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名將相對比較低調的原因是朝廷重文輕武嗎?你怎麼看?

騎蝸牛走高速


歷史上各個朝代名將輩出,例如唐朝初年、漢代、清朝等等,只有宋朝比較出名的將領相對比較少,相對其他朝代比較低調,大家知道的也比較少,接下來就針對這個問題給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我們都學過歷史,教科書上對宋朝的評價都是重文輕武,國家積貧積弱。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就是造成武官集團比較低調的重要原因。我們知道唐朝是被宣武軍節度使朱溫所滅的,之後就開始了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階段,你方唱罷我登場,“皇帝遍地走,多如街上狗”,造成這些混亂的根本原因就是唐朝末年的節度使制度,造成大批的地方實力強大的軍閥,中央集權已經無法控制地方軍閥。直至趙匡胤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趙匡胤的登基過程名不正言不順的,說白了就是篡位。

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以及趙匡胤的篡位,讓他擔心將來會有人效仿自己的做法奪取他的江山,這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從這個開始,又對兵制進行一系列徹底的改革,使得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同時五代十國,武力和強權在社會中處於高位,文人和士大夫的地位相形見絀。

宋朝初年對文人逐漸重視,通過科舉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社會上形成了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宋代科舉制取士熱別多,例如,唐代每屆取進士三四十人,宋朝每年四五百人。在公元991年,朝廷取士總計竟達一萬七千三百人,也造成了文官集團盛行。

此外宋朝名將比較少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歷史評價的流量比較少。我們知道歷史上很多比較出名的將領都是靠說書藝人以及演藝小說被大家所熟知的,例如隋唐演義、三國演義就把很多將領深深的烙進了民眾記憶,並且不斷被神話。李世民手下的程咬金,尉遲敬德,秦叔寶這些人真的是非常的有名,而李世民在自己當上皇帝之後也設立了凌煙閣24位功臣。所以說通過這些情況大家都覺得唐朝真的是有著非常多的將士。還有國家的宣傳也佔了非常大的比重,例如大漢和大唐這些朝代,允許名將和鼓勵名將,也就是國家需要名將,也會主動為名將廣播英明。漢代和唐代,國家對外是一種攻勢,不斷的征伐肯定需要大量能征善戰的將軍,整個宋朝,基本上處於一個防禦守勢的狀態,並不需要大量的將軍,國家重要文官,不需要大量的將軍。

總之,我們看待歷史要理智一點兒,各個朝代名將的多少並不是說這個時代武將

人才的多少,更多的是這個時代的環境、政策造成的,所謂亂世出英雄也是這個

道理。


師古社


結論:

宋朝時期,名將相對比較低調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統治者的重文輕武,武將自我表現,官場風氣等都促使這種現象的形成。

導讀:

如果想了解宋朝名將為什麼相對低調,我們必須要去了解宋朝重武輕文形成的原因,武將所擁有的機會,以及宋朝對待武將的整體氛圍

  • 宋朝重文輕武的形成原因:

宋朝最終形成“重武輕文”這一局面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1. 宋朝之所以會形成重文輕武的根源要追溯到唐朝末期和五代十國。鑑於這一時間段的歷史經驗,宋太祖深刻的知道藩鎮割據勢力會對中央政權的統治形成極大的威脅。

如果藩鎮勢力過大,那麼他們就會憑藉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士兵謀取自己的利益。野心小一點的會和朝廷要錢、權,而野心大一點的就會和朝廷分庭抗禮,甚至推翻中央王朝。

2. 宋太祖的親身經歷讓他深刻意識到這一點的嚴重性。大家都知道,宋太祖是通過陳橋兵變而奪取了後周政權,並建立了宋王朝。在《涑水記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太祖欲使符彥卿典兵,趙韓王屢諫,以謂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復委以兵柄,上不聽。宣已出,韓王復懷之請見,上迎謂之曰:“豈非以符彥卿事邪?”對曰:“非也。”因別以事奏,既罷,乃出彥卿宣進之。上曰:“果然。宣何以覆在卿所?”韓王曰:“臣託以處分之語有未備者,復留之,惟陛下深思利害,勿為後悔。”上曰:“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能負朕邪?”韓王曰:“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上默然,遂中止。

根據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宋太祖初期也曾想過把兵權託付給自己信得過的武將。但是被宰相趙普所提醒後就中止了這個想法。而這一次的交流也推進了宋太祖之後的“杯酒釋兵權”,弱化武將權力。

3. 宋太宗繼位之初,也曾有過雄心壯志,解決了宋太祖時期並沒有解決的北漢政權。之後又帶 兵出征進行了浩浩蕩蕩的雍熙北伐。但隨著雍熙北伐的失敗,宋太宗也開始心灰意冷,對收 復燕雲十六州的願望沒有那麼強烈了。宋朝的政策開始發生逐漸的改變,由之前對外擴張的 需求改變為重內虛外的政策。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重文輕武的局面。

  • 宋朝時代武將的機會:

武將如果想要有成績,那麼一定是要表現在戰場上的。戰場分內外兩個戰場,不是對外擴張,那就是保衛領土。在這兩個戰場上武將的表現如何呢?

  1. 首先從對外擴張方面來說,宋朝本身就不是一個對外擴張型的王朝。他的版圖同唐朝相比有了大大的縮水,因為燕雲十六州的缺失,所以宋朝失去了對外擴張的跳板。只有在宋太祖時期,為了統一全國有過一段時間的對外擴張。但也幾乎維持在中原王朝的內部,在之後的一次對外擴張就是宋太宗對北漢的作戰。宋朝在兩個皇帝將版圖確立之後幾乎就沒有什麼對外擴張的作戰了。所以武將在這方面也就少了自我表現的機會。
  2. 那麼對內就是維護領土完整和王朝統治的穩定。隨著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王朝與遼國基本上沒有了大的戰爭,戰爭的方向主要是同西夏方面。在與西夏的作戰中,北宋的將士們也有他們的英勇表現,這一點我們要報以肯定的態度。但整體來看,在與西夏的作戰中,北宋最終都是有所損失的。
    即便有可圈可點的戰績,可如果宏觀考量的話表現也並不突出。再加之武將的表現常常要受到文官的轄制,更有甚者會出現“太監”做監軍的這種情況,即便有些突出的表現也被統治者所忽略了。
  • 宋朝對待武將態度的整體氛圍:

如果從經濟方面來看,宋朝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有著很高的經濟待遇。但是政治待遇方面武官與文官相比就要相差的很多了:

1. 北宋名將狄青應該是宋朝武將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他憑藉自己的軍功一步一步的達到了樞密副使。這是負責軍務要事的第二把手。可這個職位在宋朝一直是由文官集團所掌控的。就因為狄青擔任了這個樞密副使他引來了文官集團很大的敵意。之前一直與他交好的韓琦對他也有了意見。最終因為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導致了皇帝對他的不信任,而免去其樞密副使一職。狄青也因此鬱鬱而終。

2. 到了南宋時期,因為與金國的作戰,武將的表現機會逐漸增多。從某種程度上看,武將的地位有所上升。然而,我們不得不說,這些浴血沙場的將領無法得到朝廷的信任,雖然表面上看他們比之前受到重視。

但實際上,他們依然無法得到統治者的真正接受。因為統治者本身在對金作戰上就不積極。

3. 隨著“紹興和議”的簽訂,岳飛被冤殺,武將集團又一次的陷入到了低谷。統治者的消極作戰態度,導致他們失去了表現機會。有些武將就開始了自我放逐,就拿韓世忠而言,岳飛死後他雖然沒有受到太大的牽連,但韓世忠的晚年也是閉門謝客,不言兵事,絲毫沒有了當初那個鐵血將軍的風範。而這,也都是源於宋朝統治者對武將的“無需求”。

結語:

縱觀宋朝的戰史,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宋朝的戰績表現並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麼不堪。楊延昭的兩千騎兵突入遼國腹地,三川口之戰的可歌可泣,郾城大捷的酣暢淋漓等等都值得人們去了解。雖然說有勝有敗,但無論是領兵的將軍,還是一線的戰士都不弱於任何一個王朝。反而是統治者本身對武將的不重視,以及宋朝從統治者到其他的執政大臣對武將的“蔑視”才導致了武將無法真正的“抬頭”。此外宋朝統治者個性上的軟弱,使得武將失去了很多表現自我的機會。再加之“重文輕武”這一大局面,就造成了題目中所說的“名將相對比較低調”的現象。

寄語:

文章的最後我想用岳飛的《滿江紅》來作為收尾,緬懷那些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為保衛百姓安寧生活而犧牲的將士: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涑水記聞》

《宋史》

《續資治通鑑長編》


再言春秋


宋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都比較特殊。宋朝的藝術,經濟,文化可以說都是封建歷史上最絢爛的一朝,沒有之一。這是跟宋代自宋太祖始比較崇文抑武,休養生息的治理態度有關。

武將之所以比較低調,是因為在宋代,武人的地位確實不如文人。宋朝為何能在五代十國後實現大一統且歷經300多年的王朝?要知道歷史上超過三百年的王朝屈指可數,除了周朝,就是漢朝,實際上週朝可以忽略,因為他不是封建王朝。漢朝的東漢與西漢其實是斷裂的。劉秀跟劉邦還有血緣關係嗎?鬼知道。但是南宋與北宋是無縫連接的。宋高宗趙構就是宋徽宗趙佶的兒子。而且,宋朝周邊還有那麼多的敵對國同時存在,金,遼,西夏,元蒙等等。宋朝能夠牛逼的原因就在於對於文化及文人的高度重視。宋太祖趙匡胤從五代十國的戰亂中總結出來權力在下的弊病,五代十國每一個國家迅速滅亡都是被下面帶兵的大將給霍霍了。所以他能夠想出杯酒釋兵權的計策來,也不允許武人權力太大。金綱有一套著作,叫做《大宋帝國三百年》裡面有很好的闡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因此,宋朝的武將確實是比文人地位要低,同級別的武人見到文人還得讓道和主動行禮,這是事實。刑不上大夫也是宋朝的慣例,可見宋朝對文人的愛護和尊重。


庚子口罩


在兩宋,整個文官集團都歧視武官,這當然與太祖趙匡胤有關,太祖是從五代十國過來的,目睹一個個軍事強人黃袍加身,他自己也搶了周家的江山。感觸很深,每每夜闌人靜,想著江山永固,只有重文抑武,於是用〝杯酒釋兵權〞讓武將名宿回鄉養老。並給後世子孫定下重文抑武的國策。

宋朝重文抑武是有些變態的。比喻說狄青吧,狄青靠軍功起家,是北宋第一猛將,在西北戰場九死一生。所以他被宋仁宗任命為樞密使(相當於軍事委員會主席),結果遭到全體文官的抵制。因為樞密使這官,儘管是個軍職,卻一向由文官擔任。於是文官變著法兒彈劾他。但狹青軍功太大了,這些捕風捉影的罪名,宋仁宗也不大相信。後來這些文官開始編些歌謠,讓街頭兒童傳唱,有一首歌是這樣的:

〝漢似胡人胡似漢

改頭換面總一般。〞

什麼意思?因為狄青是漢人,卻姓狄。古代狄人不就是胡人嗎?那狄青肯定是胡人的後代,現在他同胡人打仗,就等於同自己的同族打仗,那能放心嗎?他會不會謀反?同時,狹青因為少時犯罪,臉上被刻了個囚字。所以狄青為了遮羞,總是戴著一個鐵面具,披頭散髮上場,這改頭換面的模樣,不正和胡人一樣麼?

這首歌傳到狄青耳朵裡,把狄青氣得差點背過氣來。

文官們背地裡都說狄青是〝狗生角〞,只因為狄青出身卑賤。宰相文彥博彈劾狄青,要把狄青趕出京城。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搶白道:〝太祖也是周世宗的忠臣〞。意思是太祖當初就是作為樞密使,搶了周世宗子孫的皇位的。

有一次韓琦要殺狄青的一個手下叫焦用,狄青求情說〝他有軍功,是個好男兒。〞韓琦說〝東華門唱名的狀元朗才是好男兒。〞暗諷狄青沒考取功名,不算好男兒。文官們就這樣三天兩頭在仁宗那裡變著法兒玩弄狄青,最後仁宗實在沒法,架不住文官集團的狂轟爛炸,就給了狄青一個虛職,把他下放到鄉下去了。

類似狄青這樣的例子很多。在宋朝,文官被殺的很少,頂多打打板子或者流放,武官卻經常被殺,包括岳飛這樣有戰功的人。韓世忠為了自保,不得不離開京師,告老還鄉。

從中華五千年曆史來看,宋朝從來就是個領土不完整的朝代,面積在大一統王朝裡最小。因為帶兵打仗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所以有出息的孩子不願當兵,願當兵的都出身粗鄙,做兵油子混口飯吃。邊疆出問題,就花錢買平安,給別國送〝歲幣〞,一直想收回的故土幽雲十六州,終宋一朝也沒打下來。宋朝可能是當時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但經濟實力並沒有轉化為國防力。國防羸弱不堪。皆因重文輕武所致。在整個重文輕武的氛圍下,武官在朝廷日子都不好過,所以只能低調,以求自保。(圖1:電影裡的宋王朝。圖2:狄青的影視形象。圖3:開封古城。)


梭羅的憂傷


中華上下5000年,僅僅是封建王朝就有2000多年的時間,而在眾多王朝之中,有一個王朝也是十分令人嚮往的,那就是宋朝。在宋朝的時候,文化達到了一個極其繁榮的地步,不僅僅是文化,就連最早的集市也是在此出現。所以說,許多人都希望回到宋朝看一看當時的盛世。但是有一點許多人卻不瞭解,在宋朝,武將地位低到何種程度?重文輕武是有原因的。

第一,武將被完全排除到權力的中心以外。在宋朝開國之初,武將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但是在建國之後卻不是這樣。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奪了武將的權力,從此之後,宋朝走上了重文輕武的道路,而且不僅僅是一般的重文輕武,武將幾乎是被排除到了權力的中心以外。宋朝的權力中心全部是由文官所把持,武將根本沒有插足的可能,所以說從這一點來看,就能看出來,宋朝完全就是重文輕武。

第二,為了防止武將叛亂,在古代的時候,許多人都有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如果一個秀才想要造反的話,那麼是沒有實踐的可能性的,因為他們所要顧及的太多,而且對於掌兵之法又完全不瞭解,但是武將卻不一樣,如果武將想要造反的話,那麼這就是分分鐘的事。所以為了防止武將造反,他們就會提前打壓武將。重文輕武的最明顯的目的就是打壓武將,防止武將叛亂,畢竟皇權不可能容許其他人對其有威脅。當時皇帝所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怎麼可能有容許影響自己地位的人存在呢?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第三,源於宋朝的歷史。瞭解宋朝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趙匡胤當初黃袍加身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作為一個武將所反的,而且在暴亂的年代,武將的作用是十分大的,所以趙匡胤怕當時的情況再出,現在他登基之後就嚴格的重文輕武,極力打壓武將,並且當時在宋朝剛建立的時候,需要文官出謀劃策,國家一片廢墟,百廢待興,當然需要文官,那麼這個傳統也就不斷地流傳了下去。

在宋朝的時候,武將的地位是十分低的,這其中不僅僅有歷史遺留因素,也有當時皇帝的想法,哪一個皇帝會允許自己的權利受到威脅,那武將被打壓也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但是比起其他朝代來說,宋朝的武將是被打壓最厲害的!



等天藍了去廈門看海


宋朝時期,名將相對比較低的原因就是朝廷重文輕武造成的。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是其黃袍加身,走上了權力的頂峰。從戰亂中走出來的太祖,深知一個軍事強人對皇權的危險程度,遲早要緊握軍政,財政等一切大權,永世趙家基業不倒,而狡盡腦汁想出了:杯酒釋兵權,抑制武將,重新編禁軍解決軍事權力。這一國策的制定,一直延續到宋亡,導致國家版圖一直不完整,幽雲十六州一直沒收復。彈壓有軍事才能人物,文人迫害武人,像岳飛被害死,韓世忠被迫還鄉,就是抑武的結果,導致元侵宋不堪一擊。

當然重文,改革科舉,是中華文化在經過唐未五代沉悶之後,出現了文化、科教得到長足發展。改革科舉,增設複試,殿試,堵塞大臣作弊,不論身份皆可立舉,這都是促使社會進步的文明之舉,所以宋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輝煌時代。中國有四大發明,三大發明就出在宋朝。宋朝可能是當時世界最富裕的國家,國富,繁榮,但不代表強盛,卻沒有投資到國防建設、培養軍事人才上,統治者只看到: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卻看不到邊塞的狼煙四起,萬里長城在倒……


風雲淡


這個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重文輕武只是其中一方面。

一、宋朝在政治上重文輕武,這是重要原因。

唐末藩鎮割據,是促使唐朝滅亡的重要因素。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也是靠擁兵自重才獲得的天下。所以趙匡胤深知其中利害,為避免這些問題,從宋朝一開始就在政治上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面。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完美處理了開國武將兵權在握、功高震主的問題。沒有像其他各朝代的開國君主那樣大殺功臣,這是他的高明之處。

二是政治體制原因。

在政治體系上,宋朝機構設置有很多重疊,流程比較繁瑣,相互牽制,相互制約。雖然避免了權力集中的問題,但也造成了效率低下,影響全局發展。

像各地方的最高長官都是由文官來擔任,武將受長官領導,參與不了整體決策,發揮的作用很有限。武將整體地位不高。

三是軍事制度安排上。

宋朝的軍隊制度,調動權和指揮權是分開的。這就形成了一種局面:地方部隊不變,武將經常調防。武將在原來地方帶了幾年軍隊,調防時只是武將一人調動,而軍隊並不跟著調動。

而且武將日常只負責訓練和指揮打仗,軍隊日常管理和建設都是文官在做,所以武將的影響力很小。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現象很普遍。

四是戰績問題。

上述原因造成了宋朝軍隊戰鬥力偏弱,整體戰績慘淡。雖然宋朝也有不少名將,但拿的出手的戰績太少。打不了勝仗,武將自然也就難有更高地位,不低調也不行啊。

五是社會文化原因。

宋朝當時是全球GDP第一的國家,百姓生活富裕,社會開放,大都更關注文化生活。這不同於那些亂世朝代,人們沒有那麼強的尚武精神,對武將也沒有那麼推崇。

綜上所述,各種原因共同造成了宋朝整體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生在這個時代,武將自己也受這種思想影響,談不上故意保持低調,只是一種常態化而已。


老劉雜學館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整體而言,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高度繁榮和發達的歷史朝代,但與此鮮明對比,宋朝的軍事實力確是積貧積弱,非常羸弱。與同時代相比較,北宋軍隊戰鬥力之低可謂令人目瞪口呆,難以用常理去評判。當時,宋朝北方有強大的遼國,即便西北國土面積、人口十分弱小的西夏也能夠不斷滋擾大宋。所以古往今來,唐宋元明清,每當我們談到北宋軍事實力的時候,也只能一笑置之,為之可憐可惜可嘆。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原因跟其重文輕武的國策相關。

 

不可否認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生產力水平已達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峰,但是為何我們會說宋朝越來越弱,這裡的“弱”並不是指宋朝的全部方面,而是僅僅代表著宋朝軍隊實力偏弱,而國家極為富有,形成了“國富軍弱”的局面。

 

那麼大家不禁要問,宋朝在經濟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如何造成了了屢戰屢敗,國富軍弱的政治局面的呢?那麼我認為,這和統治者重文輕武、以文治國的國策脫離不開關係。具體反映如下:

1、重文抑武、以文治國。

自從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後,統治者意識到:如果武將實力過大,也會像自己一樣發動兵變或者被部下推舉黃袍加身,威脅政府王朝統治安定。所以,宋太祖首先通過“杯酒釋兵權”,分割削除開國武將功臣的兵權勢力。而且,由於宋朝將領權力太小,所以幾乎沒有獨立領兵作戰的權利,只能根據中央下達的作戰指令領兵打仗,但戰場戰機瞬息萬變,而古代交通通訊不發達,中央王朝的作戰指令和一線作戰部隊的情況不匹配,不能出具合理的作戰方案,再加上多由紙上談兵的文臣在中央自上而下指揮打仗,這極大的抑制了武將的作戰能力,不能隨戰機應變。

 

2、兵將分離、將從中御,募兵制兵員素質低下。

為加強中央集權,地方統兵將領多為中央空降派遣,沒有嫡系士兵。但這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尷尬局面,士兵對於將軍沒有絕對的忠誠度,導致配合度下降,從而影響軍隊的作戰能力。同時,由於宋朝採取募兵制,士兵地位低下,且參軍人員背景複雜、多為難民、窮兇極惡之人,這既增加了管理難度,士兵也毫無忠誠度可言,軍事素質極弱,導致軍隊戰鬥力十分低弱。

 

3、文官地位上升、武將地位下降

宋朝以前有著“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流言、但是到了宋朝時期卻轉變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見,在宋朝時期文人的地位之高,在一朝代中文武本就是兩方不同的勢力,而且一直都是彼消此長的趨勢,因此武將的地位肯定會比文臣低,而那些主張加強邊防和軍力的官員和武將也因為排擠打壓逐漸邊緣化。

 

4、重經濟輕軍事、實行消極防禦的“內縮”政治方針

宋太宗時期基本實現國家統一,但宋真宗時期則完全脫離了馬背打天下的開拓精神,從“打天下”變為“治天下”,中心思想也從強軍強國轉變成為了文治和穩定,逐漸的形成了以和緩戰的戰略方針,由於統治者沒有開拓進取的志向、格局,上行下效,這也是宋朝越來越弱的根本原因。例如,在宋真宗時期,遼軍南下,雖遼軍受到了宋軍強力的抗擊,不分上下,但是因為宋朝重文抑武,以文治國的國策方針,宋朝在沒有戰敗的情況下,依然主張接受遼軍議和休戰的條件,從而簽訂了“澶淵之盟”這一不平等條約,也正是這一約定的簽訂,讓宋朝統治者形成了以金錢換取和平的歷史慣性。

 

所以,綜上4條原因,我們說宋朝軍隊是極其羸弱的。以史為鑑,富有並不等同於強大,在封建王朝,軍事和經濟兩個天平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旦此消彼長,嚴重失衡,那麼這個國家縱使經濟再發達,也只能淪落為砧板魚肉,任人宰割。

 






奔跑吧濤濤


首先;

宋朝自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歷經300餘年,我們現在史學為了好區分所以把靖康之難之前稱為北宋,之後稱為南宋,其實宋朝本朝不分南北,統一叫做宋朝,既然提到宋朝我們不妨一起聊聊。

宋朝時期名將比較低調其實主要與宋朝當時的政治環境極其制度密切相關。

翻看宋朝的歷史資料你會發現宋朝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還是軍事非常強,尤其是經濟,文化更是達到中國封建王朝的頂點,軍事的看似軟弱其實也是相對而言。當時的遊牧民族軍事實力遠非漢唐時期所比,幽雲十六州的丟失更是使其北疆無險可守!軍事裝備也是非常不錯,然可惜當時來看還無法對騎兵形成優勢!

宋朝三百年曆史,戰爭不斷,說宋朝重文輕武實在牽強,只能說是重文抑武更為貼切!

也正是因為重文抑武其結果是慘痛的!

宋朝的開創者是太子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得國,本身得國就不正,宋朝之前乃是唐朝之後50年的極度亂世,宋太祖總結經驗後得出結論,武將權利過大,皇權不穩才導致混亂不堪戰爭不斷。

宋朝初年太祖開始改革,武將之上必須設立文官,各地無論是官員還是武將必須三年一換,由中央親自任命,可以看出宋朝對武將的忌憚極為重視。武將戰時具有指揮權但不得調兵,調兵的權利必須有文官掌管直接導致文官,官級更高一級,力壓武將!

所以我們會看到宋朝時期多是文官統領整個軍隊而武將負責具體作戰,只有到了宋朝生死存亡的時候武將才會有那麼一點點提高實權,但戰爭一結束很快被打壓,剝奪權利如岳飛,韓世忠等等…

因為整個國家的政治環境以及體制造成了武將大都非常低調,也必須低調,即使立下赫赫戰功也極為低調(岳飛之死其實就是最好的例子試問宋朝還又幾個比岳飛更厲害的武將)。

結語;

………宋朝武將低調確實和重文抑武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外太空的首富


中國古代科技在宋朝以前是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可以說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國.原因以下

第一:宋朝的經濟水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宋朝當時普通的農民都家有綾羅綢緞,每餐有酒有肉.所以西方人到了中國稱中國到處是黃金.

第二:中國四大發明均源於宋朝以前,令西方國家望塵莫及(當時的韓國連自己的文字都還沒發明).

第三,宋朝時中國已經開始同西方互通貿易了,中國的海船當時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直到明朝時,中國的航海技術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這是跟宋代自宋太祖始比較崇文抑武,休養生息的治理態度有關。

武將之所以比較低調,是因為在宋代,武人的地位確實不如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