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當前種植戶“豐產不豐收”的問題怎麼看?

十一東北大米


增產不增收,甚至越增長越賠錢多,是農業的一個通病。

那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旦產能過剩,也就是價格大跌的時候。物賤傷農,暫時還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是全國各地的農業分工分配和種植數據,沒有很好的整合,也沒有一個大數據去支撐。只要一種農作物賺錢了,都會蜂擁而上,甚至不做農業的資本,也發大量資金投入這個行業,最後導致市場混亂。





老范家信陽毛尖種植戶


物以稀為貴,供不應求才有前景,如果供過於求就會造成滯銷。果農最怕就是遇到這種豐產不豐收的現象,最近這幾年我在農村看到的有幾種農產品,就是造成這種現象,比如荔枝,如果過於豐產價錢就會低,甚至賣不出去,辛辛苦苦忙了半年基本工資都得不到,甚至還要倒貼人工肥料農藥等等。還有就是聖女果,這幾年很多投資商到鄉下租地大力種聖女果,這種果相當的豐收,每一顆果苗都掛到滿滿的,不斷的開花結果,每隔一兩天就可成熟了,之前聽說有很多都賣不出去,丟的到處都是,基本上沒人要。


農村草帽大叔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魯西印象,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在全國很多地區,無論是種植戶還是養殖戶,都很難逃出“豐產不豐收”的怪圈,看著滿塘的魚蝦、滿樹的果實誰不高興呢?但隨之而來的往往是“賣難”和“賤賣”的苦惱。

毫無疑問,豐產是豐收的前提,推廣種植技術,防治病蟲害就是為了實現豐產,但是任何農產品的價格都受市場供求規律的影響,供小於求時價格上揚,供大於求時價格下降,“物以稀為貴”就是以既定的市場規律而言的。

夏季正是瓜果蔬菜上市旺季,然而很多種植戶卻為銷路犯了難,這些農產品滯留地頭無人問津,但是在城裡的超市和菜市場,同類產品卻價格不菲、供不應求,如何在供求關係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打開更廣的銷路,找到更多的銷售渠道,才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

擁抱“新零售時代”,通過電商平臺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新媒體的傳播效率更高,傳播人數更廣,比自己去市場上吆喝強多了,建立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又或者通過抖音、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平臺直播賣貨,打造農產品電商品牌,能夠起到實現快速銷售、豐產又豐收的目的。

其次,通過冷酷儲存不僅可以適當調整市場上農產品的投入量,也可以增加農副產品的存放時間,給農民的收入再加上一道保險。目前也有很多種植戶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增加冷藏設備投入,實現在“錯時銷售”策略上取勝。

對於廣大農戶來說,應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種植品種,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再有就是跟上當今社會發展趨勢,及時跟進互聯網電商行業,才能做到“豐產又豐收”。


魯西印象


你對當前種植戶“豐產不豐收”的問題怎麼看?

種植戶的豐產不豐收,如種糧的種植戶,他受糧價的制約,政府出臺的種糧䃼貼,仍然難以維繫工價與其他化肥農藥提價帶來高成本,豐產不豐收。這裡麵包含著種植戶的承包種植面積過小,產生的利潤不多。土地承包費過髙和科學種田應用效率低,都是種糧種植戶的"豐產不豐收"的主要原因。

一些瓜果種植戶,致富發家的大有人在,但豐產不豐收的也不乏其人,他們大多都會是缺乏市場的份額,就如目前我地吃香的獼猴挑,葡萄來說吧,銷路好,搶佔市場的,5~6元一顆,無銷路,伩息遲的僅3~4元一斤,你看看相差了多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會種還不如會賣。所以當地政府針對種植戶的豐產不豐收問題擺上議事日程,由政府搭臺,開拓專業市場,通過互聯網絡把本地的瓜果推出去,把販運的經濟人吸引過來,使種植戶豐產又豐收。

說一千,道一萬,種植戶的“豐產不豐收”吃虧的農民,責任在領導,能帶領群眾組織專業合作社,把豐產的栽培技術分享給大家,把豐收的果實銷向各地,形成產銷對接來切實解決種植戶的"豐產不豐收"問題。



天天行3


我們農民種田豐產不豐收,效益不好,主要是農產品行情低,土地租金高,農資產品價格高,人工成本高等造成的。

再一個就是市場行情無法掌握,導致生產過剩,也大大降低了收益。

我認為,國家應當利用大數據,提前給農民提供生產方向,避免農民朋友盲目生產,人為的造成生產過剩,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農民朋友每天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對市場行情很難掌握,根本無法判斷市場行情,所以,撞牆就是必然的。

農民管理土地,精細生產,是一把好手,但對市場行情就是井底之蛙了。怎麼可能看準行情呢?農民只會跟風種植,看什麼賺錢,就一窩蜂到去幹,直到頭破血流,傷痕累累才罷休。

這是農民的通病,無法改變!所以,國家應該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科學的指導農民生產,才能更好的達到平衡生產的局面,農民損失少,國家也不用發放那麼多的補貼,再加上宏觀調控,農業生產的局面才能改觀。

單靠補貼,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跟風種植問題,不然,國家在哪方面補貼,農民就撲向那裡,結果是兩敗俱傷,精疲力盡。國家錢沒少投,農民得到的是杯水車薪,還有怨言。





龍兵過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小柯基班長plus,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每到收穫季節,各地農產品賣難的現象時有發生,豐產不豐收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嚴重的打擊農民的積極性。要解決這個問題,生產經營者需要從產前規劃佈局、產中質量把關、產後市場營銷全產業出發。

產前,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做好產業佈局。

產中,嚴把質量關,提高產品質量。產品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產品銷路。生產者一定要按照農業標準生產技術規範,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農業產品,打造優勢農產品。

產後,加強加工轉化,拓展銷售渠道,建設冷庫儲藏設施和農產品加工產線,建立銷售渠道,做好市場超市的批發零售等。

通過一系列措施有效解決農民豐產不豐收的問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爭取農業發展再上一個臺階。




小柯基班長


作為一位地道的農村人,說說自己的看法。

1、市場難把握。廣大農民對市場行情不瞭解,種多種少心中無數,往往盲目跟著市場跑。加上近年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絕大多數農民對有關政策瞭解少,受進口農產品衝擊較大。市場難把握。2、行政干預多。有的地方片面追求政績,發展專業村、專業鄉鎮,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下指令、定計劃,搞"特色"農業,使農戶沒有跟市場連起來,造成與市場脫節。3、基層領導幹部為了政績和一己之私,盲目種植,導致農產品豐收滯銷,我知道的,我們這裡就種過韭菜和辣椒,最後田間地頭到處傾倒無人收購。4農產品入市流通環節多,因運輸、銷售等方面的困難,一家一戶的農民到市場銷售的極少,絕大多數都是通過中間商倒賣入市。入市環節多,層層壓價、剝利,導致種的賣的不掙錢,批發商賺錢,前幾年,“蒜你狠”“姜你軍”就是這種情況突出表現。

5結構不合理,盲目跟風,信息滯後當,使農產品品種雷同,供大於求,注重產品更新換代,造成農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其實市場上新奇的有機個性化的高端農產品還是有前景的,這就需要農業經營者要緊跟市場變化,把握市場趨勢,做有經濟頭腦的新新農民。






饅頭的秘密


造成農民“豐產不豐收”主要原因就是:實物生產量大於社會需求量。

“豐產不豐收”的其他原因:

1、市場難把握。廣大農民對市場行情不瞭解,種多種少心中無數,往往盲目跟著市場跑。加上近年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絕大多數農民對有關政策瞭解少,市場難把握,特別是涉及出口貿易的農產品,受國際市場和經濟形勢影響更大,價格起伏不定。

2、行政干預多。有的地方片面追求政績,發展專業村、專業鄉鎮,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下指令、定計劃,搞"特色"農業,使農戶沒有跟市場連起來,造成與市場脫節。

3、經紀不規範。農村經紀機構法制觀念和信譽意識差,與農民簽訂的購銷合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也有的雖然履行,但標的表述不清,利用農民合同知識少,法律意識淡薄的弱點,在收購時壓級壓價。

4、假貨難提防。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假農膜、假柴油機、假農機、假信息在一些地方充斥市場,農民高價買進,卻身受其害,由此造成的絕產、減產現象時有發生。

5、入市環節多。因運輸、銷售等方面的困難,一家一戶的農民到市場銷售的極少,絕大多數都是通過中介人倒賣入市。入市環節多,層層壓價、剝利,出現了倒(跑運輸、搞販運)的比種的賺錢多的 "倒掛"現象。

6、結構不合理。城鄉居民生活和出口貿易對農產品的消費提出了多樣化和優質化的需求,而當前種植業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使農產品品種雷同,供大於求,又不注重產品更新換代,濫用催熟劑和禁用農藥的現象也大量存在,造成農產品質量不高,數量結構不優,市場競爭力不強


轉棍哥安華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去看:

首先,一方面當在供大於求的時候“豐產不豐收”是正常、合理的。畢竟“物以稀為貴”。不管農民種什麼,只要是大豐,價格肯定就上不去,農民自然掙不上錢。也就出現了“豐產不豐收”的問題。這種情況是符合經濟規律,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其次,另一方面當出現農民“豐產不豐收”,其他人又吃不起的時候,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而我們所說的農民“豐產不豐收”,往往也是針對這種現象。那麼問題出在哪兒了?怎麼樣應對呢?

“豐產不豐收”原因一:第一農民從種植到銷售的各種成本太高,導致利潤太小,要提升利潤那麼只能退稿市場終端售價。老百姓吃不起,需求少了,就很容易出現農產品滯銷。

“豐產不豐收”原因二:農民也就是種植戶在銷售鏈上往往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遇到為牟取暴利強行壓價中間商,農產品自然就賣不上價錢。

解決方法一:改變農村原始的生產方式,逐步的往規模化生產上靠,首先做到降低成本。

解決方法二:減少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拋棄傳統的中間商。電商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農夫王二


當前農民糧食等農產品的收入,除了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外,還受到外界市場的影響,有時候農民盲目跟風種植,沒有看到或考慮市場供求因素,種植風險大,價格波動大,造成豐產不豐收。

建立新型農業生產規模,就是用市場化的手段,在自願的基礎上,建立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合作組織,使農業生產走上類工業化,科技化的道路。

集約化可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規模經營。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科學進步,優化生產力要素組合,提高抗市場風險。通過互聯網市場信息收集反饋,引進利用先進技術建設農村現代化流通體系,提高農民收入,增強農民的積極性。

供給側改革已發力。

每年收穫的季節,"豐產不豐收",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廣大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造成了嚴重打擊。

農產品難賣,根本原因在於供需雙方信息的不對稱。一些農戶習慣於單打獨鬥,對市場行情無法做出準確判斷。當一種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時,這些小而散的農戶會跟風擴大種植規模,這就給來年農產品滯銷和價格下跌埋下了隱患。

因此,有關部門應大力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發展。讓過於分散的農戶抱團闖市場,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應對市場風險的能的能力。應根據市場供需變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這也正是供給側改革的題中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