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二月二,去不成理髮店,我們還能做點啥?

在我國,每一年的農曆二月初二,被人稱為“龍抬頭節”,也就是說,這一天不僅僅是人們新年勞作當中的第一個節日,同時也有著豐富多彩的吉祥寓意。

龍抬頭節,自元代被確立以來,人們都會進行豐富多彩的娛樂與祭祀活動,以祈求龍王能夠讓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不知不觉二月二,去不成理发店,我们还能做点啥?

民間的舞龍

01為何要在這一天理髮

人們印象中,二月二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理髮。

一般來說有兩點原因,一是二月二是龍被驚醒而抬頭昇天的日子,成年人在這一天理髮會鴻運當頭,孩子如果在這一天理髮還會被稱為“理喜頭”,借龍抬頭之時理髮可以保佑孩子幼時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

另一個原因則是,在我國民間有著“正月理髮死舅舅”的說法,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在古代的正月,人們有“思舊”的傳統,也就是說在新年的第一個月裡要對過去的一年進行懷念思考以迎接新年的到來,久而久之,“思舊”也就成了“死舅”,意思完全變了。這使得很多人不會特意在正月裡理髮,而二月二這一天既是龍抬頭節,同時也正好是人們出正月之後的第一次理髮。所以,二月二這一天,理髮店的生意都十分興隆。但是,今年情況特殊,出門理髮似乎不太現實。

那麼,二月二就沒有別的習俗了嗎?

02龍抬頭節的產生與確立

為什麼二月初二被人們稱為“龍抬頭”?很久以前,人們根據對天文星宿的觀察認為,農曆二月初的某一天是十分重要的一天。古人將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而在東邊的七個星宿則被稱為“東方蒼龍”,也就是說,這七個星宿組成的形狀與龍十分相似。

由於太陽與地球處於運動當中,這使得星宿的位置也不斷變化,每當冬天,“龍”會潛伏在地平線之下,人們很難觀察到星宿的變化。而當二月初,也就是春天來到時,龍角位置的“角宿”便會在地平線上率先被人們觀測到,由於這種景象十分像蒼龍沉睡一個冬天後在春天抬起了頭,所以人們逐漸將“角宿”出現的這一天稱為“龍抬頭”。

不知不觉二月二,去不成理发店,我们还能做点啥?

東方蒼龍的星宿

中國古人對於天文星象的觀測歷史悠久,但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卻始終沒有將“二月二”定為一個正式的節日。在唐朝,二月本來是沒有節日的。但二月是春天開始的時節,沒有節日用來慶賀春天的到來,有些說不過去。唐德宗時期,皇帝聽從宰相李泌的意見,將春天“三令節”中原本在正月三十進行的正月晦日,改為二月初的“中和節”。這一天,宮廷裡要進行盛大的宴會,百官群臣與皇帝吟詩作對以慶賀春天的到來。

不知不觉二月二,去不成理发店,我们还能做点啥?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泌

此後,宋代繼承了唐代的習俗,也在二月初進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儘管此時的二月已經有了所謂的中和節,但依舊不是如今的龍抬頭。

直到元代,龍抬頭節才正式得以確立。元代文人熊夢祥的《析津志》記載,在元代的大都城,有著“二月二,謂之龍抬頭”的節日。這一天,人們的飲食與行動都要圍繞“龍”展開,吃的是“龍鬚麵”和“龍鱗(烙餅)”,包餃子也成了“包龍牙”,米飯是“龍子”,還有一點,不能穿針引線,原因是擔心傷害“龍眼”。

03豐富多彩的龍抬頭習俗

我國幅員遼闊,所以一個節日在各地區有著不同特色。在山東,人們十分重視龍抬頭,各地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以慶賀龍抬頭。山東東部的煙臺萊州的習慣是攤煎餅、炒豆子。一大早,人們利用提前和好的麵粉來攤煎餅,炒的豆子同樣也是在前一天泡好。在當地,因煎餅是圓圓的食物,所以人們將吃煎餅稱為“吃龍鱗”,寓意五穀豐登,龍王保佑。除此之外,膠東地區的麵塑藝人還會做成龍的形狀,並在上邊進行繪畫創作,既美觀又吉祥。

不知不觉二月二,去不成理发店,我们还能做点啥?

山東的圓煎餅山東西部的泰安地區,當地傳說龍會在二月初被春雷驚醒後抬頭而起,為了紀念這一天,人們要進行“撒灰引龍”以及“打灰囤”的活動。所謂的“撒灰引龍”就是在二月二的早上,天還沒亮時,人們端著盛滿草木灰的簸箕沿著自己家的牆邊走一圈,一邊走一邊將灰灑在牆邊,因為沿牆邊會灑出一條又細又長的灰線且形狀蜿蜒,很像一條龍,所以稱為“撒灰引龍”,寓意將龍邀請到家中做客。

不知不觉二月二,去不成理发店,我们还能做点啥?

民間用面捏成的龍“打灰囤”就是在家中的院子裡用草木灰圍成一個圈,在圈內的中心位置擺放五穀和硬幣,寓意著囤錢和囤糧,人們會在畫圈的過程中唸叨:“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滿,小囤漾”,希望家裡能夠財源廣進,糧食豐收。此外,人們還會在畫的圈裡挖一個小坑,埋入穀子、玉米等各種作物種子,過一段時間看看哪一種作物先發芽,以判斷今年哪一種作物會收成滿滿。

不知不觉二月二,去不成理发店,我们还能做点啥?

作出糧倉形狀的“打灰囤”

看來,如果想在“龍抬頭”這天討個彩頭,但又沒辦法理發該怎麼辦?

洗洗頭,好好吃一頓飯,認真生活、勞動以迎接春天,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參考資料:1.呂紅豔:《南方北方“二月二”習俗比較分析》,《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第04期。2. 呂紅豔:《二月二節俗流變考析》,《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年第05期。轉自公眾號“浩然文史”(微信ID:haoranwens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