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銀行存款利率高還是很少人選擇,這是為什麼?

福星卡匯


說句公道話,目前很多人都對互聯網存款感興趣,比如某些銀行推出的智能存款計劃,很快就會售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目前很多人對這些互聯網存款還是很感興趣的。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目前仍然有很多人對互聯網存款有所顧慮,因此他們不敢在網上購買這些存款,至於這些人為什麼不敢購買互聯網存款,我覺得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獲取存款信息渠道有限。

目前真正開展互聯網存款的主要是一些小銀行,這些小銀行自身的技術實力不怎麼樣,所以有很多銀行都是直接跟一些實力比較雄厚的第三方機構直接合作。

這就造成了很多人即便想購買這些存款也買不到,因為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他們對互聯網並不熟悉,他們更傾向於在線下購買,但是這些開展互聯網存款的小銀行他們很多都是沒有物理網點或者是網點很少,很多人根本就接觸不到。

第二、很多人擔心網絡不安全。

跟傳統的線下存款相比,互聯網上的存款主要是通過開通電子賬戶實現存款的功能,存款基本上都只有一個電子賬戶,沒有實物的憑證,所以很多人都擔心這種存款方式不安全。畢竟在很多人看來存款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情,只有看得見的東西才是最安全的,而互聯網的存款這種看不見的東西很多人都擔心我不安全。

第三、開展互聯網存款的很多銀行品牌知名度低。

通過觀察那些開展互聯網存款業務的銀行,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銀行都是那些不怎麼知名的銀行,這裡面既有剛成立的一些民營銀行,也有一些小的地方商業銀行,對於這些銀行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心裡根本沒底,所以很多人仍然不放心。

第四、互聯網存款推出的時間比較短,缺乏時間驗證。

傳統的線下存款都是經過幾十年的驗證證明是安全的,雖然有部分銀行出現存款變保險或者理財這種現象發生,但從整體來說,現在的存款仍然是非常安全的,這種安全是通過大家長期的存款形成的一種共識。

而互聯網存款這種新型的業務是最近兩年才出現的,之前很多人都沒有接觸過,而且這些互聯網存款有些是五年期的期限,現在第1輪存款都還沒有到期,至於到期之後會發生什麼情況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很多人因為不瞭解,沒有歷史做參考,因此不敢去輕易的購買這些互聯網存款。

不過從整體來說,開展互聯網存款的這些銀行都是我國正規的銀行,第三方機構跟他們合作的時候也是經過認真嚴格的考核篩選,而且這些銀行推出的互聯網存款,無論是定期儲蓄存款還是智能存款都屬於一般存款,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50萬之內沒有風險。

雖然這些存款是通過互聯網售賣,沒有實際的存款憑證,只有一個電子賬戶,但是這個電子賬戶同樣是有法律效力的,如果存款出現了什麼意外情況,大家完全可以憑藉這個電子賬戶去找到這個銀行,或者到當地的銀監局去維權。

而且目前很多銀行推出的互聯網存款收益率都相對比較高,比如有些銀行推出的智能存款滿期利率可以達到5.88%,提前支取也可以獲得相對比較高的利息,這要比普通的存款划算很多,所以如果大家想要獲得較高的收益,這些互聯網存款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貸款教授


我覺得有兩個因素吧。

一是鮮為人知。

年初的時候,支付寶裡廊坊銀行的存款產品有活動,35天到期類似於定存,年華收益率好像是3.5%。這個其實不誘人,誘人的是,有贈送的代金券,我記得是50元的券(也有可能記錯了),加起來就非常划算了。我當時立馬就從餘額寶轉了一筆錢進去。

類似的,小銀行因為在業界的口碑不如大銀行,即便有很好的產品,也不容易被知道。廊坊銀行要不是因為有支付寶的推廣,我是絕對不會想到去買它的產品的。


二是安全性。

存款保險法退出來後,50萬以上就可能會不安全了。這多少讓有些儲戶會對小銀行持謹慎態度,不敢把錢放在小銀行。

其實中國的金融體系還是在非常嚴格的監管之下的,只要不是系統性的大風險,偶爾一個小銀行的問題,不足為慮,比如前陣子可能要出事的兩個銀行,最後都安全著落了。

小銀行的理財產品更需要注意,存款的話,其實問題不大的。

所以,如果想要有更好的收益,可以適當考慮小銀行。


康愉子


民營銀行的存款利率確實很有優勢,我配置了不少資金在民營銀行的存款,為什麼選擇的民營銀行的存款產品的人少,一方面是對民營銀行的存款安全性有顧慮,另一方面民營銀行民營物理網點,需要全線上投資,現在年輕人壓力大,花銷多,餘錢不多,有錢存的大多數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線上操作有成本,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強他們對民營銀行的存款產品的安全性更擔憂,我認為民營銀行的存款產品是安全的,而且利率也是可以秒殺同類產品的,建議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民營銀行存款是安全的

不論是何種類型的銀行存款產品,50萬以內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本息50萬以內“0”風險;考慮極端情況,銀行發生破產清算,本息超過50萬的在清算完員工工資、勞動保險費用、支付清算費用後, 剩餘的資產會優先清償儲戶存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七十一條規定如下:商業銀行被宣告破產的,由人民法院組織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等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商業銀行破產清算時,在支付清算費用、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後,應當優先支付個人儲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
  • 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高

民營銀行由於成立時間短,資產規模不大,大部分銀行的註冊資本還未完全使用完,各項風險指標比較優,尤其是資本充足率指標,以華通銀行為例,2018年華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60%,而工商銀行資本充足率才15.39%。所以不要看民營銀行規模小,但是資本充足率高,對風險的抵抗力強。

民營銀行存款利率有吸引力

綜上所述:50萬以內的可以放心存,大於50萬如果擔心有風險,可以分開存在不同的民營銀行,如活期(三湘銀行湘隨存,利率3.9%,秒殺餘額寶)、1個月(烏蘭農商銀行4.3%)、3個月(新網銀行季得利4.4%)、6個月(華通銀行福e存4.5%)、1年(振興銀行振興存4.8%)等等期限的存款產品,收益很有吸引力。


互金圈


我們所講的互聯網銀行其實就是民營銀行,這些銀行沒有線下網點,吸收民間存款主要通過互聯網模式。正因為體量小,知名度低,因此為了吸收存款不得不給出更高的利率,五年期存款年利率能達到5.50%左右。


之所以還是隻有很少人選擇民營銀行,有如下原因:


一、民營銀行只能通過手機應用辦理存款,熟悉的年輕人往往沒有存款,有存款的中老年人不會操作

90後們還年輕,熟悉網絡,精通手機操作,可惜更多的是負債而不是存款。不管是房貸車貸,還是網貸信用卡,90後與這些更近,月光族很普遍,能存下錢的反而是少數。這種情況下,即使瞭解民營銀行,也沒有多人可以拿錢去存。

至於資產更多、存款更多的中老年人,手機操作不夠熟練,對互聯網銀行了解更少,自然就只能有很少人去存了。


二、民營銀行成立時間短,知名度低,數量還少

2014年共批籌5家民營銀行的試點,分別為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浙江網商銀行與上海華瑞銀行,這5家被稱為我國第一批試點民營銀行。

從2014年到2019年,滿打滿算才不過5年的時間,時至今日僅有18家民營銀行。過短的時間,過少的數量,線下又沒有網點,知名度普遍較低,使得普通消費者很難接觸到這些銀行。

傳統銀行成立時間長,網點密佈,看得見摸得著,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到銀行諮詢並辦理業務,安全感更強,這是互聯網銀行最為欠缺的。


三、民營銀行體量小,抗風險能力差,加上傳統銀行存款丟失的新聞時有發生,居民對處於異地並只能互聯網存取款的銀行心存顧慮

民營銀行作為正規的金融機構,同樣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存款本息50萬元以內安全可靠。按說有這重保障是能夠給人信心的,但是銀行時不時發生存款丟失、銀行卡被盜刷的事件,讓很多人對存款擔心。

互聯網銀行往往在異地,距離數百上千公里,一旦出現問題,維權難度就會非常大,這是很多人擔心的地方,也是民營銀行拓展業務的難點所在。


四、過高的存款利率,意味著民營銀行資金成本更高,創新型現金管理類產品存在流動性風險

民營銀行五年期存款利率能達到5%以上,比傳統銀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還要高,而以五年期存款為基礎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年化收益率也能接近5%。高利率意味著資金使用成本高,存貸款息差空間小。以智能存款為代表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流動性好,成為民營銀行的攬儲神器,但是此類產品一旦遭遇擠兌,就容易出現流動性風險。


總而言之,作為新生事物,民營銀行創新動力更足,但是獲得廣泛認同還需要時間,也需要拿出靚麗的成績讓消費者安心放心。如能在安全層面做出更多承諾和創新,將有利於拓展存款業務,這些都需要時間。


財智成功


民營銀行由於沒有線下網點,業務經營主要依靠互聯網進行,所以被稱為互聯網銀行的代表。其存款利率確實比較高,隨存隨取型利率也是傳統活期存款利率的10倍以上,定期型最高利率接近6%,但是為什麼還是很少人選擇呢?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品牌影響不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成立時間短,目前將存款產品對接互金平臺銷售的銀行主要是民營銀行,以及少量城商行和農商行。其中民營銀行開業最早的微眾銀行也僅僅在2014年才對外營業,開業最遲的2017年才對外營業,與持續營業幾十年的國有和股份制銀行相比,顯得非常年輕;其次,資產實力相當單薄。在開業的17家民營銀行中,註冊資本最多的是微眾銀行也僅42億,據2018年報顯示,目前資產規模最大的是網商銀行,但資產僅959億,而其它中型銀行資產規模都是1000億級,大型銀行都是10000億級。因此,由於這些銀行資產實力不強,盈利能力弱,也很難得到認可,有擔心的觀望者眾多。




其次,民營銀行幾乎沒有線下網點,嚴重限制了觸達客戶。按照監管要求,民營銀行實行“一行一點”原則,即一家銀行最多允許在總行開設一家營業部,作為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物理網點,更多的是通過網絡渠道對企業和個人提供金融服務。這樣一來,不僅獲客渠道相當狹窄,而且口碑效應也大大減弱。

產品身份還未得到官方正式確認。傳統銀行存款類產品都已經擁有明確的身份確認,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在央行的存款目錄中都赫然在列,大額存單有“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站臺,包括結構性存款也寫入資管新規,但這些互金平臺存款類產品至今未見說法,也沒有法律法規明確身份,從監管層面來看,這種創新型存款正在默認中摸索和總結,等待定型並公之於眾,這就是所謂不確定性政策風險。




互聯網存款的交易方式並非大眾化。眾所周知,互聯網存款與網點存款在操作上有很大不同。一是比較虛擬化,無任何紙質憑證,只有電子記錄數據;二是無法與銀行賬戶直接交易,而是通過互金平臺電子賬戶作為中轉賬戶,實現買進和賣出;三是售後服務還有待健全完善。所有這些就需要投資者具有一定網絡操作技能和金融知識,很明顯這對很多老年朋友來說是一種障礙,而廣大中老年朋友恰恰又是存款的主力軍,年輕人卻又熱衷於微信支付寶理財,最終造成網絡存款的尷尬局面。


龍門山財經


並不是互聯網銀行的存款利率就比實體銀行高,實體行業也有同樣收益高的存款理財產品。只是互聯網重點推出的是收益高的理財產品,以此來吸引人們的存款理財,從而在其中攫取利益。加上現在社會互聯網日益普及,給廣大人民造成的印象是互聯網銀行存款利率高。但是為什麼還是很少有人選擇呢?原因要有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們對互聯網銀行的信任感偏低。在互聯網上存款沒有安全感。互聯網銀行只存在於互聯網上。他沒有實體的網點,一旦發生經濟事故,人們很難找到自己的存款,並且申訴無門。實體銀行就不一樣,及時發生經濟事故,也有實體網點在那裡,就是民間所謂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第二,人們的存款習慣大部分還在實體銀行上,這是一種存款慣性。雖然現在互聯網銀行已經普遍深入的貫穿於我們的生活。但是人們在存款時依然會選擇實體銀行。互聯網銀行畢竟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它的發展還沒有完全讓廣大人民的生活所接受。


第三,互聯網銀行存款的利率其實並不一定比實體銀行的存款利率高。因為定期存款的利率是國家規定標準利率,每個銀行最高上浮50%。所以現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其實差不多。至於存款利率高的肯定是理財產品。收益越高風險越大。風險是與收益成正比的。理財非存款,投資需謹慎。


安生拙見


所謂互聯網銀行,就是指以網絡為主要運營手段,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實體營業廳的銀行,主要是近發展起來的民營銀行,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眾邦銀行、富民銀行、振興銀行等等。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他們往往有一些傳統銀行做不到的優勢,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創新存款。這些創新存款利率高,起存門檻低,資金靈活性好,是介於傳統銀行定期存款、銀行活期存款、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等多種產品之間的複雜體,但是大部分仍然是以銀行長期存款為基礎,然後採用存單轉讓的方式實現的,因此可以獲得高利率和靈活性的統一。

如下圖是我在2018年是選擇的一個創新存款,和活期一樣隨時可取,但是利率是4.5%,是不是比貨幣基金還要方便實惠呢?


舉個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某互聯網銀行的一款創新存款,基礎資產是5年期銀行存款,假如張三存入5000元,就按5年期存款5%的利率開始計息。三個月後,張三要取出其中3000元,銀行如何實現資金快速取出,並保持較高利率呢?

如果是傳統銀行存款,張三隻能按活期利率取出,但是,互聯網銀行通過創新,把張三要取的3000元存單仍然按5年期存款進行轉讓,轉讓後這個存單的利率仍然是5%,存期只有4年零9個月了,銀行會收取一個轉讓費,這樣張三得到的就是3個月的五年期存款利息並扣除銀行轉讓費。

這樣做的好處是:1、張三通過轉讓實現了定期存款有著活期存款的靈活性;2、張三得到了高於銀行活期的利息;3、銀行得到了轉讓手續費;4、受讓方得到了按5年期計息的存單,而且可以再次轉讓。

所以,我們看到,互聯網銀行的創新存款是很好的,具有銀行存款的安全性,但是比傳統存款要靈活多了,也實惠多了,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放心,因此真正選擇的人並不多。


其實這也不奇怪,人們對新生事物總是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就像餘額寶剛出來的時候,年化收益率5%+,每天結算收益,但是購買餘額寶人仍然不多,隨著普及購買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再者,互聯網銀行也是拿著這樣的產品做由頭,不會大量供應的,一旦用戶規模增加,利率隨之下降,就像網商銀行的定活寶、富民銀行的富民寶、微眾銀行的創新存款,這些早期的產品一火爆之後,不到一年就找不到了。

所以,互聯網銀行的創新存款畢竟是小眾產品,不可能容納太多的資金,如果你覺得放心就存一點,不可能有大量的人參與的。


互金直通車


互聯網銀行得罪了誰?利率高風險不高的情況下,居然選擇的人很少

01 安全性受質疑

因為現在的網絡詐騙案不時就會被爆出來好幾個,這種案件被曝光的多了,大家難免會對網上的各種東西都產生質疑。如果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東西,特別是網上的,基本上都會先有所懷疑。

就像支付寶餘額寶剛剛出世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持觀望態度,哪有這麼好的事情?靈活性和銀行活期一樣,利率比銀行定期還高。這麼好的事怎麼可能發生?

就算是支付寶出品的都有很多人懷疑,而現在網上銀行品牌還沒支付寶做的大,自然也會各種受質疑,很多人處於觀望狀態。

02受眾群體不明確

互聯網銀行存款還有一個比較尷尬的地方,就是有錢的年長者不會操作,會操作的年輕人又沒錢去存。

年長者因為時間的沉澱,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一些積蓄。但是往往他們的積蓄都是在現實中的銀行中進行存款,他們對互聯網的接觸度不高,可能就是簡簡單單的看會新聞,看會問答,而不會把錢存在互聯網銀行。

年輕人就是跟隨互聯網成長的,對互聯網認可度高。但是很多年輕人都是剛剛踏入社會,還沒有積蓄;或者是有一點錢都拿來買房買車了,沒有其他的錢存了。

03知曉率不高

追求安全的人把銀行存定期了,追求收益的把錢投入股市。這種收益不上不下的很尷尬,知道的人不多。

特別是互聯網銀行如果不是做的很大,捨不得廣告費,基本上都沒什麼人知道。

這種情況下,肯定也沒有多少人投入啊!

綜上:因為安全性,因為受眾不明確也因為知曉率不高,這幾種情況的疊加下導致選擇互聯網銀行存款的人不多。


掙錢不易,將本求利。我是@易將學財,感謝閱讀!!!

易將學財


互聯網銀行其實就是民營銀行,出資主體是民營企業,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成立的銀行。日常中我們基本看不到任何關於這些銀行的店面,只能在互聯網上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只要是正規成立的銀行,都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存款保險規定50萬元本息範圍內都可以享受保障。但是現在人們選擇互聯網銀行的還不是很多,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第一,民營銀行,沒有被大眾接受。

互聯網銀行是新生事物,沒有營業廳,沒有櫃員,完全都是自助辦理業務。對於一個不太能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絕對不會選擇這種理財方式。選擇這種銀行辦理存款就好像是把錢給一個陌生人存款你說有多少人可以接受。

第二,利率太高,心存疑慮。

說實話互聯網銀行利率高的嚇人,三年期的利率可以達到5%,而一般銀行僅僅才是3%。相對於一般銀行,互聯網銀行就好像高利貸一樣,看著很誘人,但是敢碰的人真的不多。

第三,沒有宣傳,很多人不知道。

在以前我也沒有注意過關於民營銀行的信息,後來還是通過第三方理財平臺才知道有這樣的存款。中國雖然人比較多,但是沒有廣告宣傳產品很難賣出去,銀行更是如此,在沒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情況下,又如何購買呢。


談財論道


銀行作為我國三大金融機構之一,一直都是大多數投資者的主要渠道,尤其是一般性存款產品,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高淨值人群都會配置一定比例的資金,以防備自己的流動性需求。其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備受廣大客戶的信賴。那麼,為什麼互聯網銀行不為多數人所選呢?

原因一:

互聯網銀行的公眾認知度很低,至今為止依然有很多人並不熟悉民營銀行,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些近年來才剛剛興起的銀行,由此可見,缺少對其最基本的信任度,這是大家不選擇它們存款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正是由於互聯網銀行的品牌知名度較低(相對於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來說),而且受“一行一店”的監管要求所限,原本就沒有多少線下物理網點,在業務開展上就推進的比較緩慢。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民營銀行都有財富管理和投資業務,但實際開展的情況卻是差強人意。相比之下,像招行等股份制銀行的私人銀行服務卻是備受關注,所管理的私人銀行財富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僅招行私人銀行一家的資產管理規模就突破2萬億元)。

原因二:

按照監管的思路,這些互聯網銀行在經營上更加活躍,也更具有創新性,比如說2018年興起的“智能存款產品”就是從民營銀行發起的。

但是,互聯網銀行在業務實踐上卻感受到創新很難。因為像智能存款產品等創新存款就隨時面臨著監管合規的要求,實際上靠檔計息產品已經被要求執行暫停的新規。此外,銀行的存、貸、支付等功能均較同質化,新技術的投入也不現實,也就只能在業務模式上有所創新,包括走線上的互聯網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大家在支付寶或者京東金融等平臺上常常看到的存款產品就來自於互聯網銀行。

原因三:

民營銀行所推出的智能存款“寶寶”類產品利率水平雖然比較高,且高收益和靈活性也逐漸得到了市場認可,同時緩解了銀行負債端的攬儲壓力。但由於關注度過高造成了對市場的一定影響,產品定價過高本身也給銀行經營產生不小的壓力,更主要還是不利於監管要求的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需要。

因此,監管層對互聯網銀行的創新存款產品進行了窗口指導,直至2019年底出臺的暫停靠檔計息產品的新規。這進一步說明業務上創新和監管合規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定的博弈。

總之,相較於國有大行來說,走互聯網模式的民營銀行無論是在資金規模、品牌知名度,還是營業網點數量上都相距甚遠,這確實不利於客戶的選擇。此外,存款安全性是大家的首選,而新興的互聯網銀行顯然不如國有大行等,儘管有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可畢竟對於正在運營的18家民營銀行來說,成立時間最長也不過五年左右。因此,面對較高的收益,但大家還是比較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