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心安即是归处


《孤独六讲》:心安即是归处

柏拉图两千年前写下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有时候你以为永远找不到。这大概是情欲孤独最好的解释;思想的外在以语言表述出来,当语言流利到忘记思想,当思想需要隐藏,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苦修面壁的沉默,是语言的孤独感;霸王别姬,挥刀自刎乌江畔,被发行吟泽畔,投汨罗江自尽的屈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是梦想覆灭的革命孤独感;人性本恶,人性本善的难以分辨,人类内在的黑暗是人性中暴力孤独的隐现;不可思,不可议。正反的辩证,从逻辑思维中演化训练,特立独行于大众,不一样的思辨声音,是思维孤独的起点;道德与法律的设限给出定位的群体,类别和规范,形成习惯,与自由的内心与渴望形成反差是伦理的孤独感。蒋勋先生孤独六讲,但是孤独又岂止这六个方面。我理解的孤独,核心是——与自己相处。你要足够完满,才有能力爱和承担。


《孤独六讲》:心安即是归处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到: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的一隅。像柏拉图的寓言,人生而有缺憾,世界永远是个体的身外之物,我们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如果有幸,能在茫茫人海寻得一个身体与灵魂都与自己万分契合的人,与之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爱情的联系,也就找到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联,一起承受生命中不可逃离不可消除的宿命的孤独感。可是这般的幸运艰深难得。在找寻的途中,有的人已失去了爱的能力,有的爱的深沉却得无处安放,有的人已死在这爱里,空有一具躯壳在这人世间,所以途中的孤独感有增无减。你有没有这样的瞬间,讨厌人潮拥挤却又害怕独自的孤单;赖以寄托的情感会有那么个时间失望到世界之大却无处安身;太多的倾诉与人分担又觉得藏于心底才最安全;积压到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找不到出口哽在心间...

《孤独六讲》:心安即是归处

杨绛先生在《窗帘》中说:人不怕挤,尽管摩肩接踵,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认清这种独立性,也是一种孤独感,人要学会与自己相处,让强大的那部分力量觉醒,让内心充实丰满没有弱小感,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让思维得以发展,获得饱满的愉悦感,让内心安宁,充满希望,向上乐观。

里尔克有一首诗:我们只是路过万物,像一阵风吹过。万物对我们缄默,仿佛有一种默契,也许视我们半是耻辱,半是难以言喻的希望。不管是社会还是哲学,也不管是理性还是情感,孤独是一种万物之中的自我沉淀,是与自己相处的不断充实和完满,是处理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灵魂空间。

(2018.04.10)

《孤独六讲》:心安即是归处


由孤单走向孤独,我心安处,即是归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