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龙波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发起如此大的阴谋?

柳九公子


目前看到第33集,我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断:徐宾可能是大反派。对此的解释是,徐宾可能为龙波提供了伏火雷需要用的竹子。

理由一:徐宾对李必说,想通过竹子造纸挽救大唐,重振雄风。他精通大案牍术,人物信息、历史信息不可能不懂,更不可能这么“单纯”。圣上昏庸,换个当政的(灭右相)才是希望。

理由二:李必审鱼肠,后来让给了徐宾,是徐宾坚持说让他审的,那徐宾问了什么?而后来龙波血洗靖安司,他为啥没事?偏偏他没被捅?

理由三:张晓敬把鱼肠给他的带有火油的竹片给徐宾时,徐宾不是很好奇,反而有点淡定。

最后,我给出一个推测。徐宾当时可能和龙波商量好计划灭右相,但是龙波想直接炸死皇帝。徐宾觉得这不行,于是通过大案牍术了解到张晓敬可能阻止他曾经的战友(龙波就是萧规)。龙波后来知道徐宾在阻碍他,才让三儿掐死他。


彩色星人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马伯庸原著《长安十二时辰》第八回。

看原著,更深入。

龙波的真实身份?

关于龙波的真实身份,就连张小敬看到他的时候,也是大吃一惊,不敢相信。

他就算做梦都猜不出来,龙波居然是他当年的战友,一个曾为大唐出生入死的人。

张小敬问龙波:怎么会是你?怎么可能是你?

龙波回答:为什么不能是我?为什么不会是我?

张小敬此刻在颤抖,心乱如麻。

龙波,原名萧规,是当年烽燧堡战役幸存的三个人之一。

烽燧堡幸存三人

当年烽燧堡幸存的三个人,分别是张小敬,他后来到了长安当了万年县不良帅。

另一个是闻无忌,因为腿伤,无法当兵,所以他后来到了长安,靠祖传的制香工艺生活。

再有一个就是萧规,他没有接受张小敬和闻无忌的邀请来到长安,而是解甲去了光武,投奔他的姐姐。

从此之后,张小敬和闻无忌就再没有萧规的消息了。

直到今天,已经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张小敬成了死囚,闻无忌已经含冤而死,而萧规却在实行复仇计划。

解甲后的萧规遇到了什么?

萧规是带着美好的期望来到广武的,当时他的身上带了许多赏赐和一份捕吏告身。

可是当他到了姐姐家的时候,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

他的姐姐家已经是一片废墟,多方打听之下,他才得知原来是广武当地的县丞垂涎姐姐美色,结果姐姐不从,他就把姐姐侮辱至死。

县丞怕把事情闹大,竟然买通无赖放了一把火,把姐夫和两个侄儿也全部烧死在家中。

萧规了解完之后,就去告官,可是当地官员却反诬陷他是马匪。

说他的赏赐都是当马匪抢的,还毁去了他的告身。

萧规的怨恨从何而来?

萧规最后的救命稻草就是期望兰州都督府能够证明他的清白。

结果,现实太残酷,残酷得让人绝望。

兰州都督府非但没有去查证萧规的清白,反而与广武的官员沆瀣一气,互相通风报信。

最终把萧规抓进了牢里,关了一年多。

后来更为过分的是,狱里拿萧规去给一个死囚做替身,这样就是要置萧规于死地。

萧规也是战场上九死一生活过来的,他抓到了一个机会,杀死了刽子手,连夜逃了出来。

后来他回去,把广武县衙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剩。

萧规进入守捉城

至此之后,萧规就只能四处流浪了。

大唐的州县之间设防甚是严格,普通民众没有公验,根本就不能越城,也没有资格驻点留宿。

从这点看,萧规那时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

流亡之人,就是这样,只能昼伏夜出,永远不见天日。

直到后来,他到了灵武附近的一座守捉城,藏身在那儿,苟活至今。

所谓的守捉城,原来是指大唐边境屯兵的小城。

后来久而久之,就成了那些流亡人士,退役的老兵,迁徙边地的子女,还有许多西域胡人的聚集地。

成了鱼龙混杂的法外之地。

萧规组建蚍蜉

萧规在守捉城久了,他发现大唐病了。

因为守捉城里住的人,都是社会的最底层,都是被逼到那里的,都是走投无路而去的。

所以当他振臂一呼的时候,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他。

蚍蜉里的成员都是精锐的老兵,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同样的冤屈。

如果说一个人的遭遇,是时运不济,那么五个人,一百个人,五百个人呢?

这就说明朝廷已经病入膏肓了。

眼前的这一片盛世景象,歌舞升平,其实它的根子已经烂了。

已经到了用火和血来洗刷,让所有人警醒的时候了。

早晨从下午开始,和你一起看原著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第八回。

喜欢请点赞,加关注,欢迎评论,还有后续。


宇哥带你读原著


龙波就是萧规,和张小敬一样,都是当年驻守西域边防的第八团兵,他们一起参加了西域大战,在没有援兵和物资的情况下死守烽燧堡,最后几乎团灭,最后活下来有九个人(书中是三个),萧规就是其中之一,他与闻无忌一起,都是是张小敬最佩服的人。

在张小敬的印象里,萧规去了西域做生意,而实际上,萧规却成为了蚍蜉的首领。

这一切都是因为当年萧规退伍回家,发现姐姐全家都被当地县官害死,只因姐姐貌美。原本萧规想去官府报案,最后却发现高官之间互相勾结,无法声张正义,走正规的渠道替姐姐报仇根本是不可能的,这个原本让他豁出性命守护的大唐辜负了他,第八团萧规被仇恨黑化,内心扭曲,姐姐的死亡、官僚的腐败,令他失望,所以他才会背叛大唐,他暗中联系了很多与他有相同遭遇的老兵,他们聚集在一起,成为蚍蜉,他们抱团在一起,想要推到大唐这颗内里破败不堪的树木。

他们叫自己蚍蜉,他们这些不被重视的贫苦人聚集在一起,看似力量微小,实则威力无穷,蚍蜉也正是当年血泪与今日不公结合而生的产物。

他其实和张小敬一样,有热血也曾守护过,但张小敬不一样的是,他眼中的长安,是对第八团的寄托,他希望守住第八团二百来号人的长安梦,上元节他拼死相护的长安是在圆他九年前守护第八团更多弟兄的梦。

“在这儿打贼人,总比在家里打贼人好”

这是萧规在烽燧堡上所说的话,但没想到九年后,萧规却在家里开始打了贼人,

张小敬和他一样,其实都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的人,主创团队一直在强调“真实”,不仅人物奇绝,故事情节也力求真实,但其实此时的长安,已经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张小敬今日救了长安就如何?

回归到历史上的天宝三载,正处于唐朝的中后期,也就是744年,距离唐朝灭亡看似还有一百六十三年的光景,但实际上距离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天宝十四年(755年)仅剩十一年的时间,那年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到了这时候,靖安司也救不了长安,地上长安与地下长安终究都会变成一座血泪之城,张小敬守护的长安梦也最终成为泡沫,哪些威武的将士最终都活不过安史之乱,所有人努力维护的繁荣安定,所有人心中的长安骄傲都会被踏碎在地上,那个一曲动长安的许和子(剧中名作许鹤子)最终会流落广陵,生活困苦,安史之乱战后与其养母回到长安,沦落风尘,临死前所言“阿母钱树子倒矣”。

一介手无缚鸡之力女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军中的男子,不知会被逼到如何境地。

何监看得到长安动乱会引起他国举兵犯疆,各藩镇所用募兵会导致军费增加,劳民伤财;却看不到募兵制背后的均田制的崩坏,从北魏开始到初唐,府兵制占据主导地位,府兵本身来源于中小地主与富农,其装备需要自备,贫农根本负担不起,采用府兵制一方面有利于中央朝廷控制,另一方面就是稳定民心;但到了武则天时起开始,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受到迫害,府兵制由此崩溃,产生了募兵制,剧中张小敬也正是大唐第一批募兵。

内里的败坏或许从张小敬入军那一年就已经开始了,或许蚍蜉向上作乱也罢,其真正撼动起根基的力量还不是来自于自身,就像剧中所说长安有妖术,把狼都变成了狗。

站在上帝的视觉来看,似乎每个朝代都自有命数,不禁还是要感叹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月辣椒


《长安十二时辰》中周一围饰演的龙波何许人也,看似普通的异域教徒身份下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他忧郁隐忍的眼神下又藏了哪些国仇家恨,龙波的真实身份就是上元灯节爆炸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之一。他在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动着故事剧情的发展,从他隐忍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那种复杂的感情。龙波到底有什么计划?关于龙波的真实身份及结局,大家一起了解吧!


我们先来大体了解一下的历史和小说故事总体背景。唐天宝三年,是唐代由最强盛转向开始衰落,乱象开始滋生的节点。第一集中“巳正”这个时辰的的注解是大荒落,也正是一个由阳光极盛,要开始光线转弱的时间。《长安十二时辰》可以看做大唐盛极始衰的一个缩影故事。

唐天宝三年,元月十四日,长安。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节辉煌灯火亮起之时,等待他们的,将是场吞噬一切的劫难。突厥、狼卫、绑架、暗杀、烈焰、焚城,毁灭长安城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而拯救长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个即将被斩首的死囚和短短的十二个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中龙波真正的名字叫萧规,他曾经当过西域兵,是第八团弓箭手,和张小敬是战友。西域大战的时候,第八团全军覆灭,只剩下三个幸存者,龙波和张小敬在其中。

萧归这个角色之所以被喜欢,是因为他是书中最真实的人。他的变化是有原因的,那便是不公有不公便有反抗。他为大唐在西域浴血奋战,到头来身边弟兄死伤殆尽,好不容易功成身退回到家乡。只是当他们从战场回到家乡的是,非但没有嘉奖,还迎来陷害,张小敬成为了死囚犯,萧归回来之后得知自己的姐姐被当地的县令污辱致死,他四处告状却迎来了这个腐朽王朝的官官相护,他想替姐姐伸冤高官们却官官相护,掐灭了他所有的生活希望。

他被朝廷辜负了,他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他觉得对贪官污吏的欺凌只能用非常规手段解决了。理想破灭之时他隐姓埋名从萧归变成龙波,联合退伍老兵组成蜉蝣组织,联合突厥伺机颠覆大唐王朝,目标干掉昏庸的皇帝和王公大臣。龙波觉得朝廷辜负了自己,觉得天子已经不值得他效忠,所以他才背叛大唐,与突厥人联手。

萧归、张小敬和闻染的啊爷三人可以说是生死之交,可是命运让他们成了对立面,正是由于回到家乡后的种种遭遇,让他们无奈成了敌人。在原著小说中,龙波最后死在了张小敬的面前,蛮让人揪心,若不是那些不公,龙波也会是保家卫国的铮铮汉子。

感谢大家认真的阅读“唐宗文化”的文章,如果您喜欢,请关注、评论、点赞、转发,谢谢!


唐宗文化


龙波,原名萧规,本也是第八团战士,与张小敬是出生入死的战友。张小敬在最新剧情中说过,他在第八团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闻无忌,一个便是萧规。

那时的萧规非常热爱大唐,为了守护大唐,他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萧规在战场上经历九死一生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的姐姐被当地县令侮辱致死,他想为姐姐讨回公道,却发现官官相护,这让他非常愤怒,同时也对大唐充满了怨恨。自此以后,萧规改名为龙波,他成立了蚍蜉这一反叛组织,妄图颠覆大唐,为姐姐报仇。

萧规这个人物的转变是剧中所有人物中最突出的,用张小敬的话讲,萧规是个活宝,有些人天生就是不一样,不管有多糟糕,都能笑出来,第八团能撑到最后,靠的就是萧规。再对比如今的龙波,简直变成另一个人,能让一个天成乐观的人变得如此愤世嫉俗、抑郁低沉,他所经历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绝望。

他爱过大唐,他爱过长安,他曾想过大唐有多美好,他曾说在这里打贼人好过在家乡打敌人,谁曾想,家人没死在贼人手中,却死在他守护的大唐官员手中。这样的对比,这样的落差,让那个乐观的,任何情况都能笑得出的萧规死了,一个要推翻这个腐朽帝国、一个要终结这个屠戮好人的世道的龙波,诞生了。


莫语黑白


看完了马伯庸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个人感受,作者的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把当时繁盛的长安城介绍给大家,长安城的格局和主要坊间的功能,大唐对各国家各民族的吸引和包容。可以说这是通过文字讲述的唐长安的“清明上河图”。

故事发生设定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已经是唐朝从繁盛开始走下坡路的转折点,表面看长安繁盛依旧,但已经暗潮涌动:

龙波代表的是基层民众对唐统治的绝望和奋争。

龙波原名萧规,是唐军中下层忠勇军人的代表,第八团在燧峰堡战役中活下来的九人之一,可这样的英雄在回归故土后,得到的却是他姐姐全家被县官所杀,而且投告无门的结局。

作者通过萧规的经历,看到了曾经辉煌的大唐,官僚的腐败已经出现了民不聊生的迹象,大部分民众只能默默忍受,而萧规这样曾经的唐朝的守护者,已经开始逐步变成唐朝的掘墓人。

龙波策划的上元节报复事件,引出了原诚服于大唐的突厥等开始逐渐离心,唐高层你死我活的权利之争逐步浮出水面。

龙波利用突厥对长安的破坏,来掩护他对唐玄宗和朝中大臣的群杀目标,突厥能被利用,说明突厥等少数民族也看到了唐朝的衰落迹象,希望通过一定的抗争摆脱唐朝的控制。而后续安禄山的安史之乱也印证了这点。

而太子李亨成立的靖安司对破坏事件的侦查,随着深入,逐步让太子李亨、永王李麟和宰相李林浦高层的权利斗争,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龙波的报复事件,拖出了一批唐朝既得利益的维护者,也展示了一批在唐朝的庇荫下,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主义者。

李必是故事中唐朝权益的主要维护者,当然,他是太子李亨的人,长安城免遭破坏,太子李亨就能免遭敌对势力的攻击。

李必、贺知章、徐宾等这些大小官员,都是既得利益者,也是所谓的能吏,维护唐统治他们责无旁贷,不仅忠勇,而且有所作为。

而张小敬这个萧规的战友,活下来的兄弟,虽然为了另一位闻无忌,得罪永王,被判死刑,但即使这样,张小敬也没有仇视唐朝,还是希望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所以,在帮助靖安司调查破坏事件上不惜一切代价,而且最终也杀死了自己最好的兄弟萧规(龙波)。

所以,龙波的真实身份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代表当时下层民众一种既想改变现实,又无能为力的一群人。

而龙波是其中敢于抗争的一个代表,但同归于尽的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布衣之徐


《长安十二时辰》龙波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为何这么想毁长安?和张小敬之间有何关联?

龙波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龙波由演员周一围饰演,在剧中是一个反派人物。原著小说中原名为萧归,他和张小敬同为守卫边关,征战沙场随时为国捐躯的战士。在一场战争中,损失惨重他和张小敬、闻无忌侥幸生还,龙波回到家乡,等待的不是英雄般的待遇,而是残酷的现实。

他为何这么想毁长安?

回到家乡的龙波得知自己的姐姐被当地的县令污辱致死,然而他想为姐姐讨个公道却因为官官相护找不到能为他主持公道和正义的人,此时此刻的他心生怨念,痛恨现实的残酷,誓死也要为姐姐报仇。自此之后,一心想为姐姐报仇,联合有着同样遭遇的一些退伍老兵组成蜉蝣组织,联合突厥伺机颠覆大唐王朝,目标干掉昏庸的皇帝和王公大臣。

和张小敬之间有何关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与张小敬是曾经在战场上为国家而经历过生死之战,在战场上可以彼此依靠的生死之交,然而现实却是最后龙波死在了张小敬的面前。如果没有张小敬或许他真的可以为姐姐报仇了。

大家都知道龙波是一个反派人物,我倒是觉得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铮铮汉子。为自己的不公而战、为自己的正义而战,为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而战!你们觉得呢?


浩洋影视


剧透预警!

要让人们爱国,首先这个国家必须值得人们去爱才行。

龙波,本名萧规,跟张小敬是战友,同为第三十三折冲府第八团士兵。小说中,第八团在烽燧堡之战仅幸存仨人,即张小敬,闻无忌和龙波。而剧中将幸存人数改成九人,估计另外六个人有其它设计。



身为战斗英雄,龙波退伍回乡,不仅没有受到优待,反而遭遇家破人亡。他的姐姐被县官侮辱,一大家子人死于非命。龙波想报官替姐姐伸冤,没想到官官相卫,根本申告无门。

设身处地想,如果在龙波的位置,估计大部分人都得逼出反社会人格。龙波极度失望,认为大唐已经彻底完了,皇帝昏庸无道,官场风气败坏。既然如此,那就不如推倒重来,把那些达官贵人,天子王侯统统炸死。


月下没有花


电视剧还在播放中,关于龙波的身份之谜只能从原著小说中一探究竟。

马伯庸因为网友的问题写下《长安十二时辰》,不得不说,马老的文笔和故事的庞大结构在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人物性格塑造也是有血有肉。

小说中,龙波本命萧规,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意。他本来也是唐朝士兵的一员,曾经上线杀敌,但他的姐姐却死在了他保护的人民手上,促进他的反派之路,化名龙波,孵化反叛组织。

不难看出,他和主角张小敬是同样遭遇下不同人物的选择变化。张小敬在遭遇闻无忌被害后,愤怒之下报仇,结果成了死囚。龙波与张小敬同为战友,准备退伍回家过安稳日子,却发现姐姐被县官侮辱,一家惨死。求路无门的他见识了官官相护的黑暗,在无助中不再信任朝廷,决定在上元节引爆阙勒霍多,将只知道享乐的朝臣们一起炸死。

他与突厥人(狼卫)里应外合,主要负责组装阙勒霍多,浑身上下透露着仇恨。

然而在小说的结局中,龙波阴谋失败,死在张小敬面前。

整部小说塑造人物繁多,但龙波却是一个又爱又恨的人,他也曾经是热血少年,为了保卫大唐奋勇杀敌,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平和的过日子。但大唐晚期的腐败和滋生的恶臭细菌将这位爱吃薄荷叶的少年郎扯入仇恨的澡泽,临死之前,似乎明白了活着的意思,着实可惜。


三观粉碎机


回答过一个类似问题,基本一致,在这里分享一下,不到之处,望多多指教。

《长安十二时辰》剧中龙波的饰演者是大家熟悉的演员周一围,是一名出场自带buff的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他饰演过很多角色,他在电影《我不是药神》、《绣春刀》、电视剧《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创业时代》中都有着不错的演技。



龙波真名叫萧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登场的虚拟人物,周一围饰演,蜉蝣组织头领,他曾经当过西域兵,是第八团弓箭手(和张小敬一样都是千里挑一的弓箭手),和张小敬是战友。西域大战的时候,第八团全军覆灭,只剩下9个幸存者(剧中交代),闻无忌、龙波和张小敬都在其中,这也是他为什么这么照顾信任闻染的原因之一吧。

萧规性格大变之后改名为龙波。萧规原本是个吊儿郎当嚼着薄荷叶的唐朝士兵,那时的萧规非常热爱大唐,为了守护大唐,他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

龙波到底经历了什么?龙波姐姐是怎么死的呢?

龙波因为姐姐的死而记恨朝廷,他想替姐姐伸冤高官们却官官相护,掐灭了他所有的希望。龙波觉得朝廷辜负了自己,觉得天子已经不值得他效忠,所以他才背叛大唐,与突厥人联手。

他们明明是英雄,帮助大唐守住了边防要塞,朝廷却不重视他们,只给了些钱就把他们打发了。如果只是如此,龙波根本不会背叛,真正让他黑化的是他姐姐的死。

县官侮辱了龙波姐姐,还害死了龙波姐姐一大家子人。龙波想报官替姐姐伸冤,没想到那些高官是彼此的保护伞,他根本申告无门。龙波觉得大唐已经死了,天子昏庸无道,朝廷风气败坏,是时候扳倒这棵参天大树了。

他为了复仇见识了太多阴暗,最终变成了龙波——一个致力颠覆长安城不顾百姓死活的疯子,这种性格的转变来源于他的恨。自此以后,萧规改名为龙波,他成立了蜉蝣这一反叛组织,妄图颠覆大唐,为姐姐报仇。

当然,有张小敬和李必在,龙波的阴谋肯定没能得逞,他最后死在了张小敬面前,也是蛮让人心疼的一个角色,若不是那些不公,他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龙波(萧规)可以说是全剧最丰满、完成度最高、也最像“人”的一个角色。这个反派非常的出彩,他的转变,他的心路历程是最完整的。


期待后面的精彩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