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听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你怎么看?

老马极客数学


不用理它。 诺大的人群,总有各种说法。不明喷子,乱吼瞎叫,惟有天下不乱之想法。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负了最大责任。作为教师,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腑首甘为孺子牛”胸襟气量!


愤怒野虎


我赞同!读小学三年级时,我们班在年级中排名倒数第二!后到四年级时,班主任换成了一位姓黄的带眼镜的中年女老师!她来之后让我们每人毎天写篇日记,然后收上来批阅!我开始以为老师不会认真看我们的日记的,然后每天像记流水帐一样记录每天的生活!直到一天上语文课时,她不记名地批评了班上的同学欺负班里一个女生事情,我惊讶地发现这不是我在日记本里反映的吗,原来日记老师毎天都看啊,老师通过看日记及时地掌握我们班上同学的心理活动。她把我们班上成绩不好,个子最高的男生升为班长,这位班长一改往常有点小欺负人的样子,带头积极地挑水搞卫生,尊守纪律,从不欺负同学!?!黄老师为了让后排的同学也听得到她的讲课,总是站在中间一排的中间位置我的座位旁,大声地讲课,有时口水会喷到我脸上,我却因为有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幸福!为了让我们保质保量地搞清楚自己做的题为什么做错,正确的应该怎么做,我们黄老师联合我们数学老师讲完试卷后,就会让我们一个个上讲台向两位老师讲解为什么这样做,直到讲解对了才能下课放学!后来我们班在六年级毕业时成了年级第2名!黄老师,谢谢您,谢谢您给了我一个快乐童年学习生活!


用户4879965293271


孩子的成长,第一重要的是家庭,第二是老师👨🏻‍🏫的引导,老师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那是最好的,比填鸭式强多了

我觉得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书的老师,反正我大学日语老师讲的我没兴趣,听不明白,她整天高高在上的,她是个神童,我们不是啊[摊手]但是日语文化老师就特别好,用她日本的旅游经历跟我们讲课,可有意思了,我最后主动学习去背书

找到孩子适合的方向去发展,有些孩子适合读书就拼命的网上读,做学术;有些适合人际交往的,就去混人脉,都可以的嘛~

[爱你]只要跟着正常轨迹走,千万别玩“脱轨“了,人生嘛很戏剧化的,都会走的很不错的!



公考翟菌宝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一说出自于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之口,一说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观点。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争议也很多。有人认为:这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教师的奋斗目标;也有人认为:从哲学上看,这句话太绝对,绝对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其实,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正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不同观点。赞成这句话的,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反对这句话的,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中应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我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态度,因为如果“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命题正确的话,如此类推的话,那结论是很荒谬的。例如“只有管不好的政府,没有管不好的百姓”,“只有管不好的警察,没有管不好的罪犯”,“只有医不好的医生,没有医不好的病人”,谁敢说这些大话呀?如果作为教师的一种信仰还可以,把它作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就太离谱了。我认为,理论上或许能说得通,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偏差。特别是某些地方,顽劣学生达到一定的量,专家教授也难扭转,至少短期不可以扭转难以调教好。达到一定的量,就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翻倍的困难,甚至聚变。




教育前行者


谈几点看法吧!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话应该是偏绝对了。作为老师可以用这个做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的提升的学识,教学方法,以及识别和掌握帮助不同学生个性化方法。但作为学生的一方,也要人尽其力的,物尽其用,认真的刻苦的学习。包括家长在内多方共同努力情况下,是达到一个理想的学习预期和效果的。给大家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初中的时候,教我们化学课的是学校的老教导主任。他就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他的口号是听我讲课必须专心,当堂课的知识当堂掌握,课下没必要复习,也能考个好成绩,所以他上的化学课是作业最少的。他上课是严肃的,下课是暖心的。就这样一学期下来,全班32个学生满分的在20个左右,差一点满分的,还有5—6个,是因为做题马虎粗心大意的,还有几个调皮捣蛋也都能及格。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一下,就是我们有一个应该是智商偏低的同学,其他科目经常不及格,唯有化学分数是勉强及格的。我想这个例子正好验证了今天正在讨论的问题。在好的老师教导下,学生可以发挥出最好的学习水平和热情(个例除外),大家是否认同呢?


无色天空看风景


对这句话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对这个观点里面核心概念的界定,教好,怎样才是好?我觉得教好有几个层次,第一是义务教育结束后,到社会上能自食其力,不啃老不违法;第二是有技术有能力,关爱亲人,积极向上;第三是进入高中,考入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最好层次是考入名校,成为某一领域的一流人物。有了清晰的概念界定,教师对后进生也有了清晰的转化方向,目标放低了,教师胜任的比例也会大幅增加。二是不轻易否定这句话,怀有敬意的去践行这个教育理念。说这话的似乎出自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之口,个人觉得,这应是出自对教师的勉励或者鞭策。如果轻易否定,的确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想法就会在心里滋生蔓延,对老师对学生的发展都势必不好。况且,我们的判断并不一定正确,甚至大多数时候是错误的。因为的确有一些学生在某一位老师的教育或者在某一个阶段由差转好了。

 作为教师,在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时,也应该怀有敬意的去努力践行这个近乎苛刻的教育理念。面对学生,你转化一个,尊师重教的人就多一个,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就在教师的每一跬步。


升学园地


(教师是能否教好学生的关健,一个国家,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全看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高,教出的学生就好些,教师的素质低教出的学生各方面都会差些,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一、我认可领导的观点。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把教肓学生的责任归于老师的头上。老师是从事教肓的专业人才,其职责就是一心教学。

绘学生上课教好他们是老师的职责,衣食饭碗,更是老师们的道德范畴。怎样去教孩子,教好孩子都应该做好研究,认真思考,如果你工作马乎,不尽心尽职,抱着混日子的思想,你定是一个"教不好的老师"。


(老师要具备较大的思维能力,别为教书而教书,死板去对学生进行书面知识传授,而应该做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特别是性格,然后对号入坐,方能教好他们。)

二、老师不应该单是"师者,授业之人"。他除具备了专业水平,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一颗细致的心。

学生一个班几十人,他的目标一致,学习读书,但他们思想性格不一敌。老师既要细心去观察了解他们,还要懂得怎样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服你,相信你从而服从你的教肓。

如果死板,呆板地单纯授课,照本宣科去讲读书本,这些学生你是教不好的。


陶行之讲:教育中两防止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倾向;另一种是只笮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性与学生的可教性。

(结束语:老师是教得好教不好学生的关健。假如专业水评差,教学思路窄,方式方法不对,不去了解学生的思想,死板教师,照本宣讲,是教不好学生的。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沒有教不好的学生,这话很有道理!)


职场低层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用以加强老师的教学责任心,引导教学力量以学生成长为目标是好的,这个论断的主体强调老师的责任心与学生的无差别性。实际上很难做到,只能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但是,作为老师不可以不努力教学,这是责任,更应该对所有学生抱有希望。

一、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即使因材施教也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都会较好。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以下三点:

1.智力差异

这是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学生面对知识学习、理解和应用的速度、难度、技巧和实际效果大不相同。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老师即使再用心教,总有几名学生跟不上,考试的时候总有很大的差异。

你能说老师没尽到教学的责任?那学习好的成绩是怎么来的?可是如果老师非常棒也是个问题,学习差的学生难道就真的很笨?

所以,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想让所有学生成绩都很好,几乎不可能。

2.性格心理差异

不同的学生,因为性格、心理、抗压和敏感性等问题,会在面对学习压力、学习困难等问题上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反应。

比如,面对大的学习压力,一些学生能够顶得住,心理比较坦然,而有的学生内心焦躁很容易疲劳,还有一些学生则是玻璃心,稍有不顺就闹脾气。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也只能是尽力而为。

不是老师不尽心,实在是只手遮不过天来。

3.对于学习的兴趣与倾向有差异

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不同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很不相同。有的孩子一开始就喜欢学习,越喜欢越投入、越投入越出色;而有的学生就是不喜欢学习,上课总开小差,甚至逃学。

有人说,这与家庭教育等因素有关系,这句话不假,但是当他们站在老师面前的时候,一个不争的现实就是对于学习的态度差异很大。

学生的差异性,使得老师即使再尽责任也很难全部教的很到位。不仅在当代,即使回溯到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他老人家,收了3000多学生,不才教出比较出色的72名子弟吗?
孔子有个学生叫宰予,觉得他很聪明,就特别上心。有次发现这个学生几天都没来上课,于是很担心,就派弟子去找,结果宰予在房间里睡大觉。于是孔子发出感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意思是说,烂木头是无法雕刻的,粪土一样的墙壁是不能粉刷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就放弃将学生教好的念头,不能因为学生本身有问题,就放弃对他的教育责任。

亲身经历:

2002-2003年,我曾经在某高校做过两年的英语老师,同时兼任两个计算机班级的班主任。那时候,我刚毕业不久,血气方刚,年龄比班级同学大不了多少。

其中,在计算机某班,有一名男生,家庭情况很不好,上学的钱基本都是家人帮助借来的。但是该男生并不体谅家人的困难,而是拿家人好不容易凑给他的钱,去谈女朋友,带女朋友出去各种高档的消费。

某天下午,自习课。我到教室里面逛了一圈,发现他没在。到了晚上,去男生宿舍看了一下,仍然没在。整个一天晚上,不仅我在担心,连他的同班同学都在找他。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派出所的人找到了学校,说有个学生在外面打架伤人,让学校派人去认领一下。

我带着两个男生来到派出所,发现正是那名“失踪”的男同学。问了下情况才知道,原来他和女朋友出去吃饭,他女朋友狂点各种较贵的菜,最后结账的时候钱不够了。柜台的人说了他两句,他一气之下竟然和人家打了起来。最后将人打伤,自己进了派出所。

不管怎样,这都是自己的学生,在与派出所交涉完毕之后,我们赔偿了饭店500元钱,最后将他领回学校。

作为几乎是同龄的人,我其实很生气,很鄙视这位男生。但是,作为老师,我又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苦口婆心劝他,让他从实际出发,将精力用在学习上,毕业后找份满意点的工作,好好报答父母。

之后,这位男生痛改前非,不再多花一分钱,也与那位女朋友断交。认真学习,毕业后上了两年班,然后自己创业,现在也是1000多人公司的老板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有两个体会:

1.不管学生怎样,老师一定不能另眼看待,一视同仁。不能歧视。
2.作为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凡事需尽心尽力,不能留下遗憾,更不能让人戳脊梁骨。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吧。

总体上,站在教师职业的角度,对这个论断有两个总结性的认识。

1.“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指教师要尽职尽责,将教好学生当作自己最大的责任。

学生不好那是学生的事,但是作为老师不能认为学生不好,更不能认为学生教不好。否则,一定影响老师的教学发挥,更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作为老师,就要以教好学生为宗旨,不能有任何借口。

2.“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应该改一下,改成“只有不作为的老师”。

说起不作为的老师,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现在金钱的诱惑下,在教师队伍,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尤其,一些学校和老师,将责任推给家长,自己在教学上三心二意,总想搞点第三产业发点小财。这些行为,是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玷污。

至于有人说老师也要吃饭,老师也是人等等的辩解,其实毫无力度。爱岗敬业是每个职业都需要的,作为公认的神圣岗位的教师,这个职业的特征就是要教好学生,就是要以德育人,就是要端正心态。

想赚大钱可以,那就不要做教师。像我一样,从学校走出来,做职业经理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社会最中坚的人才培养者,作为大家都尊重的教师应该不断优化自己,应该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好学生。当然,国家对于教师这个岗位也是越来越重视了。

我个人都希望重回学校,再次担当起教师的责任!


指尖视野


您好,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作为学生,只要没有先天性的遗传疾病,智力没有问题,就有学好的可能性。学好一个学科,应该具备的条件——学习意愿+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自信心=好成绩。当然一流的学生一定有一流的学习方法。

同时,作为老师,如果可以了解在学习的这个课题上,在师生关系中,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主,因为成绩好的学生都是学生自己学的,不是老师教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的学习意愿,大于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70%研究人性+20%教学教法+10%实施教学,在遵循普遍性规律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因地制宜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建立自信心,增加每个学生内在的价值感,就会增强行动力。因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成绩都是通过行动力积累出来的。

能教好的老师不是教学能力强的,而是通晓人性的,学不好的孩子不是没有学习意愿,也不是缺少学习能力,而是因为没有自信和兴趣,缺少行动和训练。美国的人性研究专家戴尔.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成为伟大人物的渴望。而成功的欲望一旦被激活行动起来便可以一破冲天。

能教好的教练不是驾驶技术好的,而是帮助学员能够建立好感觉的。学习驾驶的学员不是驾校教练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是借由驾校教练这个环境发现自己有这项能力,反复的自我训练,持续上路,用里程积累出来的。

能学好的孩子是因为发现自己、相信自己,愿意探索自己并成长自己。

老师在学生初、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当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树原张雪燕


记得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分析事物变化的原因时是这样说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并举例说明:鸡蛋通过一定的温度可以孵出小鸡,这里鸡蛋是内因,温度是外在条件。没有适当的温度这个外在条件,鸡蛋是孵不出小鸡。但是如果是石头,再有适当的温度还是孵不出小鸡,说明它不具备孵出小鸡的内在因素。(这里仅复述大意,不是原文)将这一辩证主义理论用之于教育,同样适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其中:学生是内因(这一内因包括学生的智商,学习态度以及身体素质等等。)教师是外因(同样,这一外因包括教师的文化素质,教学态度,道德修养等等)我们套用前述原理就可以看出,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学习态度等等是决定其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而教师是外部条件。只有师生同心协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应具备的知识。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二者并重。

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态度,它片面夸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谬论的盛行,是对教育领域的伤害: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会误导社会舆论将教育的全部责任压在教师身上,使教师难承與论之重,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放任,将自己学不好的责任全部推在了老师的身上。所以这种谬论的盛行,客观上对教学工作的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谈不上是什么教育理论,充其量只能是特定环境下某些人为了某些需要而发出的奇谈怪论。这种论调,如果主导了社会舆论,将是教育事业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