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浑河大战,明朝戚家军最后的精锐,为何会全军覆没?

王乾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首《韬钤深处》由我国历史著名将领戚继光所写,他是一位一心期望国泰民安之人。

明末政局动态,军队涣散,战力底下,倭寇不断侵扰大明海疆,成为大明王朝心腹大患。

戚继光凭借严明的纪律、先进的武器、多变的鸳鸯阵,硬是将一群农民变成一支强大特种部队,一支无坚不摧戚家军越战越强,成为大明王朝中后期中坚力量。

戚继光彻底扫除倭寇后,为大明王朝驻守北部边疆,数次击败蒙古骑兵,稳定京城安全。

戚继光去世后,这支军队并没给明政府解散,而是参加明朝中后期,一系列知名战役,“浑河战役”作为奇戚家军最后揭幕战,此战后在无戚家军。

浑河战役,戚家军最后光辉

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努尔哈赤趁着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巡抚袁应泰举措失当的机会,进攻沈阳。

就在沈阳战况垂危,明军派出戚家军、秦良玉旗下白杆兵前来救援沈阳。

援军日军兼程赶赴战场,无奈战局变动,沈阳失守。

闻知城破,陈策下令还师,游击周敦吉等一再请战,诸将激动地说:“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

明军步兵御敌,秦邦屏带石柱兵渡河布阵,桥北立营,童仲揆、陈策统领浙兵桥南立营。

后金八旗军很快对明军发发动军队,明军沉稳应战,击溃八旗精锐,努尔哈赤震惊。努尔哈赤一筹莫展之际,降将李永芳献策以沈阳城头大炮轰击川军。

后金军利用火炮优势很快击溃川军,后金见状全面出击,川军即便战局不利,依旧要后金付出沉重大家,史料记载后金军队“死于枪弩者数千人。”剩余的部分川兵突围,投靠了只有3000多人的浙兵。

戚家军擅火器,装备不少火器。后金八旗军几次进攻,都败于明军火器之手。可后金人数多,采用派出少量骑兵,消耗戚家军火器,一旦戚家军弹药耗尽,就是击败戚家军之时,后金八旗军对于近身肉搏十分擅长,必可击败戚家军,双方展开血战,3000多浙兵和剩余的川兵,基本全军覆没。

后金八旗军付出惨重代

清朝著名文学家魏源纪录:“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就连属于中立国的朝鲜王国也有相关纪录,《李朝实录》中记载:“虏之死伤亦相当,虏至今胆寒。”由此可见,此战确实打得气壮山河。

戚家军失败在于明军互不配合,见死不救,以至于精锐川军、戚家军全军覆没,后金占领沈阳后,彻底在东北站稳脚跟。

这支军队剩下之人,全部编入其他部队参与沈阳之战,战死沙场,威名赫赫戚家军成为绝唱。

综合所述,浑河之战,明朝损失惨重,戚家军消亡要不人叹息,无论多强大,总有消亡一天,后金逐步做大,不在是个游牧部落,已经可以威胁中央政权,后期明朝虽有对后金实行战略包围,最终都成为泡影。


莫地方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是回答了很多遍了,在这里必须纠正一个观点:参加浑河之战的浙兵并不是戚家军,所谓的戚家军早就已经消失了二十年之久了,浑河之战中的浙兵可以说和戚家军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所以说,戚家军血战浑河,根本就是现代网文编出来的热血诈骗网文。

关于浑河之战,《明实录》是这样记述的:

川浙总兵陈策等率师援沈阳,及奴贼战于浑河。死之时,策等提兵至浑河桥南,闻沈阳失守下令还师。禆将周敦吉等固请进战,石柱土司副总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与诸将营桥北。浙兵三千与陈策等营桥南。邦屏等营未就,奴四面攻之,将卒殊死战,杀奴二三千人,贼却而复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诸军饥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皆战死。他将走桥南入浙营,奴围之数重。副将朱万良姜弼拥兵去浑河数里观望不前,及贼围,浙兵始领而前,与贼遇即披靡不支,贼乃萃力于浙营。初用火器击之,杀伤相枕,火药已尽,短兵接战,遂大败。陈策先死,童仲揆骑而逸,副将戚金止之曰:“公何往?”遂下马语其属曰:“吾二人得死所矣。"与诸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皆死。

在这段文字中,有提到浙营。有人说戚家军不就是浙江人嘛,那这支浙兵又是用火器的,还有个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在里面,不是戚家军是什么。


逻辑错误,一个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即戚家军是浙江人,所以浙兵是戚家军。统兵的将军有戚金,所以这是戚家军。这支浙兵善用火器,所以也是戚家军。

只能说,这是揣着糊涂装明白。

如果熟悉戚继光这个人,你就会知道,早在隆庆二年的时候,朝廷为了保证戚继光在蓟门练兵顺利,便将他的浙江老兵稀疏调往蓟镇,作为戚继光的亲兵卫队。而这些浙江老兵来到北方之后,又被戚继光改编成了中国第一支火绳枪骑兵队。



可以说货真价实的戚家军在历史上真的是战功赫赫,在南方打过倭寇,在北方抵御过蒙古,在朝鲜打过日本正规军,可以说一支奇兵跨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过英雄的结局往往都是悲惨的,在1595年的时候,蓟门发生了一场兵变,理由是“南兵因为缺饷而哗变”,原来的浙江义乌3000多南兵被蓟镇总兵官王保引到演武场,之后再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被北兵残忍的杀害,最后原本的四千多浙江南兵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朝鲜宣祖实录》:

建昌营调南兵三千留养,以备倭之缓急。而十月间,以离家日久,钱粮不给,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

这场屠杀直接摧毁了戚继光多年培养的蓟镇战斗系统的核心,以至于一年后明军第二次奔赴朝鲜,蓟镇出现了人手不够的情况,又重新从浙江招募了1785人赖凑数。

这才是真正的戚家军的结局,很遗憾的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那么浑河血战中的浙兵又是何来历呢?

根据《神宗实录》的说法,早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就从浙江征调了两万多老兵,统一由刘挺统领。后来明军兵败萨尔浒,浙江的精锐老兵也就损失殆尽了,只有八千多残兵退守沈阳,后续为了和后金继续作战,朝廷又分三次从浙江征兵,并且悉数派往辽东地区。而参战的这一支,由将军陈策统领,是最早招募的一批,也不过是参战的前一年招募的,人数只有3000人。

除了浙兵的兵跟戚家军没有关系,就连指挥的将军也和戚继光没有太大关系。主将陈策,是广东东莞人,一直以来都在四川任职;副将童仲揆是南京人,却一直在江西任职;周敦吉是四川永宁参将;最后唯一和戚继光有关系的,就是戚继光的族侄戚金,却也是被革职了十一年,最后去援辽的时候,所带领的也只有300真定亲兵。

可以说将军来自五湖四海,兵是新兵蛋子,这样的军队别说精锐,就连老兵都比不了。

至于浙兵所采用的车营战术,也是参考的戚继光的半成品,没有骑兵的掩护,没有奇兵队和杀手队互相运动,这样的车营自然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所以正如各路文献所记载的那样,当明军的火药用完时,八旗军也就突破了浙兵的防线,并迅速的拿下了阵地。在战后,努尔哈赤对于战胜浙兵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自豪来,也没有称赞浙兵的战术有多么厉害。倒是一直对驻守北岸的川军阵地耿耿于怀,打心里由衷的佩服秦良玉带出来的这群土司兵。

不过我们还是要称赞这些勇士,即使是新兵,即使他们近战很垃圾,他们还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没有投降,没有一哄而散,3000人从上到下,逃生者寥寥无几,可以说,他们不是什么强大的军队,但他们绝对是优秀的军人。


参考文献:《神宗实录》、《明代蓟镇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明实录》


火器工坊


我们知道,戚家军是明朝中后期历史上一支赫赫有名的部队,也许对于戚家军,很多人还停留在抗击日本倭寇的层面,其实在倭寇被基本肃清以后,戚家军还曾经和参加了明朝后期的反后金战争。



在倭寇问题基本肃清以后,明朝先后进入了隆庆时代和万历时代。戚家军的部分力量被调往北方边陲,防御北方游牧骑兵南下,拱卫京城的安全。

根据史料记载,在北方明军不停的战败,明朝皇帝便把戚家军,调回京师附近,在支援沈阳时,沈阳守军已经被打败,刚赶到浑河南岸,进退两难,陷入绝境。



军事会议上陈策、童仲揆两位总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最终做出了主动进攻、以攻代守、血战待援的部署。不足万人的队伍,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向强大的后金军发动自杀式攻击。戚家军主将、戚继光的侄子戚金指挥火器见长的戚家军,在浑河南岸迅速摆开车阵。

周敦吉、秦民屏率领3000余明军,从浑河浮桥过河,排开阵势向北岸八旗军冲去。戚金知道,这些头也不回的川军是用生命给自己争取时间,只要能固守到后援的明军到来,或者坚持到夜晚,尚有一线生机。



后金军渡过浑河,从四面围了上来,很快先以优势兵力从左翼发起进攻。匆忙摆好阵势的戚家军,利用车阵和训练有素的火铳三叠阵迎敌,但还是有凶猛的后金军骑兵,突破火力网冲击到了车阵前,此时明军中马上冲出手持戚家军特制兵器——铁狼筅的士兵将其刺倒。

两轮进攻之后,后金兵坠马伤亡者达三千多人。双方僵持之时,一个噩耗传来——外围打援的皇太极在白塔铺一带,竟然以几千之众击退3万明朝援军。

戚家军外援断绝,已无退路。努尔哈赤连下死令,让八旗不计伤亡轮番攻击。一方死攻,一方死守,明军最后弹尽矢绝,车阵终于被打破。后金军突入车阵之后,包围圈逐渐缩小。



后金兵四面包围明军后,并没有选择肉搏。而是,万箭齐射……

此一战,明军牺牲近万人,后金八旗兵也付出了伤亡上万人的代价。据史料记载,戚家军此战中以数千火枪兵击毙,满清精锐上万人,并在后金炮队轰击之下,苦撑数日,最终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这是一次惨烈的战役,间接说明了,明军最后的精锐,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做出的无奈努力!


野史官人


“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 ,此语即是戚家军最后的悲歌。

随着后金的崛起,明与后金之间在辽东进行了多年大规模的征战。明军多以红衣大炮配合城垣据守,野战中由于明军多为步兵,对阵满人骑兵自然多处于下方。因此有言:满人不过万,过万莫能敌。

明军是否真的不能野战?非也。在浑河大战中,川兵(白杆兵)和浙兵(戚家军)就给辽东军好好上了一课。可惜的是,辽东军就跟东北兵一样,平时能咋呼,战时脚抹油。而且这个习性一直带入民间


戚家军的阵法

明朝在与后金政权爆发的萨尔浒大战中大败,从此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明辽东军转攻为守。此时,努尔哈赤即将进攻沈阳,为了保障沈阳安全,明王朝从内地调兵支援辽东,其中就包括了著名女将四川秦良玉手下的川兵和浙江戚家军的剩余力量。

战役经过:

公元1621年(明天启年间)3月,后金进攻沈阳,奸细打开城门,砍断吊桥绳索,只一日,后金大军即占领沈阳。

沈阳的失陷并未吓退赴援的川浙明军,反而激起赴援明军血性,诸将都愤然求战,于是秦邦屏(秦良玉兄弟)带川军渡过沈阳浑河,后续跟进的戚家军也在浑河对岸立营。

后金首先对川军发起了进攻,八旗骁骑数次冲锋都被明军打退,这些明军(四千人)虽人数少于八旗,却都殊不畏死,组织严明,殊异平时明军,使八旗军极不习惯,打头的精锐红巴甲喇军经恶战被击败,当即退却下来,八旗军上下震惊!骑兵不敌,努尔哈赤继续派后续部队加入进攻。就在满清兵要崩溃的时候,投降后金的原明朝抚顺降将李永芳利用沈阳城中的大墩台以千金急招明军败兵当炮手,居高临下猛轰正在骁勇血战的川兵,再调援兵后续攻上,并以铁骑从两翼围杀。川军虽浴血奋战,把五倍于己的八旗精锐打得鬼哭狼嚎,但是集结的枪阵也不可能禁得住大炮轰,白杆兵统帅秦邦屏和明将周敦吉、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皆战死,剩下的残部只得退过浑河与童仲癸的明军(浙兵)汇合。


八旗军渡河强攻,迅速把明军包围数重。浙江兵与北岸撤下来的川兵一道奋起迎战。

这一仗打的是惊天地泣鬼神,双方展开一场恶战,后金惨遭重大杀伤,坠马者多达三千余众。但是敌众我寡,三千多戚家军被数万八旗围困,战况异常激烈。童总兵急派人求援,但是附近的数万明军都被吓破了胆,有的装装样子上前稍触即退,有的徘徊不前,更有甚者在附近只是观战。而后金兵不断增援,明军则孤军奋战,陷入重围, 双方血战到天色将晚,八旗援兵又赶到战场!童仲癸见已方援兵迟迟不至,遂与部众将士都抱成仁之心,决死回杀向八旗兵。最后,除极少数明军幸免回到辽阳外,童仲癸与副将戚金、将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张大斗等大小将校共120多人全部义无反顾、悲壮殉国。外围其它辽东明军采取坐视的态度,任由这只千里赴援辽东,明军最后的最精锐的部队覆灭。


是役,川浙明军英勇战斗,但由于寡不敌众和汉奸的出卖以及辽东本地军阀及官僚的无耻,终于惨遭失败,全军覆没。而努尔哈赤虽然取胜,也是惨胜,损失多员战将和大量的八旗兵。

清人魏源也感慨其为:"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我淡如菊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根据神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一。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条看。戚家军已经死绝了,当时蓟镇总兵王保杀的,三千戚家军除吴惟忠等被流放,其他人算被杀了。合着浑河边上的戚家军是秽土转生了?

补充一下有关浑河之战的史料

熹宗实录

川浙总兵陈策等率师援沈阳,及奴贼,战于浑河,死之。时策等提兵至浑河桥南,闻沈阳失守,下令还师。禆将周敦吉等固请进战,石柱土司副总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与诸将营桥北,浙兵三千与陈策等营桥南。邦屏等营未就,奴四面攻之,将卒殊死战,杀奴二三千人。贼却而复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诸军饥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皆战死,他将走桥南入浙营。奴围之数重,副将朱万良、姜弼拥兵去浑河数里观望不前,及贼围浙兵始领而前,与贼遇即披靡不支,贼乃萃力于浙营。初用火器击之,杀伤相枕,火药已尽,短兵接战,遂大败。陈策先死,童仲鍨单骑而逸,副将戚金止之曰:公何往?遂下马语其属曰:吾二人得死所矣。与诸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皆死之。惟周世禄突围得脱,其死于城中乱兵者运粮同知陈辅尧、自在知州叚展也。自奴酋发难,我兵率望风先逃,未闻有婴其锋者。独此战以万余人当虏数万,杀数千人,虽力屈而死,至今凛凛有生气。当时亡归残卒有至辽阳以首功献按臣张铨者,铨命照例给赏。卒痛哭阶前不愿领赏,但愿为主将报讎,义哉!卒也可以将。

清实录

忽谍知浑河以南、有兵自辽阳来。上率兵迎之。时明总兵陈策、统四川步兵二万、营黄山、闻我军进攻沈阳。遂渡浑河来援、离城七里、分立二营皆执丈五竹柄长鎗、大刀、利剑、铠冑之外、冒以绵帽绵被。上见之、遣右翼四旗兵、取绵甲楯车、徐进击之。其右翼四旗红甲护军、不待绵甲楯车、奋勇先登。两军鏖战、久之不退。上见之、令后军往助、遂击射冲突而入、明兵大败、追击至浑河、尽溺水死、阵斩总兵阵策及参将张名世。而我国参将布哈、游击郎格、石尔泰、以先登力战俱死焉。我军既歼二营之众、复见浑河南五里外、有步兵万余、布置楯车鎗炮、浚壕安营、用黍秸为障、以泥涂之。我军将往战又有奉集堡总兵李秉诚武靖营总兵朱万良、姜弼、领骑兵三万、来援沈阳、营于白塔铺、遣兵一千为前探、见我国雅荪、率精锐护军二百往侦明兵前进、雅荪遂走、明兵遥蹑其后。上闻之、大怒、自率大军往击、过四贝勒营告之、遂行。四贝勒急乘马、引护军奔赴上前劝上勿行、请自往上许焉。四贝勒引军疾驰迎战。明兵之追雅荪者、四溃奔北掩击至白塔铺。又见三总兵统众布阵四贝勒不待后军至、即率百骑进击李秉诚、朱万良、姜弼不能敌、大惊而遁。正追击时、大贝勒代善、台吉岳托适至、同追四十里、沿途斩首三千余级、乃还。时将暮、上复击浑河以南步兵、布楯车冲入、破其营、斩副将董仲贵、参将张大斗、悉歼其众。


炭烤母猪蹄儿


首先是兵力上对比悬殊。明末明军与清军的浑河之战,是戚继光侄子统领带着火器的戚家军和四川白杆兵共一万人,和清军三万铁骑进行的一场大血战。清军首先从人数上就占据绝对优势。

其次是明军援兵的不作为。战争开始后,戚家军先以火器远程打击,杀伤无数。火药用尽再近身肉搏,与后金军激战到入夜,打的八旗军竟然出现了逃兵。但此时后金援兵赶到,而戚家军旁边的两万关东明军却见死不救,坐视同胞力战而亡,总兵童仲揆战死、总兵张明世战死、总兵戚金战死,都司袁见龙、邓启龙等120余名将领皆力战殉国,戚家军全军覆没。

八旗军虽然赢得了胜利,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上万人,为历来之最。而曾经驰骋疆场数十年、所向无敌的戚家军,终成绝唱,从此大明再无精锐。戚家军的没落,就是大明国运的一个缩影,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就算戚家军依然保持着战力,也无法挽救一个明朝后期的落寞。


关河南望


参加浑河之战的戚家军是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后来从浙江招募而来,重新训练而成的,也可以称为戚家军,但是和戚继光的戚家军是两码事。

浑河之战最终以后金的惨胜结束,戚家军和白杆兵全部阵亡,失败的原因是寡不敌众。

在努尔哈赤摔兵进攻沈阳时,戚家军3000和白杆兵4000增援,但是在进军到浑河时听闻沈阳已被攻破,按原计划要撤兵,但是两股明军不愿无功而返,于是4000白杆兵过桥驻扎与金兵对峙,剩余的三千戚家军留在河对岸接应。后金在攻占沈阳之后发现浑河方向有一股明军,原本没有在意,骑兵也没有穿重甲就扑了过去,原本以为明军触之即溃,谁料这只明军却死战不退,反倒是后金骑兵被砍伤很多,后金骑兵迅速脱离了战场,努尔哈赤又派重骑兵轮到冲锋,再遭遇重创之后终于打败了白杆兵。随后过桥将戚家军团团包围,附近救援的数万明军不敢近前营救,最终戚家军也是全军覆没。

此战是明和后金开战一来,后金遇到的最大挫折。白杆兵和戚家军的覆灭除了寡不敌众之外,最大的原因是战场选择不对,选择了后金骑兵最擅长的野战,如果能将战场选为城市攻防战,或许还有胜利的机会。


历史淘沙


白杆兵是被城上大炮轰的,浙兵是按照戚继光的方法结车营,鸳鸯阵,最后火药用尽全军力战最后全军覆没。


Man139876657


在明朝历史上,戚家军是明朝中后期历史上一支赫赫有名的部队。对于戚家军,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戚家军抗击倭寇,但是在倭寇被基本肃清以后,戚家军还曾经和参加了明朝后期的一系列战争,例如与后金政权的大战。在公元1621年的浑河大战中,明朝戚家军最后的精锐力量几乎全军覆没。当然,戚家军战斗力强悍,这是清朝军队也承认的。

首先,我们聊一下戚家军崛起的过程。在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时期,倭寇的问题逐步加剧,大量的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地区。当时,明朝原有的卫所军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依靠当地的军队根本指望不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将领戚继光开始在浙江义乌地区招募官兵,经过不断的严格训练以后,组建成了战斗力强悍的戚家军。

在平定东南倭寇的问题上,戚家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倭寇问题基本肃清以后,明朝先后进入了隆庆时代和万历时代。戚家军的部分力量被调往北方边陲,防御北方游牧骑兵南下,拱卫京城的安全。在万历皇帝在位的后期,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逐步崛起,并且建立了后金政权。

明朝曾经与后金政权爆发了萨尔浒大战,结果,4路明朝军队中,有3路大军全军覆没。由于损失惨重,在辽东地区的力量对比中,明朝开始转守为攻。由于辽东地区的军队损失惨重,后金政权即将进攻沈阳城,为了保障沈阳的安全,明朝开始从全国各地调兵,其中包括了四川秦良玉手下的川兵和浙江戚家军的剩余力量。

浙兵和川兵万里迢迢的增援辽东,但是两支部队的关系很差,甚至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这为此后的见死不救,埋下了伏笔。其实明朝在沈阳城的防御并不算太薄弱,但后金军队利用反间计,致使城内的蒙古雇佣军反水。结果,后金军队轻而易举的攻入了沈阳城。事已至此,川兵和浙兵只能选择分散突围。

无论是川兵还是浙兵,都是步兵部队,撤退速度并不快。在沈阳城外的浑河附近,川兵被后金骑兵追上,双方展开了大战。此时,浙兵没有主动靠拢,增援川兵。不得不说,川兵战斗力确实强悍,连清朝史料中都直接说:“川兵营甚坚,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但是川兵的武器装备不行,后金军队利用缴获了明朝火炮轰击川兵的阵型,川兵阵型溃散以后,后金骑兵才开始全面突击。不过即使这样,川兵仍让后金军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史料记载后金军队“死于枪弩者数千人。”剩余的部分川兵突围,投靠了只有3000多人的浙兵。与川兵不同,浙兵是当年戚家军的老底子,装备了各种火器。后金骑兵曾经进行试探性进攻,结果被浙兵的火器“教做人。”但后金军队人数众多,而且采用了非常狡猾的战术,后金军队派遣少量的骑兵,引诱浙兵不断的开枪开炮。结果一段时间之后,浙兵的弹药耗尽。在近距离作战中,浙兵的战斗力明显不如浙兵。双方开战了激烈的肉搏战,由于兵力相差悬殊,最终3000多浙兵和剩余的川兵,基本全军覆没。当然,后金军队的损失也不小。清朝文人魏源纪录:“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就连属于中立国的朝鲜王国也有相关纪录,《李朝实录》中记载:“虏之死伤亦相当,虏至今胆寒。”由此可见,此战确实打得气壮山河。

但是在这次战役中,由于各路明军相互不配合,甚至见死不救。以至于精锐的川兵和浙兵全军覆没,后金军队占领了辽东重镇沈阳,在东北地区彻底站稳脚跟。作为戚家军的后代,3000多浙兵非常英勇。但由于之前的嫌隙,川兵被包围以后,浙兵没有主动增援。

当然,明朝军队中屡屡出现类似的情况,尤其是进入末期以后,甚至牺牲兄弟部队来掩护自己撤退。由于在浑河大战中,明朝损失惨重,后金政权继续进攻辽东、辽西的其他地区。截止崇祯皇帝上台的时候,后金政权已经崛起成为庞然大物,根本不是普通的游牧部落。其实明朝仍有机会对后金政权进行战略反包围,不过最终都成为了泡影。返回搜狐,查看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