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雅俗文學中關羽形象的嬗變,看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的時代價值傾向

關羽的形象在中國古代社會流傳了上千年,不論是民間還是廟堂,一提及忠義二字就會使人聯想到紅臉美髯公關羽。因而關羽和忠義之間自然產生了關聯,在以詩歌以及傳記等雅文學為代表的作品中,勾勒了關羽完整的人生軌跡,而在小說戲劇等俗文學中,更多的則是對關羽形象的神化,從雅俗文學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學對人物的塑造有著時代價值的傾向。

從雅俗文學中關羽形象的嬗變,看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的時代價值傾向

一、宋元時期雅文學重視關羽的“忠君愛國”,其中傳記完整地描繪了關羽人物性格,詩歌中也將關羽的人物具象化,展現出“讀史興懷”的時代特徵

談及人物形象的創作,大體上就是兩個方面的形式:紀實和想象。簡而言之,前者就是以人物傳記為主,後者則偏重藝術想象的加工與創作。雅文學中關羽形象的創作也無疑是採用這兩個主要途徑。

由此可見,陳壽的《三國志》中對關羽形象的描述是最為真實的:“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所以從對關羽赫赫戰功的記載中可以覺察出,歷史上的關羽的確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但細看《三國志》不難發現,其中還有對關羽“亡命”的描述,正如引言中提到的“亡命奔琢郡”。

其實關羽的“

亡命”歷程後人也難以敘述,但他個人的一生戎馬征戰卻成為了世人誇讚的部分。而後人也將關羽的征戰分為了三個部分:其一是在討伐黃巾軍到投靠劉備;其二則是赤壁之戰時期;其三是關羽奉命固守荊州,最終因自傲而亡,所以關羽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征戰的途中度過。

從雅俗文學中關羽形象的嬗變,看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的時代價值傾向

先前對關羽的史料記載還是相對匱乏的,只有零星的文書殘卷。宋元時期開始興起了為關羽作傳的風潮,這或許和朱熹重視漢蜀的正統思想有關。因為東漢末年,國家分裂,群雄四起,這與北宋南渡的過程極為相似,兩宋急需人才,而在這一過程中忠義愛國的精神尤為重要。

因此就不難解釋為何南宋後期仍然有岳飛、文天祥等愛國志士的出現。而胡琦在《實錄》中就有對關羽形象的評價:“看雲長鬚是看他與先主、孔明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一片忠忱對越天地,即是夏少康以一旅祀夏,配天之本心也。

焦竑的《本傳志》則直接表達了對劉、關、張三人的君臣禮義的讚賞。

因為對事件的前因後果的描寫更加詳細,同時能夠將人物的性格生動具體的描繪在世人面前,所以傳記能夠將人物的性格完整表現出來。焦竑的《本傳志》中對關羽單刀赴會的對話尤為深刻,其中記載了關羽和魯肅的唇槍舌戰。其中鉅細暫且不提,但能夠看出關羽除了忠君愛國的品質外,還極具語言魅力。

除了人物傳記中對關羽的具體描述,作為雅文學的代表,詩歌一直以來都是文人抒情言志的良方。而詩人也往往會偏向借古諷今的手法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感嘆,同時也是“讀史興懷”的集中體現。

縱觀歷代的詩人對關羽的戎馬生涯和蕭然落寞的結局有著無盡的沉思,他們通過將關羽人物形象和詩中的實際景物相互結合,從而實現了人物形象的具象化。唐代的詩歌中就有所體現,岑參的“漢將小衛霍,蜀將凌關張。”將漢朝的衛青與霍去病和三國的關羽、張飛放在一處。

從雅俗文學中關羽形象的嬗變,看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的時代價值傾向

由此可見,當時就已經出現了用關羽的人物形象來稱讚他人的現象了,宋元時期,時局的相似引發了人們對英雄人物關羽的敬仰。所以,關羽的形象在雅文學中可謂是“忠義”的代名詞,同時也為日後俗文學的發展提供史料的借鑑。

二、明清時期的雅俗文學中關羽的形象逐漸神化,民間崇拜盛行,朝廷也藉助小說戲劇等形式,鼓勵民眾學習關羽“忠肝義膽”的氣節

回顧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發展歷程,雅俗文學一向是共存並生的。而對關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雅文學雖有其獨特的完整性,但是俗文學中關羽的形象則更加偏向神化,而在明清時期尤為突出。

明清時期以小說為主要代表的俗文學成為市井百姓談天的資本,而對於史書傳記的改寫更是大為盛行。其中就有明初羅貫中改寫《三國志》而重新彙編的小說《三國志演義》。而在這一小說話本中,對關羽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惟妙惟肖,不僅是先前雅文學中的忠勇,還具備了明初社會的俠義心腸。

從雅俗文學中關羽形象的嬗變,看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的時代價值傾向

明代嘉靖年間的話本中,可以發現關羽是兼濟將帥的才能,有勇有謀。同時其中還記載了關羽曾多次挑燈夜讀《春秋》一書,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對關羽的崇敬已經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加之明代朝廷的推動,以及儒家傳統思想的催化,關羽成為了人神一體的英雄形象。

毛宗崗《讀三國志法》:“(三國)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由此可見,當時明代朝廷對關羽形象的塑造是極為成功的。除了小說中的俠義形象,明清的戲曲中也是將關羽的性格特點展現的一覽無餘,雖有誇大的成分,但也是有歷史的根據在其中的。明代的戲曲對關羽的形象的塑造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將關羽作為普通的人物;二是將關羽神化。

前者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朱有燉的《義勇辭金》以及明代萬里年間無名氏所寫的《古城記》。兩部戲劇都是通過講述關羽辭別曹操,千里走單騎回歸劉備帳下的精彩故事。其中也大都與《三國志》中所言內容較為相近。

而對關羽的神化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汪廷訥的《長生記》中有一節是《關公斬妖》的橋段,故事大概為呂洞賓與周倉下界捉妖,不敵九尾狐妖后求助於關聖帝君,最後斬殺妖魔。

關羽的形象也隨著俗文學中誇大的特點,被世人所熟知。同時在明清的時候,忠肝義膽成為關羽的又一名片。民間的崇拜尚且如此,更不用談及明清官方對關羽這一人物形象的態度了。

從雅俗文學中關羽形象的嬗變,看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的時代價值傾向

《除亥叢考》載:“明萬曆四十二年十月,加羽為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其實官方對關羽的追封的名號,實際上是對其“武德”、“神威”的宣傳。出於對清代初期滿漢的民族矛盾的考慮,清廷將關羽“義”的形象淡化,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起義的現象出現。同時也能夠在民眾的心中形成家國一體的觀念,從而維繫朝堂統治。

三、雅俗文學中對關羽形象的個性化塑造,體現出中國古代人民淳樸的信仰,同時也能夠展現出不同的時代價值在英雄人物創作中的延伸

其實不論是宋元時期的雅文學,還是之後明清的俗文學,對關羽這一英雄形象的崇拜可謂是如火如荼。這兩者對關羽形象的塑造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因而使得古往今來的關羽的形象更加的豐富和多元。其實民眾選擇對關羽的崇拜或者說是信仰,也都源於對封建社會現實生活的不滿。

宋元時期記載關羽生平事蹟的傳記,真實地還原了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明清的小說和戲劇進行藝術的加工之後,將關羽的形象神化,忠義神勇的關羽成為了具有俠義心腸的“武聖”。

而關羽之所以能夠為人們所讚揚,還因為他有著對敵人都有著善意。不論是對待曹操還是其他人,關羽總能夠做到先禮後兵。所以說,關羽還代表了儒家“克己復禮”。雖然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但是從民族大義上看,關羽對劉備和漢室王朝的忠心可見一斑。

從雅俗文學中關羽形象的嬗變,看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的時代價值傾向

除了忠肝義膽,在民間,關羽的形象還會被用來引人向善。這點是從之前《義勇辭金》的故事中總結而來的。回想先前關羽在帳下挑燈夜讀《春秋》,就可推斷出當時關羽也成為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所以民眾對關羽的崇拜現象,實際上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民眾淳樸的信仰。

總而言之,關羽的英雄形象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不衰,是因為其融合了各個朝代獨特的時代價值,而這一價值與當朝統治者的施政觀念也是極為契合的。不論是久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對關羽的崇拜都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不可否認,關羽的形象是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杆,為世人所敬仰。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後漢書》

《三國會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