意境,或者作者的授意,填上合适的句子。

这种情况在香港的八十年代最普遍,当时香港的乐坛大都使用日本的流行曲,直接拿来主义,填上中文发表。我们熟悉的《千千阙歌》、《伤心太平洋》都是这种类型。

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没有解开您的疑惑,欢迎批评指正,我是“歌神江湖”。


歌神江湖


这个是没有固定的先后之分的。

词作人林夕应该说出来都不陌生吧,与多位乐坛大佬有过合作,为好多歌坛大腕儿都填过词,据统计至今已为人作词400余首,作品获各类音乐奖项无数,被尊称为“词圣”。(他的词以精美、细腻、有意境而闻名)


作词经常被叫做填词,注意说的是“填”词,顾名思义就是说人家给他编写好的曲谱,他再按照曲谱规定的音节往里面加字,从而做出一首完整而又通顺连贯有深度的歌词。

比如JJ林俊杰的那首《可惜没如果》,当时JJ灵感突现,无意间哼出了这首歌的小调,之后谱成曲子(编曲是蔡政勋),却为歌词发了愁,无奈只好求林夕帮忙作词,并把对这曲子的理解跟希望表达的内容讲给林夕,希望林夕可以用歌词写出自己对曲子的感受。四个月后,拿到歌词的JJ看着歌词,只是试唱了一遍就差点把自己给感动的大哭。


这是先曲后词的例子。接下来说说先词后曲的例子。

说到作曲厉害的,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周杰伦。周董是公认的音乐鬼才,这评价很大部分来自于对他作曲功力的赞扬。有人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有周杰伦负责作曲,那这首歌已经红了一大半!可见周董的作曲能力有多强,事实也正是这样。杰迷应该都能感受到,不管你懂不懂歌词,只要周杰伦唱出来,那旋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周董有一位御用词人方文山,很多人也都知道。很多人经常讨论他们二人究竟是谁成就了谁,其实根本没有意义。方文山也有“词圣”的美誉,作词风格一般都是很晦涩难懂,带有浓烈的中国风韵。

方文山在音乐上的合作伙伴主要以吴宗宪与周杰伦为主。而在与周杰伦的合作上,因为周杰伦的作曲才能,很多时候都是周董看过他的词然后自己作曲,这可能就是我们说的自信吧。

以上两个例子只是为了表达观点。作词与作曲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歌曲更多的应该在于特定的一种灵感。当然,当有一个出现灵感的人写出了词,另一个出现灵感的人谱出了曲,而两人的灵感又近乎相似的时候,注定会有一首动人歌曲的诞生。所以,做音乐更需要合作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观影小破孩儿


《北京欢迎你》绝密档案告诉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江湖就会有争斗。

地球上词曲界的争斗由来已久。一派,先听曲再作词没有曲子不能作词派。一派,先看词再谱曲没有歌词不能谱曲派。蛋生鸡鸡生蛋,争执不休,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水火不能相容,无有一日安宁。
十年前,蓝星将举办一次巅峰盛会,规模千百倍于华山论剑,囊括全球英雄,车如流水马如龙。奥运会。北京。

躬逢盛事,词曲界当然不能免俗。一声令下,英雄帖遍洒江湖,两位英雄,应声而起。一位,先听曲再作词没有曲子不能作词派执牛耳者,林夕,江湖人称:林爷。

另一位,先看词再谱曲没有歌词不能谱曲派领头羊,小柯,江湖外号:柯镇恶。

那一年春天,北京的柳树条子还没有抽绿,天地间隐隐一片萧杀之气。两人,摆开阵势,干上了。
林爷幽默地表示:“填词是光绪,作曲是太后,光绪一般都要受到太后的限制。所以我一般都是先有旋律后填词,旋律起码要听到30到50次。”对面柯大侠请出招。
对面柯大侠面无表情,两手一摊,表示没有词给我看我有个毛线,林爷先请。

于是,林爷就拖啊,等着柯大侠出招。

于是,柯大侠就拖啊,等着林爷出招。

于是,林爷就拖啊拖啊,等着柯大侠出招。

于是,柯大侠就拖啊拖啊,等着林爷出招。

两位高手就这样僵持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像白马一样,无数天过去了,现场气氛蜜汁凝固。

林爷熬不住了,双手一抱拳,转身溜回香港吹冷气去了。柯大侠也熬不住了,悲愤交加欲哭无泪。

但是柯大侠有办法,只见柯大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抓起一支笔,闭上眼睛,在自己的白大褂上狂写一通,胡乱写了一大通长短句,跑回家照着白大褂上的字迹,思如泉涌,一个音一个音,总算谱上了曲子。

林爷拿起柯大侠的曲子,定睛一看,思如泉涌,一个字一个字填上了词。《北京欢迎你》横空出世。

有江湖不要紧,记住: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具体怎么样?事做成就好。

九万光年


先有歌词或先有谱子都可以,没有固定模式和要求。古今中外有很多经典歌曲,或先有歌词,或先有谱子,都没有影响其广泛流传。

当年,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赞歌”的歌词写出来后,作曲家看过电影精彩情节很是兴奋,一口气就把谱子写了出来。之后,余味未尽,感觉收尾很不过瘾。干脆自己写了一段歌词。结果,高潮突起,成为经典。

中央电视台著名纪录片《长江之歌》,在全国开展征集歌词。也就是说,谱子早已有了,就是《长江之歌》主题音乐。词作家也是听到雄浑、高亢、壮美的主题乐后,一气呵成,写出了轰动全国的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从远古走来,春潮荡涤着尘埃……”

更精彩的是,还有歌词和谱子同时出现的。二战期间,前苏联作曲家参加战斗。在队伍行军中,耳畔战士们整齐的脚步和高昂的气势,在哼哼中连词在曲一起唱出来。从此,这首歌曲迅速在军中流传。记不清是《喀秋莎》还是《共青团之歌》亦或《苏维埃进行曲》。

还有做词高手,能把错终复杂的交响乐填上歌词。有谱曲高手,把句子长短不一、韵律丝毫不挨边的诗歌谱上曲子经典范例。





0大木瓜0












张永科38


一般来说,歌曲创作的顺序是先有词后有曲,词作者先写好歌词,曲作者按照歌词的内容进行音乐创作。但是也有例外的,是先有曲而后有词,这里有以下两种。

1 某些作者的创作方式原本就是与常人有别,比如说日本的曲作者三木刚和词作者荒木丰久。这两位可是大名鼎鼎,红极一时,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爱人]、[别离的预感]就是他们的作品。以前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介绍三木刚到台湾邓丽君的墓前演唱特意创作的歌曲[聴かせて」。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就是,三木刚先写出曲调,哼唱后录在磁带上寄给荒木丰久,然后荒木丰久仔细聆听后再写出歌词。

2 在港台,对日本歌曲的翻唱曾经盛极一时,这些翻唱歌曲也算是先有曲后有词了,最成功的有陈慧娴[千千阙歌]、王菲[容易受伤的女人]、周华健[花心]、任贤齐[伤心太平洋]等等,出色的填词人有林振强、厉曼婷、潘源良、林夕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