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有哪些企业已经踏上了发展人工智能的征途?

kana11


人工智能是个行业趋势,只是疫情的爆发让本就在推进路上的人工智能行业更加的加快了工作的步伐。机器人逐渐的去替代人工是一个行业趋势,这次疫情机器人在帮助减少人与人接触的上面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疫情过后会有更多有实力的公司进入或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像京东很早之前就开始试用机器人运输快递,精准高效率的机器人已经赢得了一篇呼声和赞叹,碧桂园在这两年也开始了转型的步伐,从专一的房地产公司逐步发展为以地产、机器人、农业为主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做饭机器人已经在广州开业,更值得称赞的是煲仔饭机器人还作为支援力量派驻到武汉进行驰援。

碧桂园开始涉足机器人以来,专门成立了博智林公司,并且涉足地产行业的建筑机器人,物业服务机器人和做饭的机器人,相信涉足农业的碧桂园满满的也会涉足农业自动化要用到的农业机器人,这些都是实用且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本次煲仔饭机器人的驰援武汉,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既有的应用场景,有利于大众对于机器人应用认知的提升,同时也是一场实景的考验,对于未来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泽远Style


当下,“减少人与人的接触”成为共识,出于安全考虑的无人化、对于物品移动的无人化、代替人员密集的岗位,让更多的机器人走向抗疫前线,助力企业复工。


疫情过后,更多行业将加速推向“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在疫情影响下,在服务场景中,各种类型的服务机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移动消毒机器人在医院的病房、门诊或实验室里能够实现自主导航、自主移动,高效、精准地对室内进行360°无死角消毒防疫,还可以模拟人类自由移动的能力,代替人深入疫情严重区域,减少因为“消毒”而造成消毒人员感染传播的可能。还有在个别公共场所在不停地喊话,“请大家带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前往人流密集场所,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就医。”的巡逻机器人,它们和派出所的民警互为搭档进行道路巡逻。这类机器人也是通过语音播报功能,提醒民众时刻注意个人安全防范。京东在武汉也投入了大量的物流配送机器人,并且基本完成了地图信息采集和机器人测试工作,降低疫区配送人员在高危环境下配送时被感染的风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碧桂园的暖心黑科技——煲仔饭机器人。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许多餐饮企业已暂停营业,前线的医护人员多实行轮班制,常常错过饭点,2月14日,碧桂园集团向武汉捐赠的首批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抵达湖北省国资学院隔离点,为这里的医护和隔离人员免费提供煲仔饭配餐服务。煲仔饭机器人的整个烹饪过程与人工隔离,汤碗和餐具均使用一次性包材,设备也由工程师定期进行消毒清洁。就餐人员只需要现场自助扫码取餐,不需要与其他人接触,能够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最主要的是饭是热烘烘的,冰冷的机器传递了窝心的温度。


我一直还停留在碧桂园只是一家房地产企业的印象,后来我也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资料。(最主要的是我是一名吃货,真心想尝试下)。机器人餐厅是碧桂园机器人业务发展的一大重点,从2019年5年千玺集团成立,到今年1月12日首家对外营业的机器人餐厅开业,碧桂园在机器人餐厅板块已投入2.4亿元的研发经费。


目前为止,千玺集团已组建约750人的研发运营团队,创造了中餐、火锅、快餐、煲仔饭和粉面店等5个不同餐厅业态的产品线,涉及70多个设备从无到有的开发。据一些新闻了解到,千玺集团会继续捐赠煲仔饭机器人供疫区人民就餐使用,疫情过后,更会大力推广,希望将机器人餐厅开到全世界去。


此次疫情中投入应用的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既有的应用场景,有利于大众对于机器人应用认知的提升,同时也是一场实景的考验,对于未来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珠珠007


早在去年年初举行的碧桂园集团年会上,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在约两个多少小时的讲话中,对碧桂园地产、农业、机器人等核心业务板块作了逐一阐述,在讲话最后他还向集团所有员工推荐了最新的《碧桂园是什么》,明确提出“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这一定位。

博智林机器人在顺德打造面积1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谷。据介绍,机器人谷项目规划五个组团,包括以机器人龙头企业总部为核心的总部基地组团;机器人全产业链生产基地的智能制造组团;依托知名科学家研究实验室和优秀人才培训基地的机器人学院及科研院校组团;搭建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机器人科研服务支撑平台组团;提供机器人众创空间、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李泽湘-博智林机器人创业园区。

根据规划,未来博智林机器人将通过研发生产及合作共创的方式搭建核心技术、网络平台等业务体系,产品涉及建筑、装修、机器人餐厅、智慧家居、现代农业、医疗、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等应用领域。

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旗下碧有味就是碧桂园主力研发并运营的机器人中餐厅是中式科技餐饮品牌。碧桂园还计划在中国和全球推广以顺德菜系为主的机器人餐厅,真正实现由机器人迎宾点餐、翻炒烹饪、端菜上桌、清洁打扫的无人化餐饮体验。


树懒小姐不睡觉


前几天刷抖音,无意间刷到央视新闻发布的小视频,视频中机器人正在做煲仔饭和热干面,短短几分钟70多万的点赞。去百度后才知道是碧桂园自主研发的煲仔饭机器人,这一点都不意外。碧桂园有这个实力而且很早就涉足智能机器人领域,在这次疫情中不仅先后捐款2亿元,还捐了不少物资,比如这次的智能机器人。

防疫期间,由碧桂园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24小时为隔离点免费提供煲仔饭配餐服务,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可以吃到热腾腾的煲仔饭了!据说,这款集装箱版煲仔饭机器人每15分钟出品36份煲仔饭。“从加热、加油、加水到出餐的整个过程都是无人、全自动化操作,能大幅降低因人员接触而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同时,机器人24小时全天候运作,医护人员只要下单就有口热饭吃!

更重要的是不用担心人与人接触交叉感染,煲仔饭机器人全程实现自动无缝衔接烹饪,整个烹饪过程与人工隔离。医护人员点餐只需要自助扫码取餐,不需要与其他人接触。汤碗和餐具均使用一次性包材,设备也将由工程师定期进行消毒清洁。而且据说拆卸和组装花费时间不超过8小时,可根据疫区防控需要,灵活安置在各场所内,及时提供配餐。

都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碧桂园在这次疫情中不仅帮助了武汉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真正踏上了发展人工智能的征途。


泡泡的奇妙世界


自碧桂园服务切入B端服务起,关于对社区服务机器人项目的构思不停地在整个团队脑海中激荡着。

2018年6、7月份开始进行行业摸底观察和前期市场调研,彼时碧桂园服务在思考的是,有哪些场景可以嵌套这一产品?

紧接着碧桂园服务根据其实际的业务场景,于2018年底进行项目立案——“针对社区场景,以保洁机器人为主”,在此之后,碧桂园服务前前后后又对比、评测几款其它厂商的产品,并在产品可行性和创新性方面做了相关研究。

在2018年年底时,碧桂园服务找到博智林,并明确了双方所扮演的角色和任务。碧桂园服务&博智林社区服务机器人合作项目正式于2019年2月份启动,于2019年6月份研发出I代机,于2019年10月份研发出II代机。短短一年不到,两款产品投入试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将过去的2019年,极有可能是碧桂园服务后续进行大量规模量产社区服务机器人的一个起点。

谈及与博智林机器人之间的合作,袁鸿凯表示,“碧桂园服务和博智林机器人之间是强强联合,互取所长。碧桂园服务有足够大的体量和足够繁杂的场景,去给机器人研发提供充足的应用空间,在此基础上,迭代周期会缩小很多,快速的产品化则是强耦合的结果证明,这是其它保洁机器人制造商所不具备的能力。”

如若不考虑市场因素,围绕实际场景需求和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是打造一个机器人两个必要考量。

谈及具体的应用场景,袁鸿凯告诉钛媒体,“在室内、外一些清洁,包括草坪的修剪,这些工作十分适合机器人去做,外界将目光投向我们,加上碧桂园集团内部有机器人公司支撑,然后我们就咬定这个方向开始发力。”

面向的主要场景找到之后,接下来要面临的是技术上的问题。社区服务机器人产品所应用的是主流的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即将一个机器人放入未知环境中的未知位置,是否有办法让机器人一边移动一边逐步描绘出此环境完全的地图,所谓完全的地图(a consistent map)是指不受障碍行进到房间可进入的每个角落。

但,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碧桂园服务科技研发中心总监沈雷向钛媒体剖析了其中的逻辑。“大体的算法框架并无差距,关键点在于对细节的把控程度,如果细节做得不好,可能在一些指标上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举个简单例子,清洁时涉及到的单位时间对于单位面积的覆盖率,这是一个非常硬性的指标,如果这个指标不达标的话,表现在结果上,就相当于机器人花费很多时间,但并不能将某个区域清洁干净,等于是一件无效的产品。”

而通过自研的相关算法,在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机器可以自动在墙角进行吹风操作,最终将边边角角打扫干净。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算法,清洁机器人可以将所规划的路径清扫覆盖效率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回到一开始的论点,社区服务机器人打造的出发点在于取代人工,这也是市场真实需求所在。关于这点,沈雷告诉钛媒体,碧桂园社区服务机器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优势:

其一,机器人可以全时段工作,这是区别于人工的最大的不同。我们可以实时地控制机器人进行清扫或者设定固定时间段进行清扫操作。在封闭小空间,限于尺寸不能超过520mm,清洁一体机器人扫地及洗地的效果为“400m²/小时*10小时/天=4000m²”,这相当于2-3个纯手工清洁人员的工作效果;

“目前在机器人行业,通过机器人取代繁杂、低价值的工作。对于物管行业,随着机器人迭代更新,同时,AI+物联网+5G社区场景的配合度会越来越高,或许我们在未来能够做到完全取代重复性劳动,这将会进一步提升物业公司的运营效率。”袁鸿凯如是说。


蓦然之苍


目前,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井喷时代,中国高铁、华为5G等科技水平已领先全球,而这些科技的进步正不断冲击着各行各业,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

国内的机器人公司包括:包括新松机器人(300024.SZ)、埃斯顿(002747.SZ)、新时达(002527.SZ)、拓斯达(300607.SZ)、华中数控(300161.SZ)等。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尤其是即将到来的5G商用时代,数据传输、精准定位技术提升将助力餐厅机器人在指令服从和精准配送等方面进一步迭代升级,机器人餐厅可能遍地开花。

近期,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6.8亿美元。随着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餐厅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以及伺服电机、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等核心部件成本降低,预计到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

“机器人正在积蓄澎湃的力量,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想象。”杨国强在2020年集团工作会议上表示,机器人事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更多消费者都能体验到代表世界最先进科技水平的机器人餐厅,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富有特色和温度的中国味道。

据千玺集团总经理邱咪介绍称,自2019年5月千玺集团组建以来,公司研发团队已发展到750多人,累计投入超2亿元。除了现在开业的中餐厅,千玺集团还自主研发了火锅、快餐、煲仔饭、粉面店等多个不同产品线,并将继续探索新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


七品堂主


新冠病毒疫情的突然来袭,给很多企业造成了极大地困难,但是,危与机总是并存的。最近我发现,有不少企业正在抓住机会,在这次疫情中做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例如碧桂园,前几天在央妈的官抖上看到了一则煲仔饭机器人支援武汉抗议一线的视频,很有意思。医务人员只需要扫一下手机上的二维码,机器人就开始为他们备餐,整个过程只需要15秒,一碗热气腾腾的煲仔饭就做好了,全程没有人与人的接触,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就餐时受感染的风险。这台煲仔饭机器人,正式由碧桂园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

不必惊讶,这真的是碧桂园研发的机器人。其实,碧桂园自2018年起就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建筑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已经开始面世,并走向实战阶段。前段日子才刚刚看见碧桂园旗下的千玺机器人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在广州正式开业。没想到这么快就投入了抗疫情的第一线。碧桂园这次人工智能的实践,可谓意义非凡。

疫情当前,相信会催生一大批像碧桂园这样企业开启向人工智能产业转型的步伐,人工智能的蓝海已经展现在大家面前,唯有抓住机遇才能赢在未来。


willlliw


在疫情当中,每个人都存在感染的风险,但总有些工作需要人去做,否则不会有这么多治愈病例,不会有遏制的势头。所以,劳动力存在感染的风险,这是本次疫情的主要矛盾。

我们说了很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这次疫情中有大放光彩吗?这恐怕说不上,不过某些企业闪闪发光倒是真的。

防疫期间,这台由碧桂园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将24小时为隔离点免费提供煲仔饭配餐服务。

“机器人可以全天候不间断运作,快捷高效,无人化出餐将大大减少人员接触,降低传染风险,可以较好地满足隔离点的配餐需求。”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还有更多的机器人设备将陆续投入到抗疫行动中。

一台煲仔饭机器人能同时烹饪36个煲

1小时就能完成近140份煲仔饭

碧桂园大概是18、19年的时候就开始往机器人产业进军吧,现在国家迎来了疫情这场大考,就有了发挥作用的时刻,我想在机器人的道路上,碧桂园也算是在征途上了吧。


湾区房市故事


其实疫情之前,就有很多企业都在转型了。

这个概念从2015年前后就开始火,毕竟我们国家的人口红利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足够各大企业布局发展人工智能。

网络型企业总是第一个试水的。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纷纷上马自己的人工智能项目。投了过亿元的资金来尝试全新的领域。

房企因为他的资金,也会有尝试的欲望。

“用机器人建房子不是梦,是一定会实现的伟大事业。”谈及机器人事业,碧桂园杨国强希望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和科学细致的谋划,让机器人来提高生产力。


好饿啊好想吃卤面


最近看到最有意思的新闻就是碧桂园自主研发的煲仔饭机器人运抵武汉,一开始对房企做机器人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就好比许家印造车——胡来。早期碧桂园机器人餐厅发布,“谁没事干会吃机器人做的饭”这是一开始大家普遍的认知。如果机器人能做饭,要厨师干嘛,机器人如果真的做的好吃那不就厨师不就失业了么。

但这次,我被实力打脸。疫情期间,武汉市许多餐饮企业已暂停营业,武汉部分方舱医院、隔离点缺乏餐饮供应,配餐需求急迫。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多实行轮班制,常常错过饭点,或者只能吃冰冷的快餐食物。相比快餐和方便面,这个机器人做出来的热乎饭,似乎要好许多。

这款煲仔饭机器人每15分钟出品36份煲仔饭。从加热、加油、加水到出餐的整个过程都是无人、全自动化操作,能大幅降低因人员接触而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同时,机器人24小时全天候运作,医护人员只要扫码下单机器人就会开始工作出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突然对这个企业肃然起敬,虽说我仍然认为机器人做饭肯定比不上厨师,但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机器人确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未来的发展也正是需要向碧桂园这样的大企业开拓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