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 人心底的東西,往往就註定了結局

#驢得水#  人心底的東西,往往就註定了結局

16年上映的時候看過一次,隱隱記得是個悲劇,今年又重新看了一次,又覺得沒那麼悲慼了,性格致使,因果循環,而已。

張一曼,原生家庭應該還不錯,會女紅,會外語,性格灑脫,熱愛自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享受慾望沒什麼不對,放肆慾望就會有些麻煩。最近因為“平平無奇的戀愛小天才”讓“蕭亞軒”成為現在自由瀟灑女性的代名詞,著實讓人羨慕,一篇很普通的網文下面有一個評論,“我天天夜店約pao小鮮肉,算不算蕭亞軒”。已我短暫淺薄的見識,不敢苟同。蕭亞軒之所以被人羨慕,不光是因為她永遠年輕的男朋友,還有對每段感情的沁入,對戀愛對象的認真,對自已生活的尊重。老裴和鐵匠的黑化至少表面上的起因都是感情天平的崩塌,如果一曼對感情乃至性慾多一點敬畏,可能結局不會這麼淒涼。


#驢得水#  人心底的東西,往往就註定了結局

這段拍的真浪漫,漫天大蒜也浪漫,而且歌也好聽~

裴魁山,受過較好教育,有一點“摳搜”,但在一些關鍵事情上表現的還是比較正派的,比如需要捐工資給上學的學生,及得知特派員專門為“驢得水老師”來後是除了佳佳外唯一一個想要承認錯誤說清事實的角色,又或者怕冒充老師事件暴露為一曼也找好了退路,至少從他看來,是做好了為感情負責的打算。這樣看來老裴這個角色沒有弱點,黑化也是被感情逼迫。但我認為,老裴做事的目的性過於強,還有一點好面子,在原學校因採購吃回扣被“下放”,但在電影開頭卻說是為了改變“農村教育”“鄉村教育實驗”,前期做的一些事情可能也是為了能討一曼歡心。“鄉村優秀教育家”是驢得水,因為銅匠也認清了自己在一曼心中的地位,失去了“名”和“美人”對老裴的吸引,一個月3萬法郎的“利” 就是最能撫慰老裴心靈的東西了。至於他後期對一曼的恨,可能是對一曼“踐踏”自己尊嚴的一種報復,畢竟如此優秀的自己怎麼會連一個銅匠都比不上,怎麼會被一個名聲不好的女人看不起。可能他從內心本就覺得一曼配不上他。

鐵匠,普通農民,沒有知識沒有見識,在缺衣少食的黃土高坡,他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縮影。其實"驢得水”事件對銅匠的影響一點也不大,改變他命運的是兩個女人,一曼和佳佳。從心理和生理讓他對“人”這個定義有了重新的認識。他學到了知識有了自己的思想,從一個簡單的工具人變成了有血有肉的社會人,他有了更遠大的理想,更多的慾望,對人性有了更深的體會,所以在有機會的時候進行報復。我覺得佳佳更能稱得上農村教育家這個稱號,一個假期就把銅匠教的不一樣了,畢竟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可沒那麼容易。我猜想銅匠最開始的願望是再次回到學校的時候配得上一曼,就算沒有銅匠媳婦來“問罪”,遲早有一天銅匠會離開原來家庭,回到學校,他再也受不了原來愚昧無知的生活和人了。

#驢得水#  人心底的東西,往往就註定了結局

至於校長和周鐵男,一個是為自己的目的“不拘小節”的人,一個是衝動莽撞面對真正的壓力卻軟弱的人。他們是矛盾的結合體,為了自己所為的“改變農村教育”奉獻一切,哪怕是自己的女兒,為了活命拋棄一切,哪怕是成為自己最瞧不起的那種人。

電影開頭說,他們是為了改變中國農民”貪愚弱私“的思想,而電影用這幾個角色讓觀眾意識到這幾個字誰都有。不管是什麼社會形態,想要改變人性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我們似乎能在這些角色上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的影子,至於最後電影的女性角色要麼走了,要麼死了,其他人還留在那個學校,鬧劇結束一切都歸於平常。

校長說一曼瘋了,瘋了就瘋了吧,對於一曼,這個世界好像也沒什麼可留戀得了,我有想過她可以換一個地方重新生活,但好像也不能改變什麼,以她的性格不過就是個循環,如果老實過日子又放棄了熱愛自由的本性,所以自殺可能是她最好的結局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