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近30天,最盼望的不是孩子開學,而是復工後寶爸第一時間上班

疫情原因,這個假期一次又一次延長,開始一家人還勉強能維持其樂融融,但慢慢的家裡畫風就開始有點不一樣了。

大概很多家庭都像某位寶爸在網上吐槽的一樣,從早到晚就是被寶媽罵,猛一看寶爸好委屈,而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寶媽們則憤憤然:被罵,活該!

宅家近30天,最盼望的不是孩子開學,而是復工後寶爸第一時間上班

比如我家是這樣的:

我:大寶小寶,電視一集看完了,該去看書了。

寶爸:再看一集,放假就是放鬆的,不要總讓孩子學習……

我:大寶小寶,不要把飯往客廳端,在餐桌上吃。

寶爸:吃完飯又沒事,邊看電視邊慢慢吃……

我:大寶小寶,該睡覺了,洗澡睡覺上床讓爸爸給你們讀書。

寶爸:我們再玩一會兒,反正又不用早起,睡那麼早幹嘛……

分分鐘吐血的節奏,天天在家睡覺刷手機你就安心刷吧,偏偏還要讓孩子陪著一起玩,玩就玩吧,卻又總是對教育孩子指手畫腳,彷彿我就是敵人一樣,真是夠了,為啥靠譜的都是別人家爸爸呢!

宅家近30天,最盼望的不是孩子開學,而是復工後寶爸第一時間上班

通過這次的長假我算是想明白了,跟寶爸經過艱難溝通後約定:以後帶不帶娃全憑他自覺,只求在我教育孩子時不拖後腿,與我保持一致。

家庭成員教育觀不一致,對孩子危害大

我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如果父母以及家庭成員之間在教育孩子時不能保持一致性,無論是對家庭還是對孩子都會產生極大的危害:

宅家近30天,最盼望的不是孩子開學,而是復工後寶爸第一時間上班


1、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和爭執

比如媽媽不讓孩子多吃糖爸爸卻總是給孩子買巧克力,媽媽讓孩子自己吃飯奶奶總忍不住要喂,媽媽讓孩子看書爸爸卻拉著孩子鍛鍊……這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常見,很多夫妻之間或者婆媳之間大半的矛盾都是由於孩子的教育引起的。

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為孩子好,但因不同的育兒觀念、教育態度以及管教孩子的方式沒有達成一致,經常會發生矛盾爭執,結果不但不能教育好孩子還傷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

2、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

對於孩子來說,大人的話就是正確的,他們總是傾向於聽從在自己眼中有威信人的話。而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經常爭吵,會讓孩子不知道聽誰的,或者孩子只聽自己認為有威信的一方而不尊重另一方。

比如很多家庭都有一個“吼叫媽媽”和一個“甩手”爸爸,而一般來說孩子更願意聽媽媽的話而對“甩手”爸爸不很尊重。


宅家近30天,最盼望的不是孩子開學,而是復工後寶爸第一時間上班


3、影響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

面對父母的對自己的雙重標準甚至是爭吵時,孩子一開始很可能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時間久了可能是在誰面前聽誰的,再甚至就是誰對自己有利聽誰的,孩子在自己心裡對很多事情容易形成錯誤的認知,進而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4、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父母之間產生爭執,即便是避免孩子看到,但家庭的不和諧氛圍孩子卻是感覺的到。甚至為了避免爭吵,孩子會刻意雙方討好,或者乾脆不視而不見,長此以往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保持家庭教育一致性,是有效家庭教育的前提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想法不同很正常,但從本質上來講都是為孩子好 ,所以家庭成員之間既要尊重彼此的想法,但卻又必須保持教育一致性,具體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做:

宅家近30天,最盼望的不是孩子開學,而是復工後寶爸第一時間上班


1、確定家庭教育的主導者,也就是主要由誰是教育孩子

家庭中不管是老人帶孩子還是父母自己帶孩子,可以確定的是,家庭教育主導方應該是孩子爸爸或者媽媽,而具體選爸爸還是媽媽可以具體商定。

一般來說父母之間誰帶孩子多就以誰為主導,但如果爸爸媽媽其中一方教育理念特別適合孩子,那也不妨讓其主導孩子教育,而一旦確定家庭教育的主導者,其它家庭成員要全力配合支持。

2、有分歧私下溝通,一方教育孩子時另一方不隨意干涉

在一方教育孩子特別是主導方教育孩子時,其他家庭成員不要隨意干涉,或者直接質疑甚至爭執,即便當時覺得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妥當,也應當找機會私下溝通。

教育孩子沒有絕對的正確或者錯誤之說,父母之間包括家庭成員之間可以多溝通交流,提出對孩子更為有益的教育方式,比如媽媽更多關注孩子的學習而爸爸更多關注孩子鍛鍊,雙方可以私下探討如何平衡,而不能說爸爸要帶孩子戶外活動而媽媽卻堅持讓孩子在家寫作業。

宅家近30天,最盼望的不是孩子開學,而是復工後寶爸第一時間上班

3、父母相互尊重,維護彼此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

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不管是平時帶孩子多還是少,雙方要相互尊重而不能相互指責甚至貶低,一定要注意不在孩子面前說對方不好。

比如媽媽說:你爸爸總是忙,總也不帶你,根本不是合格的爸爸;而爸爸說:你媽媽這麼兇,不是吼你就是吼我,太討厭了。父母可能認為這只是句玩笑或者是牢騷,但聽在孩子耳朵裡卻認為爸爸、媽媽就是如此,進而形成錯誤認知,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父母管教孩子是孩子更為不聽。

4、家人間相互學習,不斷提升

家人間的教育理念不同,但並不代表對方一定是錯誤的,彼此間可以多溝通,吸取有益的教育方法,相對學習,不斷提升。

並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可以讓孩子更多的參與進來,在父母達不成一致時不妨問問孩子的意見,畢竟對孩子來說,自己認可的方式才更有利於孩子去遵守實施。

家庭教育一致性原則是每個家庭都應該堅持的原則,沒有完全一致的父母,也沒有完全一致的教育理念,只有多交流溝通多反思學習,才能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