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所在地:炎陵

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所在地:炎陵

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所在地:炎陵

炎帝傳說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炎陵縣東連巍巍井岡,西接蒼茫衡嶽,得天地之造化,集山川之鐘靈。這裡,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所在地;這裡,世世代代流傳著炎帝的傳說。2008年,炎帝傳說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炎陵縣文化館為該項目的保護主體。

  在炎陵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民在世世代代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優美動聽的民間傳說。有關炎帝神農氏的傳說在炎陵縣境內廣為流傳,其數量之多、分佈之廣、影響之深、流傳之久,實屬罕見。傳說炎帝教民耕種、發明醫藥、日中為市、織麻為布、削桐為琴……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後世所敬仰。

  有關炎帝神農氏崩葬鹿原陂的歷史,據《酃縣誌》記載,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炎帝陵遭人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以至於晉代皇甫謐作《帝王世紀》和唐代司馬貞作《史記•補三皇本紀》,都只知炎帝葬長沙,而不知其確切位置,所以西漢之後宋代以前,鹿原陂炎帝陵既無陵廟,更無修葺活動。宋王朝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奉炎帝為感生帝,遂遣使遍訪天下古陵,於乾德五年(967)在茶陵縣南100裡之康樂鄉(原塘田鄉,現鹿原鎮)鹿原陂覓得炎帝陵墓,“爰即立廟陵前,肖像而祀”。同時,詔禁樵採,置守陵五戶,專司管理陵廟職事。據羅泌《路史》記載,宋代炎帝陵附近尚存古墓200餘墳,均為炎帝神農氏妃後親宗子屬之陵墓。可見當時的炎陵山已經得到人們的認可,成為炎帝“神靈之棲託之幽宮”。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建廟之後,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無論歷代王朝對炎帝廟怎樣修葺,炎帝陵殿的建制如何變化,人們對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崇敬之情卻世代相傳。自古以來,這裡的老百姓就稱鹿原陂為“炎陵山”,又叫“天子墳”。

  炎陵縣許許多多的關於炎帝神農氏的傳說,猶如一部“炎帝史”。它蘊藏在炎陵人民心中,相傳於平民百姓口中,更給炎帝神農氏生動感人、光芒四射的一生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也進一步多層次、多角度地豐富了炎帝神農氏的形象。

  炎帝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是原始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時代,是人類社會文明初創的時代。炎帝神農氏的主要活動地域為中國的南方,關於炎帝神農氏的口頭傳說,也印證了史籍的記載。千百年來在三湘四水,尤其是以炎陵縣炎帝陵為中心的炎帝神農傳說圈,據有關民間文學專家學者研究、統計,“至今仍有六七十篇傳說活在群眾口頭上”。如:1989年至1990年編纂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株洲分卷)中,有關炎帝神農氏的傳說就有38篇之多,其中,在炎陵收集的就有17篇,通觀這些民間傳說,就是一部“炎帝傳”。下面轉述數則:

  1.“炎帝的三個母親”。

  在炎帝陵的東北面,有一座大山,名叫巖鷹山,相傳炎帝神農氏就出生在這座山上。炎帝的母親叫女登,有一天晚上,她夢見天上的太陽落在自己的懷裡,感到又溫暖又舒服。過了一年零八個月,女登生下一個紅球,紅球在地上滾了幾滾之後裂開,中間坐著一個胖乎乎的男孩。女登見了,非常高興,連忙把他抱在懷裡,用獸皮包好,取名叫石年。

  女登和大家一起去採果實,把孩子放在一塊大石頭上,讓他曬太陽,誰知時間一長,孩子睡醒了,感到又熱又餓,便哇哇大哭起來,哭聲驚動了山中的生靈。這時,巖鷹首先飛過來,為孩子遮蔭扇涼。接著,山鹿也跑過來,為孩子餵奶。孩子歇著蔭涼,喝著鹿奶,甜甜地睡著了。此後,每當女登離開孩子時,鷹和鹿都會很快過來照護。人們認為鷹和鹿也是炎帝的母親。由於孩子得到三個“母親”的精心養育,他三天就會學著說話,五天就會學著走路,九天就長齊了牙齒,而且蠻聰明,逗人喜愛。炎帝長大成人後,額頭生得蠻寬,嘴巴長得蠻大,身長八尺七寸,粗壯結實,很有力氣。

  炎帝去世之後,為了紀念炎帝的三個母親,人們雕刻石鷹、石鹿,安放在炎帝墓冢左右,和炎帝同享祭祀。宋乾德五年(967)修建炎帝廟時,將石鷹、石鹿移放於主殿前方的左右側,至今未變動。人們還在巖鷹山修建了“帝母祠”,祭祀炎帝母親,香火不絕。

  2.“神農洞”。

  相傳,在九烈山(也叫九龍山)下住著一個氏族部落,這個氏族部落的首領叫少典。少典的妻子是嬌氏的女兒,名女登。

  一日,王母娘娘設蟠桃宴會,宴請9個龍子。在瑤池,七龍子多喝了點酒,回來後就把洞門打開透氣睡覺了,洞門也忘了關。第二天醒來,他發現洞口睡著一個美麗的姑娘。七龍子情不自禁地把姑娘抱起,走入洞內。

  女登仍然睡著,她夢見一個自稱是七龍子的英俊小夥子正和自己親熱。

  女登一覺醒來,還清清楚楚地記得夢中的情景,不覺感到臉上發熱。自此以後,女登每天都要到洞口去坐一坐。

  一天,她在洞口坐了一會兒,便往洞內走去,走著走著,前面越走越寬,越走越亮。洞內有石床、石桌、石碗,是一個居住的好地方。回去後,她和丈夫少典商量,就和丈夫搬到石洞裡去住了。

  第二年,女登在洞中生下一個7斤重的肉球。這一天,是4月26日。

  生下的是個肉球,女登感到納悶。少典也氣得發抖,舉起石刀準備把肉球劈開,不料肉球滾動起來,“砰”的一聲,自動裂開,跳出一個胖小子,迎風長高3尺。少典和女登又都樂了。女登為他起名“石年”。這個石年,就是後來的炎帝神農;這個洞,後來就叫“神農洞”。

  3.“五穀的傳說”。

  遠古時期,人們都是吃鳥獸的肉和山上的野果過日子。到了炎帝神農時,人慢慢多起來了,炎帝心想,鳥獸總會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實,每年可以生長一次,可以源源不斷。要是能把那些最壯實的草木拿來種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就不愁食物短缺了。於是,他從山上砍來一些木料,削成啟土鋤地的耒耜,讓他的琉璃獅子狗在前面拉著走,自己在後面扶著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後,又從野地裡收集了一些草籽,開始試種起來。

  不久,這些種子破土而出,長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幾倍的收成。炎帝高興極了,第二年,就叫稻、黍、稷、麥、菽五位大臣,帶領百姓按土地的高、燥、溼、肥等情況,劃分地段,大面積種植。這件事感動了玉皇大帝,他打發一隻滿身通紅的神鳥,銜著一株九穗的禾苗,飛到炎帝他們開墾過的土地上空,把種子撒在地裡。又命令太陽神和雨神幫助照管。結果,五個地段長出了五種不同的作物。為了便於記憶,炎帝就按五個大臣的名字,把這五種作物叫做稻、黍、稷、麥、菽,這就是五穀的由來。

  4.“神農犁”。

  一天,炎帝神農氏躺在田壟上苦苦琢磨如何改進耕作技術的問題,想入了迷,大雨將自己淋成了落湯雞也沒感覺到。後來,大概是為自己始終未想出個門道來而生氣吧,他竟將一隻手猛地戳進地裡,又使勁向前一推,當他抬起手時,五條泥溝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尤其是中指犁出的那條溝,又深又直,兩旁翻起的土也很整齊。他喜出望外:若能仿照手指向前、手臂懸空的樣子做成一種農具耕田,豈不又省力、又利於作物生長嗎?他立即叫來夥伴們,先把一截質地堅硬的木頭削成一個前薄後厚、前尖後寬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後部裝上一個木把,又找來兩根山藤穿在木把的底部。他讓夥伴們在前面拉,自己扶著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淺。果然,三角形所過之處,地上便留下了一條條平平直直、深淺一致的犁溝。耒耜製作成功了,大夥兒都樂得合不攏嘴。這就是最早形態的耒耜,後人叫“神農犁”。

  炎帝的傳說在炎陵流傳了上千年,炎帝神農氏在開創華夏文明歷程中的開拓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獻精神,正是我們世代相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已成為中華兒女千百年來為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富強而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強大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