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为南阳的“青年水氢燃料车”属于重大技术突破,还是一场科学骗局?

心理学老怪物


对于时事的评论我们一般秉承着谨慎的立场,因为一旦说错很可能会被打脸,但是对于这次的水氢燃料汽车我们还是想说,难道我们真的可以利用噱头来无止境的骗钱吗?国内的科技发展什么时候才能少一些这样的骗局营销?

氢燃料电池汽车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一夜之间,关于水氢燃料汽车的新闻铺天盖地,南阳也跟着再出了一次名,只用水就可以做燃料这无疑既符合节能也符合环保的理念,毕竟最终排放物只有水而已。

但是其实我们细读新闻就可以发现,其实水氢燃料车本身的燃料并不是水,而是氢气。水氢燃油车其实分为两块,一块是由水制氢,另一块是由氢做燃料驱动车辆行驶。其实这两块目前人类现有的技术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把这两块能够结合到一台车上并且成功实现商业生产在此之前还从没有人成功过。

目前在氢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日本是处于绝对前列的,丰田的Mirai氢燃料汽车已经在日本的街头行驶了,这台Mirai正是通过加注氢气作为自身的燃料,然后通过氢燃料电池来驱动车辆行驶,在车辆的排放物中也只有水这一种,因此在环保方面,这台Mirai已经是非常领先的,只不过相比南阳的这台水氢燃料车型,Mirai还是“略逊一筹”,毕竟Mirai还不能在车上实现氢气的“自产自销”。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这则新闻注定是一个骗局

一台车加注水,然后通过水的反应来制成氢气,之后氢气再通过氢燃料电池输出电能同时最后再排放出水,这里面实现了“从水到水”的一连串化学反应,但是在化学反应的同时没有额外的能量输入却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出,化学反应的全部过程仅仅是通过“催化剂”来完成,那整个的这一套流程还能实现能量守恒吗?恐怕随便一个高中生都不能相信这是真的。

无论是“水变油”还是永动机,都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但是这样的尝试其实在百年以前就已经被物理学家们发现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偏偏有很多“民科”不信邪,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整个世界,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抱有的目的并不单纯,例如前几年的“巴铁”其实就是一个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国外科学家证明行不通的理论,但是一家国内的公司依旧把它研制了出来,并且成功炒热了舆论,带动了国民的热情,事后被证明这其实只是一家P2P用来敛财所做的包装而已。

如今的水氢燃料车和当年的“巴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个所谓的“发明”实在是刷新人们的认知下限,以至于还没有能火得起来就已经被多方“打脸”。作为一个车评人,我希望国内的汽车行业从业者以及科技从业者不要被这样的歪风邪气影响,还是老老实实把原本的车型研发工作做好,在和国外车企竞争的道路上,不要总想着“弯道超车”,如果真有所谓的弯道,那肯定也已经被别人用过了,你凭什么相信你每次都能走到别人找不到的弯道而不是一条别人都不会走的“死胡同”呢?

以上


当然,大家也可以直接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汽车三国,查看更多更全汽车资讯以及评测文章


汽车三国


这则新闻,我比较有发言权,因为对于氢能源,笔者所在的单位正在参与研发,而且,广东省佛山市,也是全国氢能源研发以及应用的示范城市。

南阳的水氢燃料车,大概率是骗局

根据新闻报道,南阳的车是通过直接添加水,将水通过特殊转换装置转换为氢气,再输入氢燃料反应堆,产生电能,从而驱动车载电机,使汽车行驶的。

我看到氢燃料反应堆,不禁心头一震!我的天啊,这莫不是可控核聚变了吗?!好在记者急忙著名只是电池的另一个名字,我才稍稍平静些。

回到开头,这套工作流程,和目前我们参与研发的氢能源利用流程是不同的,没有任何一种成熟的氢能利用,是直接加水作为源头输入的。氢气制备都是单列出来,集中制备,氢能源常规是添加氢气进入储备介质,再转化为电能,驱动汽车引擎行驶。所以,氢能源的一个重要配备设施,必然是加氢站!而不是一根水管。

所以,从常理分析,此技术相当可疑,但我未能亲眼所见,估算有0.1%的可能性吧。

氢能源全球首创绝对吹牛

我引用几个新闻标题,大家看看吧:

搜索最普通的氢能源公交,百度搜索出总共有9140000个结果。

而本猫所在的佛山市,早在去年就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了。2018年12月20日,佛山飞驰汽车厂,大约7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已经在佛山市进行正式营运了。2019年上半年,佛山将有30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投入营运。建设配套加氢站大约30余座。

我有同事,也在佛山丹灶的氢能源研发基地工作,这个产业可以说相当的兴旺,且实用化程度,至少在笔者的城市,已经相当的高,不知道这个全球首创,怎么得来呢?

况且世界各地,截至2017年底,欧洲拥有139座正在运行的加氢站,亚洲拥有118座(其中日本91座),北美拥有68座,南美拥有1座,澳大利亚拥有1座。国内必须加把劲追赶,而不是自吹自擂才是啊。

氢燃料电池的难点

氢气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之一。氢燃料电池利用氢和氧的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无需燃烧,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和零排放,是未来新能源清洁动力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氢燃料电池目前关键难题是燃料电池铂电极的一氧化碳“中毒”问题。目前,氢主要来源于甲醇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的蒸汽重整和水煤气变换反应,由此产生的氢通常含有0.5%至2%的一氧化碳。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和寿命缩短,严重阻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

这也是笔者了解到的,目前技术攻关的主要方向。

但是所谓的加水通过化学催化剂,直接变氢气之类的方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是违反物理学常识的,我们从不曾作为方向研究。

结语

真不想看到第二个水变油的闹剧出现。

更更不希望,国内大有希望发展的氢燃料电池市场,被这样的闹剧打断。


猫先生内涵科普


这不是重大技术进步,而是一场科学骗局。


“水燃料”骗局已经出现30多年了,只念过四年书的王洪成从1984年就开始了“水变油”的骗术,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长和书记都骗了,他们以学校的名字给中央领导写信说水变油是真的。


后在何祚庥郭正谊等几位老科学家的提请下,对这个事件进行了科学验证,结论是王洪成用魔术手法造假,黑龙江法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年。

国外也有案例,有个叫史丹利·梅尔 Stanley Meyer)的人早在1990年就号称申请了“水燃料电池”专利,并且可以用在汽车引擎上,1998年他死掉了后这事就黄了。


用氢作为动力这本身没错,关键在于氢从何而来?从水中将氢电解出来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然后再指望这点氢去做功,是得不偿失的。

电解制备氢通常使用的是废能,发电厂发出来电就得用掉,多余的电白白浪费太可惜了,因此就会采取一些保留措施,例如把水抬升起来,等缺电时利用水的势能发电,虽然效率很低,但总会比白白浪费掉要好。

利用废能制备氢也是保留能源的一条出路,风力发电过多无法入电网,这时可以电解制备氢,反正多余风能浪费掉也可惜。

但是,如果用工业用电甚至生活用电去制备氢,那就得不偿失了,还不如给电瓶充点电呢。

氢燃料电池技术早就有了,甚至国内已经有了30多座汽车“加氢站”,但因成本昂贵而无法推广。而且氢的储存也是个大问题。



南阳的“青年水氢燃料车”是给汽车加水,靠所谓的催化剂释放出氢,听起来比电解制备要容易和便宜的多,但这其实就是“第二类永动机”。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所有指望内能做功的都是骗术。

在水里加点东西就能驱动车?包括王洪成在内的很多骗子都表演过了,现场特别地唬人,但实际上加的是工业甲醇,俗称“木醇”或“木精”。甲醇跟乙醇一样能驱动车,只不过毒性太大。

一个城市引进高科技项目动辄投资上亿,这可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血汗钱,当然要慎之又慎,起码要请权威的科研机构做一个技术鉴定,把原理、工程、成本、效益都搞清楚后再做决定。

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吸取教训,应该马上展开调查,避免财力人力的进一步流失和浪费。


奥卡姆剃刀


让汽车加水做动力,跑跑看嘛!

 

 

   早上有朋友跟我调侃,说昨天国际原油大跌,原因找到了。我们这儿已经找到了加水就能让汽车跑路的方法了,哦,那难怪油价会跌,弄不好又会出个把诺贝尔奖啥的。后来我才知道,5月23日南阳日报头版刊发的一则报道——《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被围观了。报道称水氢发动机在该市正式下线,这意味着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5月22日上午,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亲临项目现场办公,为氢能源汽车项目取得的最新成果点赞。

 

 

想起多年前那位“点水成油”的王洪成,他号称在四分之三的水中加进四分之一的汽油,再加进少量配置的“洪成基液”,一点即燃,热值高于普通汽油,且无污染,成本极低。当时那叫炒的热火朝天,巷尾皆知,后来还创办公司,准备量产,再后来,这位只念过四年级的“高人”被判刑十年......他的传说被编剧编进了葛大爷的《我爱我家》成为笑谈。

 

 

其实氢能源汽车是各个汽车厂商一直在研究和期待的能源方式,如果成熟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量产,还真是新能源的一个进步,去年韩国现代的研发中心,测试了一款氢燃料电动车NEXO,充满燃料只需5分钟,但续航里程可达609km。但从技术方面来说,氢能源产品难度肯定是很大的,即便目前技术占比最高的丰田,也无法很好的保证产品安全性,毕竟氢燃料存储难度大,车载储氢系统对原材料以及工艺是个不小的考验。所以这个氢能源技术的确是在发展和研究中,但并没有成型的产品,否则早就誉满全球了。

 

据媒体报道,我国从2017年开始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已建及在建的加氢站45座左右。预计到2025年,全国加氢站的总数将达到300座。除了加氢站,地方政府对于整个氢能产业链的扶持也正在延伸,全国有超过20个省市出台相关产业规划,氢能源市场规模或达万亿级。

 

  也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估计南阳的当地领导就兴致勃勃的视察了这个项目。但这个项目负责人庞青年却是负面消息缠身。2017年8月,青年莲花汽车被破产清算。因13次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而被法院强制执行。当年庞青年高调宣布公司生产出全球首辆水氢燃料汽车至今,2年间并未见有过一辆“青年水氢燃料车”交付的披露。两年前,该公司也曾卷入“骗补”车企名单,其销售给上海巴士公交(集团)有限公司245辆新能源汽车,实际安装电池容量小于公告容量,因此吃了工信部的行政罚单。

 

 

   也正因为如此,这事儿就成了今天的一个笑话。

 

 

  我从来笃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先不急着冷嘲热讽,让那水氢车出来遛遛呗,最好全网直播,最好专家们现场检验,最好能勇敢面对全世界的提问。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普及科学,多好!

 

  而围观者也能在娱乐中长知识,多好!

 

 


主持人钟山


#“只要加水,车就能跑”,这是“黑科技”还是“黑”科技?#

这算是个“智商测试帖”式的新闻。

都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事实证明,“地有再大产,也没有人大胆”。车加水就能跑,估计石油地质专业学生看了会流泪,诺贝尔看了会沉默,不转不能笑skr人。反正我是感觉化学知识白学了,不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这会有没有瑟瑟发抖?

中学教材告诉咱们,能量是守恒的。水要分解为氢气和氧气,需要打破很强的化学键,靠内能带动汽车跑更是天方夜谭。有学者也科普,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所有指望内能做功的都是骗术。“只要加水,车就能跑”,这是硬核“黑科技”呢,还是在“抹黑”科学?

这事可能让很多人想起了“神棍”王洪成“水变油”的骗术,只念过四年书的王洪成从1984年就玩起了这骗术,结果把哈工大校长和书记都骗了,还以学校名字上书写信说“水变油”是真的。之后骗局被戳破,这还成了《我爱我家》里嘲讽的段子。没想到,30多年后,这招又来了。

值得细说的是,水氢发动机涉及车企负责人庞青年一堆黑历史:2011年曾被以诈骗立案;2017年8月公司被破产清算后,因13次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成“老赖”;2017年8月高调宣布生产出全球首辆水氢燃料汽车,但到现在也没见交付;2017年,还因“骗补”吃了工信部的行政罚单。就这样,这次项目总投资83.16亿元,南阳市政府平台出资40亿元。

期待这事的“下文”。






佘宗明


我是汽车专业毕业的学生,我们学校汽车教研室,曾经在六十年代汽油紧张的时期研究过氢燃料汽车,设计原理是用汽油发动机先带动发电机,发电机发出的电再电解水,用电解出来的氢和氧再驱动汽车,当时也搞得声势浩大,确实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不能够控制氢氧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后来又发生了一次爆炸事故,所以此项改革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有人又提出了这个话题,我一听就知道是一场骗局,全世界无数的科技人员还在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这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突破性的研发工作,单恁想当然是不会搞出成果的。




泰山124453211


从媒体上了解到,水氢汽车的主要技术还处于试验室研究、开发和进一步完善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起码南阳市所引进的由浙江人庞青年所带来的“先进技术"目前还是不靠谱的,有人从经济可行性方面进行了测算,其主要添加剂为铝粉,而铝的价格远远高于汽油的价格。

浙江人庞青年在国内所参与的多家生产汽车的企业大都处于停业或破产状态。债务纠纷此起彼伏,庞青年被列入失信执行人高达一百多次。可见南阳的“青年水氢燃料车"仍然是一场打着新技术、新能源的科学骗局。

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本身必须具备经济的可行性。仅仅是技术在试验室有了进步,并不能作为工业大生产的科学依据。

庞青年的骗术很高明,与其产生纠纷的企业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庞青年是东南沿海的浙江人,从东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原,骗你不商量。一个案子接着一个案子,但人仍逍遥法外,这就是高级骗术。

估计在庞青年的身后还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分工明确,合作顺畅。有人冲锋在前,有人幕后策划,还有人打着先进技术的招牌,游走在招商引资的大小会场。

南阳“青年水氢燃料车"项目尚未尘埃落定,有待进一步观察。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无非是地方政府再交一次招商引资的学费而已。(2019/09/11)


吉祥如意


很多朋友认为这其中有两个问题点,一个是氢燃料电池铂电极的一氧化碳中毒很难解决,另一个则是氢气的制取,对于氢能源汽车来说,储氢罐解决了氢的来源,因此铂电极才会被大家所关注,因为重点在燃料电池上!但"青年水氢燃料车"是直接加水,现场制氢,然后再氢燃料电池,在这些环节中,制氢工艺成本是最高的!有几种低成本的制氢方法:电解、光解、高温热解、化学反应、光触媒、藻类生物制氢等都是制氢的方法,但没有一种能达到极低成本的效果,比如电解水,中学实验中就有,但电解水的耗电成本是很高的,有这闲心不如直接储备在电池里推动汽车当然将废弃的光电或者风电利用起来倒不失为另一种储能的方式,毕竟电能不用储存,相对氢气则比较容易些(尽管氢也不是一个好储存的主)光解是阳光分解水蒸气的一种,比如木卫二极其稀薄大气中的氧气就不是绿色植物产生,而是光解水蒸气,氢气逃逸留下了氧气,当然氧气也无法积累,也会逃逸,因为木卫二质量比较小水分子在高温下分裂成氢(白色)和氧(红色)高温热解也是一种,还有生物制氢以及化学反应等,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一种成本极低制氢方法,只是相对成本比较能接受,当然生物制氢和光触媒制氢的普及可以将制氢成本下降,比如能找到一种效率比较高的催化剂+某个条件,理论上可以成功,但这种催化剂如何取得是一个问题!能量守恒的条件下,这种催化剂取得异常困难,如果存在这种物质,那么我们在制造这种催化剂时所消耗的能源成本将远高于取得的氢能源成本,这中间是有效率限制的!除非我们能找到一种自然界就存在或者简单分离就能催化水分解成氢氧的物质,可能存在吗?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恒星在生命过程中和最后的超新星爆发时候将会形成很多元素以及元素的同位素,但迄今为止人类并没有发现这种单一元素或者简单化合物可以用来催化水分解成氢氧!假如有这种物质的话,能量还会守恒吗?依然会,因为生产这种化合物的能量恒星已经提供过了,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能量依然是守恒的!不过这仅仅是理论上存在,青年汽车的氢气生产能用上这种催化剂吗?这可能性极低,几近于零!在此次新闻中,氢燃料汽车并没有错,大家普遍质疑的是水氢燃料,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会变成另一个“水变油”的故事吗?当然并不只是在中国,国外也有“水变油”骗局的案例,只不过没有闹那么大而已,我们当然希望青年水氢燃料汽车成真,即使消耗一些耗能比较大的催化剂,但只要成本比较汽油低,污染比汽油少,我们就能接受!但我们无法容忍另一个“水变油”的骗局!


满堂阿明


水氢燃料车就是水里放电石。科学家没有想到。


许岳炳


中国哪来的科技?大企业都是进口套设备换成自己外壳套取国家扶持资金!走出国门就被美国追究专利侵权责任(贸易战)真正个人的高科技责被打压排挤!

看看市级搞得科技奖与专利资助奖都是发给企业的猫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