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桃园三结义"

导语:东方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故事也是经久不衰。从古至今东方传统故事始终根植于东方民族的血脉之中。

二十世纪上半叶,许多华人携东方故事远渡重洋定居海外,虽受西方强势权力话语的冲击与影响,他们仍将这些故事代代相传,将其改写于华裔英语文学作品中亦屡见不鲜。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小说《甘加丁之路》中的"桃园结义三兄弟"就是传统故事在异域语境下改写的。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赵健秀

事实上"中国神话"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崛起的华裔写作的精神之源,华裔女作家汤亭亭首开利用神话进行华裔情感表述的先河,华裔男作家赵健秀在八十年代也大步赶上。

一反先前提倡"华裔感性"主张建立一种非中非美的全新感性,否认西方主流社会对华裔的概念化形象塑造,同时也否认华裔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强硬立场,在对西方主流社会渐渐认可的同时,更拓展了东方人物在华裔书籍中的出现频次,正是通过神话发现了文学中的无意识结构"原型",从而建立起他的原型批评理论,其核心概念为"文学原型"。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汤亭亭

一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学原型"不仅包容、贯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背景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学的结构就是神话式的,不同类型的文学构成一个中心的统一的神话,整部文学史即由仪式原型所展开的"置换变形",其中当主人公在种类上高于他人和环境时,即"神话"。

那么是否可推断,华裔文学中神话人物的再现和渗透是否就是以历史人物为骨架的文学意象的模仿和变异呢 ?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甘加丁之路》书图册

赵健秀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奠基人有"华裔文学之父"和"亚裔匪徒"之称的赵健秀更是以"文化主义斗士"的雄姿站在华美文坛的风浪尖上,对主流社会对华裔的刻板化和妖魔化的行为进行了极力反抗,对那些为了获取自身荣誉、甘愿背叛自己祖国和族裔的"种族主义之爱"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他的长篇小说《甘加丁之路》就是一部集批判、讽刺和抗争于一体的作品,这部小说创作于1994年《出版家周刊》 上说,这是"一部加州华裔家族的传奇,对好莱坞神话的全面讽刺的修正。"

一、结义初衷

1、《三国演义》与《甘加丁之路》

"桃园三结义"最早是出现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的,《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见长,罗贯中广泛吸收了史传文学和民间创作在战争书写方面的成功经验,经过自己的精心熔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战争书写模式,为战争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范型。 

小说能紧紧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素来展现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兵力的部署、战略战术的运用、战争形势的转化以及战争结果,重在对战争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罗贯中以人物为中心,善于在战争中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从而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三国演义》开篇是当时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心报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在一处桃园义结金兰。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桃园三结义

小说虽然通篇描写都是以战争为主,但是罗贯中书写小说的初衷是为了迎合当时封建社会主义忠君报国的思想、同时能通过小说展示为了平定乱世、挽救黎民百姓的社会需求。

在赵健秀的小说《甘加丁之路》中,主人公尤利西斯关由于对放学之后要去唐人街去学习感到极为的反感,所以为了反抗老师,于是就和小伙伴本尼迪克特汉、迪戈张三人学习东方传统故事《三国演义》里的"桃园三结义"的模式,结为了三个异性兄弟,他们也成为了西方华裔英语文学中的"桃园结义三兄弟。"

三个异性小兄弟也根据自己的名字一一对应传统"桃园三结义"的人物形象,尤利西斯关因与关羽同姓戏仿关羽,迪戈张因姓张而戏仿张飞而本尼迪克特汉则戏仿刘备。

他们的结义一改西方主流社会所塑造的华人男性懦弱无能的形象,充满了反叛大无畏的精神,这与当时的西方主流思想也很符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西方人眼中桃园三结义

由此可见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桃园三结义"的初衷也完全不同,在异域语境下华裔作家赵健秀对东方传统故事进行了改写,使其笔下的人物更加符合西方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形象,也借此为西方华裔族群声张,试图改变白人种族主义对华人形象的描绘,树立具有反叛精神的华裔英雄形象。

2、赵健秀眼中华裔男子的申诉

西方哲学在传统上把独立的个体看作思想和行为的唯一可能的主体,从笛卡尔的"我思"到弗洛伊德的"利比多",传统的主体圈定男性、女性主体可理解为独立自主的、可利用知识和想像力去表现世界的男性、女性或独立意识。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弗洛伊德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东方的儒家文化里,女性始终是以"他者"身份被置于边缘的地位,因此随着十九世纪女权意识的萌发和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作家和评论家更在文学的层面上弘扬女性主体意识和先进文化观念。

不少华裔女性作家受到启发,为女性主体的张扬作了很多努力,尤其体现在当代华裔文学发端之时的女性创作和女性主义运动的互动方面。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女性主义运动

当然掩映在轰轰烈烈的女性主义运动下,华裔男性的主体意识建构之途难免充满艰辛和误解。事实上与女性的地位相似的是,华裔男性也曾饱受西方对亚洲男性族群的"女性化"折磨,体现在早期华裔男性所遭受的女性化待遇以及在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化形象。

早在1974年《呀咿》的序言中,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男作家就把华裔男性的主体缺失,归结为美国的东方主义话语对华人形象的丑化,尤其体现在英国作家比格斯笔下的华人侦探陈查理就是一个"臃肿的,咬文嚼字却又口齿不清的、娘娘腔似的小侦探 。"这是电影中被歪曲的华裔刻板形象,代表华裔这一整个族群,难怪生就反骨的作家义愤填膺了。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早期西方歪曲的华裔刻板形象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一些声名赫赫的华裔女作家的笔下,女性作家专注于女性主体建构,而把华裔男子排斥出了以母系为特征的创作之中,使之成了无能的代名词 。

二、人物形象

1、赵健秀重塑傅满洲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桃园三结义"中关羽排行第二,侠肝义胆,对刘备始终忠心耿耿,被国人尊称"关公"。

关羽是中国古代义薄云天的英雄,其精神的核心是""。纪念关羽的庙宇遍布中华大地,纪念关羽的活动也随海外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在海外唐人街几乎每个堂会都供奉关公,关公""的精神是凝聚海外华人的精神力量。

赵健秀的小说中主人公尤利西斯关的名字含义丰富,"

尤利西斯"来自古希腊神话《奥德赛》"尤利西斯"在拉丁语中的说法便是"奥德赛",""姓来自"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赵健秀作家如此安排,暗示了主人公在中西方文化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古希腊神话《奥德赛》尤利西斯

小说中在编排戏剧《傅满洲弹西班牙吉他》时,尤利西斯关将傅满洲这个角色塑造为粗鄙对待白人的硬汉。傅满洲刻板丑陋,是华人形象的代表之一。尤利西斯关赋予其新的性格特征,认为"《傅满洲弹西班牙吉他》创造的是带着怪笑、具有反叛精神可以直面西方文化的",表明尤利西斯关形象的想法。

2、重塑西方华裔英雄

由此可见尤利西斯关是一个以文学为武器、重塑西方华裔英雄形象的文学创作者和践行者,或许这也是作家赵健秀本人在小说中的化身。

在赵健秀眼中"主流社会服膺于白人至上的价值观,而白人为了保存既得利益,势必致力于维持现有秩序,利用各种政治及文化建制,压抑其他肤色人种,抹煞其历史文化,以种种刻板印象来形塑亚裔人士,不但便于驾御、收编,甚至造成亚裔与其他弱势族裔的对立。"但不管是何种的主义形象都是对处于边缘地位的华裔人的一种嘲弄。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西方处于边缘地位的华裔人塑像

赵健秀塑造的小说《甘加丁之路》中主人公尤利西斯关的父亲就是这种悲剧人物的代表。尤利西斯关的父亲在长期的压迫和歧视下,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反抗的声音,他有意无意地接受了主流社会强加给他们的刻板印象,他甚至抛弃自己的家庭、抛弃自己的道德责任而不遗余力地去充当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和夸奖的"

模范少数族裔"从而获取主流社会的好处,这样最终也只能酿成悲剧走向死亡。

在我国传统的《三国演义》故事中,关羽不为曹操的高官厚禄诱惑,始终对大哥刘备忠心耿耿,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去投奔刘备,是一个忠义两全的英雄形象。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关公形象

《甘加丁之路》中作者赵健秀在创作时安排主人公一家姓"

"与关羽同姓,意在从关公形象中汲取东方古典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传统,希望主人公在华裔西方文学中成为关公精神的继承者。因此尤利西斯关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并寻求建立华裔英雄形象的践行者。

在中西方语境中,关羽和尤利西斯关都是英雄形象,但此英雄非彼英雄。在传统的《三国演义》故事中,关羽忠于汉室、有恩必报、侠肝义胆,是一个忠义两全的英雄形象。

而西方语境中的尤利西斯关更具有反叛精神,作家赵健秀塑造此形象的目的在于推翻以往华裔西方文学作品中华裔男性唯唯诺诺的"失语"状态,以建立华裔男性具有阳刚之气的英雄形象。

三、刘备与本尼迪克特汉

1、罗贯中的刘备形象

在《三国演义》故事中,刘备是汉室后人,后自称为帝,在三兄弟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历史上的刘备,既有"明君"之誉,又有"

枭雄"之称。罗贯中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时,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 同时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淡化其枭雄色彩。

仅从小说《三国演义》对刘备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作家罗贯中塑造的刘备是一个心怀天下、心地仁慈的明君形象。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

在《甘加丁之路》中,本尼迪克特汉是"桃园结义三兄弟"中的大哥,小说中他为随意改写东方故事的华裔女作家潘朵拉辩护,认为"如有人应该从白人的种族主义幻想中得益,那就应当是我们华人。想在西方文化成功,我们只有出卖自己"。他认同"创造出一个白人可以接受的东方文化"的创作观点,努力迎合白人种族主义价值观。

2、赵健秀的本尼迪克特汉

作家赵健秀塑造此形象一方面影射了改写东方文化以迎合白人种族主义幻想的部分华裔作家,另一方面通过对比烘托出了具有反叛精神的英雄人物尤利西斯关。

通过对比发现,中西方语境下"桃园三结义"中的大哥形象完全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罗贯中塑造的大哥刘备是一个极为重视兄弟之情、符合儒家""的核心思想的明君形象,而赵健秀塑造的大哥本尼迪克特汉是一个顺从白人种族主义幻想并试图从中获利,为此不惜与兄弟尤利西斯关决裂的人物形象。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历史上刘备画像

罗贯中塑造的刘备形象符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主流社会对君主的期待,而《甘加丁之路》中本尼迪克特汉的形象,反映了华裔西方文学语境中的"部分作家屈从于白人对华裔形象的歪曲与丑化,改写东方故事以迎合白人种族主义幻想"。

四、张飞与迪戈张

1、赵健秀眼中"垮掉的一代"

在《三国演义》故事中,罗贯中塑造的张飞是一个勇猛、鲁莽、重情重义、疾恶如仇的武夫形象。而赵健秀塑造的迪戈张是二战后典型的"垮掉的一代",他对尤利西斯关与本尼迪克特汉的分歧视而不见,并没有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对于东方文化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小岛上以制作吉他打工为生,醉生梦死,逃避现实。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二战后"垮掉的一代"

中西"桃园三结义"中张飞与迪戈张形象的不同归根结底在于作者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的不同。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作家罗贯中所生活的元末明初,还是小说中描写的东汉末年,都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张飞"万人敌"的武夫形象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赵健秀的创作背景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迪戈张的形象是当时西方青年"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赵健秀也借此突出了"尤利西斯关"与"本尼迪克汉"的形象,烘托出了二人在文学作品中思想和性格上的分歧。

2、"桃园三结义"本质

在我国传统的《三国演义》故事中,"桃园三结义"虽人物定位不同、性格不同,但志同道合、重情重义,都是正面人物形象。

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当时社会混乱,迫切需要如刘备一样仁爱的君主,如关羽、张飞一样的英雄将领。罗贯中的人物塑造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桃园三结义"是小说的开篇,三国故事由此展开,罗贯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极为成功,《三国演义》故事也广受欢迎,成为流传久远的古典名著。

中西文化语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张飞形象

赵健秀则是从小在唐人街长大,长期生活在西方社会的边缘地带,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其创作背景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当时"垮掉的一代"成为西方青年的典型代表。

因此塑造的主人公尤利西斯关这一代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寻求绝对自由,沉沦,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赵健秀笔下的"桃园结义三兄弟"最终分道扬镳,也符合西方华裔作家因不同的写作态度而渐行渐远的现实。在小说中赵健秀设计阳刚十足的男性充当故事的主要动作者和叙述者等,以此打破亚裔男性被长期消音和扭曲的历史。

结束语:

作家赵健秀认为"任何依附于历史的,或对历史有兴趣的,或写历史的,或写任何华裔与英雄传统都有关系,我们是带着英雄传统到这里来的",而这种英雄传统来自中国传统故事。

小说《甘加丁之路》中的"桃园三结义"反映了华裔文坛的现状,突出了以"关公"为核心的英雄传统,重塑了华裔英雄传统。同时,赵健秀通过《甘加丁之路》中不同人物的命运,揭示华裔族群在身份认同过程中,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英雄主义的重要性。

故事"桃园三结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现实情况,传统故事漂洋过海后,在西方文化语境的土壤上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果实。文学中的"桃园三结义"如一面镜子,折射了华裔族群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华人作家截然不同的创作态度,展现了作家赵健秀坚持塑造华裔男性英雄形象的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罗贯中《三国演义》

赵健秀《甘加丁之路》

邵娟萍《华裔美国小说中男性失语现象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