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用户58289194905


就能够成为省会,我觉得是他的交通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而开封和洛阳虽然是古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事实上都已经走向没落。而郑州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崛起的新城市,又在河南的中部,所以最终把省会定在郑州。


说起郑州的崛起,不得不提到清朝末年卢汉铁路的修建。卢汉铁路是指从卢沟桥到汉口,也就是京广铁路的北线,这可谓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一条铁路大动脉,即使在今天也是相当重要的。起初的时候,这条铁路打算过开封走项城周口,如果是这样的话,开封现在应该都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城市。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比较愚昧落后,看不到铁路带来的优势,反而认为铁路会破坏当地的风水,所以不愿意铁路经过他们那儿。而且当时外国人修建铁路都是带着侵略的目的,所以很多保守的人士不愿意铁路修到自己家。

尤其是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而项城老乡到袁世凯那里,请求袁世凯让铁路不要经过此地。可惜即使像袁世凯这样见多识广的人也意识不到铁路的好处,思想和那些保守人士一样。经过袁世凯的努力,最终这条非常重要的铁路没有走项城,而是往西移了一段距离走郑州。此后,另外一条大动脉陇海铁路也经过郑州,郑州从此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一直到今天都是亚洲第一铁路枢纽,郑州就因此强势崛起。

开封在古代确实很有名,但是他主要是依靠水路运输。因为古代没有铁路,所以水路运输尤其关键。但是到了近代,铁路等新兴工具兴起后,水路运输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再加上抗日战争中,开封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而且黄河大堤决口引发了黄河改道,这样使开封走向衰落。而郑州依靠着铁路的优势继续向前发展,在解放的时候已经大大超过了开封。

铁路对一个城市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例如在明清时代,江西经济还是很不错的,而湖南被认为是落后的地区。但是由于粤汉铁路也就是南京广铁路,走湖南而没有走江西,最后江西这样一直衰落。后来江西虽然也修建了京九铁路,但是京九铁路的重要性,始终无法和京广铁路相提并论。

总之郑州当年依靠铁路强势发展,当在解放的时候实力已经大大超过开封,再加上郑州的地理位置处在河南的中部,也比较适合做省会,所以河南最终把省会迁到郑州。


平安读历史


<strong>

根据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谢晓鹏教授的分析,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

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中岳嵩山,东、南两面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前商王朝曾建都于此,后来历朝历代多在此设立州县。京汉、陇海铁路在郑州交会,使郑州由一个交通落后的中原小城一跃成为中国中部地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位置适中和交通便利不仅为郑州的崛起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成为河南省在选择省会新址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比之下,开封位于河南省的东部,地理上偏离河南省的中部。在历史上,开封虽为七朝古都,并长期作为河南省的省会,但是近代以来,随着郑州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开封交通的相对劣势就更加凸显出来。加上开封地段黄河已成“悬河”,河床高出市区许多,黄河的安全隐患始终无法摆脱。

经济及政治因素

郑州周围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铝土、耐火粘土、石灰岩等,其蕴藏量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1948年10月郑州解放以后,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是一座拥有50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并成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9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工业化的动力成为省会迁郑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而开封境内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主,当时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加上黄河水患的严重威胁,所以,“一五”计划时期开封并未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城市。此外,当时在选择省会的时候,中央和河南省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就是要选一个最有利于省领导机关有效地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城市。从各方面条件来看郑州最适宜作为省会,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使郑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广大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故此,河南省会自汴迁郑已势在必行。

迁郑的过程

1954年8月8日,河南省委初步确定了省直各单位搬迁的时间表。9月23日,省委决定省直机关分4批迁移。至10月底,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等省直和部队机关的近7000名工作人员全部迁往郑州。

10月14日,开封市举行欢送省领导机关迁郑大会,市长姜鑫致欢送词。

10月30日,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由汴迁郑,从此,郑州这个新兴工业城市成为河南省的省会。11月3日晚,在郑州举行了省、市直属各机关及各界代表1400多人参加的联欢晚会。郑州市市长宋致和首先致词,接着,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号召省直机关全体干部和郑州市的干群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建设新郑州、新河南,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至此,省会迁郑工作基本完成。

省会迁郑的影响

河南省的影响

省会迁郑是河南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河南省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时省会迁移郑州后,对于密切省领导机关和全省各地的联系,加强对全省工作的领导,以及对于及时接受中央指示和接受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都是非常有利的。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郑州已逐渐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它又直接联系着洛阳、新乡和焦作等地的工业建设。

总之,省会迁郑后,河南省领导机关对全省的领导加强了,省会与全省各地及首都北京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密切了,河南省的整体发展和城市布局也更趋平衡与合理,全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郑州市的影响

省会迁郑后,郑州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成为全省的政治中枢。对于郑州城市地位的变化及省会迁郑带给郑州市的重要影响。省会迁郑给郑州带来了一个最为有利的条件,就是能更及时地取得省委、省府、军区及其他省级领导机关的领导,也给郑州带来了和其他兄弟城市、兄弟地区经常联系、相互学习的机会。如果说铁路交会给郑州带来了发展和崛起的第一次重大机遇,那么省会迁郑则给郑州带来了第二次重大机遇,且这次机遇对郑州市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开封市的影响

这次省会迁郑对开封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譬如城市人口的部分暂时减少、购买力有所降低,某些服务性行业营业暂时下降和某些劳动群众固定职业或临时收入受到某些影响等等。

为使开封市不因省会迁郑而受太大影响,在省会迁郑的同时,中共郑州地委及专区一级机关由荥阳县迁往开封市。195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专区改名开封专区,专员公署驻开封市。当时的开封专区下辖巩县、荥阳、新郑、密县、登封、中牟、开封、尉氏、通许、杞县、兰考等县,综合实力相当可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提出和“郑汴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开封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唐辰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共有四个古都,除了开封和洛阳,还有安阳和郑州。所以,被故意漏了两个古都的河南表示这个提问者真的不中。

关于河南省省会1954年为何定在郑州的问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多次分析,简单说来:

古都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不是能否成为省会的唯一参考因素。省会一般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中心,不仅仅要有底蕴,更要有号召力和安全感,而这些,是其他古都如洛阳或者开封都给不了的。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静夜史认为:

1、铁路的邂逅

郑州作为古都,历史上的知名度虽然不及“神都”洛阳和东京开封,但郑州有铁路,这让郑州的交通条件一骑绝尘。

自古以来,交通运输都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天下时才修建了遍布全国的驰道。而作为一省甚至一国的政治中心,发达的交通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到粮食的转运、军队的调遣等一系列问题。

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不发达的古代,水运是建都的首选,因此隋唐大运河汇聚的洛阳才成为唐帝国和武周帝国的东都。随着长安和洛阳的衰落,大运河沿岸的开封又称为北宋的都城。

在这样的条件下,位于开封和洛阳之间的郑州是没有机会的,所以它只能隶属于开封府。

但是随着近代以来列强的纷至沓来,为更快掠夺我国财富,列强纷纷在我国修建铁路,速度缓慢的水运逐渐被铁路取代。

而为了反击帝国主义的铁路入侵,清政府在接受了铁路这一新事物后,也开始着手参与铁路的修筑,郑州的春天要来了。

郑州的崛起,首先要感谢清末重臣张之洞。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折建议修筑(卢汉铁路,并设计了具体线路:从保定、正定、磁州南下,经安阳、新乡、焦作等地,在荥泽口以上,“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过黄河后,则“由郑州、许昌、信阳驿路以抵汉口”。

1899年,卢汉铁路全面开工,1906年4月1日全线通车,后改名京汉铁路。

关于张之洞为何选择经过郑州而不是开封,静夜史认为除了黄河大桥的选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是河南周口项城人。如果卢汉铁路经过开封则必然经过周口,这对于惧怕洋人顺铁路入侵的袁世凯而言,后果相当严重,所以经过他的努力,铁路整体向西移动100多公里,郑州成为幸运儿。

而张之洞给郑州带来的大礼包还不止一个,因为除了卢汉铁路,张之洞还计划修建沟通陕西、甘肃的铁路,这就是陇海线的前身,而陇海线在河南省境内则为汴洛铁路。

1908年,汴洛线全线通车,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郑州由此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城市建设蓬勃发展起来,迅速超越开封成为河南省第一城。

建国后,在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经济基础雄厚且交通便利的郑州自然成为河南省会首选。

2、地形的天赋

郑州取代开封和洛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907年唐朝灭亡后,洛阳与长安一道彻底没落,昔日的东都除了后唐时期短暂的回光返照,彻底被东部的开封取代。

而在开封做了北宋160多年的都城后,随着北宋灭亡,也彻底失去了都城地位。

但金朝后期曾再度将开封定为都城,这是开封作为都城的最后一瞥。元朝建立后,开封虽不是都城,但一直是河南省的省会,这种局面经过明清和民国,一直保持到建国后的1954年。

开封相比于其他河南省城市,特别是洛阳,地势非常平坦,适合进行工业设施布置,且能够承载更多人口。但开封有一个致命隐患,那就是黄河水患。

开封的平坦地势,全拜黄河所赐,这条为开封带来生机的母亲河,也是随时可以要了开封老命的地上悬河。由于地势低,开封段的黄河长时间一直是地上悬河的状态,不仅难以通行,更严重威胁了开封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天的开封,是典型的“城摞城”奇观,地下因为黄河水患埋着七座城,这样危险的地段,谁也不敢说某一天的黄河不会突然失控。

建国之后,虽然我国大陆统一,有了治理黄河的系统方案。但共和国初立,即便经过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我国周边形势依然没有根本性好转。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黄河被敌人破坏,开封将不复存在,花园口掘堤的悲剧极有可能再次重演,所以河南省的省会必须另择新址。

相比之下,郑州虽然和开封不远,但却成功避开了地上悬河的尴尬,不用担心因敌人破坏导致的黄河决口。

而且位于黄河冲积扇的郑州地区地势同样很平坦,能够提供大面积的场地,便于进行工业项目的布置。

再者,一旦出现危机,郑州距离西部山区的距离要远远近于开封,可第一时间进行转移,这使得郑州的安全系数远远高于开封。

最后,郑州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河南省的中央,这意味着郑州到全省各地的距离相对平均,这在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建国初期,有利于节省通勤成本,便于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所以郑州在1954年成为河南省省会绝非偶然,这是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河南省四大古都分别是:

1、洛阳: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

2、开封:夏朝、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

3、郑州:夏、商、管、郑、韩

4、安阳: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


请从以上选项中选择一个另类的!是不是有一个城市感觉特别突兀,很明显这是一道送分题。然而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其他三个城市加起来也比不过一个郑州了。

其实郑州入选“河南省四大古都”也不是“硬挤进来的”,也有其历史追溯在其中。

历史上,郑州曾经是夏、商、管、郑、韩的都城,隋唐之后在郑州常设有州,在河南的历史渊源不算短。因为其是“夏商”的都城,所以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

遗憾的是,这些朝代距今实在太过遥远,且无遗址留下,文化渊源基本绝迹。加之“管、郑、韩”的存在感实在太过于薄弱,所以很多人对于郑州入选河南省四大古都都持保留态度,乃至于有人认为这是和“北鼻拿百花奖”一个性质。

以至于同样存在感薄弱的安阳古都就在郑州的庇护下,免于被戏谑。

开封→郑县→郑州

众所周知郑州是一座被火车拉出来的城市,横贯中国南北、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都要从郑州经过,是中国铁路的心脏,也是最大的交通枢纽中心,在这里可以直达除了台北以外,全国任何一个中心城市,乃至海口。

郑州之所有能有今天的地位,有一个人是不能忘的,那就是晚清名臣张之洞。

因为清政府决心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汉铁路”从郑州通过,就是张之洞在经过多方研究之后,向清政府上的一道折子,陈书详情,最终京汉铁路得以路过郑州,而不是当时的省会开封。

经过8年的修建,京汉铁路通车,郑州也迎来了千年来最大的机遇,京汉铁路奠定了郑州的城市框架。由此到今,一路高歌引亢,占尽河南的优质资源,将其他17个市甩的一塌糊涂。

张之洞最终选择了郑州是刻意为之,也是为了使这条铁路可以使用万年而不垮。开封地处平原地带,在太平年间作为“运输通道(漕运)”自然是风光无限,但是因为其无险可守,在战争年代,铁路若修建于此,极容易成为炮灰被“当头棒喝”,战争中交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1948年,开封就在半年间,被解放两次。第一次解放后旋即因为战略因素撤离,四个月后迎来第二次解放。

而地理因素上开封更是和郑州没法比,黄河在开封是悬河,“黄患”是自古以来令各路王朝头疼脑热的自然灾害,如果铁路在开封,那么一旦再次水患,火车就变成水车了。

就这样,因为铁路带动的新型较之漕运更加便利的交通升级,开封和郑州的经济发展便定型了。即便如此,建国后,河南的省会依然是开封市,直到1954年10月,省会才由开封牵往郑州,“要想富先修路”,在“路”上面,郑州占尽了天时地利,成为省会是早晚的事了。

洛阳→开封

无独有偶,郑州因为交通便利而取代开封的一幕,在历史上洛阳和开封的更替是有一点相似的。安史之乱后,洛阳的繁华便如过往云烟,赖以为生的运河因为淮河与河北形成了藩镇割据,运河被逐渐废弃,再也没有被起用过。

五代、宋以后,随着汴梁漕运的发展,开封顺势崛起,洛阳失去了作为都城唯一的价值,就这样河南省历史文化渊源最久的洛阳一蹶不振,到近代连少林寺都被抢走了,实在是虎落平阳,可悲可叹。

当然洛阳被开封取代并非仅是因为交通的关系,只不过这一层关系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且与郑州开封交替别无二致,可见,历史的本质跟人类一样,是复读机啊。


史味人生


因为铁路!郑州以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力压开封、洛阳两座古都成为河南的省府所在地。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会发现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多太多。首当其冲的便是古都洛阳和开封。在历史上这两座城市曾经长期交替霸占着河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成为了河南省最知名的两座城市和文化名片以及精神内涵所在。

然而在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贸易往来的方式和交通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城市的地位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港口城市不断超越内陆城市,交通枢纽不断的干掉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郑州就是凭借着成为铁路交通枢纽,成为了河南省省府所在地。

郑州原本名为郑县,是一个规模极小的普通县城。在河南省内根本排不上名号。然而清朝末年随着京汉铁路的规划以及建成开通。京汉铁路将河南境内的路线和一等车站设在了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郑县境内。而完美的避开了东边的开封、西边的洛阳。这样的一个决定,可以说直接改变了三座城市之间的相对优势关系。



郑州因为铁路的开通正式迈入铁路时代,南来北往的货物和人口在这里汇聚,又从这里发散,逐步的改变着郑州的城市规模和知名度,同时也提升着郑州本身的经济实力和思想文化。而此时开封和洛阳依然处于思想保守的守旧状态。

随后不久,陇海铁路也正式修建开通与京汉铁路在郑州火车站交汇。郑州从一个京汉铁路的沿线城市变成了两个交通大动脉的交通枢纽。一时之间郑州可以沟通南北、货达东西。迅速成为了闻名遐迩的近现代化城市。



铁路为郑州带来了3万多人的移民,这次移民潮一次性为郑州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活力和城市扩张。

1953年,郑县正式更名为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省委将政府驻地从开封搬到了郑州。尽管此时郑州的城市规模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但是凭借着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便利的交通,郑州市受到了国家极大的重视。其后郑州迎来了再一次的发展浪潮。最终郑州的经济实力也超越了其他城市,由此发展成为了河南省第一大城市。



因此,郑州被人们称为是一座由火车拉来的省会城市。与之有着类似发展历程的城市,还有河北省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市。


珞珈山的猫


自古至今,中原划线文明的核心区域都会有两座双星闪耀的城市,从最早的长安洛阳,到后来的洛阳开封,直到今天的西安郑州。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他们的区位优势决定的,河洛盆地自古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著名的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都在这里,且洛阳山河围绕,在割据时代是极其易守难攻的,长安地理上和这个类似,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另外长安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连接西域,直到现在它依然对于西藏、新疆和内蒙有极强的掌控牵制作用。所以在隋唐之前长安洛阳一直是整个中国的双子星城市,作为两个最重要的核驱动着中华文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五胡乱华,南方得到开发,于是到了隋炀帝时期不得不迁都洛阳,开凿隋唐大运河来连接江南了,隋炀帝几次下扬州,并长年居住在了江都(扬州旧称),可见他是极有远见的。在这一时期洛阳成为了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的交汇点城市,整个隋唐时期洛阳的实际地位是不弱于长安的。后来五代十国,中原地区的士族继续南迁,到了宋朝时期,江南已经彻底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另外失去了对于西域的控制,于是开封成为了改道后的大运河和黄河的交点城市了,通过大运河江南财赋源源不断运达开封,而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传统心脏,开封洛阳便成为了北宋的东西两京了。后来南宋政府偏安江南山水,北方运河继续废弃,直到元朝定都北京,运河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道,从杭州经过江苏、山东直接进入北京,中原大地上便没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存在了,于是中原分为开封府和河南府(治洛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整个明清时期。后来到了民国,京汉铁路修建,再到陇海线的修建,郑县(郑州旧称)便成为了铁路时代的一个巨大的十字型交通枢纽。后来河南省省会的变迁也是因为中国逐渐从公路水路时代步入到铁路时代了,再到今天的高铁时代,郑州更是成为了米字形的高铁枢纽和高速枢纽,随着最近国家中心城市文件的批复和一带一路策略的实施,郑州未来将不可逆地成为中原大地上一座新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的航空、高速、高铁的中心城市,所有这些都是由它们的区位优势决定的。



风言妄语


1,地理位置上偏东,这一方面影响稍微弱一点

2,最主要还是经济上,在经济上开封一直依靠旅游和农业带动经济发展。在当时处于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一方面开封没有矿产,第二再把矿山运到开封再运出去势必增加成本,而且当时正在发展铁炉的时候,当时的矿山大部分集中在郑州周边的地方,把郑州作为交通的运输枢纽最合适。

3,开封不安全,发洪水时候开封最先被淹掉


斯威坦福


关键的关键,在于地理。很多答友说的这些那些,其实都敌不过这先天优势。

中华文明(汉文明)是多点开花的模式,但信史时代,西周,强秦都以关中起家,而关东(函谷关以东)和山东(伏牛太行以东)是较落后、待开发地区。

汉唐之际,农业技术的进步,黄淮海大平原发展起来了,所以长安渐不能掌控天下,统治中心东移到洛阳。

再然后,水稻的引进和普及,让经济中心南移过长江,得大运河之利的开封数百年间当了老大(可见隋炀帝确实功在千秋)。

之后大家就更熟悉了,明清其实都是南北两京模式…直到西风东渐。

于是,要修铁路了,沿黄河南岸走东西大动脉几无争议,但更重要的南北线…第八大古都大郑县脱颍而出。

无他一一这位置得劲!

往西一些,沿黄山地越来越高(成本会成倍翻),往东一些,黄河已经悬在头顶上,万一出事…

大郑县恰在这个点上:西部高原、山区、丘陵,跟东部万里大平原的交界,以黃河南岸论,就在这儿。

万里黄河水滔滔,可既不太艰难、破费,又足够安全、方便,平汉线不从这儿过黄河?那是脑残!那些关于当年选线的种种传说,其实都是笑话罢了。

以后种种,其实都不过当年这个明智决定的自然演绎罢了…


球是一种态度


基本原因只有一个,文物保护!解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但还是组织了北大、武大、河大等学校组成的考古队对开封进行考古勘探。划定了北宋、元、明、清时期的开封古城范围。可以参看1980年出版的中国古都考古地图(其中的内容基本上来自于1950~1953年的考古勘探结果),发现当时的开封城市基本上都在保护范围之内,不能进行大规模建设。洛阳也有类似情况。所以1954年把河南省会迁往郑州。在1980年以前,开封的建设基本上按照解放初期的规划进行。1980年以后破坏古城遗址的现象就多了起来。最近几年古城保护又引起重视。现在国家提出古城修复、自然修复计划,开封是重点城市之一。


薄利轩1



其实,河南省会迁到郑州是非常正确的,现在已经得到了证明。郑州在河南省位置居中。地理位置是大自然赋予的,无法更改和替代。开封偏东,洛阳偏西。这两个城市做古都是称职的,就全国来说,居于中心。做河南省会就不如郑州了。郑州另一个胜出的条件当然是铁路了。有路才有城。郑州位于京广线和陇海线交汇点,这不但对郑州,对河南,甚至对全国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点。现已成为全国铁路,高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不断促进城市发展,使郑州面貌日新月异,迈进了全国大城市的前列。还有一点,河南的上亿人口,是郑州发展的坚强后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