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蚕很赚钱,环境和饲料对蚕的生长会产生哪些影响?

乡下二妹子


要说养蚕,其中还真有许多经验与乐趣。

蚕吃什么?蚕吃桑叶或椿叶或蓖麻叶。

我家在六十年代后期曾经养过几年蚕。开始养桑蚕,到处去爬树捋桑叶,由于桑树不多,渐渐地就没有桑叶喂蚕了,只好用椿树叶来充数,还好,蚕照样吃得欢,而且个头长的又白又胖又大。只是我们爬椿树更难,因为椿树很高,树枝脆,容易断,危险。必须用带钩的长杆折断树枝。有时碰到树主人不让折树枝就只有说好话,陪不是,但以后就不能去干这事了。后来只好到金堤上去爬高大的椿树折树枝,一次弄好多,够蚕吃好几天。

喂的叶子必须干净,要用清水漂洗,再晾干喂蚕。不能带水喂,否则蚕会生毛病。

喂养方法如何?

蚕宝宝还是很乖巧的,也很活波。养蚕分四个阶段。

一.初期阶段:

将蚕卵用棉被盖起来让小蚕孵出,每天都要仔细观察,有蚕出来时,要仔细地用小刷子轻轻扫到一块干净的布上,再取出一些桑叶剪成小块,几乎是碎末,小蚕容易吃下去。

此阶段每天都要坚持喂两次,每次都要清理旧桑叶及蚕粪便。不能图省事而不清理。

二.成长阶段:小蚕会很快长大,有二指长了的时候,就要再分开来,铺成大片平面,方便大量的蚕活动、吃食,它们会不停的吃啊吃。要每天清理旧叶子,清理蚕粪,保持清洁,保持空气新鲜,防止蚕因挤压成堆而死亡。这阶段需要大量的新鲜叶子,叶子不充足,必然就影响蚕的发育成长。

三.作茧阶段:到了蚕通身透明时,就是它们要做茧的时候了。这时,它们就不再吃叶子了,而是寻找作茧的地方,准备做茧了。它们往往把头昂的老高,还不停地摇摆。你拿起来往阳光下面一照,就看清楚它体内没有粪便颗粒了。

扎簇,做茧:就是用扫帚之类的柔软细条捆扎成把子,摆放整齐,再把待做茧的蚕放到簇上去,让它们做茧。过不了几天,你会看到簇上白花花的结满茧子,很漂亮,雪白雪白的。

四.取茧与缫丝:

将结好的蚕茧取下来,放在锅里加清水煮,直到把蚕变的蛹子煮死,再取出晾干。最后缫丝,织布。

如果要保留以后再喂蚕的卵,必须留下适量的茧,让茧里面的蛹子自己咬开茧壳,变成蛾子,需要有公蛾配种,否则卵不出小蚕。可将蛾子放在干净的布上产卵,然后放好。待需要养蚕的季节再孵化即可。

也可直接将取下来的茧卖给商家。

养蓖麻蚕的方法与养桑蚕的方法大体一样,不再赘述。

现在,烟台农贸市场到处都有卖蚕蛹的,大部分是蓖麻蚕蛹,吃起来一股蓖麻叶味道。

以上就是我家养蚕的直接经验,供有兴趣者参考。


东方杰士


我家就养蚕,坐标四川绵阳,我比较怕这个凉凉软软的东西,不敢接触,主要是婆婆打理。

目前我们这边农村就靠养蚕贴补家用,大多数土地都种的桑树,有小部分种粮食自己吃,婆婆一个人最多养一张半,到后期就已经是很累的了,后期大量吃桑叶,整天都在摘桑叶,这样下来能挣二千多,三十天左右,一年最多也就养四次,什么香水味,蚊香味,都得远离,环境真的很重要,但只要不在养蚕房间放其他东西,蚕还是很好养的。

不知道你说的饲料指的是什么?是养其他东西的饲料吗?很多吗?分开放就应该没事的。


杨杨在农村


记得以前农村大量养蚕是桑叶长出来了,蚕宝宝也开始孵出来了。喜欢听那种蚕食的声音,特别是在晚上。感觉那时候养蚕没什么特定的气候和饲料,我们那里都是顺着桑叶的生长周期养蚕,一年就养一次。哦,我是在江西南部。谢谢!


乡下小兵


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养蚕,养蚕的技术比较完善,很多朋友把养蚕当成增收的方法之一。那么在养蚕的时候,养了四年的应该怎样照顾?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的出现?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养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按时采叶和喂食,确保发育统一。开叶得等它们全部把皮脱掉,见不到它们并且它们有到处走动求食时才能打开。要等一下压一会。由于它们收蚁时进行不齐时间不同,确保在睡眠阶段进行操作取保发育齐一,以有利以后的养育培育。

2、解决好温度问题与通风的关系。四周岁温度要维持在24—25度左右,湿度在1.5—2度,在温度依然低于要求的,目的度数时需要在依旧调解的根本上弄掉薄膜围起,还有窗子关起用的塑料膜,这时期里屋内温度小于目的温度时,一定操作“敞着门打火”,假如用平时温度时也要打开窗子透透气,白天必须要打开窗子透风,晚上应该注意使得他们抵抗功能变差,而导致脓病。

3、合理调解它们的叶子。四周年开始长叶子最好选择新的枝叶最大的叶子的下面一片叶可以随便切,以后所有的全部用枝条下面没有的那一种,食物要足稍微掺杂,保证它们能够吃饱。叶子储藏可以放湿的不可以太薄,不能存放在蚕的窝内,也许别的放着杂物的屋子里,平时四周年叶子要有专门地方,同时预防叶子太干导致变热 、变坏和污染引起病发生。

4、按时处理好除沙的问题。在这些小动物生长的四年时间里面不要少于两次,从而可以防止它们的蚕座堆的太多了而引起各种各样的病。

5、进行杀毒操作。坚持叶子、睡觉和每次喂食前,用好粉末和新鲜的食物,进行身体、作为杀毒,杀毒物质一定洒的多一点,就是很少一层比较好。每次为它们做杀毒时要等2O分钟之后再喂饭,以提高杀灭的地方。并在以后长出叶子的时候再加一次,在四岁的时候得再多放一次食物,以防止发生这一类病。

6、加强杀毒操作,很多朋友选择中间和小面的叶子时不仅仅得预防前段园子里治疗虫子病的时候没有过去,又得注意蔬菜、田地里面治理污染用中间和下面的叶子。加上最近这些要把种子泡好,有一些朋友违反规则使用农药来泡种子,由于这几天风力又较大,一些蚕农的蚕室温度又较低,蚕儿就食慢,抗性下降,表现出了异常中毒状况,因此,各农户在蚕室、桑园附近治虫时,不要使用弥雾机,还要看风向治虫;用药时必须提前通知养蚕户关好门窗。养禽户不能在蚕室,或者桑园周围使用,含有农药成分的杀虫剂,禽舍禁止使用含有菊酯类或有机氮类农药。林木治虫要避开蚕期。各养蚕户采用中下部三眼叶,和怀疑的桑叶喂蚕前,要先进行试喂,以确保蚕儿安全,减少中毒事故发生。

当蚕到四岁的时候,是控制它们发病和获得产量最要紧的时候。成年体出现病情,大多是在这一段时间里面被感染、传播和扩散的。在这一时期的喂养不是只是满足生长需要,简简单单的给它们喂食桑叶,而是需要更加的重视,并且要提前做好应对的方法。






欧好先生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所谓农桑并举、男耕女织,这是我国农耕社会田园生活的写照。柔软光洁、色彩明丽的丝绸制品曾与阵阵驼铃相伴,打通了“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物换星移、岁月更替,古老的蚕桑业至今依然风采不减,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然而,在农业现代化大步快进的今天,我国蚕桑业依然是“栽桑养蚕”的传统手工养殖模式。如何让蚕桑业实现生产机械化,转型升级为现代产业?家蚕人工饲料研制,回应了这个时代新课题。

“裹”在农耕记忆里的蚕桑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蚕桑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缫丝、织绸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家蚕养殖环节也有所提升,过去1个劳动力养1张蚕种,现在可以养2-3张蚕种。

“养蚕环节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像是被缕缕蚕丝‘裹’在了农耕历史的记忆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感叹,现在几乎所有的养殖业都有饲料,唯独蚕的饲料还没有产业化。

“家蚕是寡食性动物,只能吃新鲜的桑叶。但桑叶受季节影响大,且不耐储存。”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德文说,家蚕由栖息于桑树的野桑蚕驯化而来,是人工给予它生存的良好环境,所以家蚕非常“娇气”,生长环境中稍微沾一点废气、农药、重金属等异物,都会对家蚕造成致命伤害。

缺少饲料的家蚕养殖费工、费时、费力,劳动力成本不能与其他特色产业同日而语。在现代化的鸡舍,10个人能养几万只鸡,但养蚕效率低下,10个人最多只能养20-30张蚕种。养蚕比较经济效益降低,导致农民的养殖意愿不断下降。

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蚕桑产业规模萎缩现象尤为严重。曾是全国蚕业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山东省,2016年全省桑园面积还有23万公顷,蚕茧产量1.89万吨,仅占全国桑园面积的3%左右,蚕茧产量也仅占全国的3%左右。春秋战国时期便享誉四方的“鲁缟齐纨”,恐有绝迹之虞。

在国家“东桑西移”战略下,蚕桑业主产区逐步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利用西部地区充裕的劳动力以及桑树资源,稳定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但如果我们的养蚕技术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蚕桑这个荣耀千年的产业,可能要消亡在我们手里。”鲁成说。

人工饲料带来蚕桑业转型升级曙光

山东省烟台市是我国柞蚕的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点。在“东桑西移”的战略背景下,烟台的蚕桑业亦大不如前。然而,坐落在此的山东省蚕业研究所依然努力寻求着破解之道。

“其实,山东蚕桑业萎缩速度快得有点超乎预料,我们的研究没办法及时跟上。”山东省蚕业研究所所长郭光坦言,但所里的科研人员没人因为产业萎缩而气馁,反而加快科研攻关速度,实现了家蚕人工饲料研制的突破。

走进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稚蚕室,看不到嫩绿的桑叶,只见乳白色的蚕宝宝爬行在绿褐色的条状饲料上。“这就是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攻关的家蚕人工饲料,它是以大豆粕粉、桑叶粉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添加适量的维生素、无机盐等微量元素配制而成,产出的蚕丝质量不亚于传统桑叶养蚕的质量,可以达到5A甚至是6A。”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党委书记郭洪恩说。

据介绍,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研制的粉体饲料加工工艺简单,可以实现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且具有便于贮存和运输、不易污染和变质等优点,已在山东高青县、江苏如东县等地得到推广。

“用人工饲料养蚕真是省事儿,一个生长周期内一般只需喂9-11次料,能节省劳动量70%以上,节约90%的耕地。”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韩益飞说,由于不再需要新鲜桑叶,全年都能养蚕,也避免了农药和环境污染给养蚕生产造成的危害。

“家蚕人工饲料是蚕桑产业向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是养蚕技术上的一项重大革新,是现代化蚕业的象征。”郭光认为,人工饲料的推广应用把蚕、桑分隔成两个独立的产业,改变了传承千年的产业业态,为蚕桑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带来曙光。

市场前景明朗,亟须科企联合攻关

“人工饲料养蚕在丝绸奢侈品和医学生物材料方面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鲁成说,无论奢侈品,还是医学材料都要求全程可控、无菌、有机的生产,只能是实行工厂化、无菌化的人工饲料养蚕才能生产出来。

据统计,我国桑园面积约1200万亩,符合生产高档丝绸要求的桑园不足100万亩。目前普通丝绸制品消费量在减少,但优质丝绸仍供不应求。并且,全世界医学生物材料每年的用量可达上百万吨,而蚕丝蛋白对于制造人造皮肤、人造骨骼、人造血管来说,是很好的生物材料。如果蚕丝能进入医学生物材料领域,那蚕丝的销量就有保障了。

人工饲料养蚕前景如此之好,那为何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蚕非常‘挑食’,目前饲料生产缺乏标准,并且缺乏适宜不同蚕区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导致育蚕效果不稳定。”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崔为正说。

家蚕人工饲料的高成本也是推广的难点。生产1公斤茧需要3.5公斤左右的饲料,成本高达60-70元,而传统桑叶养蚕的桑叶成本仅10多元。并且人工饲料养蚕的产量又比传统桑叶养蚕低20%左右。

“这些问题在发展初期常见,并非不可解决。省力化、规模化、多元化是以后蚕桑发展的方向,人工饲料养蚕是实现这一方向的重要途径。”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强认为,实现饲料产业化生产供应,必须尽快制定产业标准。而养蚕模式和技术要改进,单靠科研单位饲养一两张蚕种解决不了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必须有规模化生产才能有突破,这没有企业参与是不行的。

鲁成认为,下一步需要蚕桑专家和企业联合攻关,行业迫切呼唤科企协作,一起来解决人工饲料养蚕的实用化问题,重点研发方向要放在家蚕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品种选育、饲料成本控制、配套饲养技术、机械化和智能化应用方面,以降低成本、提高蚕农经济效益,推动蚕桑产业向现代化迈进。





乡村二林


说农村养蚕很赚钱?

这个问题其实是按经营规模与管理来实现的。

规模化的养殖再加上成熟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一才能出量,即使有了产品,还得有个好的市场价格,这样才能保证赚钱。

至于环境和饲料会对蚕的生长产生什么影响?

我分享一下小时候我家养蚕的心得。

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蛾子四个形态和生理机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1、蚕卵

蚕卵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重约1克。蚕卵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

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2、幼虫

幼虫是蚕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吃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慢慢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幼虫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六次(一、二、三、四、五龄蚕各一次,成为蛹一次,成为蚕蛾一次),成为五龄幼虫大概6-8天才开始吐丝结茧。

3、蚕蛹

蚕吐丝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颜色是咖啡色的。

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蚕茧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4、蚕蛾

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一生。

蚕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要求。

这里主要重点是蚕在幼虫阶段和蚕蛹阶段对环境的要求。幼虫阶段和蚕蛹阶段的蚕对环境要求较高,蚕舍要注意控制温度,一般在22度到35度之间,蚕舍湿度不易太干燥。如果温度过低,会影响幼虫的生长,长时间温度过高则会出现闷死幼虫的现象。

在喂养饲料上,幼虫阶段的蚕需要把桑叶消毒,再切细喂养,这两个环节都是不能忽视的。蚕蛹阶段的蚕则不需要把桑叶切细,只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就可以喂食。需要注意的是幼虫阶段和蚕蛹阶段都要保持桑叶的正常水份,在采摘桑叶的时候,劲量采摘鲜嫩的叶子,太老的桑叶不易拿来喂食。





家是故乡浓


蚕室内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温度、湿度、空气、气流及光线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直接作用于蚕,而且通过对饲料和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间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家蚕品种众多,地域分布广泛,对气象因素和饲料的适应性有很大差别;同一品种不同发育时期对于气象条件和桑叶的品质要求也不同,各自都有最适范围,超出或不足都会对蚕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环境和饲料对蚕的生长会产生哪些影响,然后掌握好应对措施,才能为养殖出高品质的蚕打下坚实基础。

一、 温度

1、温度与蚕的生理作用:家蚕属变温动物,体温和外界温度基本一致。蚕的体温因龄期不同而有变化,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一般大蚕期的体温比小蚕期高;在同一龄期中龄初低,随着生长而升高,生长极点时达一个龄中最高点,此后又下降。体温的变化主要和体表面积的变化有关。

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蚕的生理机能增强,背管脉搏次数增多,血液循环加快,呼吸作用加强,单位时间内的食下量、消化量和排粪量增多,发育经过快。反之,温度低时,各种生理机能减弱,发育经过缓慢。

2、温度与蚕的发育经过:蚕的生存温度是7℃~40℃,能够完成其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是20℃~30℃,在这范围内蚕的生长一般较好,温度越高发育越快,发育经过越短。从实际情况来看,蚕的发育速度和温度并不是呈直线关系,而是近乎“S”形曲线。

蚕生活在15℃以下低温中行动呆滞,发育缓慢;在20℃~28℃中饲育,发育速度几乎直线上升;生活在30℃中,接近最高限界;在35℃中饲育的经过反而比30℃饲育延长。可见,20℃以下和30℃以上的温度都不利于蚕的生长,时间较长则影响蚕的健康。如果1~3龄用高温饲育,虽然经过时间缩短,但到4~5龄生长反而缓慢。相反,1~3龄时用较低温度饲育,4~5龄的生长发育则加快,显示出幼虫生活中对温度的自体调节。

3、温度与蚕茧质量的关系:饲育温度对蚕茧质量的影响,因蚕的大小而不同。以28℃高温和24℃低温全龄饲育相比,全茧量相差不大,而小蚕期高温和大蚕期低温全茧量最重,反之,小蚕期低温而大蚕期高温饲育全茧量最轻。因此,要缩短饲育经过时间,而又获得较多较重的蚕茧,在饲育温度上以小蚕期高温、大蚕期低温的效果最好。

5 龄蚕儿从桑叶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在丝腺和丝腺以外的蚕体组织内的留存率截然相反。丝腺留存率随着龄的经过而增加,蚕体组织留存率则随龄的经过而减少,其转折点在5龄的第4天前后左右。

在5龄第4天以前的桑叶养分主要留存在蚕体组织中,而第4天以后则主要留存在丝腺内。丝腺的留存率随饲育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蚕体组织则相反,以低温饲育的留存率大。在24℃以下的低温饲育时,有利于蚕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而丝蛋白的合成相对减少。相反,在24℃以上的高温下饲育时,有利于丝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低温饲育对全茧量的影响,就1~4龄而言,以4龄的影响最大,4龄前影响较小。

凡是4 龄在18℃低温中饲养的,全茧量都轻,尤其是3~4龄两个龄期连续低温饲育的,全茧量最轻。但5龄期在18℃低温饲育时,全茧量最重,茧层量和22℃饲育时相同。26℃以上高温饲育区的,全茧量、茧层量均轻。即温度越高,全茧量、茧层量也越轻。可见1~4龄对低温饲育的反应与5龄是不同的,对高温的适应性则1~4龄比5龄强。

4、蚕的饲育适温:蚕的适温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从蚕的生理方面考虑,以生理为基础的生理适温,最高不超过28℃,最低不能低于20℃;另一适温是从经济方面来考虑,要求多产良茧,降低成本(节约用桑,提高工效),称为饲育适温。

蚕的饲育适温在23℃~27℃之间。小蚕比较适应于比较高的温度,如1~2龄蚕为26℃~27℃,3龄蚕为25℃~26℃;大蚕则相反,比较适应于较低的温度,如4~5龄蚕以23℃~24℃为宜。小蚕期高温饲育发育经过快,食下量、消化量及体重的增加量多,以后全茧量和茧层量也重;大蚕期高温经过时间虽短,但食下量、消化量、全茧量等和小蚕期相反。同一龄期中前期宜偏高,后期宜偏低。

从不同品种来说,在适温范围内原种比杂交种适应于较低的温度,欧洲种比中国种、日本种适于低温。从化性来说,一化性比二化性适温偏低,二化性比多化性适温偏低。从环境条件来说,通风不良比通风良好的适温要低些,叶质差、给桑量少的比叶质好、给桑量足的要低些。

二、 湿度

湿度对蚕的影响,本质上和温度有类似作用,但影响程度比温度小,处于次要地位。蚕房湿度的高低主要受下述几种因素的影响:室外空气湿度的高低、蚕室地势高低、蚕室内是否加温(加温有排湿的作用)、室内气流的大小(气流大通风良好,可降低湿度)、蚕座中桑叶及蚕体水分蒸发等。

1、湿度对蚕体生理的影响:湿度对蚕的生理作用的影响与温度影响相类似,蚕在多湿环境中饲养时,血液循环加快,脉搏次数增加,呼吸旺盛,体温上升,食下量、消化量、消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多湿时发育经过缩短,其中以小蚕期较显著,大蚕期影响较小。

蚕从食下的桑叶中吸收水分,除一部分通过泌尿管以蚕尿形态随粪便排出外,也有一部分通过气门和体壁蒸发散失。在干燥的饲育环境下,从蚕体表面蒸发的水分多而从蚕粪排出的水分少。相反,空气湿度大时,蚕体水分不易通过气门或体壁蒸发而主要以蚕尿形态排出,所以空气湿度直接影响到蚕体水分代谢的平衡。

在过干条件下,若食下水分与排出水分不平衡,蚕体水分减少,血液含水率降低,渗透压升高,妨碍物质代谢的进行,引起蚕的行动不活泼,对疾病抵抗力减弱。在多湿特别是高温多湿的条件下,食下水分多的桑叶时,由于大量排尿而使体内无机盐含量减少,血液渗透压下降,血液酸碱度也降低,造成蚕体虚弱,容易发病。对于多丝量品种在多湿环境中饲育时,往往因蚕体肥大,血液酸碱度升高,引起神经麻掉而产生大量不结茧蚕。

2、湿度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湿度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直接影响关系到蚕体水分的蒸发、体温的调节和物质代谢作用。

湿度对蚕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湿度在90%时的幼虫发育经过比60%时缩短60小时左右。间接影响体现在饲料和蚕座卫生两个方面。湿度低时蚕座卫生状况较好,但桑叶容易萎调,蚕体水分下降,使蚕陷于营养不良,经过延长,在眠中往往引起蜕皮困难,特别是在幼龄时影响较大。

反之,湿度高时桑叶容易保持新鲜,蚕能充分饱食,生长发育加快,但是往往引起蚕体含水率增多,蚕体肥大,健康度下降,且易滋生病原。

3、 饲育适湿:蚕的饲育适湿因蚕品种、发育时期、气象及营养条件而不同。大蚕期比小蚕期或同一龄的后期比前期湿度宜低。按蚕品种来说,原种比杂交种适湿宜低,一化性比二化性的适湿宜低。按气象条件来说,27℃以上的高温或20℃以下的低温,加上通风不良,营养条件差,再给予水分过多或未成熟桑叶等时,适湿宜低。

在适湿范围内而其他饲育条件正常时,不同蚕龄的适湿范围为1龄90%,以后逐龄降低5%,到5龄时大致为70%。50%以下的干燥对任何龄期的蚕都是不利的。和湿度有关的微气象因素,除上述温度以外是气流。蚕座桑叶的干燥,除湿度的影响外,气流亦有很大关系。如气流过大,即使给予湿润的桑叶也易萎调,特别是小蚕期给切小的桑叶,就不能只顾湿度适宜,还必须注意防止气流过大。在多湿时,蚕的体温比气温高,如果有气流则湿度的影响就减小。

三、 空气及气流

1、不良气体与蚕的生长发育:大自然中的空气一般称为新鲜空气。新鲜空气一般含氨78.09%、氧20.95%、二氧化碳0.03%以及其他的气体。蚕生长发育需要新鲜空气,空气新鲜程度一般以空气中含二氧化碳多少为标准。蚕室内的二氧化碳,除了空气中存在的0.03%外,来源于加温时碳的燃烧、工作人员的呼吸、蚕呼吸、桑叶呼吸、蚕沙发酵和分解等,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二氧化碳对蚕的影响在其他条件正常时,2%的含量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蚕如接触二氧化碳浓度达12%~13%会吐出肠液,接触15%以上就死亡。蚕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对蚕的危害程度因蚕的发育时期、接触时间长短而有差异。一般小蚕期比大蚕期影响小;同一龄中,起蚕抵抗力最强,渐次减弱,盛食期最弱,到眠蚕或熟又增强。浓度大、接触时间长,危害性大;浓度小、接触时间短,危害性小。

在一般情况下,蚕室内外空气交流,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尤其是大蚕期采用开放育,基本上可以排除其危害。除二氧化碳外,在蚕室内尚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氟化氢等以及其他不良气体。

一氧化碳:烧煤时产生比较多,空气中超过0.5%时,蚕即受害中毒。二氧化硫:煤中含有硫化物,烧燃时就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0.1%~0.2%时对蚕有害,且蚕茧的解舒不良。

氨:多产生在蚕座与蚕簇中,氨含量在0.05%时,使蚕体气门经常开启,水分蒸发增多,造成蚕座多湿;蚕室中氨过量时,对小蚕特别有害。养蚕实践中,如果在5龄蚕室及上簇室内养小蚕,则群体发育不齐。因此,大小蚕不能在一间蚕室中混养。簇中氨过多时,有害丝质。

氟化氢:在砖瓦厂、塘瓷厂、玻璃厂等工厂附近,因高温处理或酸处理的结果生成氟化氢等氟化物气体,对蚕的发育和桑树生长都有危害作用。蚕食下被污染的桑叶会出现慢性中毒而死。对各种不良气体的抵抗,小蚕期弱,容易受害,为保证蚕作安全,采用电加热或地火笼加温,将加温材料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不良气体排出室外是保证室内空气新鲜的好办法。

2、气流对蚕的影响:

气流即空气的流动,它可以交换气体,调节温度、湿度,特别是影响水分的蒸发,间接影响着蚕的体温和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及桑叶的饲料价值等。

气流对蚕的影响因蚕龄大小、气象情况的不同而异。小蚕期不要过多通风,否则易使桑叶失水萎调,降低饲料价值,对蚕的生长发育不利。大蚕期尤其是盛食期,在高温(28℃)多湿(85%)的情况下,蚕室内如有0.1~0.3米/秒的气流,可以消除蒸热,有助于蚕体水分的蒸发,促进体温下降,减轻危害。

在低温多湿时,以补温和通风来提高温度,同时使湿度下降。在低温(20℃以下)干燥(50%)的环境中,有气流反而不利。5龄中虽然特别需要气流,但在蚕座上有0.1~0.3米/秒的气流已足够,要注意勿使强气流而招致危害。

四、 光线

1、蚕的趋光性:在一般的光照条件下,蚕对光表现出趋光性,当光线太强时,表现为背光性。在全龄期中,蚕的趋光性逐渐减弱,在同一龄期中以起蚕的趋光性最强,盛食期、催眠期蚕较弱。趋光性又因光线种类而不同,对黄色光线趋性最强。

2、光线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光线对蚕的发育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因龄期大小和温度高低而有不同。1~4 龄暗饲比明饲(1 天中 16小时以上的光照)的发育经过短;5龄比1~4龄的反应差异小,而且有相反的倾向。

明暗对发育经过的影响,在25℃以上高温比较明显。在低温饲育的条件下,光线对蚕的发育不但不起抑制作用,反而有促进发育的现象。蚕在光照条件下,由于趋光性促使蚕向蚕座上层移动,潜伏在下层的较少,在上层的蚕容易吃到新鲜桑叶,营养良好,发育较快,反之,在暗饲育时,蚕在上、中、下层均匀分布,在中、下层的蚕,给桑次数愈多,就愈埋在下面,这种伏沙蚕吃的桑叶不新鲜,所以发育比明饲育的缓慢。

试验表明:凡小蚕照明饲育的比黑暗饲育的、大蚕期暗饲育的比明饲育的全茧量均有稍重的倾向。其原因是小蚕期照明和大蚕期黑暗,能使蚕向一化性方向发展,龄期经过延长,故最后茧重较重。

3、 光的适宜性:光照是蚕发育中、饲育操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直射或片面光线会造成蚕的背光趋向,使蚕在蚕座内分布不均,发育不齐;同时光线直射,使局部温度增高,桑叶易萎调。所以,养蚕室一般采用散射光线,蚕座上以白天微明,夜间黑暗的自然状态为宜。

家蚕所需的营养均从饲料即桑叶中摄取,因而桑叶不但是蚕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生产茧丝、蚕卵的原料。桑叶本身营养价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蚕营养状态的好坏,最终影响到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五、 桑叶的品质

桑叶是蚕的优良饲料,蚕从桑叶中摄取营养。桑叶主要成分有水分和干物质。干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等。桑叶中各成分的含量不仅因桑品种、叶位和成熟度而异,同时也受土质、肥培状况、日照时间和季节的影响,甚至因不同树形养成、采叶时刻和贮桑条件等也有变化。

1、 桑品种:一般说来,山桑系和白桑系品种比鲁桑系品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早生桑比中生桑成熟早,鲁桑系品种硬化迟。

2、桑树的树形养:成低干桑比中干桑、高干桑的水分和蛋白质多,但碳水化合物含量少,成熟迟;高干桑和乔木桑水分少,无机盐含量较多。

3、土壤:在壤土中栽培的桑树,桑叶中含水分和蛋白质多,碳水化合物少,成熟迟;在沙质土壤中栽培的相反,桑叶中含水分和蛋白质少,碳水化合物丰富,成熟早。

4、 施肥:缺肥的桑树生长不良,桑叶中所含水分和营养物质少,而且成熟早,容易硬化。施氮肥过多的桑树,桑叶中含蛋白质多,叶质软嫩,成熟迟。施用磷、钾、钙质肥料可以改善桑叶理化性质,使桑叶成熟快,饲料价值高。

5、 桑叶着生位置:桑叶着生在枝条上的位置称为叶位,它和叶质有关。春期蚕的发育和桑叶的生长大体平衡,枝条上不同叶位的桑叶,其饲料价值无多大差别。但夏秋蚕期,因叶位不同而引起的叶质差别就很大,上部叶(1~7叶)较嫩,下部叶(20叶以下) 下篇比中部叶含有的水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少,叶质粗糙,饲 实用招资别找料价值低。中部叶(7~20叶)营养成分含量稳定,比例适当。

6、 气象:叶质受日照时数、降水量、风、气温等气象的影响极大。如阴雨连绵,日照不足,则桑叶容易徒长,叶片软嫩未成熟,水分多,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维生素等较少。反之,连续干旱,因水分不足,桑树生长停滞,桑叶硬化快,容易萎调。

六、 蚕对叶质的要求

蚕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来自桑叶,桑叶中各种营养成分在蚕体内起着特殊的生理作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建造蚕体组织和形成丝物质,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调节生理机能。成熟叶所含营养物质基本上都能满足蚕生长发育的需求。

1、 水分:水是构成蚕体物质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占蚕体组织的75%~88%。各种营养物质必须以溶液状态进入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在水溶液中进行;水又是蚕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最好运输工具。蚕对桑叶中水分的吸收率因蚕龄大小而不同,蚕龄越小,水分吸收率越高,故小蚕需要含水较多的桑叶。

2、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蚕体、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和其他物质结合成酶和激素等活性物质后,具有调节体内物质代谢的机能,蛋白质还是生产蚕卵及丝物质的原料。蚕从桑叶中吸收的蛋白质有1/2用于生成丝物质,5龄期吸收的蛋白质有2/3留存在丝腺中。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超过蚕的需要时,它便通过丝腺以蛋白质的形态排除多余的氨基酸而使蚕茧产量、质量提高;反之,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少时,首先减少丝蛋白的合成,以减轻对蚕体本身的不良影响。因此,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蚕体大小、生命力强弱、茧层厚薄等。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主要作为能源物质被消耗,少部分转化成糖元和脂肪等贮存在体内,以供眠中、期及期等消耗使用。碳水化合物虽不是直接组成蚕体及丝蛋白的主要原料,但是饲料中由于它的存在,可促进对桑叶蛋白质的利用,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有利于蚕体健康成长。

4、脂类:脂类不溶于水,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一起作为蚕体的重要成分,它不仅是一种贮备物质,也是细胞结构的一部分。蚕和其他昆虫一样,不能合成笛醇,必须从饲料中吸取,而脂肪具有促进笛醇吸收利用的作用。桑叶中脂类物质占干物质的3%~4%,而蚕体特别是熟蚕体内的粗脂肪含量达蚕体干物量的20%左右,这些脂肪大部分由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

5、维生素:维生素是调节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物质,蚕所必需的维生素有生物素、烟酸、泛酸、抗坏血酸等。蚕所必需的10种维生素在桑叶中都有存在,一般可以满足蚕的需要。

6、无机物:

蚕必需的无机物质有钾、磷、钙、镁、锰、锌和铁等,其中以磷、钾最重要,其次是镁,它们在调节生理机能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纤维素,虽不是营养成分,但它可以促使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有利于蚕体健康。

生产上常按叶色和叶位来选择各龄适熟叶。所谓适熟叶是指桑叶在物理性质上组织软硬和厚薄适当,蚕喜食,便于食下和容易消化;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不同龄蚕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且成分之间的比例适当。

由于各龄蚕对各种营养成分量的要求不一样,故适熟叶的标准也随龄期变化而不同。小蚕生长发育快,吸收的营养物质主要用于建造蚕体,蛋白质是构建体细胞的重要物质基础,小蚕期新陈代谢旺盛,需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供能,又因为小蚕期水分容易散失,故需要含水较多的偏嫩叶。

到了大蚕期,尤其是5龄中、后期,需要较多蛋白质作为合成丝物质的原料,同时为了供能以及转化成贮存养分的脂肪和糖元,也需要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由于以上的生理需求,小蚕用桑以质地软嫩、水分、蛋白质较多、碳水化合物适量的偏嫩叶较好,大蚕期用碳水化合物含量多而水分适当的桑叶为宜。

叶质的鉴定有化学鉴定、物理鉴定及生物鉴定三种方法。养蚕生产上鉴定叶质,一般采用生物鉴定法,即用蚁蚕给桑60%~70%后将其绝食,根据蚕就眠率和蚁蚕绝食生命时数确定叶质的好坏。凡在单位时间内就眠率高,绝食生命时数长者叶质良好。

七、 叶质对蚕的影响

桑叶中所含营养成分,因为符合蚕的营养要求,所以桑叶成为蚕最适合的饲料,但桑叶的品质因种种条件而有变化,必然影响蚕的体质和生长发育。

1、不同品种的桑叶对蚕的影响:不同桑品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春期桑树发芽的早迟,秋叶硬化的快慢,枝条的粗细,叶肉的厚薄等均与养蚕密切有关。由于品种不同,桑叶的化学组成也不一样。不同品种桑叶,不仅影响蚕龄经过和体重,还直接影响养蚕成绩。

2、 不同季节桑叶对蚕的影响: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候条件有明显的不同,如气温高低、雨量多少以及日照长短等,都直接影响桑树的生长发育,从而使桑叶的化学组成也有较大差异。从春期到晚秋期,桑叶中的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桑叶质量也相应降低。春叶营养丰富,蚕生长发育快,经过短;夏秋叶,尤其是秋叶一般比较老硬,营养较差,因此蚕生长发育缓慢,经过延长。不同季节的桑叶对蚕的体质也有明显影响,春蚕减蚕率最低,夏蚕次之,秋蚕期减蚕最高。

3、同一枝条不同叶位桑叶对蚕的影响:因叶绿素含量不同,影响到光合作用强度,故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不同叶位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别。第7叶以上的嫩叶,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较高,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少;第7~20位叶,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丰富;第20叶以下的叶片,含水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减少,纤维素增多,叶片粗硬,营养价值低。一般小蚕用叶可在枝条上部选采适熟叶,大蚕期用叶,宜选采中部的成熟叶。

4、不同肥培的桑叶对蚕的影响:桑园适当增施氨肥有利于叶绿素形成和叶面积增大,从而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枝叶迅速生长,提高桑叶产量。但若偏施氨肥,会导致叶片徒长,叶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比例失调,因此务必氨、磷、钾搭配使用。桑园施肥应根据季节、当时的气候特点等选用适当的肥料。小蚕期用叶应多施有机肥料和磷、钾肥,少施氮肥,以利叶质充实。大蚕期特别是5龄用叶,应多施氨肥,不仅可以提高桑叶产量,还可增加桑叶中蛋白质含量,有利于增加丝物质合成,增大蚕茧和增厚茧层。

5、 不良桑叶对蚕的影响:及处理所谓不良桑是指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对蚕的营养生理不利的桑叶。不良桑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是有外来物质附着的不良叶,如桑叶上附着有碍蚕生理发育的煤烟、泥土、尘埃以及蚕病病原物等;一是化学成分上的不良叶,桑叶中缺乏必要的成分或某些成分含量过多,如未成熟的过嫩叶、日照不足叶、旱害叶、过老叶等,其中有自然原因造成的,也有人为造成的,如贮桑不当而产生的蒸热及萎调叶等。

这些不良桑叶给蚕食下后,均不利蚕的正常生长发育以致诱发蚕病,因此必须尽量避免产生不良叶。对已形成的不良叶要认真处理,以减轻对蚕的危害。

[我是土家幺妹娃,一个喜欢农业的土家农村姑娘,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哈,么么哒!]


土家幺妹娃



一方彰文


你好,我是农人盈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针对你的问题我就说两点吧!

1、蚕的生长发育与气象环境关系十分紧密,影响蚕生长发育的气象环境主要是温度、湿度、空气与气流、光线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直接作用于蚕,而且对饲料条件和病原微生物也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从而间接作用于蚕。桑蚕分布地区广,品种多,对气象因素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区别。同一品种,不同发育时期对于气象条件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各自都有最适宜的范围。

2、蚕的生长发育与营养条件的关系:桑叶是唯一可满足蚕世代发育需要的饲料。幼虫期是蚕在整个世代中唯一摄取营养物质的时期,因而桑叶的质和量对蚕的影响十分重要。

桑叶成分与蚕所需要的营养,以是否满足蚕儿营养和生理需要来决定桑叶的品质。通常新鲜桑叶中水分占70%~80%,干物质占20%~30%,其中粗蛋白质含量随桑叶的成熟而减少,粗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随桑叶成熟而增加。从桑叶质量角度考虑,给予适熟叶饲养,对蚕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以上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农人盈盈


蚕桑虽然不那么复杂,掌握相关流程,循序渐进,观察更仔细,但要想显著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 特别是, 一些新手, 看到其他人从蚕业获得更好的收入, 但他们也想继续养蚕,这并不意味着这不是不可能的,他们敢于尝试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你想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那么你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会更精细,它会比普通人更有效。 蚕桑也是如此, 有些农民只能收获40-50磅蚕茧,而有些农民可以收获130磅以上的蚕茧;蚕茧产量的悬殊最终会导致蚕业收入的显著差异。 对农民来说,能显著提高花蕾产量和品质无疑是希望所在。 其实也不是不可能。 只有农民要把准备工作一一落实。 其余的是理所当然的。

1:从目前国内蚕桑模式来看,蚕宝宝的成长离不开桑叶,虽然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人工喂养,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工喂养暂时无法替代桑叶..如果农民要养蚕,那么首先需要落实桑叶问题,根据自身情况,种植桑树建立桑园,只有桑园已经建立,后方蚕桑才能正常开展,没有桑叶支撑,蚕桑只能是空想..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设桑园时,要注意选址,易积水,轻则不宜栽桑树,同时,最好的衔接种植,这样有利于后期的管理,特别是在预防桑蚕中毒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农民前期需要考虑的问题,前期考虑的比较周全,后期事情会比较顺利。一般来说,农民需要根据桑园的大小来确定蚕桑的数量,桑叶的数量可以适当超过所需的蚕籽量,但不能让蚕出现没有桑叶的现象。

2:蚕房是蚕在生长过程中生活的地方,就像人是日常生活必需的地方一样,蚕房是否选择得当会对蚕房后期的养蚕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养殖户因为蚕房没有选好,养蚕过程中往往出现了蚕病,最后做出了不置可否的结论。在选择蚕房时,要考虑到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方面,如果蚕房内的温度容易迅速升高,比如平房的水泥屋顶,那么在夏季养蚕的时候,中秋养蚕容易出病,需要尽量避免,另外在准备使用养蚕房时不能经常回潮,当养蚕房内的湿度大时,蚕粪、蚕尿、桑叶等容易滋生细菌,诱发一些蚕的发酵病害。还有蚕室的通风要更好,最好有对流窗,这样后期调整蚕室温湿度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室内光线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旦出现明暗相间,那么蚕就容易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不利于蚕室的整洁。

3: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养蚕,但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每个地区养蚕的次数不同。例如,在南方,每年养6~7次,而在长江流域,每年只能养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