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韓延雷


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是一件事情,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結束。我們一般人的思想當中都是先知道了,然後慢慢的去做到,這樣的話知和行就是兩件事了。而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是知和行本是一回事,中國思想自古以來注重實踐,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學習就是為了實踐。歷代賢人都注重知和行,法制和行比喻成車之兩輪了之雙翼,是非常重要的兩件事。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把知和行,說成一回事,也就是說你知道一件事,你就一定能做到,你做不到的話,就不能算作知道。王陽明自己也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那關鍵的問題來了,我們生活當中知行為什麼不能合一?有以下三種情況。

生活當中知行不能合一怎麼辦

1.並非真知,只是瞭解一點皮毛,就以為自己知道了,末有知而不行者,真知即能行。我們在學習很多理論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幻覺,對所學的事物瞭解一個大概,知道一點皮毛就以為自己知道了。就像我們學習王陽明的思想一樣,所有人基本都知道王陽明的思想,心既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但是你知道以後對你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其實你並不是真的知道,只是瞭解了一點皮毛。

方法論:當你學習一個理論,你發現你知道,但是不能做到的時候。的追問為什麼?在追問的過程當中,會不斷的出現新的問題,不斷的解決這個問題,隨著你的追問,你的思想會變得越來越深沉,你對所學的這套理論會變得越來越完善,你學習一個東西足夠深刻以後,更本不用你時刻提醒自己我要去實踐這個理論,這個理論已經融入到你的思想當中,變成了你的一種本能,直接影響你的行為,孔子其實隨心所欲而不欲拒,這是自由的最高境界,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但是也不會超出仁的範疇,孔子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把仁內化到自己的思想體系裡面。把剛開始反本能的東西,慢慢的內化成自己的本能。這個時候知行就就能合一。

2.知行不能合一的第二方面,被私慾阻斷。

今天中午吃完飯,你突然想看一下書,學習學習上,沒看兩分鐘拿出手機來開始刷抖音,刷著就停不下來了,看書這回事被忘到九霄雲外。等你刷完兩個小時的抖音又覺得有深深的愧疚感,感覺我怎麼會這麼頹廢呢?你也知道看書好看書能夠增長知識,但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就是堅持不下去,被你心中的私慾所阻斷,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天理和私慾,而且天理和私慾在你的內心當中不斷的較量打架,當天理占上方的時候,你就能秉除私慾去看書,當私慾站上方的時候,又去刷抖音去打遊戲,抓抖音打遊戲會分泌多巴胺讓你很爽。

方法論:這時候你需要格物,格除私慾,保存天理。存天理去人慾。

3.知而不行,對你影響不大

假如你和你仇人兩個人站在懸崖邊上,你心裡知道你再往前走到邊上去,你仇人一定會把你推下去,那麼試問這個時候你會往前走嗎?我想絕大部分人不會,為什麼這個時候你知道你立馬就能做到,知行能夠合一,因為這個時候知而不行,對你的影響極大,甚至會讓你沒命。

方法論:知而不能行的時候,就想一下不行的後果,以結果倒逼過程,


知行至善


知行合一,說得簡單些就是理論聯繫實踐,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在實踐中總結提升理論,二者相輔相助而合一。王陽明有句話:“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這句話意為:天下人都指責我,我還是依自己內心良知獨行。意為:以自己的良知去做事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亦稱天人合一,人須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矇蔽心靈的是“欲”。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心學最高概括“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去善去惡是格物(糾正不正確言行,使之歸於正道,)。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心學不是懸空的,只有和實踐相結合,才是最好的歸宿。“修好自己的這顆心,需高度自律,‘可以扭轉命運,可以百病不侵,‘可以減壓心靈’’’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知行合一”心學智慧,是王陽明先哲為代表的東勢方哲學思想,突出了東方哲學的特點。是陽明思想中最出彩的“體認”,西方哲學重視理性,東方哲學重視情感與培根之學。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陽明14歲,就學習弓馬之術,研《六韜》《三略》學兵法,古代立德、立功、為知行合一文武雙修之代表。


奇堯最棒


王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在貴洲龍場頓悟後,受貴洲提學使席之聘,講學於府城文明書院首次提出來的。貶謫期滿得到朝庭重用,從而走上建功立業的輝煌之途。

由此便知“知行合一”思想,伴隨他一生經歷,在千死百難到建功立業中,進一步的深化得出精華的概括和總結,史稱“天泉證道”四句教: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從這四句教中就可理解到“知行合一”的意思。這個“知”本體就是良知,但是有時也會判斷錯誤而出現有善惡不分,形成惡念。為麼什會出現惡念為惡呢?就是因為人的心外有私慾,為達到慾望而造成的。

由此可見,“知行合一”就是知善行善合為一體。同時知惡念行惡事合為一體也包括在內。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知行合一”的心學成語句,隨時隨地在每個人身上體現出來。比如:孝敬父母這個習俗為常的良知,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自然而良知的。也會樂意認真去做,臉上總是充滿笑容對父母問寒問暖。這樣父母也很高興,臉上也會露出很幸福的笑容,這就是良知良行的效果。否則,完成任務樣的形式對待。每天總是板著臉來對待父母,父母也會感到不幸福而愁眉苦臉,得不到兒女的樂意關照。長期下去就會氣餒而生病早亡。這就是惡知惡行的效果。

總之,王陽明心“知行合一”這一經典語句,就是反應每個人的主觀意知,真知即以為行,不行不足以為知。針對當時社會上言行不一的現實以及朱子知先行後的弊端,王陽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說:

有知方有行,有行便有知,而知行的本體只有一個,那便是良知良能,而知行的功夫也只有一個,那便是致良知。

上以就是理解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內在境界。


劉夢輝1445414400581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同於朱熹,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知行合一是實踐和理論的並列統一”。

最近也在學習王陽明,就一起交流探討下。

知行合一的理論基礎

每一個思想都有它誕生的客觀歷史環境,“知行合一”也是這樣。關於知和行問題一直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點問題,早在《尚書·說命》篇就提出“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到孔子提出的“吾欲託之空言也,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再到朱熹提出“格物致知”。

這一系列的答案都在提示著我們知和行的重要性,也告訴我們

知和行是相互促進,相互聯繫的,不是毫無關係的。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點最終形成於“龍場悟道”。

他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但是我們為什麼沒有成為聖人?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做到“窮盡天下事物之理”,所以當我們要做事情時,可以由此作為藉口:“我不知道如何做,所以先不做”,但是殊不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所以為了糾正大家的這種思想,他提出“知行合一”,認為“真知必能行”,知和行是同一過程的兩個層面,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識的最後形態是生活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王陽明將這個“行”不僅僅停留在我們的行為動作,而是認為“一念動了即是行”,我們思想意識的流動同樣是行。知和行本就是這樣一體的。

要說這知和行“開始和結束”的劃分,得記住這句話: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一點奇思


《知行合一》這個理念是王陽明在龍場悟出來的。 我們先從王陽明年少時說起:


王陽明從小就想做一個聖人,而當心時在大家心目中的聖人是孔子。孔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因為孔子的影響太大,王陽明沒有機會去創作自己的思想,他另闢捷徑創作心學,但是……陸九淵又走在了他的前面。他學習過朱熹的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王陽明非常不贊同格物致知這個說法,他幹了一件事!格竹子從而獲得竹子的知識,他盯了幾天,沒有發現竹子的知識,反而格的自己頭痛。

王陽明一心想成為聖人,但是他沒有辦法成為聖人,他沒有幹過聖人乾的事,所以只能考取功名,(王陽明這麼聰明,肯定考上了)所以就做官了,不用想也知道這種人肯定不適合當時的官場,具體的內容推薦你們自己讀一下。官場肯定有拉幫結派的啊!當時官場裡的思想都是以朱熹為主,還有陸九淵,所以王陽明就有了新的朋友和新的敵人,大家有沒有發現但是有點名氣的人,比如說李白,杜甫,以及各種你聽過的人名,都被貶過,所以王陽明也被貶了。


在被貶到龍場的時候悟出了“吾性(心)自足,何須外求”(龍場這個地方特別的危險,環境特別的惡劣。所以讓悟道發揮實際意義的是“知行合一)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境界。

而且當王陽明的心學出世後,他四處傳播自己的理念,然後憑藉自己的知行合一,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35天平定了寧王之亂。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 這本書通過講述王陽明的輝煌傳奇,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



小朋有話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簡單來說,知就是良知,道德覺悟;行就是實踐。“知”和“行”不能分離,要把道德落實在行動上,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實質上就是要求人們言行一致。瞭解了“知行合一”的含義,要想運用到生活中就比較容易。


比如,孝心+孝行=知行合一

面對日漸老去的父母,你只有孝心是不夠的,還要付諸行動。工作之餘多回家看看父母,多陪父母聊聊天,幫他們做做家務。父母生病了要好好照顧,端水遞藥。父母生日或重大節日給父母送上一份禮物,讓父母感覺到你時時刻刻都在牽掛著他。孝敬父母的過程中,能讓你更深刻地理解孝心孝道的含義;同時孝心孝道在你的心中發酵,又會促使你去更好地孝敬父母。

再比如,善心+善行=知行合一

面對災區或貧困地區的生活窘況,你不能空有善心善念,只給予口頭上的同情,你有必要做出實際行動,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或捐錢捐物,或支助貧困生,貧困戶。行動和思想相輔相成,行動能使你的思想更加深刻,思想反過來又能更好地指導你的行動。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只注重了道德層面的思想和實踐相結合,而沒有重視到知識層面的問題。這是時代和個人思想的侷限性。當今社會要順應時代的要求,道德和知識並重,我們不僅僅要把道德覺悟付諸行動,也要積極把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知”可以理解為道德覺悟和豐富的文化知識,“行”可以理解為,在生活中我們要以高尚的道德標準指導我們的行動,在工作中要充分運用我們所學到知識做好本職工作,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這才是對我們祖先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最好的詮釋。


夢迴江南star


“知行合一”,我的理解就是:理論聯繫實際。也許我對王陽明“心學”所知膚淺,也許王陽明還沒有那麼多高深,但天下真理以實踐、唯物為最永恆而普及。從上古農耕到今日科學技術,人們無時不刻都在反覆重複一件事: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從歷史唯物史觀看社會發展規律,人們對世界萬事萬物的認識應該是先行而後知後覺的,“合一”最開始也是順應天時地利,對天地是敬畏、崇拜…,因此也就有了農耕民族“神”文化、“龍”文化…。

歷史進步到王陽明這個時期,懂得了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並強調“理論聯繫實際”,這是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作為理論研究的重要貢獻。因此,今天看王陽明、學“知行合一”仍然具有現實的意義。

好可惜,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孔子、孟子、王陽明這樣的理論大家“思想聖人”,他們描繪了、奉獻給了我們後人社會、思想、理論美好藍圖和啟迪…,但是千百年來我們這些後人只知道死記硬背古人的章句,卻並不懂得內涵與精髓…!沒有象西方哲學家們那樣一代一代去發揚、發展、完善、提高,沒有將“藍圖”進步到“結構圖”再細化到“施工圖”,形成華廈哲理完整體系!拜什麼“聖”?尊什麼“古”?不要頌揚爹孃好,爹孃向你要子嗣!玩古弄今,不去發展、提高是對先古最大不敬!

馬克思列寧主義,唯物辯證法、唯物史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才是普遍真理。


重點241


現代 人理解說你“知”了,就要去“行”,這叫“知行合一”,而王陽明卻是說你有“良知”、就可以與“行”合為一體。現代理解的知行合一,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有區別的。

要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首先要理解背景。

王陽明出現時,理學是主流,繼承理學的朱熹在當時是一輪明月,而王陽明只是一個新秀而已,並且不在一個時期。在“知”“行”關係上,程朱理學主張“知先行後”。應該把封建道德和義理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了知,行是自然而然的。譬如有人要去京城,必須知道要出什麼門,走什麼路,否則便去不了。朱熹認為學問不外乎致知、力行兩件事,他雖然也強調兩者不可偏廢。但要究問知行的先後,他則說“當以致知為先”。

知行合一並不是王陽明的最終觀點,而是過程。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最重要的觀點之一,歷史上很多人把它作為陽明心學的思想代表。知行合一的觀點,早在龍場悟道後的第二年就已經提出,是有其特殊的思想背景。

陽明提出心即理後,並沒有佔據當時主流思想,主流思想還是程朱理學的“知先行後”觀點,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張,更多地考慮是反駁朱熹的“知先行後”。   從社會化的思想來說,朱熹說的“知先行後”可能更符合大眾的認同,特別是用我們當今的主流思想去評價,符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認知觀,更有幾分唯物主義思想。

然而,陽明用“知行合一”來否定朱熹的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哲學辯證,而不是一種認知過程。

陽明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意識活動是整個知行過程的開始,意之動後,“善念惡念”呈現同時,“存善去惡”的工夫也隨之而來,也就是說,在一念發動之際,良知也同時啟動,開始發揮重要的影響作用,這也是“知行合一”的一個重要根據。 陽明先生經常以《大學》舉例子,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現代人讀起來非常繞口)。意思是說,見到好的顏色屬知,喜歡好的顏色屬行。見到那好的色自然就喜歡了,不是見了後再生一個心來喜歡。聞到惡臭屬知,討厭惡的氣體屬行。聞到惡臭時就已經厭惡了,不是聞了後更再生個心去厭惡。通俗的說,就像鼻子塞了聞不到臭味,就不會噁心,那也就是還不知道臭味。

王陽明認為,知行是同一件事。

陽明先生認為,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盲行。

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道的理一定要與現實發生聯繫才有意義。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動,其實還是不知道。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先知,然後能行,我且去講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於是終身不行,也就是終身不知。

生活工作中,定下目標,做好計劃,卻不去執行,那就是無知,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計劃是否有效,結果會怎樣。人生有太多的晚上千條路,早上走老路。都是知行合一的嚴重背離。

知行合一說說容易,能夠做到的確實很難,為了防止他的太多弟子知行不合一,陽明先生不得已,專門為弟子立下了四規,那就是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咕咚學堂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很多人自然以為就是要「言行一致」的意思,以及「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之類的。這實在是望文生義,還生錯了。前輩們把這種解釋前人觀點的方式叫做:「用常識、流行、粗陋的觀點來解釋前人思想」。

「知行合一」望文生義,意思也應該是:知和行是「合一」的。知和行是一個東西,而不是知是一個東西,行是一個東西。知行就是一個,不是兩個,知就是行,行就是知,這就是「知行合一」。

一、知行合一

王陽明所謂的「知行合一」,是就根源處講,而不是就效驗處講。是「你本來就是知行合一」,而不是「你應該知行合一」。

以往的知行觀,都把知和行分為兩物,然後就知行先後次序,輕重等問題加以討論。王陽明認為這是不對的。知行就是一物:

「知是行知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傳習錄》)

王陽明舉了一個很好懂得例子來說明: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

喜歡「好色」,厭惡「惡臭」。聞到惡臭,是知。厭惡惡臭,是行。在聞到惡臭時自然產生厭惡的意念,「聞惡臭」和「惡惡臭」是同時發生的。這就是「知行合一」。所以「知」是一種價值判斷,「行」是一種意志取向。它們是同時發生,同時完成的。在你作「好色」與「壞色」之別時,判斷的完成,意志取向同時也就發生了。所以王陽明說:「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

這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念之間,就有知行,「一念發動處,就是行了」。

為何主張知行合一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是對朱熹知行觀的批評。之所以要對朱熹知行觀批評,是因為當時社會動亂,道德淪喪,王陽明試圖救治天下之病。救治天下之病的方法,就是要從根源上去除人們違背倫理綱常的意識,這個切入點就是知行觀。

朱熹把知行分為二物,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呢?王陽明說: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傳習錄》)

所以王陽明說朱熹那種知行為二的觀點是不妥的,實際上是「知行合一」。一念發動處就是行,壞念頭想一想就是行了。所以壞念頭出現就得剋制。

「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剋制了……不要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傳習錄》)

朱熹知行為二的觀點,會給惡念以庇護和滋生的地盤。想一想,又沒做,就沒關係。王陽明於是拈出「知行合一」之論,知行是一個東西,想都不能想,一想就是行了。

「要曉得一念動處便是知,亦便是行。如人在床上思量去偷人東西,此念動了,便是做賊。」(《陽明先生遺言錄》)

另一方面,朱熹的「知先行後」之說,強調對道德原則的瞭解是倫理實踐的前提。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知而不行,所有人都說仁義道德,沒人去做到。人們甚至會說:我對仁義道德知的還不夠,還不能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基礎是「心即理」,是「求理於吾心」,而不是在心外求理,所以知行的本體就是這個「心」。由於「心即理」,所以知是本有的,不用外求的。「知」已經有了,這種情況下的「知行合一」,就在於情調依照的「良知」而「行」的應然性。知和行是一個東西,有知就是有行。

至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如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狠鬥私字一閃念」便是從此而來。


孫虛白


需要注意的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和通常意義上我們說的知行合一是有差別的。王陽明心學裡的知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科學知識,而更多的是指倫理綱常,行也不是指的具體實踐,而是和 知 不可分割的一個概念。王陽明說“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他拿學孝來做比喻,“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然後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也就是說,嘴上說知道什麼是孝並不算是知,只有躬身去行孝了才算知道什麼是孝。知和行是不可相離的,因為知和行本質上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離開了其中任意一方另一方的存在都不構成意義。乃至於說,根本不應該有知和行兩個概念,而應該用一個新的概念來代替,把知行拆開來說是不對的。王陽明還提到“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有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也就是說,知和行根本就是不可分割的。當心中有某種念想的時候,其實就是行。因此,王陽明對當時普遍同意的“知先行後論”做出了尖銳的批判。“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卻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他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是希望達到在心中就去除一切不善的念頭的地步。這和他“心即理”的說法是互相聯繫的。因此,王陽明知行合一不是今天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學習知識指導實踐,讓實踐和知識同一,或者說是什麼說到做到。而是告訴我們,知就是行,兩者不可分開看待,要求我們從根源上去除不善的念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