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範曾的畫是連環畫匠氣十足,你怎麼看?

情棋書畫


范增的“屎殼郎體”書法被追捧,到底是真好看還是名人畫匠效應呢?!!

  一個商品社會中的職業畫家,他的作品一定由三種類型構成:一是創作性作品,一類是贈予性作品,另一類是商品性作品。

 畫家要吃飯,就要向社會傾銷他的儘量多的作品,古往今來的職業畫家莫不如此,這與文學家希望多寫作品、農民多收穫糧食沒有什麼區別。既然追求數量上的作為,肯定就會全部放棄或部分放棄創作上的情感寄予,基本上都是裁紙研墨,略作思考就開始了動筆,這種作品就是被稱為“行貨”的商品畫。不僅範曾先生是這樣,就是齊白石、徐悲鴻等前輩畫壇巨擘也都無不如此。如果不信,請看齊白石的蝦蟹、徐悲鴻的奔馬,這類題材在傳世作品中,有多少用筆、構圖基本或完全相像的商品畫。像齊白石先生這樣以賣畫為謀生手段的前輩們,他們並不能保證在每一幅這樣的商品畫中都能體現出自己的藝術追求和思想境界,反映出他的人生觀、哲學觀。他們要吃飯穿衣,要養家餬口,與欲使每幅作品都具有“當驚世界殊”的震撼力的崇高目標相比,前者好像比較實際,而後者則更顯蒼白一點。歷史是寬容的,只有默認了畫家的這種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的“自私”,才有了現在齊白石、徐悲鴻聲名日隆的物質基礎——傳世品的數量基礎。為什麼我們不能一視同仁地同樣寬容同樣作為職業畫家的範曾先生呢?話又說回來,沒有這些商品畫作為物質積累,哪裡會有“五日一山,十日一水”的全身心創作呢?

 如果對範曾先生的評價既脫離了歷史的常規參照,又脫離了職業畫家的社會普遍屬性,甚至割裂了被評論者本人的整體作品品類的構成,而有選擇地片面於一點,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鏡頭裡的童年


范增老師是我高中同學穆家善的老師,現在我又拜同學為師學畫。年輕時就覺得范增的畫很有功底,有人說他的話匠氣,就這個問題我請教穆家善,他說,首先這種評價的人混淆了“匠心”與“匠氣”,其次,對於國畫的傳承尚無認識。我才疏學淺,只憑感覺,喜歡他的畫。


文登若塵


范增早年是畫連環畫的,是有些匠氣。範曾一直備受爭議,但對大師黃永玉的評價,卻被很多人認同。

範曾作為一位國畫大師,無論其作品還是品行一直以來都有不少爭議,多年來他沒少被別人指指點點,當然自古以來就有“文人相輕”的說法,範曾捱了不少批評,可他也沒少評價過別人,比如藝術大師黃永玉就差點被他貶得一無是處。

在藝術圈內,黃永遠和範曾可說都是語出驚人的主,打起嘴仗都十分厲害,這樣兩個性格凌厲的人做了師徒,後果也可想而知,沒多久範曾便和恩師黃永玉反目成仇,據說兩人曾經一見面就要掐架,不過兩人不合歸不合,其根本原因也只是對於藝術的見解不同罷了,這一點從範曾三評黃永玉的畫就不難看出來。

在範曾的眼中,首先黃永玉的國畫竟然連入門水平都不夠,在他看來,黃永玉缺乏基本的中國水墨畫功底,對於繪畫藝術的理解只是停留於表面,而沒有更深層次的藝術智慧,還說黃永玉如果能平心靜氣,認真學習,應該能成為一個二三流的國畫家。

等到範曾第二次評價黃永玉時,又針對黃的造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覺得黃永玉在造型方面毫無天分,要麼過於呆板,要麼形式過於荒誕,無法做到形神兼備,他還列舉了黃永玉所畫的水鳥、懷素等作品加以說明。

而範曾最後一次評價黃永玉作畫,可說是毫不留情面,直接說黃的畫既沒有色彩,也沒有線條,直言“華麗其表,空乏其內,最後頗似漆器描花,很可作為地主、鹽商家屏風裝飾之用”。

當然,面對範曾的點評,黃永玉當然不會認同,他也花了一隻鸚鵡,其名為《鳥是好鳥,就是話多》,讓範曾閉嘴,雙方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範曾雖然在網上爭議頗多,但對於黃永玉的評價卻被不少人認同,黃永玉的畫的確有些裝飾氣過濃的感覺,其用墨和線條不合國畫規範,匠氣太重,完全不像大師的做派,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道藝2


範曾提倡“迴歸古典、迴歸自然”,身體力行“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的美學原則,對中國畫的發展開創了“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先河。

東方學大師季羨林評價:我認識範曾有一個三部曲:第一步認為他只是個畫家,第二步認為他是一個國學家,第三步認為他是一個思想家。在這三個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詣。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今天在座的範曾,他沒問題,是當代的大師,是當代的大書法家,是當代的大畫家,而且以我外行的看法,他不只是當代的,也是幾百年來,沒有一個像他這樣的大家。

我認為範曾的畫的確獨具匠心十足。但他的書法就不敢苟同了。





一樽墨趣


範曾早年是畫連環畫的,他的國畫人物是連環畫的放大。過於強調線的運用,墨色單一,與師李苦禪形成鮮明對比。過於強調線的運用而痛失墨塊運用,就會使人物形成骨架無血肉,形成紙片人。當然他的白描功夫確實了得,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隨著近現代諸多大師級人物的相繼逝去,活在當今有影響力且有深厚傳統繪畫功力的畫家也就範曾,王子武等那麼幾位,可想而知,他也算是中國畫裡的佼佼者了。


墨之韻N


我覺得範曾老師的畫藝術價值不咋的,主要原因二點:

1.畫風幾十年不變,千篇一律的面孔,剛開始是藝術品,時間一長而不變就是俗品了。

2.書法也一樣,習氣難改,江湖氣息濃,範曾本是文化人,但字的氣息看不到一點書卷氣,這與他的作品長期有人炒作有關,商業包圍有關。

文如其人,這點沒錯,但範曾老師的作品,有點例外。個人之見,勿噴!








濃淡任由冰雪中


人如其畫

畫如其人

藝術的背後是思想,思想的背後是感受,有了感受才能出作品。

做傳統書畫還真得是真君子,修養和境界達不到,畫也不會高到哪去。

傳統繪畫本身就沒有什麼高難度可言,大多是被後世添油加醋豐富的太多了,是人畫的就應該被模仿被超越。

可是範曾的畫,誇他的人不懂畫,罵他的人,一半是真懂畫,一半是煩這個人所以跟著一起罵。


許峰微影


看過連環畫大師劉繼卣畫的《東郭先生》、《大鬧天宮》等等作品,其高超的造型能力和用線的神妙,試問當代畫連環畫出身的畫家誰能與之比呢?關於對範曾的一些說法,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藝術家之眼那更是雪亮雪亮的。不過現實是現實的,現實又是機會殘酷的,現實又是成者為王的,總之你懂的……


吳自強書畫藝術


撇開人品的爭議不說,單從繪畫水準來說,范仲淹的後代範曾堪稱大師。都說範曾的畫有工業化複製的風格,但從我非專業的角度看來,這正是他書畫技藝爐火純青的表現。如果沒有極深厚的功底,說又能潦潦數筆就讓一個猴子、孩子活靈活現的展現在眼前。對於線條的把握能力無疑是畫畫家的基本力,範曾的基本功之深厚讓人歎服。另外,說到國畫中的題跋,範曾的書法時常被人詬病,其實在我看來,功底深厚者才能自成一體,別人無法模仿到神似。所以我認為範曾在書畫界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大師。


孫氏睡覺減肥


範曾之畫在當下頗受爭議,其自詡其畫在當下無人可以之比肩,是五百年之辦廠世之才,這為兔狂妄兩不自量。國人皆以名聲畫價來論水平之高低,其實未必客觀,劉奎齡可以說是自任伯年之後之全才,花卉、翖毛、走獸樣樣皆精,但在天津睥睨其少不少,後悲鴻先生偶見其畫,遺憾相知甚晚;黃秋園先生作為一位小職員,追求丹青,筆耕不掇,連地市畫展都未參加,可染先生見其畫而驚訝,感嘆世有顏回而不知,世上能人多的是,只是無天時丶地利丶人和爾 !

範曾名聲凌露,而可觀之畫不多,而多有雷同,人物千人一面,比例失調,動作別扭居多,其畫無多少閃涵和品位,無宏篇鉅製,無時代感,跟連環畫丶插圖差不多。好的作品應有時代感,衝擊力,給人以震撼,請看王盛烈創作的《八女投江》,使人觀之震撼,人物造型無懈可擊,動人心魄,那才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大作,永放光輝,範曾之作豈可比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