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何不改为“两岸”?两岸是无穷数,这么改怎么样?

主天安


这句是在写实景,所见即所得,看见了几只黄鹂就写了几只。此处的“两个”应该是虚数,意思是几只的意思,这是古人惯用的手法。

让我们发挥想象力,穿越到当时写诗的场景中,模拟杜甫做诗。孤身一人,遥望窗外,时光如梭。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油然而生,但我不能放弃,只要还有一线希望。

失望让人感伤,希望可否成真不可知,我就用这清新轻快的景色来寄托内心复杂的情绪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关于前两句还有个段子,分享在下面。

有个秀才爱写文章,可是他的文章常常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他又写了一篇文章,给朋友看,朋友看了,在末尾加了两句批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秀才看了很高兴,拿去给妻子看,妻子看了,郑重的对他说:“你错了,这两句批语其实在批评你!”秀才忙问原因,妻子告诉他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也;‘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也.”


有话郝浩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于杜甫的《绝句》。整首诗如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在得到,好朋友严武重回成都,而自己也从梓州返回成都草堂,心情特别高兴时写下的一首即景绝句。诗圣的绝句从来都是别具一格的,迥然乎区别于其他的诗家的。 一是他的诗语言比较精炼,二是他的诗格律比较严谨,三是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古朴,清丽,雄浑,沉郁顿挫。而在本诗中诗句呈现出清丽雄浑的风格,气象清新辽阔。诗人在俯仰之间且感受到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和浓厚的历史沧桑之感。

诗友想把诗圣的这一绝句的上一联改为“两岸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未始不可。诗友改动之后,平仄也符合,但是诗歌的整体意境韵味被打破了。

首先,原句中的“个”字与下联中的“行”字,不仅在平仄上相对,在数量上也相对。而一旦换成“岸”字,则在鸟儿的数与量的表达上不够严谨了。“岸”指的是河,海,湖,塘等等的边沿的统称,与原来对联中的形容鸟儿的量词不能兼容。你比如说李白在《早发白帝城》里面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一过万重山”,李白还有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长江两岸,指代比较明确。

其次,诗友如果把“个”字改为“岸”之后,诗的韵味儿改变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句是诗人在描写眼前所见的近景,给人的感觉清新亲切。诗人能听得清清楚楚的,就是两只黄鹂在鸣叫,听觉和视觉都有侧重。如果写成“两岸黄鹂鸣翠柳”,在则写的是远景,着重于听觉,而在视觉上模糊不清,数量含混,与下联“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一行”在数量的指示上相同。一行白鹭从天上远远飞过去,与面前不远处柳树上的两只黄鹂啼鸣戏闹,相映成趣儿。这样上下联儿在景物的安排穿插上疏密有致,好像画家绘画时对景物层次上的远近高低,颜色上的浓淡相宜,光线的强弱,留白,都做了恰到好处的安排。

所以说不宜把杜甫《绝句》的第一联改动。








白马侃诗文


问题: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何不改为“两岸”?两岸是无穷数,这么改怎么样?


前言

从七绝的格律来说,平仄,对张都没有问题,用两岸当然可以。不过,两岸和两个在意境上是有有区别的。

我们先忘记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只论诗不论人。

看看区别在哪里?到底这样改好不好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岸】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黄鹂自古少

明朝冯梦龙《古今笑史》中,讲了一个笑话:

熊眉愚与江菉萝同官棘寺,一日江曰;“此中不乏佳树,惜黄鹂甚少。”熊曰:“黄鹂自古少也。”江问:“何以见之?”熊曰:“杜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那得多?”

两个官员在棘寺(九卿官署)上班,江菉萝说这里桂树真不少,可惜黄鹂鸟不太多。熊眉愚告诉他,黄鹂鸟自古以来就很少呀。因为杜甫作诗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当然不多喽。

这个都是虽然是开玩笑,不过说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两个”有数量少的意思。

那么诗中的数量多好,还是少好呢?

二、昨夜一枝开 与 猿声啼不住

1、少 的意境

喜欢诗词的朋友可能都是到一字师的故事。唐朝诗僧齐已有一首咏早梅的诗,被郑谷指出了问题: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 。(《五代史补》〕

郑谷的诗题目为早梅,所以梅花开得越少,越有“早”的意思。因此郑谷建议把“昨夜数枝开”改成了“昨夜一枝开”。于是齐已拜郑谷为一字师。

2、多 的意境

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用了两岸,而不是两个。

如果是两【个】猿声啼不住,可以吗?从格律上来说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句诗也是有出处的,来自于南朝宋的盛弘之《荆州记》: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可以看出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其中”久绝“,其实有”少“和“孤寂”的感觉,因为少,所以声音会最终消失。

但是李白的”两岸猿声“,有哀转久”不“绝之意。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用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讲述了什么是”衬垫“。在经久不绝的猿声中,李白的小舟如风一般飞快。

假如用是两【个】猿声啼不住,就没有“多”的意思了,小舟千里御风而下,也不可能有两只猿猴跟着叫。

杜甫有一首《夜归》,写的就是猿声的少:
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

三、杜甫的黄鹂,多好还是少好

昨夜一枝开,是少好,两岸猿声啼不住,是多好。那么杜甫的黄鹂鸣翠柳是多好还是少好呢?

1、 两岸或者两个都可以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首先,现实生活中,杜甫听见的黄鹂到底多还是少我们不知道,从齐已和李白的诗中我们亦可以理解。

诗歌并不是论文或者新闻,不讲究100%的真实性。修辞中有积极和消极修辞两大类。诗词大多都是积极修辞,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千尺、万重山都是积极修辞中的夸张手法。

也就是说,杜甫作诗的时候,无论窗外是两岸到处都是黄鹂在鸣叫,还是只有窗前柳枝上只有两只黄鹂在名叫,都无碍于诗人用两岸或者两个。

2、两岸好,还是两个好 区别在哪里

首先是多与少的区别,其次还有远和近的区别。

这里就要放入整首诗中来比较,看看两岸合适还是两个合适:

两【?】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首诗第一句是近景,不远处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为什么是近景呢?不近是分辨不出两只黄鹂的。同样,也能传达给读者近景的信息。

而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远景,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还是远景。但是第四句又把视线拉回来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的视线由近到高、远,然后又回到近景。

可见,两个,不但传达了少的意思,还传达了近的意思。

两【岸】黄鹂鸣翠柳,不但有多和密的意思,而且有远的意思,和第2、3句都是远景,不是不可但是相对少了些变化。又因为远和多,缺少了两【个】具备的“细节”特色,又少了些变化。

结束语

古人说到:文似看山不喜平。

诗歌如同绘画,要注意写景中的远近、高低、疏密的变化。因此在杜甫这首诗中,两个比两岸更好。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题主问: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两个”,为何不改成“两岸”?“两岸”是无穷数,这样改行吗?

说心里话,面对这个问题,我心里很纳闷,本不想作答。真不知题主为什么会提出如此低下的问题?这明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偏又这么去问,有失文学欣赏水平!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不可改动! “两个”和“两岸”,虽是一字之差,却谬之万里!若用了“两岸”,将大错特错,十分谎谬!道理十分简单:

杜甫这首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首先要全面了解这首诗的场景:

有两只欢快的黄鹂,在翠柳之间低声鸣唱。它装饰了当时境界的宁静与空旷,有一、两声黄鹂的轻唱,更显得此情此景的幽静和美丽。如果用了你所说的“两岸”,岂不是乱了景象,违背了当时向场景!你想,两岸的黄鹂一片嘈杂,鸣叫不止,又是怎样的意境。再说诗中并没有“两岸”可寻,它不是一条河!而是“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海面,何岸之有?无稽之谈。

由此可见,用“两岸”之想,实属欠缺。这一点不用质疑大诗人会有败笔,只有我们自己少见多怪,狂想妄断罢了。

真的不希望再看到类似无知的提问!


老张984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写于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从避难的梓州回到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看着草堂外春色盎然,写下了这首诗: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看得到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万里之外的东吴来的船。

这首诗对仗精工,着色艳丽,动静结合,简直就是一幅咫尺天涯好山水。这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清新的小画,前两句展示着蓬勃的生机,新春的绿意;后两句则暗含了感伤的失落和渺茫的希冀。

题主问何不把“两个”改为“两岸”,改成两岸会怎么样?我说不能改,相信所有网友都不会同意改;这倒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来说说为什么不能改;改了会怎样。

一、整首诗对仗工整,改了会大失水准

大家知道,杜甫以律诗见长,白居易说他的诗“贯穿古今,镂格律,尽工尽善”。“两个”对“一行”,以少对多,有差距,更能突出“两个”,两个,也可能是虚指,但他用了“两个”可能还有“成双成对”的意思在里面,有喜庆之意;初春景美,逃难归家,心里是高兴的。两个黄鹂的叫声是清脆的欢快的,让人愉悦的;而两岸的黄鹂不知有多少,可能你也听不到它们的叫声,即使听到了,也会是嘈杂的,倒令人心烦。“两个”可数,“两岸”不可数,“两个”以少胜多。

二、整首诗虚实结合,改了会打乱结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自下而上,一横一纵。近处是两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自由自在;眼风所至,目之所及;远处是蓝天之上,一行白鹭飞翔,奋发向上;要仰望,要远观。而下两句则是由远到近,隔着窗远远看到西岭上的雪,打开门,门口就停着东吴来的船。整首诗是随着视线的游移完成了景物的转换,可谓自然而然,不显突兀。如果是“两岸”,那第一句和第二句就成了由远到远,打乱了整体的结构。

三、整首诗意境优美,改了会消减美感

说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小画,也可以说这四幅小画是一个大空间里的四个点,就象电影里的长短镜头,根据取景的需要,焦距拉长缩短,由近拉远,再从远拉近,映入眼帘的,尽是美图!

美则美矣,透过美景,杜甫的心里还是有着无奈和感伤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他多年郁郁不得志,恰似那经年不消的西岭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孙权自古以来被谓之明主,然而“泊”、“万里”,又暗示了其难度;停泊,总有走的时候;万里之遥,也终有到达的一天吧?这里又隐隐含着对当权者的希望。前两句有多美好,后两句有多凄凉。当然,这凄凉也带着美感,带着诗意;只是身后简陋的草堂妻儿面上的菜色泄露了杜甫心里千年雪一样的忧伤。

所以,诗的前两句是和后两句形成对比的。两个黄鹂有多欢快喜气,一行白鹭怎样振翅高飞,都是对后句的反衬。你改成“两岸”,就算你看得到两岸柳树的绿,你能看得到树荫里的黄鹂雀跃着鸣叫吗?作者的每一句每一词每一句都是有原因有作用的,其意义不只在诗里,更在诗外。

总结语

综上所述,“两个”不能改成“两岸”,你要是改了,那不是改诗,是毁诗;大家不同意,杜甫更不同意。要是想写诗,自己好好努力;别想着改别人尤其是名家的名篇。大家说是不是?


hyg陌上花开


实在令人痛心,这本是杜甫夫妇在归乡途中,客宿汉口。却不料叛军卷土围困武汉,交通阻隔而被迫困守客店,诗人思乡心切,却又被困万般无奈。当时,难过的心情可想而知。谁曾想,被当下普遍认为杜甫当时心情愉悦,写下春景华章?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站在窗前非常羡慕黄鹂在柳丛中自甴的嘻戏、呜唱,白鹭可以随心地在蓝天中飞翔。可是,自已夫妇却被困寓所,失去自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即现在的秦岭,也就是现在西安的华山,因山高,山顶终年积雪。在这里作者意指都城长安、以及它承载的风雨人情。作者面向故乡看向窗外,脑海中翻腾着故乡的情景。他是多么的希望能尽快地看到刚收复的家乡。可是叛军的人马多得就象三国东吴鼎盛时的船只一样遮水塞道不可胜数,使他无法启程。

“两个"是他和妻子对幸福、自由的向往。


秋峤


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若改为“两岸”,从字面上来说,与下一句的“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一行”够不成对仗的韵律。再有若改成两岸这个无穷数,你想一想鸟叫本来就“叽叽喳喳”,若是写成“两岸”,场面该有多么嘈杂,混乱。但这里用“两个”,就把鸟儿拟人化了,两个鸟儿成双成对,一问一答,该有多雅致多动听多生动。什么时候,读起这句诗,你都不难想像得出两个鸟儿上下翻飞,优美地鸣叫着,嘻戏着。若是写成“两岸”的鸟儿,你目之所及,看得到那么多鸟儿吗?所以这一句诗里的“两个”,别说改成“两只”,“两岸”,不论想怎么改,都没有“两个”能这么形象地表达诗人杜甫想要表达的初春景象和作者的意图。





W温桂林


作诗,也是基本来源于真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两个黄鹂可能是真的有两个黄鹂在一颗柳树上叫。平常小区早上也会看,刚开始一个鸟,叫了两声后,又飞来了一个鸟,也就在不远的枝头上。

再说诗人们对于画面感描述是很在行的,两个黄鹂在柳树枝头叫,一行白鹭在天上飞过。多具体多有画面感啊。两岸黄鹂,怎么说,两岸形容不了黄鹂吧,一说两岸就远了,还能看到黄鹂?只能两岸青山。



路径寻觅者


这是明知故问,肯定不行。

试想如果是,两岸黄鹂鸣翠柳。

那么黄鹂后面的“鸣”就没意义了,而就是“叫”,或者是“吵”,更要不就成“闹”了。

而下来的“翠”,也就跟着不能用了,感觉就成了一大片的“绿”,或者蓝色,青色了。

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就在第一句的“鸣”和下面的“翠”字。而要表现“鸣”,和“翠”的意境,就只能是“两个”,两个是虚数,是表达了少,是一种青天之下,翠柳之上空灵的鸣叫,是一种欢快又略显孤独的表现,而且每一句又是单独的一个很“精致”的画面,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已结接近尾声快要平定了,作者描写的是早春微带凉意的清新轻快!

所以这一改,这首诗也就废了,杜甫的诗圣也就跟着废了!


渭水一粒砂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闲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一句非常工整的诗句,并不适宜将“两个”改成“两岸”。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破坏了诗句的对仗形式。

原诗句中“两个”和“一行”对应,对仗非常工整,都是表示黄鹂和白鹭的数量,并且数量可以清晰的数出来。而如果改成两岸之后,仅仅表示的是数量非常多,并不能表示具体有多少个。

其次,破坏了诗句的原有意思。

原有诗句中,两个黄鹂非常的清晰明了,而改成两岸黄鹂之后,就感觉有点儿奇怪。因为两岸并不能形容黄鹂,黄鹂一般都是在树林之间而不是在两岸的山野之间。

最后,破坏了原诗的美感。

在原诗中,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之间飞来飞去,歌声嘹亮,一行白鹭飞向了晴朗的蓝天。整首诗形容的是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如果改成两岸黄鹂之后,人们听到的黄鹂的啼叫声就不会是嘹亮婉转的,而会是一种噪音。所以改成两岸之后,就会破坏全诗的美感。

综上所述,本人并不建议将“两个”改成“两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