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有人說在心情放鬆沒有壓力,心平氣和下才能達到最佳思維狀態?

大聖福來借人說理


心平氣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難免沒有焦慮和浮躁的情緒,這就是火氣。如果拿水來代表淨心靜氣的話,那麼焦慮和浮躁的情緒就是火了。就拿得了流感肺炎的病人來講,他們血液的檢測結果肯定是陽性的,這就是火氣,而正常人的則是陰性的,這就是水。所以如果想要把病人治好,就非要扶陰祛陽,使二者的水平達到均衡不可,否則患者就會去世的,反之是同樣的道理。

這個比喻其實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是一個道理。如果自己火氣太旺,心氣太高,趨功近利的心情過於迫切,就不可避免地情緒要焦慮和浮躁了起來,這就使自己的心情無法平靜下來,就如平靜的池塘中不斷地有石頭扔進去而波瀾不斷。所以在考慮問題和採取行動措施的時候必定會不太周全,毛手毛腳,其結果也一定會阻力不斷,困難重重,達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效果。


那麼如何才能使自己心平氣和了起來呢?那就要修身養性,從加強自我修養做起了,最根本的就是要防止私慾和不義行為的無限膨脹。

過分的私慾會增加自己的戾氣,會破壞陰陽的均衡,使得自己獨木難撐。就如逆水行舟,稍一歇力就會順水而下被衝撞的七零八落。

過分的不義行為無疑會損害眾人的感情,將自己置於大眾的對立面,置於風浪的漩渦之中。

因此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用辨證的思維考慮問題,用辨證的態度和方法去處理問題,才能逐步地克服自己人性中情緒焦躁,性格輕浮,心地淺薄,氣量狹小的弱點,做事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我們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住這樣的一個原則,堅持豁達和公義:

不要放縱慾望,只要寬厚豁達。

不要暗流湧動,只要光明正大。

不畏懼什麼人物,只是畏懼公理。

不依仗什麼人物,只是依仗道義。

因此在我們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住這樣的一個道理,不要見風就是雨:

不要看到春天來了,就是繁華似錦。

不要看到夏天到了,就是痛快淋漓。

不要以為秋天一到,就是萬物蕭條。

不要以為冬天來臨,就是寒風枯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