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我獻血86次,疫情襲來,為守護鄉親健康,攜子義務戰“役”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舒三會,今年53歲,家住山西芮城大王鎮觀莊村。我是一位農民,同時也是一名志願者。從2004年第一次義務獻血開始,15年間,我已經獻血86次,先後獲得過廣東省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和全國無償獻血志願服務獎一星獎。今年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形勢嚴峻,為守護父老鄉親們的健康,我不但自己加入了義務抗擊疫情的隊伍,還把大兒子舒曉華拉到了戰“役”一線。至2月23日,我們已在村口守護了20天。

作為一位農民,為了給家裡增加收入,2006年,已經39歲的我一個人跑到廣東珠海打工,在一家酒店找了份管理的工作。酒店工作平時很忙,但每個月都有四天的休息時間,因我在珠海人生地不熟,每到休息日,總覺得無事可做,內心空虛。期間,經人介紹,我在參加了一次當地的志願者活動後,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毫不猶豫地提交了申請,成了一名註冊志願者。圖為2009年 8月,我在珠海一養老院為老人服務。

在志願者團隊中,我主要負責無償義務獻血這一塊。對於義務獻血,我比較熟悉,因為在2004年的時候,我就在老家獻過血。成為志願者後,我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對我國醫療缺血的現狀有了更深的認識,所以在工作中不但認真組織人員參與獻血,還身體力行帶頭捐獻。在珠海,我主要是捐獻血小板,一般相隔14天就可以獻一次。這張照片是2011年,我在珠海市中心血站捐獻血小板。


這是我2015年獲得的全國無償獻血志願服務獎一星獎證書。無償獻血志願服務獎,是國家用以獎勵積極參與無償獻血志願服務工作的個人,雖然一星獎是最低的獎項,但這是對我志願服務的一種肯定。其實,在得到這個獎之後,我還在2016年獲得了廣東省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獲得銀獎,說明我自願獻血已經達到了30次以上。

2013年末,因為家中有事,加上自己年齡大了,我離開珠海回到了芮城農村的家裡。回家後,我直接和縣裡的志願者協會對接上,同時也沒有放棄義務獻血。但芮城縣沒有相關設備,無法捐獻血小板,我就開始捐獻全血,一年基本要捐一到兩次,每次400毫升。從第一次獻血到目前,我已經無償義務獻血86次。圖為我的部分無償獻血證書。其中一張是我2019年去珠海辦事時,在曾經熟悉的血站再一次捐獻血小板的證書。

回到農村,我一邊種地一邊做一些農副產品購銷。所謂的購銷,就是農產品經紀,是從鄉親們手中收一些玉米、香椿、花椒等,然後再推銷給外地的客戶。我做這個事情的目的,是想方便村裡的鄉親把收了的莊稼賣出去,所以這幾年來,我也沒掙下什麼錢,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種地和兩個兒子在外打工的收入,因為在我的腦海中,時刻記著自己是一名助人的志願者。圖為我一直保存的志願者證書。


目前,我的家庭一共6口人,我和妻子與兩個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兒子兒媳外出打工時,家裡就剩下我們夫妻兩人。今年春節,孩子們都從外地回來,本想一家人在一起過個幸福的團圓年,誰知新冠病毒疫情突然爆發。為阻斷疫情擴散,各村在大年初一就及時做了封村措施,在村口設置了監測點,由村幹部和村民輪流值守。圖為出村的村民在監測點登記信息。

看到疫情形勢嚴峻,我打電話和我們志願者組織的負責人聯繫,說是不是可以為疫情防控做點事情,大家在家裡也是閒著,出來幫幫忙多少可以緩解一下各村的壓力。經過商量後,我們組織了14名志願者,從2月2日開始,進入了陽城和大王兩個鄉鎮十餘個村子的抗疫“一線”,義務協助各村在監測點做體溫檢測、登記進出人員、噴灑消毒液等工作。圖為一位村民開車準備外出辦理健康證,我上前查看乘員情況。

我們志願者分了若干個小組,我帶了其中一個,組員一共三個人,除了我,還有我的大兒子和另一名隊員王玉民。按照安排,我們一共負責三個村子,每天早上8點到監測點簽到執勤,到目前已經19天,每天如此,一天也沒有落過。因為各村監測點的條件有限,同時也不想給村裡添麻煩,執勤期間,我們都是自備物品,吃飯也是回到自己家中。圖為我在監督一名進村的男子填報個人信息。


我的大兒子今年30歲,在上海一家KTV做管理,疫情發生後,單位放了假,他就待在家裡沒有上班。這孩子從小受到我的影響,也非常有愛心,他看到村裡忙著抗擊疫情,第一個給村裡捐了5000塊錢,是村裡目前捐款最多的人。我出來義務執勤,他聽說後,也嚷嚷著要參加,我覺得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對他今後的成長有好處,就把他編入了我的小組。圖為我的小組成員和村幹部在執勤點合影,左一是我的兒子舒曉華。

從義務無償獻血,到成為一名志願者,10多年來我一直認為,人的一生總要做點好事,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才不枉在世上走一遭。雖然我是一個小人物,是一名平凡的農民,但每一次付出後,看到得到幫助的人臉上的笑容,我就特別地滿足。目前,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或許很快就能過去,我義務防疫的工作也將結束,但我還有一個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法定年齡內實現獻血100次,這個目標我也希望能早日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