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舉例闡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什麼?

Maffer


王陽明,一代宗師,一個聖人,群山之巔,我13君,班門弄斧啊!侃大山,講幾點

1知行合一的目的,儒家的最高目標,做聖人。人皆可為堯舜。內聖外王,但做聖人,比較難,中華五千年,有人說,只出了二個半聖人。做君子,切實可行,伸手可及,己之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儒家的重心了。

2知行合一,的知,什麼內容,不單是知識,而是指的儒家有智仁勇三德,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君子的標準。

3行是什麼意思,儒家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4怎麼做到知行合一了,這就是王陽明的創造性了,王陽明講了許多,我來講講皮毛,


a放下自我,慾望要少,莫道山中無供給,明月清風不要錢。

b越是艱難處,越是立身時。人須在事上磨。

c人皆有良知。致良知。

d吃飯,穿衣,工作,皆是修行。不坐金丹不參禪,飢來吃飯倦來眠。

d活在當下。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

e只問耕耘,但行好事,不問收穫,莫問前程。前面兩句是行,後面兩句是知,合起來,知行合一。

王陽明,天賦異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身,為往聖續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令人神往。我輩凡夫俗子,知行合一。好好幹吧!


無能的扎心君


對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按常規我們的理解是所學的知識面和行為融合一體。知是知道,識是見識、認識,知與識攜手為“知識”。知識是通過書本而存儲於大腦記憶的經驗,知識可以通過文字形式記載、記錄,以便借鑑和學習,也可以通過口口傳授,手把手的教學等等,那要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說白了就是要和實際的實踐相互融合,真正做到才行。



但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知道你就要做到,你不能光說知道,實際上行為卻做不到。比如說,抽菸,很多人都知道對身體有害,但卻戒不了;酗酒,很多人也知道對身體不好,但到酒桌上就什麼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還有現實生活中很多不文明的行為,隨地亂扔垃圾、隨地亂吐痰、亂插隊、霸座、破壞公共設施等等,這些三歲小孩都懂是破壞環境,不道德行為,為什麼大多數人都還要去為之?道理很簡單,因為做不到“知行合一”,所以,所做所為無法自我約束,自覺尊守道德法律法規。


當然,人非聖人,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確實很難,只能說能做到儘量去做,確實不能做到也就隨波逐流吧。


詩驀詩書畫


王陽明(1472~1529)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可以說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可謂是精彩至極。



要說他最突出的貢獻,那便是將宋朝時期的“心學”發揚至頂峰,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後世稱一下“半聖”。而“知行合一”是他所提出的著名思想理論之一。

嚴復: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經過多年的自身經歷所總結概括出的一種思想理論,於正德三(1508)在貴陽講學時正式提出。

“知行合一”中的“知”指的是“良知”,“行”指的是“實踐”,所以知行合一就是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相協調。它不是強調理論決定實踐的唯心主義,也不是強調實踐決定理論的唯物主義,而是不偏不倚,互為表裡。

除了這一更深層次的解釋之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也有另外一種比較淺顯的理解,也就是:嘴上知道的,也要身體力行的去做到,否則,他們的“知”與“行”便隔斷了。正如他所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筆者認為,這需要從我們的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

首先,我們必須嚴格律己,遵守原則,做到“良知”的不丟失,再通過這種“良知”去指導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行”,也就是以“知”促“行”。再者,就是通過生活中的每件事的行動、實踐去完善自我,在實踐中反省、總結“知”,以“行”成“知”。也就是說只有不斷的嚴格自我,勤於實踐,才能有效的做到“知行合一”。


舊時樓臺月


‘‘知行合一’’這詞,在古人來說並沒那麼難理解,但放在我們現在的語境,卻覺得好高深的樣子。

關鍵在於對‘‘知’’這個字的認識。

我們現在理解的‘‘知’’,不約而同地指向‘‘知識’’,而現代的知識浩如煙渺,要一一學會才去實踐,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所以,有人就詬病‘‘知行合一’’不可能。
但在古代,這一‘‘知’’卻是‘‘良知’’,是我們內心固有的善性,並不是知識,所以,古人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困惑。


‘‘良知’’每個人都有,要達到也容易,就像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當下,或者說任何時候,都有良知。

就如同我們看到有人摔倒,心裡第一念頭就是去扶起來,這就是良知!這時不管不顧地去扶起來,就已經是‘‘知行合一’’了。


如果想了下,擔心被訛,沒有上去扶,這就是良知泯滅了,被各種擔心遮蔽。有良知,卻沒有行動,就不能稱為‘‘知行合一’’。

如果女朋友在旁邊,為了表現自己的勇敢和善良,一把上去扶了起來,是為了某種利益去做的,有行動,沒有良知顯現,也不能算是‘‘知行合一’’。

所以,理解知行合一,重點在理解‘‘良知’’上,要善於抓住閃念即逝的良知,不帶任何功利性地去做,就能達到‘‘知行合一’’了。

心學的內涵極其豐富,這裡所說的只是‘‘取其一點,不及其餘’’,尚望各位補充!


南山劉向雄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何為“知行合一”?這個知並不是普通意義上我們理解的知道,在王陽明那裡這個“知”是“良知”的意思。那麼什麼又是“良知”呢?就是人的本心,初心,沒有被汙染或者矇蔽過的赤子之心,這種本心知善惡,明是非,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能做。

當你迴歸本心,達到良知的時候,你就應該按照這個良知去行動做事,這就叫知行合一。這樣做你就不會錯,也不會後悔,也就是王陽明說的“此心光明,夫復何求?”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1、在人的原始內心中是知道要孝敬父母的,但是有些人被外界不良的環境影響或者覺得父母給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條件等等,於是便不再孝敬父母,甚至有的毆打父母,與父母決裂的數不勝數。這個時候他的“良知”就被矇蔽了,只有靜心反思,達到“孝敬父母”的初心,這才算“知”。知道了以後,不去行動也不行,要照顧父母,多關心,噓寒問暖,知道孝敬父母加上行動上的付出才算是在“孝敬父母”這件事上的知行合一。

2、舉個反面的例子。現在騙子很多,根據人的本來良知,騙人是不對的,但是這些騙子的內心被金錢的誘惑矇蔽了。這個時候就應該先致良知,明白人要誠信善良,但是光明白道理不去行動也不行。很多人知道騙人是不對的但是還是騙人,這件是沒有行動。只有再付出實際,不去騙人,誠信對人,這樣才算完成了這件事情上的知行合一。


三爺觀影


首先,理解知行合一之前要知道心學的目的。心學的終極目的是此心光明,心與天理合一。當你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心中已無善無惡,迴歸到本體,與萬物融為一體…

其次,知行合一就是為達到我心即天理的一種修行方法。知行合一也好,致良知也好,都是一種手段都是為目的所服務。誠如先生所言,有些人生來就稟賦異常,可直達目的。而大多數人是普通人,良知就在那裡,不過被汙垢所淹沒,需要通過修行來實現。知行合一就是修行途徑。

最後,何謂知行合一?我揣摩並總結先生的話,認為知行合一當如下: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行而不知是為不行。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知道了不去踐行,那是你不是真的知道。因為一旦你知道這非行不可,你必行之,反之是為不行。如果你連做一件事的目的都搞不清楚,呆頭傻腦的照做,也猶如沒頭的蒼蠅,行還不如不行。

總之,知行合一,本是一體,凡事皆須事上磨,方能逐漸走向此心光明,中正持平,我心即天理的境界……


心學西湖學派


王陽明,這位500年前的“70後”,從年少時便立志成為聖賢,經歷了人生的坎坷和思想上的困惑後,終於悟道成功,創立了陽明心學,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知行合一”是心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陽明子前期講學的重點,一直為人們所重視,研究和實踐。

陽明的知行合一,與我們平時理解的不一樣,我們一般理解知行合一就是言行一致、先知後行。王陽明明確反對這樣把知行分做兩樣,而是強調“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一個人虐待父母,你能說他“知”孝道嗎?

陽明還強調,“一念發處便是行”,完全把意識領域的事歸入實踐領域,強調更加嚴格的思想錘鍊和修養,絕不讓錯誤思想進入“知”。我們有時候能看到一些心學信仰者每天反省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根本就沒有去做,跟“狠鬥私心一閃念”有點像。





磨史作鏡


現在社會上十分流行的一句雞湯話:“沒有做不通的事,只有想不通的人”。這是一個典型的邏輯錯誤!“想”和“做”看似是理論與實踐的兩個結合,但問題在於:“做”不等於能做成,能做好,想通了,決對不等於做通了。“費力不討好,得不償失”的現象多了。如果我們把“想”和“做”連貫起來,就可以視為“知行合一”了。


應該知道,意識是“思”,行為是“想”,“意識+行為”就是思想,就是“知行合一”,而“知行”之後還有一個“能”的問題,知道了,也行動了,但能否達到預期的結果呢?或者說,知行之後是否“能”呢?


其實,控制這個“能”的就是靈魂。所以,靈魂是高於意識的另外一個層級的控制樞紐,意識只是對物體思考後的一種反應,而靈魂則是在意識的觸動下,通過系統對整個身體所執行的綜合指令。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的“知”是“知道” ,而非“知識”;“行”是“行為”,而非“行動”。“行”的關鍵不在於“行為”,而在於“行動”,尤其是藉助科技的手段,實現超越人體本身能力的“行動”。


比如,古代人想“運籌於帷幄之中,決策於千里之外”,現在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實現。 再比如,過去人的所謂“天”並不是今天人認為的“天”!過去的“天人合一”只是“心”與“忄”之間的合一!同理,比如“氣”與“炁”也不同。


“知行合一”究竟是一個理念,還是一個行動?事實上,無論怎樣談“知行合一”,關鍵在“行”上,比如,如果馬雲不做個阿里巴巴、馬化騰不做出QQ和微信,他們再怎麼“知”又有什麼鳥用呢?


現在我們都崇尚“知行合一”,如果僅僅只是個理論性的道理,又有何用?“知行合一”本身不就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嗎?有想法再行動,通過行動再提高想法,難道這不是一個正常人的普通思維嗎?值得流芳百世嗎?(別噴,我只是無知)


所以,現在的中國人,不是知道什麼叫“知行合一”,而是怎麼樣做到“知行合一”。如果王陽明只是發現了“知行合一”,而沒有做出任何“行”的內容或者項目,“知行合一”豈不是自己也沒做到?哪又如何告知別人?


現在,我們的很多人天天沉浸在“知行合一”的道理裡,而無法用西方科學的原理和方法造出來飛機、火箭……,“知”又怎咋地?“行”又在何處呢?真的是知易行難呀!


千百年來,“知行合一”成為每一箇中國人理論的理論,哲理的哲理,人人都在崇拜並學習,但難道我們21世紀的互聯網時代的新人們就甘願跪舔在虛擬化的祖宗腳下不敢喘一口氣?


“知行合一”能幹點什麼呢?由於缺乏具體的科學手段,也只能在“知行合一”的道理上繞圈子,而沒能創造出任何的社會價值和推動社會的進步!


定慧堂


《無我心境》

不以自己為中心,拋棄自身一切虛偽虛假虛榮的空虛不實思想的不理性念頭,凡事以《行知合一》要求自己思維及行為理性理智!

拋棄不實的心態,提升思維致良知,行為致良和,就要忘我心境了。不為當下缺失而憂心,因為缺失是以經確實存在的,只有通過努力才能索求得到,不忘初心,方能幸運!

不要怕別人打擊嘲笑自己,正因為當下我們擁有的物質太少,所以我們才要持之以恆的索求我們想來的東西!不苦於當下的自己,沒條件自己要創造條件上!

在自己人生艱苦逆境中要立志,增加自己的信心,甚至不給自己留回頭路,面對著別人好冷言嘲笑,自己只有持之以恆追逐目標,不斷索求,在最後實踐成功後,所有冷言嘲笑不攻自破!

☆☆☆查看我微頭條,《派順陽明心學》,作者故鄉是《陽明之城,文化之都》,聖賢陽明先生在江西崇義縣有《朝思歸順心學指導》,指未來在和平時期,中國所有理性文化信仰要歸順於正義方,為國為民為和平出力,國家則昌盛,理智文化盛世於人間,世間所有迷信,迷失則無處可依了。

人人《知行合一》,天下太平,國運昌盛!


鳳凰閣文化


不太懂,瞎說幾句吧。王陽明的理論最著名的就是知行合一,又叫陽明心學,這是大家最多知道的。那麼心學和知行合一什麼關係呢?我們都知道佛教也是唯心主義學說,又有何不同呢?佛教的理論起源於印度,受到印度教的影響很大,簡單來說外界一切都是虛幻唯心中是真實的。而陽明的心學則是特指與朱熹格物致知的不同,陽明不格物,而是格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內心格通了懂了明瞭了,則自然頓悟,身心合一而知行合一,心之所至,身之所達,也就是心中想到的則行動必達,毫無阻礙。

這是聖人的境界,一般人心中所想與行動都是有阻隔的,大部分人是做不到,我們常說一個人意志堅強能數十年堅持一件事情,但也是靠意志堅強,而且只是一兩件事情,而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毫無滯澀的行動與信念合一,無需強迫或堅持,自然而然就做到了,很多人恐怕很難理解吧,否則也不會是聖人境界了。

不說王陽明孔子老子佛陀這些古人了,近代我覺得毛澤東就是聖人境界,不是那種愚昧迷信崇拜的意思,而是毛澤東的思想和行動就是自然合一的,他並沒有特別刻意如何,就是灑脫磊落舉重若輕揮灑自如。靠意志勤勉聰慧運氣等等只能成為強人,聖人境界不可能靠這些達到的。比如曾國藩也很了不起,但比起聖人來就太刻意太拘謹,用現代詞就是格局太小。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沒特別研究過,只是在看其他書時有些間接瞭解,正好有空就瞎聊幾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