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誰先愛上他的》作為臺灣電影橫空出世的黑馬,提名了八項金馬獎並斬獲了最佳女主、最佳原創歌曲、最佳剪輯三個獎項。


影片中有四個主要人物,通過六條人物關係線鋪陳開來。影片主要講述了“小三”劉三蓮在丈夫過世後,去“小王”(因為是男人,比小三多一根 三—王)阿杰家裡討要本留給兒子的保險金。而兒子卻因為討厭母親的嘮叨直接入宿“敵人”的陣營,這使得失去丈夫還沒得到保險金的劉三蓮更加焦慮。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誰先愛上他的?—一個疑問句。我們往往把重點放在了疑問詞“誰”。開始時,認為阿杰是這段婚姻中的“小王”(插足者),但其實阿杰和宋正遠相愛得更早,劉三蓮反而像是那個“小三”。可她愛上宋正遠的那一刻又比這些還要早。


孩子問“小王”:“你先還是我爸先?”

劉三蓮問諮詢師:“全部都是假的嗎,沒有一點愛嗎?”

宋正遠說: “恨比較容易康復”

阿杰說:“屁,愛才是”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到底是誰先愛上他的……好像最後才發現,這些都不再那麼重要了。因為在這之間,劉三蓮對宋正遠的夫妻之愛,阿杰對宋正遠的戀人之愛,媽媽對阿杰的理解之愛.....都足以告訴我們:愛,是更重要的答案。


這種愛,不單單侷限於一種語境之中,它包含著朋友之愛、父母之愛、戀人之愛...以及尚有爭議之愛。在“愛”的環境之中,“人”成為了其本身,成為聚焦的中心,性別、年齡、職業、膚色都被模糊在其中....不再成為衡量人的價值的標準,甚至成為“能不能相愛”的準則。


因為愛,劉三蓮得知丈夫的情況後仍選擇共同面對疾病;因為愛,阿杰為宋正遠借高利貸而被打折腿。在這二人之中,好像一個為了金錢,一個為了自我,但其實,都是因為愛。


愛是當你病重躺在醫院,我為你借高利貸為你傾盡所有也要爭取你一分一秒的安康,愛是即使你不會愛我甚至欺騙了我可我仍舊愛你,愛是愛屋及烏,愛是原諒……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愛,奇妙於個人的內心體驗,也奇妙於中心的變化。愛不是一昧站在“我”的立場去考慮對方的需求,這種“愛”更多的是自我感動的成分與自戀的滿足。愛,可能是一種促進對方發展的去中心化的過程,在兩種關係的交往中,“我”的行為投射到了對方,並接受對方的反饋,從而在對方的反饋中看到“我”的不同特質。同時,我們還可能會感受到了個體間的差異,感受到了由“二”到“一”,由部分到整體相互聯繫、卻又相互分離的過程。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我不懂為什麼她會難過”

“我也不懂,但她一定會難過”


阿杰和宋正遠坐在狹小的房間的對話,宋讓阿杰隱瞞壓抑自己的感情,不要向外人吐露。阿杰說他喜歡說實話,可他卻不想讓自己的母親難過。


很多人不敢出櫃,尤其是不敢向父母出櫃,他們像阿杰一樣害怕父母無法理解自己,怕他們受到傷害,也害怕他們會被裸露出日光之下和自己一同面對歧視與非議。蔡康永在談及很多圈內朋友想要出櫃來問他意見時說道:“不是每一個出櫃的人都會被社會逼到陰暗的角落去,最後沒有路可以走。所以站在我的立場,我就是希望他們爽爽快快的就出櫃了,讓所有粉絲大驚失色,他們愛的那麼深的偶像其實隱藏過自己,但現在坦誠了。可是我站在理性的角度上,還是會和他們說‘如果你是我弟弟,我會跟你說不要這樣做’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證明給那些擔心的爸爸媽媽看,我們並不是妖怪,我們可以很好的活在這裡。”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


宋正遠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選擇了做自己,而阿杰卻被劉三蓮以報復的形式披露身份。阿杰的母親在菜市場得知自己的兒子的身份時不禁愣怔了。筆者認為,她或許會難過,但更多的,還是對兒子的愛。影片中阿杰演出結束後,知曉一切的母親拿著一捧花一步步向他走來,兩人都無言佇立,默默微笑,而眼淚落下。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在同性戀被去病理化的今天,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理解,尊重或是接受同性戀以及其他性少數群體的存在。被櫃子框起來的已不再完全是性少數群體,而是部分傳統的思想觀念。


並不是說作為少數群體就應當被尊重、優待,而是肯定對方享有同等愛他、她、ta,以及被愛的權利,即使這種愛是有爭議的,非主流的。筆者不希望因為他人與”我“的想法不同,因為他者的獨特便去排外,不希望,在沒有過多瞭解的情況下便抱著先入為主的態度批判,從而造成一個群體廣泛性遭受歧視與非議。觀念的改變可能需要一年,可能需要三年,可能需要五年…但不論是父母、朋友、戀人、陌生人.....總會有某人,在某地,向你敞開懷抱,擁抱你的苦難與喜樂。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我們花100分鐘講了一個故事,其實講的是原諒:原諒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你不知道為什麼要原諒,但是從那一天開始,你變得比之前更加快樂了。”

有的人選擇原諒,忘記疼痛,輕裝前行;但也有的人選擇銘記傷痛,拒絕原諒。但不管原諒與否,都是個人的選擇。影片中,雖然宋正遠對妻子感到愧疚,淨身出戶,但依舊改變不了他騙婚的事實以及對劉三蓮的傷害。事實上,同妻的現象不在少數。


2018年李銀河提出我國同妻數量約為387萬 [1],這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卻仍有許多人不瞭解同妻。像片中的劉三蓮一樣,許多同妻在婚前並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戀人群,而是在婚後被迫面對現實,遭受心理與身體上的雙重打擊。同時,這種騙婚的行為還為兩個家庭造成傷害,並遺留下長久的問題。


但在譴責同性戀騙婚,為同妻發聲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注意到社會與傳統觀念在這一問題中所擔任的角色?在某些觀念裡,同性戀被視為一種病態與畸形,社會和程序對少數群體,多元的低包容,低尊重使得部分同性戀人群希望通過形婚的方式隱藏自己、獲得社會認同感。此外,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的推波助瀾下,來自家庭的壓力也成為了騙婚者考慮的出發點之一。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與其他同母題的影片不同,影片對家庭與倫理,金錢與愛情,同性與異性進行了喜劇效果的包裝,少了份對現實的陰鬱,多了份打動人心的希望。片中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觀看這場大人之間的紛爭,他在“好人”和“壞人”間做著“評判”,卻發現有的事只是存在不同,無關對錯。


隨著立場的變化,“好”與“壞”的標準也可能隨時變化。這是一部講述同性之愛的電影,但影片已超脫了其表達本身,而是深入到一個群體的喜樂、愛情、親情、生活。


“我們花100分鐘講了一個故事,其實講的是原諒:原諒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你不知道為什麼要原諒,但是從那一天開始,你變得比之前更加快樂了。”


阿杰原諒了“他”的離開,劉三蓮原諒了“他”的欺騙,阿杰的母親“原諒”了兒子的特別,宋呈希原諒了母親的囉嗦和怨氣。


峇里島

那夢幻的峇里島

多渴望

你的擁抱


金馬獎電影: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擁抱你的苦難與歡樂


排 版 : 東南爾


相關推薦:


《道德情景的想象》猶在鏡中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932047?dt_dapp=1


《一條專訪導演,我的爸爸是個同性戀,他死後把錢都留給了男朋友》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741161?dt_dapp=1


[1] 李銀河 《同妻的數量到底有多少》http://liyinhe.blog.caixin.com/archives/183217 2018-07-01


*本文僅代表個人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