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臨死前曾說,滿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為何還下決心殺之?

德祐二年,文天祥擔任南宋右丞相抵禦元軍的進攻。元軍兵臨城下,南宋大有滅國的趨勢,南宋不得不與元軍議和,而文天祥作為議和的第一人選,也不得不去元軍大營。

文天祥臨死前曾說,滿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為何還下決心殺之?

這次去元軍大營,文天祥僥倖逃了回來。他在逃亡途中留下了千古名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在逃亡途中,文天祥沒有一刻不在想著他的國家和他的國軍,其忠心可昭日月。

文天祥還有一句名言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這樣一位視死如歸的人,為何會在第二次被俘的時候有投降的想法?

景炎三年12月,張弘範的軍隊在五嶺坡偷襲文天祥的軍隊,並將文天祥俘獲。在文天祥被押解到張弘範軍中時,寧死不下跪。張弘範感慨其氣節,以賓客之禮相待。

至此,在文天祥被俘後,大宋滅亡是板上定釘的事了。被俘後,張弘範先是勸降文天祥,在苦勸無果後就,改勸他寫信讓張世傑投降。

文天祥當然是不同意,但架不住張弘範多次索要書信,於是文天祥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過零丁洋》。尤其是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範深感文天祥忠君愛國,便派人將其押送到元大都。當時忽必烈徵集南宋有能力之人,其手下告訴他,沒有人的能力能超過文天祥。

然而文天祥寧死不降怎麼辦?於是忽必烈便派王積翁去勸降文天祥。王積翁知道文天祥的為人,於是他見到文天祥後,不提勸降的事,而是連喝了三天的酒。到了第四天,王積翁終於談到了正題。

王積翁對文天祥說:“丞相死固然簡單,但是有比死更困難的事,也是更值得的事。那就是保存性命,徐圖復國。丞相可以假裝投降,對忽必烈說以道士的身份回鄉,當個元朝的顧問。“

文天祥臨死前曾說,滿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為何還下決心殺之?

文天祥一聽挺有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同意歸降元朝,但是必須以道士的身份隱退幾年,幾年之後以世俗的身份做元朝顧問。

忽必烈一開始有些動搖,他既想留下文天祥這個人才,又怕他日後糾結人馬起兵抗元。看到似乎有希望,王積翁等十餘人,一起請命求忽必烈放文天祥當道士。

而這時一個叫留夢炎的人上奏忽必烈,不同意放文天祥。他的理由簡單卻切中要害。他讓為文天祥被放,必定會糾結南宋殘餘勢力起兵抗元,因此反對釋放文天祥。

就在這關鍵時刻,江南西路有南宋殘餘勢力打著文天祥的旗號起兵謀反。忽必烈見狀終於下定決心不釋放文天祥,而文天祥在元軍三年還不投降,眼下之際只有一死了。

以上就是文天祥投降時提出的條件,且不說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就算存在,這個條件對忽必烈來說並不簡單。

文天祥有兩個兒子和六個女兒,但在當時僅有兩個女兒還在世上。她們也都被元軍抓到了大都,忽必烈本想利用他的兩個女兒來軟化他,勸他歸降元朝。

而文天祥得知後潸然淚下,但他卻不能為了跟女兒團結而背叛國家,於是拒絕了歸降的要求。

忽必烈召見文天祥問他還有什麼要求時,文天祥只說道:“忠臣不事二主,請賜我一死。”

忽必烈最終滿足了他的要求,後來文天祥上刑場時,仍然是不肯向北而跪,而是面向南方。

文天祥臨死前曾說,滿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為何還下決心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