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若是非要與如今的網絡P圖高手們PK一番,上世紀“集錦攝影”之父郎靜山至少有三個方面,讓後人望塵莫及。

壹 為齊白石留影的郎靜山

去年寫齊白石系列文章時,曾用過一幅齊白石的照片,當時便覺訝異,覺得這應是為齊老留下最為傳神的影像。

有人說齊白石一生遇貴人無數,其中有個重要原因是他年輕時長得帥氣、儒雅,再加其性格不張揚,處事低調內斂,在很多場合都受人歡迎。齊老一生經歷過晚清、北洋、民國、新中國各個時期,無論王闓運、樊樊山一類的晚清舊式文人,還是陳師曾、胡適、徐悲鴻等新式意見領袖,都不遺餘力地推薦、引導和幫助他。比如晚清的文壇領袖王闓運,主動暗示他拜入門下;另一位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時任陝西臬臺——相當於如今政法委書記的樊樊山,剛一結識齊白石,便主動為他撰寫潤格。

直到看見這幅照片,方曉得“齊白石長得帥氣”那番話,確實有番道理。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郎靜山拍攝的齊白石

照片中的齊白石雖然鬚髮皆白,但神氣清爽。他鼻樑挺直、眼神安詳,注視著這個世界,也似在體味自己的人生中的悲欣交集,充滿關切、充滿悲憫。

讓人過目不忘的不僅是他的面容,還有那雙手!

這是一雙曾經做過木匠活、後來拿起畫筆的手。這手骨結粗大,飽經滄桑,卻又比例勻稱,像是米開朗基羅用大理石雕刻出來一樣,充滿力量而不失優雅。

據說齊白石在金石方面的精湛技藝正得益於這雙有力而靈巧雙手,他比一般文人的手勁更大,在刻印時下刀絕不拖泥帶水,石屑亂飛間便一氣呵成。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郎靜山拍攝的齊白石 照片局部

與這雙手相呼應的,是伴隨齊白石後半生近三十年的紅漆柺杖和對襟前掛的小葫蘆。齊白石寓居京城後不久,他的知己、伯樂陳師曾於1923年去世,三年後齊白石母親在湘潭去世,四個月後,其父也於湘潭溘然長逝。經歷這數場變故後,齊白石本人也大病一場,從此便養成了攜帶這柺杖的習慣。

30多年後,95歲的齊白石在京離世後,這根紅漆柺杖也伴隨他長眠。

在齊白石留下的所有照片中,我認為這張照片最為精準地傳遞了他藝術家特有的精神氣質。第一次看見這幅照片時,便覺得定不會出自普通照相館師傅之手。

最近寫張大千昆仲的文章時查閱些資料才知,為齊白石留下這張照片的正是我國最早一代的攝影大師——郎靜山。

貳 上世紀30年代唯一具“國際名望”的大師

郎靜山1892年出生於江蘇淮安,祖籍浙江蘭溪。12歲時在上海南洋中學讀書時,跟隨圖畫老師李靖蘭學會攝影和沖印,13歲時,他從父親手中得到了第一臺柯達相機。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以張大千為模特的《雲淡風輕》 1953年

此後郎靜山確定了以攝影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在中國攝影界創造了多項第一:

1925年,他創辦了中國攝影學會,這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攝影社團;1926年後他入上海《申報》、《時報》工作,成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在《時報》時,報社專門給他配備了一臺後背磨砂玻璃對焦的Graflex新聞鏡箱,這種待遇在當時顯得相當奢華;1928年,他陳萬里、胡伯翔等發起成立了“華社”(中華攝影學社),這是在中國攝影史上影響深遠一個社團。同年,他還首開先河,與攝影好友在上海首次拍攝裸體女模特;

1929年,郎靜山出任“第一屆全國美展”攝影評選委員會。這屆美展由民國政府教育部主辦,蔡元培先生任名譽會長,丁衍庸、于右任、何香凝、狄楚青、李毅士、林風眠、吳湖帆、徐志摩、徐悲鴻、劉海粟等任總務委員,蔣介石任名譽評判委員。

這次全國美展後來被很多人提起,因為發生過徐悲鴻與徐志摩兩人對西方現代繪畫的一次口水戰。(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本號文章: )郎靜山作為攝影評選委員,促成多幅攝影作品參展,讓攝影作品與繪畫、文玩等一起登入了藝術聖殿,其中郎氏功不可沒;次年,他又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學開設攝影課,這開創了我國攝影教育之先河。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郎靜山《高山竹》1935年

正因為創造了上述這些諸多的“第一次”,郎靜山在中國攝影界有著教父一般的地位。比如1934年,當時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良友畫報》主編馬國亮,就曾在《良友畫報》第87期中撰文說:“提起攝影家,我想沒有人會忘記郎靜山先生的。論年紀,恐怕在攝影家中他不算是最老;論資格,他卻可算是前輩了。並且,在中國的攝影家裡面,有國際名望的,也只有郎氏一人。”

叄 “集錦攝影”與《春樹奇峰》

讓郎靜山獲得“國際名望”的是他所創造的“集錦攝影”法,據說此法是“集合各種物景,配合成章,舍畫面之所忌,而取畫面之所宜者。”

郎氏的集錦攝影,在如今P圖高手們看來並不稀奇,如以下這幅郎靜山攝於1934年的《春樹奇峰》圖,若是利用電腦技術,再加上網絡海量的創作素材,幾分鐘便可合成一幅類似的照片。

正是這幅《春樹奇峰》圖,在1934年入選了英國攝影沙龍,雖然早在1931年,郎氏《柳絲下的搖船女》也曾入選日本沙龍展,但前者入選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它標誌著郎氏的攝影作品獲得了西方主流文化界的認可;其次,這幅照片正是他首次採用“集錦攝影”法所完成的,這讓他在世界攝壇獨樹一幟。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郎靜山 《春樹奇峰》1934年

在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下本號上篇文章所提及的1934年“黃山建設委員會”對黃山進行規劃和宣傳的那段往事——1934年初,因為杭徽公路的通車,黃山的交通條件有了改善,“黃建”邀請了上海三家主流媒體對黃山進行宣傳報道,其中包括《良友畫報》主編馬國亮、《時代畫報》主編葉淺予、《美術生活》主編鐘山隱,以及《美術生活》特聘主編郎靜山等,這一行六人由浙江省建設廳秘書汪英賓引導,於1934年春(筆者注:《美術生活》雜誌於當年4月1日創刊,此次考察具體時間應為此後,待考)到了黃山實地考察、報道。

郎氏所做的“集錦”工作是將黃山始信峰與西海兩處景色的原始照片結合,近景清晰充滿質感,遠景朦朧。遠山的拍攝角度為仰視,近景的角度為俯視,但經過郎的結合之後,整幅畫面顯得渾然天成,毫無人工拼湊的痕跡,透露出一種中國山水畫式的獨特韻味。

若是我們借用傳為五代荊浩所作的《匡盧圖》、或北宋郭熙的《早春圖》【注1】作番比照,便可直觀感受下郎氏有意讓作品呈現出一種傳統文人畫的意境。臺北故宮博物館所藏的這幅《匡廬圖》為立軸、絹本、水墨,縱185.4釐米、橫106.8釐米。匡廬即是廬山,畫面採用典型的全景式構圖,體現荊浩“大山大水,開圖千里”的風格。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荊浩(傳)匡盧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郭熙 《早春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按照郭熙有關“深遠、平遠、高遠”的繪畫理論【注2】,《匡盧圖》與《早春圖》的構圖與郎靜山這幅《春樹奇峰》類似。遠山高遠,氣勢宏大,與近景銜接的是一片雲霧,整體結構嚴密、層次井然。

有意識地從傳統繪畫中充分吸取養分,正是郎氏的攝影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觀眾的原因。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郎靜山 《春樹奇峰》 1934年

肆 郎靜山與當今P圖高手們的本質區別

在攝影史上,人們提起郎靜山時常常要使用兩個術語:郎氏風格(long's Style)和集錦攝影(Composite Picture,直譯為合成圖片)。

集錦攝影的創作素材均來自現實生活,通過後期沖印技術,將客觀意象進行主觀“集錦”,創造出符合作者審美理想的作品。若是非要與如今的P圖高手們來PK一下,郎先生至少有三項工作是後世這些“大神”們所望塵莫及的:

一則是前邊提到的親力親為,為創作積累原始素材。若是聯想到張大千兄弟們1927、1931年前兩次上黃山的不易(可參閱本號文章: ),便可揣測拍攝《春樹奇峰》這樣的素材需要耗費多少的時間與精力;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郎靜山拍攝的黃山迎客松 約1934年

二則,郎氏所採用的“P圖”工具,不是如今的鍵盤加繪圖軟件,而是在暗室中對素材進行篩選、拼剪。這種按室沖印技術,在如今恐怕鮮有人會用;

第三點最為重要,郎氏的集錦攝影所秉持美學指導思想,來源於傳統繪畫中的謝赫“六法”。他在對中國傳統繪畫深入研究後,提出了自己的藝術主張:“中國畫與攝影均為平面藝術,理法相通,直接攝影可取經營之法,集錦照相可效傳模移寫之工。”

其中所談到的“經營”、“傳模移寫”便是指謝赫六法中的第五、第六法。對於謝赫提出的六法,一般認為是: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這種標法主要是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述:“昔謝赫雲: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但對此也有不同解釋,比如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第四冊論及這段文字,認為應作如下讀法,方才符合謝赫原意與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郎靜山 《古閣重巒》1936年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郎靜山 《枝間弄好音》1953年

對比郎氏的集錦攝影其追高的追求應是在圖片中體現“氣韻”,而其最難以體現的便在於“骨法用筆”。在借用西方現代科技手段,來替換毛筆的書寫功能,這注定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也因此,有人指責郎氏集錦攝影的一些作品顯得牽強附會,有造作之嫌。這些批評與指責,正是套上了前文提到的五代畫家荊浩的一些藝術主張。荊浩提出了“六要論”,對南朝時期謝赫的品畫體系“六法論”做了繼承和發揚。

荊浩提出用“四品”、“二病”等標準評價繪畫作品,將作品劃分“神、妙、奇、巧”四品,對於奇、巧二品,他認為前者只重筆墨變化,但忽略了對象的本質特徵,違揹物理;後者“強寫文章,增邈氣象”,此謂實不足而華有餘。

荊浩在對於“二病”的描述中說,如果一幅畫中花木沒有按照季節生長盛開、房子畫得比人還小,樹木比山都高,橋並不連接於岸邊,這類畫作的毛病是“有形”的毛病,還可以改正的。而如果一幅畫,沒有氣和韻,物像畫得雖然好、筆墨也不錯,但這屬於“無形”毛病,連修改都不可能了。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高手”: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大師

郎靜山《森林之路》1956年

無論如何,在西方攝影技術傳入中國之際,郎靜山開始利用現代技術展現具有中國傳統審美內涵的探索,其功莫大焉。而他與張善孖、張大千兩位畫家的交流過程,也見證了近一個世紀中國現代審美的發展歷程。有關內容,下文再表。(未完待續)

【注1】《早春圖》為郭氏傳世名作,通過山間霧靄浮動及旭陽照射的氣候描繪,細緻而生動地畫出嚴冬剛剛過去,春天悄然降臨的微妙變化,從中傳達出歡慰喜悅的感情。本圖雖仍是全景式結構,但構圖中高遠、平遠、深遠兼具,活潑而有變化,筆墨細膩而簡括更富於表現力。立軸、絹本,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縱158.3釐米、 橫108.1釐米。

【注2】郭熙總結的繪畫理論,後來由他的兒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提出高遠、深遠、平遠“三遠法”。即:“山有三遠:自山下來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色重疊,平遠之意衝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瞭,深遠者細碎,平遠者衝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