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菩薩蠻》背後的文人故事

每當讀起《菩薩蠻》,總會聯想起《西遊記》裡面的觀音菩薩,但它真的只是是一首詞牌名。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載:

“大中初,女蠻國貢雙龍犀,明霞錦。其國人危髻金冠,瓔珞被體,故謂之菩薩蠻隊。當時倡優遂歌《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效其詞。”因為進貢來的美女裝扮像女菩薩,《菩薩蠻》名稱由此而來,慢慢演變為詞牌名。

詞牌《菩薩蠻》背後的文人故事

詞牌規定了詞的格式和字數,一個詞牌就是一首固定的曲子,詞人負責在固定的曲子裡填詞。比如劉歡給《甄嬛傳》電視劇歌曲《菩薩蠻》譜曲,在古代這首《菩薩蠻》就成了曲調,文人在原有的格式上填詞就可以了。

《菩薩蠻》在晚唐五代時期最受歡迎,兩宋一直到現代依然得到很多詩人的青睞。它見證了歷代文人志士的悲歡情愁和愛國情懷。

溫庭筠:小山重疊金明滅

晚唐五代時期留下了大量《菩薩蠻》作品,代表人物是“花間派”詞人溫庭筠和韋莊。當然這也和統治者極力推崇有很大的聯繫,唐宣宗非常喜歡聽《菩薩蠻》的曲調,經常命令宰相令狐綯尋找詩人填詞。溫庭筠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令狐綯常常拿著溫庭筠的代筆稱自己所作,進獻皇帝以博得寵愛。

詞牌《菩薩蠻》背後的文人故事

最熟知的就是這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這是一首閨怨詩,描寫了一位閨中女子早晨起床後的一系列動作,語言細膩,構思巧妙,實寫閨怨卻不落一怨字。堪稱《菩薩蠻》中的絕唱,以致於後人從“小山重疊金明滅”取出“重疊金”作為《菩薩蠻》的別名。溫庭筠留存十四首《菩薩蠻》,大多以女性角度抒發閨怨離愁、相思悲情。

韋莊:人人盡說江南好

另一位“花間派”詞人韋莊有五首《菩薩蠻》,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這首《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上片描繪了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色,人人都說江南的春色是美好的,可是詩人離家避難,寓居江南,怎麼不生髮思鄉之感?想起自己的家鄉卻又無法回去,這肝腸寸斷的情感無人訴說。

詞牌《菩薩蠻》背後的文人故事

韋莊是韋應物的四世孫,59歲中進士,72歲幫助王建創建西蜀。生活在晚唐五代混亂的年代,一生仕途坎坷,漂泊無依,顛沛流離。

他筆下的《菩薩蠻》充滿了思鄉之愁和飄零之苦。

辛棄疾:鬱孤臺下清江水

說完了《菩薩蠻》的婉約柔情,來說說《菩薩蠻》的壯志豪情。不得不提的就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他被稱為“詞中之龍”,一生力主抗金,渴望恢復中原,報效國家。但是命途多舛、倍受排擠、懷才不遇,這些依舊阻擋不了他的愛國熱情。他的《菩薩蠻》將個人身世和國家命運息息相連,感情真摯,熱血澎湃。

詞牌《菩薩蠻》背後的文人故事

最具有代表性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這是辛棄疾擔任江西提點刑獄,來到造口鬱孤臺(今賀蘭山),俯瞰滔滔江水,追憶往昔,痛惜國恥,抒發對朝廷苟且偷安的憤懣和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凝聚著辛棄疾的愛國熱情和報國壯志。

納蘭性德:晶簾一片傷心白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這是對納蘭性德最好的詮釋吧!他出身富貴,卻溫潤如玉;他才華橫溢,卻情深意重;他純粹灑脫,卻英年早逝。

他筆下的《菩薩蠻》大多是抒發對愛妻盧氏的懷念,自成婚以來,夫妻舉案齊眉,琴瑟相合。盧氏知書達理,溫良賢德,知他懂他。可惜紅顏薄命,婚後兩年因為難產離開人世。盧氏死後,納蘭性德常常夜不能寐,鬱鬱寡歡,寫下了很多悼念亡妻的詩篇。

詞牌《菩薩蠻》背後的文人故事

“晶簾一片傷心白,雲鬟香霧成遙隔。無語問添衣,桐陰月已西。西風鳴絡緯,不許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這首《菩薩蠻》是盧氏離世不久納蘭性德寫下的,倆人陰陽相隔終成遙遠,獨自一人入睡終不成眠,任淚水橫流,任相思成愁,無時無刻不在回憶倆人曾經點滴的美好。

毛主席:把酒酹滔滔

時間回到現代,不禁想起毛主席的偉大詩篇《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詞牌《菩薩蠻》背後的文人故事

這首《菩薩蠻》創作於1927年,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毛主席來到武漢黃鶴樓,俯瞰遠方,一片祖國壯麗河山。胸中感慨油然而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酒祭奠江水,激動的內心恰似翻湧的海浪,表現了毛主席對革命必勝的樂觀和自信。寫完這首《菩薩蠻》不久,毛主席成功領導了秋收起義,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小結

《菩薩蠻》記錄了溫庭筠的婉約相思,綿延柔情;記錄了韋莊的理想抱負,絲絲鄉愁;記錄了辛棄疾的豪情萬丈,矢志報國;記錄了納蘭性德的款款深情,深切懷念;記錄了毛主席的運籌帷幄,樂觀堅定。《菩薩蠻》這首曲調,傳唱了中華民族千年的詩詞文化,也唱響了中國民族的愛國之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