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体制内工作会更抢手吗?社会各阶层会加速流动吗?

超哥往前走



王打杂的


不会有任何改变。

我表弟与弟媳都是体制内公务员,这次疫情,俩口子都忙于抗疫,大年初二起,就没回过家。他们在北京读大学的儿子,放假回家天天一人呆着。其坚绝表示,毕业后绝不进体制内。

过去我家夫妻俩,也都是公务员(我公安、妻药监)。后来我离开体制,自由经商,妻还在单位。

这次疫情,妻所在单位由工商、药监、质监合并为市场监管局,属抗疫一线单位。从除夕夜到今天,单位大半职工都没得到一天休息。为防止频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被传染,我每天开车接送。

妻体质差,我又恐这特殊时间,她外出检查时,饮食不干净,所以每天中午做好便当,联系她在何地,及时给她送去。

幸好我离开了体制,才能在这特殊时期,有时间、有精力为妻子做好后勤工作。若我还在体制内,这些是无法办到的。

看待任何事情,都需全面。公职人员职业相对稳定,但在这种危机时刻,奋战一线的也多为公职人员。(志愿者占比较少)

现在想进入体制的人,绝大多数都要凭自己能力考入。有资格能进来者,都不是傻子,会对自己未来发展进行选择。结合自身实际,去蔽追利,不一定非进体制。

至于根本达不到报考体制岗位条件者,就别瞎起哄了。

发几张截图,表明所述不假。

图一为家庭群聊天记录,图二、图三是我发的朋友圈消息。


城镇户籍打工者


不是说笑,茉莉真的很想去体制内和国企了。

一个原因就是稳定。

结合实际案例说一下

第一,实际案例

茉莉的朋友小赵,在一个杂志社工作,然后就是在这个疫情期间,本来当地政府规定了第一次延迟上班的时间是2月3日,他们公司也照着做了,后来因为情况比较严重,当地又延迟了一次,复工时间是2月10日,但是这次他们老板就呱呱叫不同意了,说一定要大家回来上班,要不公司就垮掉了。当时大家都胆战心惊的回到公司,结果看看整个大楼,就他们公司一户,就连保安都十分不满,因为莫名其妙就增加了工作量,还得看着这一户人。

后来因为这么巧,第二天他们大楼被他们区政府抽中要检查,所以大厦就说你们还是不如回家吧,我们也想安全,看着你们我们还觉得不安全。

回家后,老板还骂骂咧咧,结果后来老板转念一想,说大家共度时艰,这个月就不发工资了。

反正你们也没有上班。

然后平常这个老板也是够有刻薄的,所以他们几个同事都已经在不同程度的投递简历去了。

第二,不稳定让导致流动

茉莉日常就已经听过小赵各种吐槽他们公司,实话说,他们是一个民营企业,按照老板的说法是,工资多少全靠同事们自己打拼出来。这个是事实,但是日常的各种克扣,各种压榨,特别是最让人讨厌的就是经常要全体同事无偿加班。

茉莉觉得加班是有机会的,但是好歹也要让同事休息一下,不能连轴转,不给加班工资,补休半天也好。但是他们领导不是的,就是把人用完为止。

关键是茉莉好几次去他们公司,因为他们有点像创业公司那种,开放式办公,所以你可以坐在公共服务区域。然后他们老板也不知道茉莉在等小赵,经常就言语上侮辱很多同事。

反正就是不喜欢这个同事了,就叫她滚,大概意思是这样。

第三,目前选择

所以茉莉以前说了多不喜欢国企,体制内,说人际关系复杂。但是现在想想,例如像小赵这样,有了上顿没了下顿,你说这个1月的工资,是2月底发的,2月不发工资,小赵如果没有一点点储备的话,后面的生活怎么过去。

所以茉莉觉得,人际关系复杂又如何,好歹保证了吃饭情况,好歹保证了房贷情况,你就忍一下呗,各位大哥大姐。


Molly小秘书


有人说体制内就是没本事的人混吃等死的地方,第一,先考上在说这话;第二,你们做生意的良好生态是体制内的人在维护;第三,体制内的人做事要么是民意的集中体现,要么是国家公益服务,必须有人来做,而且有的人做的很好!


应德哥哥


很多人羡慕体制内在疫情期间还能正常发工资,但是没有看到体制内的人疫情期间,别人宅家他上班;别人有加班费,他没有。别人在家宅着就没有任何危险,他需要再风险中穿梭走家串户。

体制内,好不好,要看你怎么看。体制内的稳定在于,经济变化周期对其影响不大;体制内的不稳定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你要应付什么突发事件。比如这次的疫情。

体制内的工作会更抢手吗?

我个人认为不会。

第一是进入体制的选聘过程很激烈,很多人可能需要常年备战,机会成本会很高。

第二是经过这次疫情,相信很多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过去很多家长都觉得医护工作好,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社会阶层一定会继续流动的。

这次疫情影响最大的是很多中小企业,它们因为缺少现金流,所以有的就倒在了黎明前。但是没有疫情,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依然是如此的啊。香帅老师就曾经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形容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本身就面临着经常被洗牌的危机。

不只是中小企业,大企业也同样是伤筋动骨。但是市场经济不正是如此,就是因为这种枯荣交替才营造了勃勃生机。

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单看你选择怎么去面对了。


白水90944696


先说我的回答:疫情过后,体制内的工作会更抢手,但社会各阶层并不会加速流动。

正所谓“一疫惊醒梦中人”,经历这一疫,很多人都会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更清醒、更有危机感的认识——究竟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如何。尤其是身处民营、私企以及一直以“自由职业者”自居的灵活就业人员。这当中,已经成家、上有老下有小的准中年人(大概28-38岁)更甚。而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有一定的机会在就业方向上做出选择。所以,体制内工作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理由就一个:以“稳”字当先,再谋其他。

但社会各阶层会加速流动吗?未必,甚至很难。因为社会各阶层在大势上已经趋于固化,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原有的既得/既有者不但不想跟别人分一杯羹,还想不断“继承”和进一步扩大。所以,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变化只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不影响大势。另外,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策性的影响很大。体制之外的各行各业大多并不具备“化压力为动力”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生存力。(未完待续)


南疆利箭


现在在体制内的就别说辛苦了,没几个因为辛苦跳到体制外的。就疫情这情况,体制外的活的才叫一个煎熬


杰2384398


体制内一直都很受欢迎,旱涝保收,工作也不辛苦,各种福利待遇一样不差,只要不犯太大的错误也不会失业,你看看国考就知道了。当然如果你是个有为青年就不能往这个堆里混,你会颓废的 ,浪费一生!


懒得都不知道懒了


体制内本身就是意味着稳定


周周0472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很多民企、私企的员工备受煎熬,苦不堪言。


他们之中,有的人被无情地催促要求返工复产,企业根本不顾及员工的健康风险和存在的客观困难;有的人被老板以各种理由克扣薪资,企业根本不管员工死活;有的人甚至直接被裁员辞退,而且没有任何补偿。


这就是疫情之下的民企、私企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员工的现状。


反观体制内的工作单位,如行政事业单位、国企等,虽然在疫情之下也有工作上的压力,但总体上比较人性化,而且很少会有裁员辞工的情况。


体制内的单位,都会遵行国家近期下发的关于落实疫情期间劳动保障的相关文件精神,会考虑员工的实际困难,或采取远程办公的方式,或采取轮岗调休的方式,以重新组织复工复产。


而且,体制内的单位,在疫情防护上更重视,在物资准备上更充足,可以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以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


特别是在薪资待遇上,大多数体制内单位的员工都没有被降薪和裁员。


常言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次疫情的发生,让体制内单位的优势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示,必然会对不少体制外人员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于是,我们可以合理猜测,不少职场人可能会在疫情之后,萌生出转向体制内单位去工作的打算,故而体制内单位的工作会更为抢手,也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从长远的观察来看,体制内单位的热度,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弱、变冷,这是因为:


1.体制内单位的职位终归有限

体制内的单位,都会有其固有的用工总量限制,能够提供给社会的岗位,毕竟有限。既然在疫情期间,体制内单位都很少发生裁员的情况,自然就不会有更多的空闲岗位提供给社会。


当然,在疫情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体制内单位招聘一定会比原来吸引更多的应聘者,这基本上是必然趋势,但能够入职的毕竟是少数。这些职场人虽然有入职体制内单位的想法和行动,但最终却无法实现,故而还得回到体制外的单位去工作。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渐淡化,众多职场人还是会分散流动到社会生产组织的各阶层,体制内单位的热度必然会慢慢下降。


2.体制内单位的固有缺点依然存在

<strong>

虽然疫情之下,彰显了体制内单位的很多优势,但从整体来看,体制内单位机构臃肿、论资排辈、薪资平平、管理陈旧等诸多缺点,却一样也没有消失。


这些固有缺点,在疫情特殊时期被逐步淡化,而体制内单位稳定、规范、基础牢固的优点有效掩盖了这些缺点。


一旦疫情结束,这些为人诟病的缺点又会重新浮出水面。少掉了特殊时期的优势光环掩饰,这些缺点终归还是会让部分职场人难以忍受最终选择离职。


因此,在疫情结束的短期之内,体制内单位固然会抢手一阵,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热度必然会降温,最终还是会趋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社会内体制内单位和体制外单位的数量终归还是会回到一个固有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应该不会比疫情发生前,有太大的变化。


3.体制外单位将有发展机遇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民企、私企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造成了重大冲击,但国家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而会重拳出击,大力扶持。例如:


国家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多措并举稳企业稳就业。具体而言,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除湖北外各省份,从2月到6月可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上述三项费用,从2月到4月可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湖北省从2月到6月可对各类参保企业实行免征。


这只是国家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的第一步,随着疫情的稳定和解除,为了进一步激发体制外企业的经营活力,相信国家还将会在税费上、融资上、产业政策上,实施“精准救助”,以期帮助这些民企和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因此,虽然体制内工作的热度会在短期内增加,但从长远来看,体制内单位和体制外单位对职场人的吸引度终归还是会恢复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换言之,该去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的人,还是会去考,该去国企应聘的还是会去国企应聘,该去私企、民企就业的就业,还是会去民企、私企就业。


结语

疫情之下,体制内单位的优势被再一次放大,让无数职场人心有所动。这也必然带来疫情解除后入职体制内单位的激烈竞争。

例如,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必然再创新高,国企在校招时的热度必然会“爆表”。


但这种热度只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已,一旦疫情结束,社会运行重回正轨,体制外单位的很多优势和长处又将重回职场人的视野,而体制内单位的热度也将进一步降温。这才是最终的平衡状态。


你现在在体制内单位,还是在体制外单位呢?你想去体制内单位吗?欢迎评论区留言阐述。


我是优质职场领域创作者、问答达人、问答青云计划获奖者【雪天惊雷】。如果我的观点对您有启发、有帮助,劳烦您点赞并关注我,雷哥将把职场干货与您分享到底,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