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语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6711095903096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属于哲学内外因关系的范畴,在理论上早已得到证明了,自然有道理,人们都知道。

但是,这句话在什么时候有道理,换言之,外因什么时候的作用比较大,很多人就懒得深究了。

一般来说,在人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或者正在形成还没有固定下来的时候,这句话才有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染者必须是一张白纸或者相对浅颜色的纸,才能被红色或者黑色染上或覆盖,如果这张纸本身就已经是黑色的了,怎么还会染上红色?反之亦然。再如果,这不是一般的纸,而是一张瓷面的纸,或者一块铁板,任你近“朱”还是近“赤”,又怎么能受到浸染呢?

一、这白色或者相对浅颜色的纸就相当于人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或者正在形成却还没有固定下来,这时候,没有是非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如何做出选择,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人的这个时候,一般就是在孩童时代。所以中国人很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三字经》中就有“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往哪儿“迁”?就需要进行良好的引导,于是人们就拿出了孟母三迁的例子,“昔孟母,择邻处”,来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这说的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时候是有道理的,也很重要。

二、这深色的纸和瓷面、铁面的纸就相当于人已经形成的世界观,这时候,人通过学习成长,基本形成了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有是非的鉴别力和判断力了,有自己的主见了,外界对他的影响力就不会那么大了。所以就有了“出淤泥而不染” ,“任尔东西南北风”。那些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就是把它放在监狱里囚犯中间,他也不会再改变自己的世界观,转而去当盗贼和恶人。而有好多犯罪分子,经过多次改造仍然恶习不改。这种情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没道理,就不起作用。

三、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候外因作用大,有时候内因作用大,主要取决于事物发展的阶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面还有一句,“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正是揭示了哲学上的这层内外因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外因,在人年轻的时候起作用大。如果这个人世界观已经形成,它的作用就减弱了,甚至根本不起作用了,起作用的则让位于“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就完全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是标准的内因了。


文化点心


很有道理。

什么样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交什么的朋友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实生活中,这个道理更加贴切,远的不论,就我身边的人而言,我姐姐是个商人,除了亲戚以外,她结交的大都是经商的人,我是农民,结交的都是从事种植业的人。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是个地痞,他结交的大都是些地痞无赖,我曾经多次劝诫过他,都被他当做身边风,并且还疏远了我们之间的情义。


蓝树叶875


这句话出自晋朝哲学家傅玄的《太子少傅箴》,文章中提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强调的是外界环境对人的深刻影响。

个人认为这是句很有道理的古语,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可怕,否则孟母也就用不着三次迁居择邻。然而现实中却总有人喜欢高估自己,认为管他世事纷扰,我只要守住本心,就能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如果一直生活在黑暗中,你会忘记光明的美好的!

怎样的外力最可怕?狂风暴雨的攻势,未必比的上和风细雨的潜移默化!

前者虽然来的强烈,但来势汹汹总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抵抗之心;后者虽然看起来不温不火,但如同水滴石穿一般,当你发现不对劲的时候,或许已经晚了。

“近朱”与“近墨”,都是在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甚至能够深入到人的骨子里。

就像是那些学生时代曾经结交不良少年的孩子,当抽烟、喝酒、烫头、翘课成为身边的主流时,那个原本热爱学习的孩子也会难免就此沉沦。回想起自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得到的往往只有满心的茫然。当误入歧途之后,再想回头可就难了。

而那些去了清华北大的学子,则又是近朱者赤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名牌大学里的老师也不会再去逼自己的学生们学习,学子们的发奋,一是自己原本就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二是身边尽是些敏而好学,渊博好问的优秀者,所带动的风气自然更加利于人才的长成,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要是说它对人没有积极影响,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吧。

另外,再给大家普及一个物理知识:大多数的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而组成物质的分子,每时每刻都在做着无规律的运动。我们都知道水在液态的时候会蒸发,这其实就是一种水分子的运动,而在物质的固、液、气三态中,这种现象都会存在。

给大家举个例子,北方的朋友们冬天基本上都会用炉火取暖,家里需要买进大量的煤块,如果把煤块堆放在墙边的话,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即便是煤块并没有靠在墙上,墙上也会有一层均匀的“黑煤层”,而且这个黑煤层很难清除,因为它会有一部分沁到墙体里,这正是分子运动造成的。

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有一些科学道理在里面的。


国学小迷弟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good吧 !我是“前度刘郎今又来”,一个出道金融但半途而废的文化领域码字工。看到这个问题挂在文化标签下,回答者也多是文化领域的,可能真是文化领域的问答?姑且就这个问题,与各位做一个简单交流!

出处及释意

这句话出自晋代文学家傅玄的《太子少傅箴》。原文是: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就会让人变坏!也就是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所言的“潜移默化”。

观点:不赞成该观点,内因才是决定性作用

这句话,过分强调了客观,不管是距离的近还是精神世界的近,都是在强调外部作用罢了!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如果一个人内心够坚强,他就能抵御外部不良思想的诱惑!当年,很多地下工作者周旋于腐化堕落的敌人中,他们大部分也没有变节!比如熊向晖身为胡宗南秘书,为组 织提供了大量非常宝贵的军事情报!

老和尚在对小和尚解禅意时说:不是树在动,是你的心在动!

周敦颐《爱莲说》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形象地阐明了这个道理!

观点总结:人的好坏与客观环境固然有一定关系,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塑造!强大而稳定的内心世界,能让人超脱所处环境,不为外部世界所惑!


前度刘郎今又来


华夏文明5千年,为我们留下穷不胜举的文化瑰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训诫便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散思维的推动下,这句话引起了一些争论,犹如题主的问题。零点拾韵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容怀疑,之所以有怀疑的声音,是因为持怀疑态度者对原文中“近”的涵义理解出现偏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近”的涵义——“亲近”而非“靠近”

要理解“近”涵义,需要结合这句话的下文一起来看:“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是西晋时期名臣及文学家、思想家傅玄给太子上课时说的话。前半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意是环境对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后半句“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直译就是:声音悦耳,听起来就清澈响亮;身子端正,影子也是直的。引申涵义是:人自己本身的作用至关重要。

那么,再回头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近”显然就不是简单的物理距离上的靠近,而是精神层面的亲近,也就是对所接触的人、物、事从内心上的认可,并将其作为模仿的对象或行为的准则。而是否“亲近”就隐含了主观能动性的道理,这也是我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容怀疑的主要依据。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深刻的见解。既不失客观地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人有很大的作用,又很透彻地揭示了内在因素才是决定事物根本所在的道理,这与我们现在的唯物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傅玄“涤心”的理论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支撑

傅玄说道:“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涤其心”,人们都知道营造环境的重要性,不知道净化心灵的重要性。因为“心”是万理之统,“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延;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弥远,而所济弥近”。只有通过“修心”逐渐提升自身的内在品质,才能使人具备对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否该“亲近”。如果只“靠近”而不“亲近”“朱者”,则不会变“赤”,如果“靠近”且“亲近”“朱者”,则就是“近朱者赤”了;“同理,“近墨者黑”也是一样。

以教育为例,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实意义

关于教育,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挑选学区房,家长无非是要给子女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学习环境的确不容忽视,虽然我们听说很多“山里飞出金凤凰”的励志故事,但毕竟少之又少,反观名校却总体上出类拔萃。

那么,环境与自身的关系何在?我想可以打个比方:环境与自身是两道门,环境是第一道而自身是第二道。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引申一下就是“由好变坏易,由坏变好难”。寒门学子在一个不好的学习成长环境,首先面临对环境的判断和抉择,只有正确选择了才能有机会出人头地,而在这一点上,城里的孩子无疑就赢在了起跑线上。面对不同的学习成长环境,自身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也就是“靠近”与“亲近”的选择,这也是“涤心”理论得核心所在。

小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简单说“靠近”“朱者”或“墨者”的问题,而是从精神层面对“朱者”、“赤者”的判断和选择,其结果就是“亲近朱者赤,亲近墨者黑”,我们要做的就是“涤心”,才不愧古人流传下来的谆谆教导。


零点拾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语,既然能够流传到现在,证明这句话蕴含的智慧是与时俱进的,它对帮助人们揭示人生的哲思具有积极意义。

那么这句话对人生有影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的源头,出自于哪里?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用现代话说就是: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这句古语的精髓就在,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那么要怎么解读“客观环境”呢?弄清楚“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这句古语才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客观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塑造了你不同于其他环境中成长的人的行为模式,而行为导致结果。

人的思想活动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一般来说,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活动的影响,一般有四个“影响源”。

㈠,家庭影响源。家庭问题对人的思想活动的影响,主要有婚姻恋爱;婚丧嫁娶;居住条件;子女待业;子女教育;夫妻矛盾;亲属不合;邻居纠纷;天灾人祸;经济困难;健康欠佳等等。

㈡,工作影响源。人们经常遇到的影响思想的条件内容有:生产定额高低;工作条件好坏;工资奖金多少;工作任务轻重;工作分配合不合适;工作环境满不满意;同志关系处的融不融洽;领导信不信任等。

㈢,社会影响源。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阶级、民族、集团、家庭中,人的思想形成和活动总是要受到社会存在的诸因素印象和制约。一般情况下,人们遇到的社会影响,包括:形势发展变化;社会风气不正;社会治安不稳定;物质供应不能满足人们基本需要;市场物价发生变化;交通条件不方便;各项政策发生变革;对外交往出现变化;党派、集团、团体发生矛盾的时候等等。

㈣,目标影响源。人们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在精神需要中,由于受长期社会生活和环境影响形成的人生观、道德观的作用,人的思想又会产生对各种各样的目标的追求。这些目标的追求实现与否,同样也是影响人的思想活动的一个原因。

常见的情况有入党入团的目标没有实现时;上学、提干的心愿没有满足时;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无味时;评选优秀、先进落选时;受到表扬、奖励时;受到批评、惩罚时;自己的地位、人格、荣誉和成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时等。

由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给我们的启示是:

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明了,它对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要调整好心态努力改变客观环境,消除不利影响,调动积极性。同时去把握好那些对自己有利客观环境,这样自己的人生才能站的更高,看地更远,生命才会更有价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希望这句话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楚,理地明白。


高山磊磊


我个人觉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语很有道理。

这句话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为: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常常用来形容与好人接近能使自己变得更好,与坏人接近则使自己变得更坏,环境对人影响很大。



这句话出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古代有孟母三迁,讲的就是一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孟母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次搬家,可见,孟母的做法是为了让孩子“近朱者赤”。而放在现代,这句话仍旧适用。



姐姐家的孩子高二了,学习很紧张。重点高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尖子生,要想在众多的佼佼者中出类拔萃,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

有一段时间孩子迷上了手机游戏,原来和孩子每天一同上下学的一个小伙伴不爱学习,整天打游戏,潜移默化影响了她,也曾因为沉迷游戏被老师叫家长。姐姐知道后特别着急,问其原因才知道是因为每天一同上下学的伙伴天天给她讲游戏里的情节,久而久之被腐蚀了。为此,姐姐断绝了这个同路的伙伴,每天早出晚归接送孩子。渐渐地也就阻隔了游戏,学习成绩也稳定下来。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论语·里仁》云:“见贤思齐焉。”如果一个人的周围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么这个人也会心中有一种赶超的精神,然后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周围都是素质低的人,那么时间久了自己的品行也会恶劣。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风起青萍之末three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受到他们的影响,最后也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这句古语是非常有道理,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这句话在我们这边经常听父母辈们唠叨,就是在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要“择友而交”,不要交到人品有问题,品行不好的人做朋友。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若不慎结交到人品素质差的人做朋友,孩子就容易跟着这些人学坏了。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年少血气方刚,叛逆心比较重,容易结交到表面跟你“哥们”前“哥们”后的酒肉朋友,人前称兄道弟,背后却一门心思地教你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稍有不慎就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年轻的朋友,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一句非常不错的“警世名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夫妻相”的。我们经常看到在一起多年的夫妻,眉目神色都会变得很相似,这种情况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夫妻相”。在国外就曾有过一项相关试验,通过对1600对夫妻的观察发现,结婚越久,双方面部特征越相似,并且他们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都会很像对方。因为夫妻俩长年一起生活,婚姻生活塑造了共同的环境、饮食三餐、睡眠作息,再加上夫妇俩一起做决定,一同感受喜怒哀乐,这样的过程使得两个人不仅在生理上,连心理上都越发地相似。“夫妻相”应该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富形象的诠释了。




一叶净心


我的观点是可以说有道理,也可以说没有道理,就是说不是绝对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一般人来讲好像是这么回事,你的周围有好人,你就能学习一些好东西,你的周围有坏人,你就会学一些坏东西。我们经常会说跟什么人就会做什么事,或者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都是这个意思。

难道这就是经验?或者这就是真理?不是的。近朱者是否赤,近墨者是否黑,关键在人,世上有多少出污泥而不染的人,他们这些近墨者就是不黑,又有多少近朱者就是不赤,为何?是人本身的问题,是个人修养问题,是个人精神和意志是否强大的问题,俗话说臭虫不叮无缝的鸡蛋,就是 告诉我们内因才起关键作用。心中无信仰,意志不坚强的人极易被外界腐蚀,动摇和背叛。他们近朱而不赤,近墨立即黑。相反信仰坚定、意志坚定的人就能很好的守护自己,不忘初心,保持赤心,即便近墨也不黑,一如既往。

所以无论是哲学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一再证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不准确,因为不是绝对的。




共鸣共勉共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孟子的成长过程就很能说明问题:

“亲君子,远小人”。古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意识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三字经里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子:孟子幼年丧父,他的母守节不嫁,他们家住在离墓地不远的一个地方,附近终日里哭声撕心裂肺,披麻戴孝之人络绎不绝,黄纸冥币漫天飞舞,耳濡目染之下表演天赋异禀的小孟子也跟着学会了哭丧吊孝,学的还不错,表演起来如丧考妣,如断九肠,涕泪横流,孟母见罢惶恐不已,于是就想搬家;

寻思着买菜方便一些就住到了一个菜市场(或者集市)的附近,岂料小孟子天资聪颖,很快就学会了短斤少两,欺蒙诱骗的伎俩,孟母见罢伤心不已,于是就又想搬家;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前有绿水后有青山的风水宝地安顿了下来,不巧的是旁边又接着搬来了一个屠夫,于是整日里磨刀霍霍之音不绝于耳,猪牛羊马血流成河,垂死悲鸣之声直上九霄,动手能力极强的小孟子看了却手舞足蹈欲上前去操刀执斧,引颈六畜,孟母见罢,仰天长叹:苍天何忍?何故独绝我孤儿寡母?言罢,抹掉泪水,收拾细软,拉着小孟子继续上路,再次搬家。(小孟子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搬家,也不敢问,也不敢说)

这一回,终于如愿:找到了一个位置佳,房价低,采光好,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升值空间高的地方,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位置是学区房,紧邻着重点学校(学宫,官办高等院校),往来皆鸿儒,谈笑无白丁……

从此:

世间

多了一个开枝散叶的儒之大家,

少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反面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