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對峙時本來是旗鼓相當的,為何項羽一退立刻就兵敗如山倒了呢?

眷戀清晨


很多人覺得楚漢對峙的時候項羽和劉邦旗鼓相當,其實旗鼓相當的只是項羽所在的前線,而整個劉邦集團到了垓下之戰的時候早已經對項羽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楚漢之爭中,項羽最風光的時刻就是彭城之戰剛剛結束後。那時候,劉邦率領諸侯聯軍56萬人,被項羽率領的3萬項家軍打的大敗,光自相踐踏而死的漢軍就多達十幾萬。諸侯們一看,估計劉邦肯定完了,於是紛紛離開劉邦投奔項羽。


這個時候,項羽有函谷關以東黃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劉邦擁有關中地、四川、漢中和原來韓國的一部分。

從面積和人口上看,雙方應該是差不多的。

別看項羽此時風光無限,但劉邦集團由於採取了正確的對策卻越來越強大,最終對項羽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彭城之戰結束之後,劉邦回到關中先將章邯滅掉,拔掉了關中地區最後一根釘子後,劉邦開始徵發關內的士卒準備繼續和項羽作戰。

和劉邦擁有鞏固的大後方不一樣,項羽雖然表面上有和劉邦一樣的土地和人口,但其中很多都是各路諸侯的領地,這些人對項羽只是表面上的臣服,但可以隨時反抗他。

為了爭取時間,劉邦在關內整訓軍隊的時候,派人前往九江說服英布反叛楚國。項羽只好派出主力部隊去進攻九江王,給了劉邦喘息之機。


就當項羽在內部平叛的時候,劉邦卻是多路出擊。

除了準備集中關中地區的部隊和項羽大戰之外,他還派出韓信等人向東進發,實施對楚國的迂迴包抄。

公元前205年8月,劉邦派出張耳和韓信領兵越過黃河攻打魏國,趙國,代國等諸侯國。等打到井陘口的時候,韓信的軍隊已經多達幾十萬了。

然後,韓信在井陘口背水一戰,以數萬人擊敗趙軍主力20萬,生擒了趙王歇。

這個時候,韓信的大軍應該得有五六十萬了。


後來,韓信又征服了燕國和齊國,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都在他的控制之下,總兵力估計得有上百萬人。所以,韓信還除了繼續作戰之外,還能把部隊派到劉邦那裡支援。

北方除了韓信這支主力,還有彭越的部隊在蠶食楚國的領土。

為了支援劉邦在正面對抗項羽,彭越率領軍隊前往楚軍後方騷擾攻擊,破壞楚軍的後勤補給線,到公元前202年秋天的時候已經攻克楚國數十座城池,得到了10多萬擔糧草,大大削弱了楚國的國力。


同時,英布從公元前203年開始被劉邦派到淮南地區,在這裡奪取了好幾個縣,和北方的彭越、韓信等人形成了對項羽的左右夾擊之勢。

就在劉邦集團實力越來越強的時候,項羽卻因率領主力部隊和劉邦作戰抽不開身,無法攻打韓信、彭越等人。

等到韓信平定了齊國之後,項羽已經知道再這樣下去自己早晚會被劉邦打敗。於是派武涉到齊國去遊說韓信,希望韓信脫離劉邦自立為王。如果這次遊說能夠成功,讓韓信背叛劉邦,劉邦在北方的大戰略將前功盡棄,而且還要隨時防備韓信有可能對關中地區的攻擊。到那時候,誰將取得天下就不可治知。

幸好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沒有被說服,繼續率領重兵在北方威懾楚國,讓項羽如芒在背。


連續幾年和劉邦的大戰雖然項羽勝多敗少,仍然沒有徹底擊敗劉邦,而劉邦因為得到了關中大後方的支持,即使被項羽多次擊敗,還有和他一戰的能力。

到公元前202年,項羽終於堅持不下去了,只好回撤到垓下城中,準備休養生息幾年再和劉邦作戰。

劉邦採用陳平的計策乘勝追擊,沒有給項羽喘息之機。同時調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軍隊一起前來圍攻。

這個時候項羽的軍事力量只能對劉邦取得一定的優勢,當韓信等人率領主力軍隊集結而來的時候,項羽就真打不過了。

垓下之戰中,僅韓信的軍隊就高達30萬人,是項羽兵力的3倍,再加上其他各路諸侯和劉邦本部人馬,漢軍對項羽有絕對的兵力優勢。

項羽已經沒有能力和劉邦進行作戰,只好趁著夜色逃走!

垓下城中的十萬楚軍在四面楚歌之下已經惶恐不安,項羽逃走後就更無心戀戰,結果被漢軍斬首8萬,楚國最後的軍事力量損失殆盡!


歷史風暴


當項羽撤退時,他原本擁有全身而退的機會,正是劉邦不失時機地把握機會、韓信正確的會戰策略,促成了項羽的兵敗如山倒。


大勢瞬間逆轉,項羽措手不及

前203年10月,曹咎全軍覆沒,被殺、11月龍且全軍覆沒,被殺,短短2個月,形勢瞬間逆轉了!

可是,這一切都來得十分突然。僅僅2個月前,項羽還依稀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此時的形勢,看起來對項羽十分有利:正面:漢軍所有的老兵都被吸收到了滎陽前線(劉邦已經收集韓信兵馬,用於支援前線);北面:儘管韓信已經攻取了魏、趙,降服了燕,但他只能重新開始訓練他的軍隊;南面:彭越騷擾的軍隊被項羽回師擊敗!

看起來,項羽的形勢十分有利!

正此時,傳來第一條不安的消息:韓信率領新兵(僅僅到手新兵2個月),攻略了齊地!

項羽派出龍且率軍前往支援齊軍。

這個安排,看起來是綽綽有餘的:龍且,是當時的名將。不久前,龍且還擊敗了英布,能力很強!同時,此時齊國戰場,齊楚聯軍有20多萬!而韓信只有新兵數萬人!

就算韓信牛逼,龍且吃不下韓信,但龍且總不至於被秒殺吧!

結果出乎意料:龍且真的被秒殺了!

龍且被秒殺後,形勢已經逆轉,漢軍完成了對楚軍的戰略包圍!

大勢突然逆轉,項羽措手不及!


暗流湧動的十個月

儘管如此,項羽依然沒有立刻退軍。因為,劉邦集團內部出了問題。

韓信,此時已經實力強勁,聲望驚天,已有鼎足之勢;

英布、彭越,正在安心攻略淮南、梁地,暫時沒有配合漢王在前線作戰;

因此,項羽一面繼續強攻正面,一面對韓信等人展開了激烈的外交戰,試圖爭取韓信等人,至少讓他們保持中立!

項羽的期待算不上有太大毛病:從當時的形勢,以及相關記載來看,韓信等人確實被認為極有可能“自立”。

而只要韓信等人保持中立,項羽就依然有機會正面壓制劉邦!

可是,在激烈的外交爭奪後,韓信開始進攻項羽後方,項羽的外交戰失敗!

因此,當項羽開始退兵時,他已經失去了一切主動權。

一般的退兵,只是代表攻守易勢,優勢方開始反擊,弱勢方還可以組織節節抵抗。

可是,項羽卻不同,當他開始退兵時,他的根據地已經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稍不注意,就可能後方盡失,毫無反抗之力!


尷尬的後退

無奈之下,項羽只得求和,劃鴻溝為界,開始退兵。

如果項羽順利撤退成功,他依然擁有一定的翻盤機會。

儘管後方已經被大部攻破,但項羽所率的軍隊依然擁有極強的戰鬥力!同時,回軍的直線距離並不遠。將士們“保家衛國”,以項羽的軍事才能,捲土重來並非難事。

可是,項羽的後退路線卻很蛋疼。由於彭越已經攻略了大部梁地,項羽不能直接直線東返,只能繞道固陵等地,“曲線回國”。

這種曲線回國是十分尷尬的。一方面,他要組織足夠的力量防止劉邦的背後追擊,同時,他還必須保留足夠的力量於側翼和撤退路線,以防禦彭越的進攻!

這種情況下,項羽的撤退速度可想而知了!

因此,儘管項羽軍依然擁有極強的戰鬥力,在固陵擊敗劉邦,但既沒有力量殲滅劉邦,也無法快速撤退,他的孤軍被劉邦牢牢牽制住,眼睜睜看著後方的淪陷!

這段時間,韓信攻破了彭城,英布攻略淮南,項羽的後方幾乎全部淪陷!


持重的決戰:五軍陣

隨著劉邦完成對韓信、彭越等人的激勵,各處漢軍會合垓下,開始進行對項羽的最後一擊。

此時,楚軍兵疲糧少,後方盡失,極為不利。

對軍隊來說,勝仗是治癒各種問題的唯一途徑!就像幾年前的彭城之戰一樣!

此時的項羽,唯一的生機,就是在會戰中打敗漢軍!只要主力作戰取勝,項羽就依然有機會收復失地,重振形勢!

儘管面對劉邦、韓信的大軍,以項羽之能,在戰場上擊敗對手,是可能的!

可是,他遇到了“非主流”的韓信。

一直以來,韓信用兵以“出奇”聞名。可是,在垓下決戰中,漢軍卻擺出了“五軍陣”,這種堂堂之陣,四平八穩,不易被擊破。

因此,儘管項羽在決戰中表現出了一如既往的英勇善戰,但卻擊不破漢軍大陣,反而遭遇側面反擊,被迫退回大營。


四面楚歌

今天,人們對於四面楚歌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尚有爭議。

可是,即便沒有一群圍著楚軍唱歌的歌唱團,當夜的楚軍無疑是到了總崩潰的時候。

後方盡失,戰士們的家鄉、家人很可能已經落入漢軍之手!

歷史一再表明:一個男人,往往不會因自身的安危而改變立場,但總是會因為家人的安危而身不由己!

經過白天的激戰,楚軍明白:要想迅速擊敗敵人,回去“解放”家人顯然不可能了。

總崩潰的時刻,已經來臨了!


對項羽來說,他最遲應該在韓信破龍且後,就儘快退軍。可是,他依然寄希望於自己屢戰屢敗的外交戰,錯失了回軍整頓的機會,坐看劉邦完成內部調整。

對劉邦來說,面對他自始至終無法擊敗的項羽,選擇了不失時機的“背約”進擊,無疑抓住了機遇,縮短了戰爭進程。

對韓信來說,他一改“用奇”的戰術風格,果斷採取平穩的會戰策略,依託攻心解決項羽!


因此,項羽退軍的兵敗如山倒,並非必然,如果劉邦大略不果斷,韓信用兵不穩當,項羽依然有機會避免覆沒。

所謂機遇,有眼光看得見,有手段把握得住,才叫機遇!

祝君把握機遇!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為何本來在滎陽與劉邦對峙之時還能屢戰屢勝,但是退出鴻溝以後就開始急轉直下,垓下被圍了呢?

這是因為,滎陽的戰略地位往往被人忽視。作為河南的軍事重鎮,滎陽一線自古就是爭奪洛陽、雄霸天下的最後兵家必爭之地。正是項羽退出滎陽才導致了其失敗。

要知道,當時劉邦集團的經濟實力是遠強於項羽集團的。

首先,項羽只擁有楚地的一部分,所謂西楚霸王的核心江東地區,當時的經濟水平比較落後,根本無法與劉邦佔據的秦朝故地關中相比。雖然項羽之前破壞過關中經濟,但是關中地區仍舊是天下第一,相比六國的故地經濟優勢太大。


其次,劉邦還佔據了蜀地,擁有堅實的後方基地,相當於秦國再生,而且當時項羽還是兩線作戰,要對付齊國。劉邦雖然分兵派出韓信,但是韓信的兵馬都是被劉邦一直抽調吸血的。實際上韓信是劉邦的補給來源,他的兵馬都靠作戰擴張,所以劉邦才能在軍事遠不如項羽的前提下和項羽一直對峙作戰,可見項羽的軍事能力之高。

但是項羽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其實與滎陽的地理優勢有很大關係。除了項羽軍事水平強大以外,項羽的軍隊中精銳騎兵的數量很明顯是不足的,所以項羽最依賴的其實是西楚步兵。滎陽一線是少有的險關,劉邦軍隊中的騎兵質量雖然不高,但是數量遠遠超過項羽軍隊。項羽的精兵戰略只能依賴這種狹窄的地貌,讓劉邦的優勢兵力變為添油戰術,才能各個擊破。而但是項羽退卻後,整個中國華東平原根本無險可守,所以項羽迅速潰敗也就成了必然。


冷兵器研究所


楚漢對峙從來沒也沒有旗鼓相當過,從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開始,楚漢其實就開始了對峙,楚漢的對峙其實是一場此消彼長的過程。

當項羽在鉅鹿之戰以雷霆一擊消滅了秦國主力後,項羽在天下的地位就開始高高在上,哪怕是劉邦先進了關中,哪怕是楚懷王規定先進關中者為王,然而這一切在硬實力的威脅之下,不過是一廂情願。

正國為項羽的硬實力天下第一,所以他便成為高高上的霸王,不僅以臣下分封楚懷王為義帝,而且還將天下所有的地盤分封給十八路諸侯,天下怎麼分,只不過是項羽的獨角戲而已。

當劉邦不情願的被分到漢中成為漢中王后,楚漢開始了對峙,劉邦為了心中的怒火,甚至想強行發兵與項羽拼命,可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劉邦沒有這個膽量,這個時候,劉邦的實力遠遠不如項羽,項羽能號令天下諸侯一起攻擊劉邦,就算項羽本部的實力, 也是數倍於劉邦。

好在劉邦很聰明,懂得忍辱負重,韜光養晦,不僅乖乖撤加漢中,而且採納張良的建議,以燒燬棧道表示不會北出關中給項羽納投名狀,表示自已會老老實實的待在漢中,才讓項羽放鬆警惕,回軍楚軍。


等到楚漢第二次對峙時,已經是幾個月後的彭城之戰了,劉邦利用項羽忙於平定齊地田榮的叛亂之際,兵出漢中,還定三秦,後出函谷關,迫降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接著東渡黃河,收降魏王魏豹,擒獲殷王司馬印,聯合各路諸侯,一直打進了楚國都城彭城。

這是楚漢第二次對峙了,劉邦率領56萬諸侯聯軍佔據了楚都彭城,而項羽在都城被佔,本部主力陷入齊國戰爭泥潭的情況,只帶了3萬精騎,採取迂迴+猛攻劉邦中軍的作戰策略,看起來劉邦軍隊是楚軍的18倍,勝負似首沒有懸念。

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項羽率領3萬楚軍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採用大迂迴的路線,繞過劉邦防守嚴密的東北方向,先一路向西,衝破樊噲軍的防線後,再一路向南,出現在彭城的西邊,堵住了劉邦撤退的道路,然後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屠殺。

對,你沒看錯,是3萬人屠殺56萬人,劉邦幾乎全軍覆沒,56萬大軍潰不成軍,劉邦本人也被一路從彭城被追殺到滎陽,被追殺了上千裡才停留下來,彭城之戰以劉邦完敗為結束。


楚漢第三次對峙,就是成皋之戰與滎陽之戰,楚漢戰爭中的一大半時間,就是這兩戰,雙方在成皋與滎陽一線,形成拉鋸戰,互有勝負,兩戰一共持續了兩年多時間。

這個時候的楚漢對峙,基本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雙方的實力接近,戰爭也呈膠著狀態,劉邦雖然兩次打成光桿司令,但在得到後方蕭何與韓信的支援後,一次次滿血復活,與項羽繼續對峙。

雙方就在成皋與滎陽一線展開激烈爭奪,誰也吃不了誰,戰線一直維持,形成對峙,雖然劉邦與項羽硬扛,但是韓信在軍事上開闢了第二戰線,打開了劉邦了軍事不利的局面,並拿下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勢力,平定代、趙、燕、齊。

除了軍事上劉邦更有利外,而且在政治上,劉邦更加有利,首先是隨何策反了英布,投靠了劉邦,然後劉邦拉攏了彭越在後方騷擾項羽,原來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不是被劉邦消滅,就是投入劉邦的陣營。

成皋之戰與滎陽之戰後,劉邦實際上對項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不僅是軍事上的,還有政治上的,項羽實際上處於被劉邦戰略包圍的狀態。


楚漢第四次對峙,也就是最後一次對峙,也就是鴻溝議和與垓下之戰前。

由於持續兩年多的成皋之戰與滎陽之戰,雙方打得精疲力盡,劉邦為了換回項羽手中的人質:自已的父親與呂雉,同時也為了讓精疲力盡的士兵得到休息,於是與項羽簽署協議,雙方罷兵議和,各自撤軍。

協議剛一簽完,劉邦迎回人質,立即在張良與陳平的建議下,立即撕毀協議,對撤退國的楚軍發動攻擊,同時天下的形勢發生逆轉,韓信拿了整個北方,一直打到了齊地,灌嬰攻下了楚都彭城,英布收降了楚國大司馬周殷,同時與劉賈一起率軍從淮南北上。

劉邦對韓信和彭越許以封王裂土,接下來,劉邦聯合韓信、彭越、英布、劉賈從除了東邊之外的七個方向向項羽合圍,這個時候劉邦的實力已經是項羽的數倍,而且項羽還處於劉邦的戰略包圍之中。

項羽在鴻溝議和之中之所以要後撤,是因為打了幾年,前線缺糧,後方不穩定,再這麼打下去,即使不被打敗,也會被拖垮,項羽需要罷兵爭取時間,休養生息,以圖將來再戰,而劉邦不一樣,劉邦不缺糧食,雖然士兵很疲憊,但是劉邦在軍事上佔據了絕優勢,在政治上取得天下支持,在戰略上又將項羽包圍,項羽即使有千斤之力、萬夫之勇,也無法改變現狀。

最終的結局就是項羽戰敗,這個時候的楚漢絕對不是旗鼓相當,而是實力懸殊,漢強楚弱,在最後一戰中,劉邦集中了天下所有的兵力、將才、資源,最終在垓下一戰中擊敗了項羽,逼得項羽自盡而死,天下終歸一統。

劉邦擊敗項羽的過程,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項羽的失敗,也不是一下子就兵敗如山倒,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也就是四年的楚漢戰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其實,楚漢相爭本來也並非旗鼓相當,而應該是項羽在大部分時間上取得了對劉邦的軍事優勢。而且戰爭的主動權,也長期掌握在勇猛無敵的項羽手中。

實際上,縱觀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的楚軍在大部分戰役中都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也曾多次給予劉邦的漢軍重創。尤其是彭城之戰,項羽在國都被破、敵眾我寡的絕對困境情況下,依舊能以3萬精兵反殺劉邦56萬諸侯聯軍。自那以後,劉邦的漢軍更是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常常遭受項羽楚軍的強攻猛打。

然而,儘管在戰術上處於劣勢,但劉邦在大戰略上卻完全取勝了。劉邦把自己當成了誘餌,以自身本部漢軍的弱勢兵力,成功吸引項羽的本部楚軍。另一方面,則讓韓信率領另一支漢軍部隊北上,逐一消滅魏、趙、齊、燕等諸侯,最終順利完成對項羽的戰略迂迴。

也就是說,項羽最終後退之時,其實正是漢軍戰略迂迴完成之時。因此,那時楚漢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漢軍對楚軍的軍事包圍網已經形成。因此,項羽的後退,實際上就是窮途末路上的一種無奈選擇。

事實上,在垓下之戰爆發前,項羽敗局已定,當時他的勢力就只剩下西楚和忠於自己的臨江王共尉而已,而天下的大部分都已掌握在劉邦手中。而且,多年戰爭下來,西楚國中也早已疲憊不堪,糧食也被消耗殆盡。這就正如張良對劉邦所說的:

“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

因此,楚漢戰爭的末期,項羽的楚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只剩下一支十萬人的軍隊,而且還是一支久戰的疲師。而反觀劉邦卻是兵多糧足,垓下之戰中,漢軍各路兵馬加起來有五六十萬之眾,並形成了對楚軍的四面合圍。這種戰場局勢上的質變,不同於劉邦過去的歷次戰術失敗。因此,項羽不退則已,一退則萬劫不復!

而後世所謂的“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不過是人們對項羽英雄氣概的敬重,感慨他的烏江自刎罷了。事實上,就當時的楚漢形勢,項羽已經完全沒有翻盤的可能了,而自刎反而成了自己最好的歸宿。



這些歷史要讀


說兩點。

其一,項羽是被拖垮的。從劉邦與項羽在滎陽一帶開始對峙到鴻溝協定談成,總共差不多兩年半的時間,靠著韓信在北面一路猛進,劉邦的勢力一直在擴張,而項羽卻耗不起了。鴻溝協定的一年多前,劉邦也曾想跟項羽以滎陽為界談和,那次是項羽沒答應,這一次劃鴻溝東西而治,項羽答應了,同時還歸還劉邦家屬。以廣武澗那一小段來說,鴻溝在滎陽的西邊,劉邦看似在後一次較上回又作了讓步,但鴻溝是很長一段運河,它還要一直往東延伸到開封這邊來,這樣看來是項羽做了巨大讓步,其原因是項羽撐不住了。

其二,項羽是一挫再挫,在垓下之戰前已經有過兩三次重大失敗。鴻溝協定之前,齊國戰場,龍且的號稱二十萬的大軍被韓信滅掉了。鴻溝協定之後,在英布的前九江國戰場,英布與劉賈合作把項羽這一路的楚軍打掉了,英布奪回了他的九江國地域;項羽自己,在陳縣被劉邦與匯合而來的韓信、灌嬰打敗一次,灌嬰為此還被加賜食邑二千五百戶,且來陳縣會戰前,灌嬰已把彭城周邊打了個遍。項羽其實敗退到垓下的,且垓下的項羽此時連個外援也沒有,項羽手裡的十萬軍就是西楚國最後一路大軍,江東還有些人,也要看他回不回的去。





小生不乖


當時劉邦勢力比項羽大了,韓信英布都投劉邦了。

問題是劉邦帶著8000老弱殘兵在城中,被項羽圍著攻城。韓信英布在外面圍著項羽,正往這裡趕。

項羽攻擊的急了,把城攻破,殺了劉邦,然後韓信過來坐收漁利,殺了項羽,就便宜了韓信,韓信當時一直拖延,就是在等這個結果。

所以,劉邦項羽坐下來和談,對雙方都有利。猛攻,雙方都會死。

談完後項羽回彭城,就能夠迅速恢復實力。劉邦一旦被項羽放開,也能迅速制住韓信,勢力更大。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雙方都只是為了活命,妥協而已,並不是真的想和好。就好比兩個人都拿著刀架在對方脖子上,一動手都會死,所以和談,都鬆手。

談完項羽火速趕往彭城,因為他知道劉邦會追。他算的是劉邦翻臉,再調韓信,經過十來天,他早跑遠了。

但是沒料到的是,劉邦談的時候就在調兵了,雖然被項羽覺察到了,但被劉邦幾句話就蒙過去了。主要也還是項羽主觀上不信劉邦會這麼卑鄙。

結果劉邦真的那麼卑鄙。項羽走的當晚,劉邦就追上去了。


柳滿城



叱詫風雲的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秦王朝的40萬主力。又火燒咸陽,殺秦王子嬰。分封十八路諸侯。

鴻門宴時,項羽擁有雄兵40萬,劉邦只有10萬蝦兵蟹將。

之後項羽百戰百勝,劉邦屢戰屢敗。但項羽屠城殺降。被項羽擊敗的殘敵紛紛投靠劉邦。


項羽打的勝仗越多。楚軍反而越弱小。漢軍反而越強大。

楚漢滎陽對峙的時候,雙方實力相當。鴻溝對峙的時候,劉邦自己手握20萬兵力,項羽只剩10萬人馬。

項羽大軍兵力銳減,一是樹敵太多。二是項羽麾下英布倒戈,投靠劉邦。三是龍苴戰敗被殺,20萬大軍全軍覆沒。

韓信滅掉齊國時,擁有30萬精兵,與項羽兵力相當。

項羽知道楚漢之爭勝負,關鍵在於韓信。

當初韓信是項羽的部下,是執戟郎中(相當於侍衛)。項羽寫信給韓信,願與韓信共有天下。信中情真意切。韓信確實被項羽的誠意打動了。但有感念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不忍背叛。

項羽勸降韓信未果,只得派大將龍且率20萬大軍北上,阻擋韓信南下。只留10萬人馬繼續與劉邦對峙。

但龍苴的20萬大軍全軍覆沒,龍苴被殺。

項羽兵力只乘10萬。而劉邦擁有20萬,劉邦麾下的韓信有30萬。彭越、英布也各有10萬人。

此時的項羽勢孤力單,再加上楚軍的大後方被彭越、英布攻佔。

無論是項羽,還是楚軍將士都知道。楚軍已經窮途末路。楚軍唯一憑藉得,是項羽直接率領的10萬大軍百戰百勝的士氣。

所以,項羽一敗退,再沒了士氣。就兵敗如山倒。

附錄:《史記》中,最精彩的有三篇《李將軍列傳》、《淮陰侯列傳》、《項羽本紀》。韓信不肯背叛劉邦,最後卻被劉邦所殺。讀《淮陰侯列傳》時,讓人唏噓不已。


楊朱學派


楚漢爭霸之初項羽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勢力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時的項羽信心滿滿只待掃平諸侯一統天下。但是項羽在準備征伐天下的時候遇到了百折不撓寡鮮廉恥的劉邦,劉邦你說他是地痞也好,你說他是流氓也罷!就是這麼樣式一個人卻成了項羽征伐天下時遇到的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今天我們就從鴻溝之約說起。
在滎陽之戰以前劉邦與項羽的實力對比根本談不上旗鼓相當,甚至可以用天壤之別來說。滎陽之戰以後項羽與劉邦實力差距逐漸在縮小,滎陽之戰實際上始於漢代第二年5月,歷時兩年四個月,直到漢代四年九月,這是楚漢戰爭中最長的一次戰役,雖然最後的勝利方是項羽,可是 項羽是慘勝,不僅損兵折將更是損失了項羽集團唯一的智囊范增。而此時用瞞天過海之計逃出生天的劉邦早已在離滎陽不遠的成皋開闢了第二戰場。成皋之戰是決定楚漢爭霸走向的一場關鍵之戰,此戰之後項羽對劉邦的優勢不復存在,成皋之戰項羽數十萬楚軍損失大半,由優勢力量轉換為劣勢在廣武進退兩難。劉邦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扭轉了不利局面,劉邦旗下的韓信、彭越、英布、等諸將自成一系只待裂土稱王。濰水之戰中的龍且的二十萬大軍又被韓信斬殺殆盡,此消彼長項羽對劉邦再沒有優勢可言了,甚至已被劉邦佔據上風。而此時的項羽在鴻溝這個地方審時度勢不得不向劉邦提出妥協,項羽向劉邦提出妥協的砝碼是被俘的劉太公和呂后。征伐天下十幾載的項羽從未向誰妥協過,從未向誰退過一步,可是這次項羽為了生存不得不在鴻溝這個地方主動提出了聞名天下的鴻溝之約。這一退項羽將無路可走,這一退項羽將萬劫不復。鴻溝之約提出的以鴻溝為中心平分天下的約定,劉邦並沒有堅守多久,就單方面撕毀盟約準備偷襲項羽。前面說了劉邦旗下的韓信、彭越、英布等自成一系只待列土封王,為何說只待?因為他們都沒有得到老上級劉邦的加封,還不敢稱王,為了達到合圍項羽的目的劉邦聽從張良的主意,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又加封英布為淮南王,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垓下之圍,成了霸王的葬身之地。


小二說書


這裡是芒果論史!

楚漢之爭不是劉邦和項羽兩個人之間的戰爭,而是兩個集團之間的戰爭,項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在戰爭的後半場他的戰略已經比劉邦集團的戰略低了一籌。之所以題主會出現“項羽一撤退就兵敗如山倒”的感覺,原因在於把戰術放在戰略之上,以至於找錯了戰爭的轉折點。

楚漢之爭的轉折點是什麼?

楚漢之爭的轉折點並非韓信的濰水之戰,而是陳平使用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如果把項羽集團比做一個大力士,那麼范增就是這個大力士的頭腦,在范增離去之前,這個大力士拳拳到位,打得劉邦集團慘叫連連,范增離去之後,這個大力士就一直在無意義的亂揮拳頭,最終潰敗都還不知緣由。

一、范增離去前的局勢

楚漢之爭期間湧現了大批優秀的謀士,劉邦集團善謀者為張良,項羽集團善謀者為范增。這二人的水平誰上誰下很難說,但其實差距不會太大,因為二人都可以輕易地看穿對方的意圖。在楚漢戰爭的前期,項羽在實力上碾壓劉邦,此時最正確的辦法無疑是窮追猛打一舉擊潰劉邦,所以當劉邦、項羽有意和解之時,范增堅決的反對。項羽採納范增的建議之後,一直將劉邦逼退至滎陽城,酈食其提出復刻六國印以為項羽廣樹敵人,張良仔細分析後否定了酈食其的提議,但也拿不出更好的辦法。原因就在於此時的楚漢之爭,戰略上是同一層級,而在戰術上項羽集團遠勝於劉邦集團(此時大將軍韓信有名無實,並未真正得到大權),可以說楚國一方形勢大好。

二、范增離去後的局勢

陳平的反間計成功離間項羽和范增,至此之後,項羽集團在戰略上就一直低於劉邦集團。

劉邦集團的袁生、鄭忠都是非常優秀的戰略家,正是在他們的指導下,劉邦才扭轉了局勢。

在第一次從滎陽潰逃之後,劉邦收攏兵馬,準備繼續回滎陽與項羽作戰,但袁生攔住了他,袁生看待問題非常透徹,他指出,劉邦在滎陽與項羽作戰時一直處於下風,現在回去可能情況也不會有太大的改善,倒不如從武關南下,項羽必定引兵追擊,滎陽成皋方可有喘息之機。

原君王出武關,項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間且得休
——《史記 高祖本紀》

袁生這番提議好在哪裡呢?第一,指出了劉邦之前的作戰方式不對,使得劉邦正視自己和項羽之間戰術上的差距。第二,項羽引兵南下必定會拉長軍隊補給線,有句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補給線一旦拉長,項羽的軍隊作戰必定是極為困難。

事實也正如袁生所料,項羽果然引兵南下,補給線拉長之後,彭越在大後方截斷了項羽的補給線,項羽不得不回軍。

從這裡開始,項羽已經丟失了戰爭的主動權!

項羽集團雖然戰略層次不如劉邦集團,但是在戰術上確實優於劉邦集團(韓信此時未與項羽交戰),項羽在回擊彭越時,劉邦趁機攻佔成皋,項羽解決補給線問題後再次奪回成皋,劉邦出逃。收攏軍隊後,劉邦又想回去和項羽對戰,一個叫做鄭忠的郎中勸阻了劉邦。鄭忠和袁生一樣,都非常清楚正面作戰劉邦斷然不是項羽的對手,只能迂迴作戰,消耗項羽的實力才是取勝之法。於是劉邦不與項羽交戰,反而是派盧綰和劉賈帶二萬人協助彭越擾亂項羽後方,項羽不得不再次撤退。

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塹,勿與戰
——《史記 高祖本紀》

范增離去後,項羽的幾來幾回都是被劉邦牽著鼻子走,之前的大好局勢已然消失不見。

項羽集團高層能人少於劉邦集團

袁生、鄭忠等人和漢初三傑比起來名氣不大,但這二人卻都可以對劉邦提出非常中肯且直指問題根本的建議。彭越、盧綰等人擾亂項羽大後方的行動也基本比較成功,相比較之下,項羽手下的人就實在不怎麼拿得出手了,以至於會令人產生對付項羽集團等價於對付項羽的感覺。

四年,項羽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皋。若漢挑戰,慎勿與戰,無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復從將軍。”——《史記 高祖本紀》

在項羽第二次撤退回擊彭越之前,他把成皋城交給了曹咎,他還特意告誡曹咎萬萬不可與漢軍交戰,一定要守住成皋,直到他回來。而曹咎是怎麼做的呢?一開始他確實堅守不戰,但劉邦在城外罵了他幾天後,他氣不過,開城作戰,最終兵敗身死,成皋也丟掉了。

曹咎不堪重用,這是項羽手下能人不足的第一個例子,第二個是龍且,韓信滅齊之後,項羽與劉邦相持分身乏術,派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助力齊國,誰知道龍且驕傲自大,濰水之戰二十萬大軍被韓信全殲,這一敗幾乎是虧空了項羽的老本。

一個曹咎,一個龍且,都是被項羽賦予重任者,結果都讓項羽大失所望。當一個領導者需要事事親力親為時,這個集團也就沒辦法走得長遠了,項羽集團就是這樣。

更強的戰略+“兵仙”韓信=項羽的失敗

在陳平忙著使用離間計離間項羽范增之時,張良已經為劉邦定下了奪取天下的戰略方針,以關中為大本營,任用韓信、彭越、黥布三人向東爭取天下。

不知道範增如果沒有離去能不能看透張良的戰略呢?反正項羽沒有看透。在項羽被劉邦和彭越牽著鼻子走的時候,韓信在忙著開闢第二戰場,可能劉邦沒有對韓信寄予如此高的期望,但韓信確實做到了。以一支偏師連滅魏、代、趙、燕、齊,開闢第二戰場,與劉邦一起對項羽形成夾擊之勢。說到了這裡,其實就又回到了這個提問上面,為什麼項羽一撤退就兵敗如山倒?為什麼項羽贏了那麼多場,卻無法承受一場戰爭的失敗?原因很簡單,劉邦集團的戰略實在優於項羽集團。

在劉邦一次次承受潰敗的時候,漢軍所佔領的土地在逐漸擴大,在面對齊國的時候,劉邦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派了兩路人馬,一路是說客酈食其,以文征服齊國,另一路是將軍韓信,以武征服齊國。劉邦雖然是在與項羽交戰,但他的目光卻已經跳出了楚漢之爭,放到了楚、漢、魏、代、趙、燕、齊之上,而項羽的眼中卻始終只有一個漢王劉邦。

如果說沒有韓信,或者韓信沒有如此強的軍事指揮能力,那麼楚漢可能始終相持,最後實在撐不下去了,雙方和解成為兩個割據勢力。但當劉邦集團在戰略上勝於項羽集團的時候,又出現一個韓信這般在戰術上不輸於西楚霸王的人之時,項羽的失敗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個小結

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項羽一撤退就兵敗如山倒?”不要如項羽一般把目光放在楚漢之爭上,其實那個時候不僅僅是楚和漢,還有魏、代、趙、燕、齊,那並不是一個雙雄爭霸的時代,而是一個諸侯並起的亂世。

把目光放到整個戰場,就會發現最後的撤退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項羽這隻“駱駝”的身上早已經有了千鈞之力,如果只看到那一根稻草,也就難怪會產生題目中說的那種感覺了!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