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城市建设新区,选择在离老城区差不多二十公里的地方?而不是将老城区放大?

夫复何求76426591


将这个问题分为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为什么很多城市都选择新区发展?

新区的土地开发成本会低于旧城区的更新改造。旧城区一般建设密度和人口密度都很大,涉及到工程上的复杂度,社会关系的复杂度以及经济上动迁、安置的费用问题。特别是在前20年,新区的开发意味着城市将获得更多的用地指标,而用地指标的增加在严格管控户籍制度的角度,意味着城市人口增加,从而在城市排名以及各种优惠福利政策上会有好处。另一方面,土地财政也驱动了选择更多新土地的开发而非旧城。

第二,为什么大多是20公里左右?(应该是中点至中点)

首先,我想提问者所说的20km应该是指旧城区中心点至新区中心点20km吧?而非边缘至边缘。因为首先,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基本可以换算成1平方公里=1万人口,那么以中点至中点模式来看,按照最新城市分类标准,对于非I型大型城市而言,半径10km的发展空间基本可以满足未来100万人口的发展需求,即使是以用地需求大,产业导向的新城,也能够承载至少70万人口,已经是绰绰有余。但是对于I型大城市,和一些特殊的II型,可能新区选址更多是区域层面的布局问题,是一旧多新,或者多旧多新,多旧一新,而不单纯是一个新城与一个旧城的问题。

第三,现实因素导致的距离偏差

这个距离只能说是一个合理距离,而不是标准。还有很多很多的制约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生态条件、交通条件、未来发展潜力、周边乡村、周边城镇发展等等。而且一般也伴随着非常现实和具体的驱动因素,包括:新产业的快速出现,城市重大事件,行政区搬迁等。

不过,新区的建设风潮已过,更多的是存量优化和依托小镇的节点式,带状式发展,回归到原有的渐进式城市化模式。



yeup2019


不是所有的新区建设都是在离主城区中心20公里开外之地。一线城市的20公里内早已人满为患,城市的规划已经到了50公里的地方,这也是一线城市的城市规划半径;而二线城市及一些准备向1000万级城区人口规模发展的城市,规划的半径应该在20多公里的地方,这也是问答者提出的距离20公里的概念;三四五线城市的规划半径也是只有10~20公里;一些普通地级市只有10公里左右;而部分小县城的规划也就在5~6公里范围。根据不同城市的人口规划来决定新区建设的位置,除非出现特殊地理环境、交通规划布局、城市整体变迁等因素,不然不会跳出这个规律。否则就是瞎规划、乱布局,最终一定会被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唾弃!

在一些重要省会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目前的城区人口规划一般是在400~600万,老城区的城市半径也就在15公里以内。可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最近一些年的大城市吸引人口政策。迫使城市加快出台至2035年发展规划战略,打造1000万人口规模超大城市计划。在高铁规划、城际规划、地铁规划、医疗规划、教育规划、道路规划、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必须具有长远战略。一个距离城市中心20公里的区域刚好就是未来城市规划的最大半径边缘地带,通过在20公里左右的地方打造副中心城市或新区规划,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现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人口的积聚和发展。

通过老城区逐步放大周边区域的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今天城市快速扩张的需要,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一种城市变革的竞争,假如还是墨守成规地通过逐步发展的方式来扩大城市规划,那么很快就会被其他城市赶超,从而失去了城市发展的最好时机。必须鼓足勇气一鼓作气打造新型的现代化城市,才可以在硝烟弥漫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这个城镇化建设的时间也是越加紧迫,到了2035年基本上完成的城镇化的发展布局。再想发展估计也是丧失了最好的机会。


总之,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自己的总体发展规划,不同城市规模的发展半径也是不一样的,绝不是千篇一律的20公里外的新区规划建设。但对于一些重要省会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城市发展半径确实都是定位在20公里左右,也就是新区规划的区域。未来也自然会把老城区与新区之间的连接带补上,还有回过头来对老城区进行旧城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


鞅论财经


第一个,原来老城区改造成本高。

第二个,新兴城市要形成多个经济中心。


先说第一个理由:改造成本高


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征地和改造有多难,就拿武汉来说,小河西村的棚户区改造都不知道搞了多少年了,征地异常艰难,老化的基础设施改造更是一比巨款,得不偿失,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大家理解就行。


多个经济中心


建立一个城市是不能只有一个中心的,只有一个中心会造成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各式各样的资源一定不停的往一个中心去拥挤,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内卷效应,最中心的地带的土地价格不停的往上涨,越往边缘地区则越是没什么人住,不管城市膨胀到多大,最后只会变得更糟,中心地区人太多,中心地区由于人口过度密集,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边远地区人太少,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心地区的人不高兴,边远地区的人也不高兴。


而多个中心好处多多,首先对于原先的中心地区进行分流,形成多个中心地带,不至于因为新的人口涌入把老中心给压垮,当两个中心互相交集的地带有形成新的中心,人口分布比较平均,基础设施的压力不至于那么大,人口平均化也不会造成内卷效应,中心城区不至于过度拥挤,而边远城区也能够得到照顾。


多个中心也有利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推进,如果只有一个城市中心,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所有的边远地区的地铁,公交全部指向中心,而边远地区和边远地区之间的交通就很容易被忽视掉,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李建秋的世界


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务农的人数都是极小的,美国才3%,发达程度越高城市化比例越高,所以国家要发展,必须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大部分人进城,所以城市要扩大。此外当前很多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自于卖地。而老城地有限,拆迁成本也高。

那么如何让城市规模扩大,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最好的办法就是建新城。以老城中心为圆心往外画圈,那些距离最近,而又没有得到开发的地方最有机会被选新区。以前可能因为河流、山川的阻隔,这些地方可能发展很差。比如长沙以前是“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套房”,一河两岸,不过一公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现在河流山川已经不能阻隔城市发展了,隧道、桥梁、地铁两三年就弄好了。而且新区是一张白纸,可以让一个地方马上有摩登城市的感觉。政府为了向外界,尤其是投资客展示自己的决心,一般会把政府办公楼也迁到新区,跟着政府走,什么都会有,新区就拔地而起了。我想说那些工业不发达,就业机会少的三四线城市弄的偏远的新区,即使政府迁过去了也不要相信他。


村夫杂谈


老城区一般来说资源配套健全,拆迁安置成本高,土地增加值不够是根本

跟大家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前几年一直火热进行中的棚改拆迁安置,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越是老城区、核心区的拆迁安置房越高,反而是一些郊区或者郊县的棚户区拆迁安置费用低的可怜。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家里原本是都市村庄的,拆迁安置后不仅仅是按照户头给予了几套房产进行补偿,而且还有安家费等费用。当时我还仔细算了笔账,未来随着市中心绝大多数的房产都是以20层左右的楼房为主,一栋房产拆迁安置下来的费用起码得上亿。但是如果在一个新的地皮,尤其是远离市中心的区域进行新区建设,要节约不少成本。几点观察:

第一、我国城市发展的路径一般都是一点带面,很少出现从内到外的自然延伸。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不具备“摊大饼”的实力,可以说除去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其他城市发展都是以多核心驱动的,简单理解就是建设多个城市核心区,然后分别带来周边区域发展。大家可以回想下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不是这样,拥有多个成熟的商圈或者核心区。

第二、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地方税收都讲究一个性价比,就是“以小博大”,低买高卖。对于我国绝大城市来说都是很“穷”的,往往需要以几百亿的税收来进行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项目建设,可以说财政压力是每一个地方都面临的直接问题。对于地方招商引资来说,为数不多的手段就是政策支持(税收优惠、所得税减免等),包括土地支持,只有这几样才是地方真正可以自己说的算的,而远离主城区的郊区土地成本低,开发成本低等优势是不能忽略的。跟大家分享一个电视剧的情节,上世纪70年代深圳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深圳市长想要问国家银行贷款5000万用来招商引资项目,一开始上级不批准,经过一番解释后立马获得批复,为何呢?其打算是用5000万按照当时市场价1万一亩的标准来征收农民手中的土地5000亩,然后按照10万一亩的拍卖价出让给地产商和招商企业,这样随便下来一年就有4.5亿的收入。如今很多地方采取的办法其实跟当初没有本质区别,低买高买。

所以,大家需要知道的一个道理是,优化老城区花费的代价要远远比新建新区代价高得多,而且效果不明显,在没有明显政绩的情况下,说你你会怎么做?各位觉得呢?原创不易,喜欢记得点赞、转评、关注,更多优质内容继续贡献中。


勇谈房产壹贰叁


中国现代 的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国外的城市建设经验。

暂不说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领先于世界,为什么现在反而落后了,这也是社会发展所致,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现在是工业社会,社会形态不同,古时的城市容纳的人口相对于现在是很少的,所以对城市的配套需求也没有那么明显,真正意义上现代城市的形成是自工业革命以后,在此后的很长时间中国不管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城市建设方面都在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

那么我们现在来说说为什么不是扩大老城区?

这个必然是一个经济账,商业中心的位置都在市中心区域,老城区的改造必然涉及改造的成本,其他答者都已经说到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说这个因素,比如说改造老城区,那么老城区的现有居民的生活必然会收到影响,如果要拆迁安置,短时间内也很难找到能容纳那么多人的场所;还有就是商业的影响,一般的城市只有一个商业中心,位置就是在老城区,商业中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繁荣程度,这些因素决定了扩大老城区的难度之大。

为什么都是设置新区?

我觉得这个就是借鉴了一些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从我们国家城市的公共配套,到建筑,到城市规划,道路修建都或多或少的有外国的经验在。

新区其实就是有卫星城的意思,卫星城及将城市中心的功能进行分散,或者叫做扩大延伸,我国最早设置卫星城的城市是上海,而在城市建设的国际化中在中国又是走在最前列的,上海的城市发展如此成功,而且是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这样的模式在中国肯定是会推广的。

每个城市建设新区都是因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需要,新区的目的,一个是发展城市本身规模,而是将现有城市配套更加完善,缓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增加城市人口,刺激经济活力,为城市发展储备潜力,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时间证明,这种模式也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方案,同时在经济上有可以获得极大的发展,使原本没什么经济活力的偏郊地区有了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整体上说肯定使经济优先的角度,中国的城市化,我感觉还在探索自己的模式中,只是我们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自己的样子了。


逆流流上去


老城区改造需要的成本会更大一些,由于有些设施已经健全所以重新规划会有些麻烦。新城区就像一张白纸,且没有拆迁成本,可以任意规划,建设速度上也会更迅速。距离拉开可以使新城区有建设空间而且后期可以与老城区很好的结合!


燕郊小整儿


不为什么,改造老城区成本高。


精灵天使0217


为什么新区通常选择离老城区二十公里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1.城市发展主要体现在面积在扩大,人口在增多。总是在老区折腾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2.一般与老城区二十公里,主要是考虑五年或两个五年计划。一般主要领导在一个地方任期五年左右,每个主要领导都希望在自己任期出政绩,见成效。五年基本上老城区会扩展二十公里,与新区联成了一片,可以以一个面貌向当地父老乡告别。3.一张白纸好画画。离开人口密集的老区,可以大刀阔斧的,大手笔的规划,建设。4.老城区地价高,拆迁难,不利于招商引资。5.离开主城区,有利于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减少主城区的噪音与污染。


待完善2121


看城区放大的速度,很慢,要考虑现有的企事业格局,百姓原有房屋。

同样的20公里外,农田不值几个钱,有钱多给点,没钱给点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