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小夥子與病毒“搏鬥”,挑起實驗室的大梁

戰疫深圳人 | 95後小夥子與病毒“搏鬥”,挑起實驗室的大梁

在生物安全櫃裡,

打開咽拭子樣本運送箱,

取出一個個獨立包裝的樣本袋,

給樣本編號,

提取病毒核酸RNA,

上機檢測……

深夜12點,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南山醫院)臨床基因擴增檢測實驗室裡,24歲的PCR(聚合酶鏈反應)檢驗技師劉厚聰還在忙碌著。

战疫深圳人 | 95后小伙子与病毒“搏斗”,挑起实验室的大梁

截至2月20日,他與新冠病毒“搏鬥”了20多天,已完成1800多份的核酸檢測,佔整個實驗室檢測量的四成多。

護目鏡充滿水霧

增加了操作難度

劉厚聰,基因擴增檢測實驗室裡最年輕的PCR檢驗員。1月29日,自醫院啟動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他就挑起了PCR檢測的大梁,每天標本的接收、核對、檢測以及彙報結果等,檢測工作的各個環節,一樣也不落下。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PCR檢驗員,就是一群長時間暴露在病毒面前的人。

战疫深圳人 | 95后小伙子与病毒“搏斗”,挑起实验室的大梁

“實驗室裡一個咽拭子標本是4個小時出結果,我們檢驗員暴露在標本面前大概有兩個半小時。”劉厚聰說。

因此,每次進入實驗室前,他都要按照生物安全三級防護的標準,穿著防護衣、護目鏡、隔離衣,並戴上N95口罩、雙層手套,套上腳套等,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太空人”。

對於劉厚聰來說,在實驗室裡做核酸檢測,最大的困難也來自於這幅“包裝”。“實驗室裡沒有空調,穿防護服太熱,剛穿上不到兩分鐘,護目鏡就充滿水霧,根本看不見,極大地增加了操作難度。”劉厚聰說。

一天凌晨1點多,護目鏡起霧完全看不見了,他根本沒法操作,而發熱門診催著等檢驗結果,他越急越熱,全身溼透了。

無奈之下,他只能不停地甩頭,把霧氣凝成的水滴甩掉,再透過模糊的水滴縫隙艱難操作。

“其實只要我們做好防護措施,按照流程進行操作,感染的風險還是比較低。”劉厚聰說。

因此,進了實驗室,他就不再亂摸亂碰,多消毒,做好手衛生。

在實驗室最長呆了18個小時

控制疫情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檢測能力,檢測能力就是確診能力,就是疫情防控的核心能力。

開工的第一天,劉厚聰的主要任務是完成與區疾控中心(CDC)檢測結果的試驗平行比對,以達到檢測質量的同質化。

那天,對照試驗就有一份樣本結果出現差異。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把整個檢測流程在腦子裡過了一邊,再去翻看了所有的數據,核對陽性、陰性質控結果。”劉厚聰說。

儘管確認自己的檢測操作準確無誤,他還是有些忐忑。當再次送至市CDC檢測的結果與自己的完全相符,這讓年輕的劉厚聰有了更多信心。

第二天開始,他就正式承擔起醫院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工作。

儘管是一個95後,但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一代檢驗人的責任與擔當。

“檢測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其他檢驗人員還沒有趕回來,他一個人就‘扛’了3天,最長一天在實驗室呆了18個小時,毫無怨言,常常是幾個小時不吃不喝。”協和深圳醫院檢驗科主任杜冀暉說。

實驗室的檢測工作需要隨時配合發熱門診的需要,有好多個凌晨,劉厚聰剛剛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一個電話,他又不得不返回醫院,鑽進了實驗室裡。

战疫深圳人 | 95后小伙子与病毒“搏斗”,挑起实验室的大梁

每一天,劉厚聰都是最後一個出實驗室的人,他也養成了一個習慣,統計和記錄了當天的病毒核酸檢測數量:第一天是29例,第二天是56例,而最近一次達到360多例。

如今,臨床基因擴增檢測實驗室已完成4200多人份的核酸檢測,日檢測量近400人份,已成為協和深圳醫院抗疫戰線的一支生力軍。

“越過肉眼凡胎羈絆,揮別每座妖冶驛站… …不回味這一路的難,你若是終點我必通關… …”

每天凌晨3點回家路上, 這首《通關》是劉厚聰手機裡循環播放的單曲,聽著這首歌,他默默期盼疫情能快點結束,不管是患者還是醫護人員,都能早日能“通關”。

阻擊疫情,鏖戰正酣,劉厚聰與病毒“搏鬥”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截止目前,劉厚聰已經連續多日未檢測出疑似陽性樣本了,他似乎已看到了“通關”的希望。

內容來源: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劉夢婷

通訊員 深協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