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大团结”


记忆里的“大团结”

对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叶出生的人来说,儿时每逢过年,在家里长辈那儿得到几分或者几毛钱的压岁钱,那是整个一年的期盼。虽说区区几分、几毛钱,那可是儿时的一笔巨大财富。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用这笔财富到村子里的代销店或者集镇上的供销社,购买个作业本或者几个糖块,那种惬意能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好长一阵子。长大后,这种美好的期盼,渐渐成为了一个美好的记忆,而承载着这个美好记忆的正是当时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币。俗称”大团结”。

记忆里的“大团结”

第三套人民币是新中国独立设计印制的第一套流通纸币,第一、二套人民币是苏联帮助印刷的纸币,面对外国制币技术的垄断,国家的科研人员开始自行研发。

记忆里的“大团结”

第三套人民币开始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共有10元劵两种版别、5元劵两种版别、2元劵两种版别、1元劵三种版别、5角劵三种版别、2角劵三种版别、1角劵九种版别、共7种面值24张版别,算上第二套1、2、5分纸币,共计27种纸币。

记忆里的“大团结”


记忆里的“大团结”


记忆里的“大团结”

这套人民币经历文化大革命,经历上山下乡运动,经历土地改革,聚集着人们对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怀和美好回忆,凝聚着建国初期国民淳朴的社会风气,和人们艰苦奋斗、努力开拓、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

记忆里的“大团结”


记忆里的“大团结”

直到2000年7月才逐渐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淡出,在市场上共流通38年,是现有的五套人民币中流通时间最长的。

记忆里的“大团结”


记忆里的“大团结”

第三套人民币承载着人们从无到有的一个个酸甜苦辣的创业故事,见证着历史的变革。也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精神文化传承的瑰宝。

记忆里的“大团结”

分享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