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因网贷自杀的案例,为什么要自杀,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这是什么心态?

路人随意踩踏的枯萎草


我也是网赌欠了15万左右,比你好点!但是我现在醒悟了,决心戒赌!赢是过程,输是结局!家里人也没能力一下子拿那么多钱来帮还款,我决定自救,但绝对不是不还款的极端方案.目前计划主动打电话联系商讨还款计划,不减免利息,按照当前的欠款分36期还,如果资金充足会考虑提前结清.然后努力工作,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先,平时利用下班的空余时间做些网上兼职,赚点生活费,节约开支,改善大手大脚的毛病,积蓄都是一点点积累的!最后奉劝大家没有网贷的朋友不要接触这个东西.


一个大鹏昊


因为欠网贷,而选择自杀的,其实大部分还是自己的内心太弱小了。他们受不了朋友的嘲笑,更加无法面对家里人,让他们的失望,这一切的一切,都全部压在自己的身上,最后越想越受不了,抑郁症就是这样。其实身边的人还是爱你的人,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不是这样想的,觉得死了就解脱了,所以就逃避就,这也是最后一次逃避。

我是做催收的,两年里面遇到过一起这种事情,还是我同事遇到的,但是被抢救过来了,这里希望她经过这件事情,内心可以强大起来。如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会分享网贷知识,谢谢。


阿鹏的金毛犬


说句真心话,因为快过年了真不想说不吉利的话,其实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因为欠网贷自杀,真正自杀的原因是因为欠网贷被催收后,想从亲戚或朋友那借些钱,哪怕是一丁点的生活费都借不到了,感受到世态炎凉,体会到人活着真正的做了金钱的奴隶,体会到迟死不如早死的感觉。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其实我早也想死,但后来我转念一想为什么要死,我就要勇敢的活下去,努力的赚钱等到风雨过后的彩虹,人生在世不要怕别人笑话,嘲讽,冷脸,努力做好自己,谁都不知道谁笑到最后,快过年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负债累累的朋友,希望你们哪怕是爬在地上也先活下去才会有希望。


天理人情国法


因欠款自杀的,心理承受何尝不是千疮百孔!之前刚逾期的时候不理解那些人为何要自杀?逾期之后,催收的爆通讯录。各种“问候”,有点理解那些人了。现在逾期接近三个月,更清楚为何那些人为什么自杀了!

负债,就是一副慢性毒药。

刚开始惶恐不安,导致心理有一定的不安定因素,后来跟催收的辩解,理论,哀求,甚至无助。无人可以安慰。

或许可以想到最后锒铛入狱会是解脱的方法。可是大部分的欠款真的上法庭吗?哪怕上了法庭,各种匿名催收,威胁从来不会间断,那些明里暗里的示意你会有人对你进行“精确打击报复”,负债人的心理可想而知!

因为大部分的负债人基本都远走他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难道人人都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吗?

不是的!

都是被逼无奈!无可奈何的躲来躲去!

人间惨剧新闻没少报道。

人人只知负债人该死,该打,该骂,但是具体情况也得分人啊!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把想还款的负债人逼到比落水狗还惨的地步,对还款有意义吗?或者是那些钱不要了,就要负债人生不如死的地步!

也庆幸国家的打黑除恶!

大部分负债人才有一些的苟延残喘的机会


一介平民988


近年来,各种因为借网贷被骗、因网贷自杀的悲剧不断的在发生!

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25岁男青年,正值青春年华,却选择了自杀。

他生前,家人们为其向很多网贷平台还款18万余元;他逝后,家人们打开他的手机却发现,他依然被网贷恶意缠身。

“姐姐,天太热了,我想去水里凉快……”这是石头(化名)写给堂姐的一封电邮,发送时间是8月2日16时40分。

这或许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封信,之后再也没有人能联系上他。直到第二天,他的遗体在沅江城区段的南岸被发现。

他,25岁,走了!警方的结论是:自杀,溺亡。

2

前几天,在柳州某小区里,一名男子疑似因为无法偿还网贷从楼上跳下。

居民发现后迅速拨打了报警和急救电话,然而当医务人员赶到时,男子经检查已经死亡。一名女子情绪十分激动地来到男子身旁哭泣。民警询问了解到,这名女子是死者的妻子钟女士。

民警来到钟女士家中,发现了两封由死者张先生书写的遗书,一封写给钟女士,另一封写给死者的母亲。

遗书中,死者张先生称他因为贷款买了货车,并且修车的费用又比较昂贵,于是他就不断在网上贷款用以偿还车贷和修车费用,前后累计在网上借贷了超过20万元。为此他无法面对家人,所以选择跳楼自杀。

民警通过现场勘验已经初步排除了他杀以及刑事案件的可能,初步判断死者为跳楼身亡。

你借3000块,到期不还,催收会给你施加10万块的压力,你借30000块快,催收可能给30万的压力。

长时间各种连环电话、短信轰炸骚扰,导致借款人神经长期处于崩溃状态。跟着催收的鼻子走,一步一步走进深渊。最后,压死骆驼的是那最后一根稻草。

其主要原因还事债务人法律意识上的淡薄。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错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很多网贷打着法律的擦边球,利息高的离谱。年化率36%算是比较良心的了,有的年化率在100%甚至高达200%300%。

网贷不仅是掏空了债务人的财产,还掏空了债务人的自信,使债务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未来看不到希望。让债务人每天都在还款中度日如年。



阳光个人预破产服务


平安普惠,借7万,到手6.7,每月担保费3.22,平台费66.5,每月服务费500.50,每月保险费318.78元,6.7万,三年要还将近12万,这还不算高利贷,砍头贷,请问叫什么



我敬往事七杯酒


让网贷逼的自杀,究其原因,还是超前消费害了自己!只记得消费时多爽,却忘记这些钱,都是必须还的债!只想当时掏钱花的潇洒,没记住,吃饭穿衣量家当的老话,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太虚荣。

怕什么?谁也受不了暴力催贷款,一天电话轰炸,而且越积越多,抗不住,不自杀,活不下去呀!尤其家庭情况一般的,难道逼自己父母一起去背负承重的债务吗?

有一些心灵鸡汤说,钱,花了是钱,不花,就是纸,可是忘记了,就算不花是纸,也必须是自己有钱,而不是借网贷去醉生梦死!搞的好像,借的花了,不用还一样。

可忽略了自己根本就赚不来钱,还在拿着网贷借来的钱,在追寻自己的诗和远方,这是最大的一个坑。一个个牛逼是好像二,五,八万似滴,却在催还贷款时,用死去给自己潇洒买单,这么愚蠢,有可悲的结果。应该是当初借贷时,没有料到是结局吧!

不够聪明不要急,可千万别缺心眼,以为借的花了,当时潇洒了,后面在说,管他三七二十一。没想到车到山前会碰壁,会车毁人亡。

所以说,远离网贷,爱惜生命,别有事没事,就想借贷去满足自己的购物欲望。套牢了,哭也没眼泪,现实不仅仅是要还款,逼的跳高串地,有时候还会要命。珍惜吧!别超前消费,别超前预支,生命只有一次。别让网贷玩了你,也别让消费欲望,毁了自己。克制,自律。自强……





醉清风1355


这是被压迫的,只有真正你遇到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那种感觉,无助。我也是网贷走过来的,还是希望大家都能远离这些不正规的贷款,我这会就用众筹还债 能还一部分是一部分,也祝有负债的伙伴们,都能早日上岸。



可以叫我Coco


首先说因为网贷自杀肯定是承受不住催收的压力而导致的自杀,现在催收什么手段都有,这是到达了他的心里承受能力极限了,只有真正遇到的人才会体会到哪种感觉,无助。我也是在在网贷走过来的人,希望到家都能早日上岸。

毕竟生命高于一切,金钱毕竟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遇到困难要坚强的面对现实,只有活着才能去创造争取金钱,轻易言轻生始终不可取。

First of all, Internet loan suicide must be caused by the pressure of unable to bear the collection. Now there are all kinds of ways to collect money. This is to reach the limit of his heart's ability to bear. Only those who really encounter it will feel helpless. I'm also the one who came here for the online loan. I hope I can get on the bank as soon as I get home.

After all, life is higher than everything else. After all, money does not bring things that death does not take away. When you meet difficulties, you must face the reality firmly. Only when you are alive, you can create and strive for money. It's not advisable to say that you should live lightly.


半情调322


我也是一名负债者,我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首先,当债务无力偿还时,你最需要做的是和家人坦白,如果说这时你的家人给你的是帮忙,不是谩骂不是白眼,你是不会想到自杀的,因为那时候你已经顶很久了,心态已经崩溃了,严重的可能有抑郁,最亲的人还不理你,天就像塌下来一样。其次,如果是平台借款,亲人的不理,平台的暴力催收,朋友的疏远,如果你抑郁了,你根本没想自杀,却被逼到走头无路,你最需要的亲情友情,都弃你而去,才会有轻生的想法。如果有人愿意听你说说话,陪你熬过那短时间,和分析怎么样去努力还债务,你的心态就会变好,债务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如果身边有欠债的朋友,不要放弃他们,帮他们树立信心,努力赚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