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有什麼區別?都是幾品官?

王振華


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為防止官員貪贓枉法,加強皇權,便裁撤御史臺,設立都察院監察所有官員。

最初時,都察院官員的級別不高,所設御史不過正七品,地方御史甚至只有正九品,這種官階很難令都察院發揮原有的效果。所以到了洪武十六年時,都察院被提拔為正三品衙門。同時還設立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等高品級官職。

不過正三品還是太低,仍然比六部尚書的品級低,所以在洪武十七年時,都察院級別再次上調二級,成為正二品衙門,在行政級別上跟中樞六部平起平坐。督察院的都御史也有資格跟六部尚書一起,被合稱為“七卿”。

PS:雖然左、右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平起平坐了,但左、右都御史不能入閣。


按照一般思路,六部都只有一個尚書,督察院也只需要一個都御史就行了,沒有必要設兩個都御史。不過朱元璋認為,過去唐、元使用的御史臺,採用以尊制卑,上級部門監察下級部門,導致上下互相包庇的情況屢屢發生。所以他就乾脆設了兩個都御史,並採取以卑制尊的辦法,讓官階低的官員也可以監察彈劾朝廷的高級官員,同時讓高階官員相互制衡。

也就是說,明朝的左、右都御史是各領一套班子。左都御史管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管右副都御史,兩套班子各搞各的。後來由於工作任務繁重,又設立的左、右僉都御史也一樣,都是對應各自的都御史。


不過這只是明朝中前期的制度,到了明朝中後期,情況就不同了。

明朝中後期,由於明朝初年確立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並立的省級政治體制隨著文官集團勢力的擴充和軍人集團地位的下降(土木堡之變導致武將集團元氣大傷),使得原有的三司平衡被打破了。而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又使三司條條分割、運轉不靈。每每遇到大事,三司長官便相互推卸責任。所以總督、巡撫這種制約各省三司的產物就被髮明瞭出來。


巡撫設立之初,權力不大,只督理稅糧,總理河道,撫治流民,整飭邊關等。後來權力逐漸變大,偏重兵事,於是就成了三司的長官。而巡撫要節制三司,不授予他們監察權力是不行的,所以巡撫加督察院御史銜也就變成了常規操作。

一般來說,巡撫加右副都御史銜。為什麼是右副都御史,而不是左副都御史呢?

因為明朝以左為尊,左、右都御史雖然都是都察院的一把手,但右都御史較之左都御史地位要低一點(品銜相同),所以巡撫兼任右副都御史,比較合理。

清朝初期,左、右都御史仍然同為都察院的一把手,品銜一致,總督、巡撫也都有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的加銜,與明朝沒多大區別,只是清朝多了兩套滿族班子。雍正繼位之前,滿都御史品級高於漢都御史。雍正繼位後,品級相同,都是從一品。

(清朝的左、右都御史升了一級)

到了乾隆時期,由於地方上的封疆大吏總督和巡撫變成了固定職位,總督和巡撫因為工作需要,加兵部尚書和右都御史銜已成為常態。所以乾隆十三四時,乾隆皇帝乾脆就將右都御史加銜存在的方式在國家層面上進行了確定:凡出任總督者,例授都察院右都御史。總河、總漕(河運總督和漕運總督)及各省巡撫,均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應否兼兵部尚書或侍郎銜,由吏部請旨定奪。

自此,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僉都御史成為督、撫的“坐銜”。至於中央督察院專職的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以及右僉都御史則不再設立。

也就是說,從乾隆十四年開始,督察院的左都御史班子不變,右都御史則成為“按定製專賜給某些官員之銜名”的虛銜或空銜,唯一的作用只是給予督撫品銜上的提升:總督由正二品升為從一品;巡撫由從二品升為正二品。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總督和巡撫與清朝不一樣,清朝督撫有直接的級別差,但明朝的督撫沒有。明朝督撫無所謂高地之分。誰大誰小完全就看加銜大小。因為明代總督和巡撫只是個差遣,並不是官職,所以總督、巡撫的本職才是區分大小的關鍵,比如一個人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陝西,另一個人是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等府地方,那麼這個總督的品級就比巡撫大高,因為前者是右副都御史,而後者只是右僉都御史。

但如果一個人是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陝西,而另一個是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等府地方,雖然前者是總督而後者是巡撫,但是很明顯後者的品級要比前者大。


Mer86


左、右都御史為明清兩朝的官職,是都察院的兩位最高長官,都察院是前朝的御史臺演變過來的,御史臺的長官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是丞相之副,負責監察百官,後來地位雖有所下降,但仍專掌監察、執法等事,與六部平級。

信國公湯和,明朝第一任左都御史,那時還稱左御史大夫。

明朝初期沿襲元制,在中央設御史臺,長官為左、右御史大夫,從一品,下設御史中丞和侍御史,早年的劉伯溫就是正二品的御史中丞,洪武十三年因為胡惟庸一案,朱元璋裁撤御史臺,改立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為長官,正二品,下設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都察院與六部平級,左、右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們合稱為七卿。

清朝時,都察院派官員查核內務府,圖為清稽查內務府御史衙門。

明朝的左、右都御史都是最高主官,兩人做的事是一樣的,兩人都有各自的副職,也就是左、右副都御史,但古代以左為尊,所以左都御史雖與右都御史官職、品級一樣,但地位要高。因為御史是代表中央巡查各地,掌司風紀,察中外百司之職,於是在明初就有左都御史領總督之職,右都御史領巡撫之職的先例,比如洪武時期的右都御史王彰領河南巡撫,到了清朝時也沿用了此例。

比較出名的紀曉嵐、劉墉,都擔任過左都御史。

順治時清廷沿用明制,設立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滿漢各1人,均為正二品,康熙時拔高左都御史地位,將其列入議政大臣,雍正時左、右都御史定為從一品,使其成為都察院最高長官,左副都御史為其副官,正三品,而右都御史雖也為從一品,但已不是實職,而成為兼職,各地督撫有治理一方道官考察處分之權,所以雍正以後,右都御史成了各地總督兼銜,右副都御史成了各地巡撫的兼銜。


圖文繪歷史


左右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行政長官,從明洪武年間設計的都察院時產生。

  1. 產生的時間不同。左督御史先於右督御史產生;
  2. 具體的職責不同。左督御史主要負責監督文武百官,對皇帝處理的國家大事諫言,並參與處理皇帝安排的重大案件,而右督御史則是負責管理地方大大小小的事務,監察地方,到了清朝演變為外省總督、巡撫的加銜。
  3. 官銜不同。雖然它們都是都察院的最高行政長官,但是,在明代是正二品的官職,清雍正時期升為從一品。

一、產生的歷史淵源

左右都御史的前身是御史臺的御史,是封建專制社會制度的產物。從秦朝設立御史官,這一制度延續到清朝滅亡,有著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1. 秦漢時期。秦朝建立之後,他的主要職責是監管郡縣一級的政務,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而到了漢朝,設立了御史臺,御史同意對御史臺負責,按職掌分為侍御史和治書侍御史,東漢末改刺史為州牧之前,漢朝的刺史也是監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種。
  2. 三國、西晉時期。曹魏篡漢自立,在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主要史負責記錄朝廷的大小事情,並彈劾百官的禮儀品行,到了漢朝,御史名目繁多,有督運御史、符節御史、檢校御史等。
  3. 隋唐時期。唐朝的李世民重視言官,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提高了御史的地位,與殿中、治書御史並立。
  4. 元朝時期。元朝的御史臺,最高的行政長官為御史大夫。御史的職責加強起來,權力變大“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柄者曰樞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臺”

到了明朝,為了加強吏治治理,便於更好的管理白官,朱元璋設立可都察院,下設左、右都御史。

二、左、右都御史的產生以及職責

明洪武年間,公元1382年,朱元璋改歷朝歷代設力的御史臺為都察院,專門設立左、右都御史。都察院的長官為左、右都御史,然後下一級別設副都御史、僉都御史。全國劃分十三道御史,分別設立監察御史,巡查全國的大小州縣,對州縣的官吏的考察、舉報彈劾。

“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作福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行憲,希進用者,劾。”-《明史·職官志二》

明代都察院不僅可以對審判機關進行監督,還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為最高監察機關。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直接對皇帝負責,主要的職責是監察百官,沒有決策權,更不能進入內閣,他只能行使監察權力。

清朝入關後,八旗腐敗,各級大小官員無不貪汙受賄,從而導致國家政令不通、百姓怨聲載道,各地因官吏貪汙受賄也激起了民變,是“白蓮教起義”的直接原因。

吏治的腐敗慢慢的拖垮著清朝,雍正是一個勤政的皇帝,到了他這裡,特別重視監察機構,因此提高了左、右都御史的品銜,使其成為從一品。

在清代的重視之下,都察院的職責與權力也越來越大,不僅有監察百官的職責還有審核死刑案件,參加國家舉辦的考試監察等。

左、右都御史與監察機構,無疑是封建社會吏治體系的一道“防汙”屏障,從秦朝設立到清朝滅亡,兩千多年的演變,他的職責雖然沒有多大的改變,但是歷史作用卻越來越加強,於國於民是不可或缺的。


南山居史


左、右都御史是明清兩代特有的官職,明代都是正二品,清代幾經變化,定格為從一品。

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懂得權力監督,相互制衡的道理,比如三省六部制中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就是一個管政令,一個管監督,一個管執行。

每個朝代也都設專門的監察機構,負責權力監督,從東漢直到元朝,御史臺一直是主要的中央監察機構,相當於如今的中央紀委國家監察委員會。

但到明朝時,中央監察機構發生了變化。

明太祖朱元璋喜歡搞創新,他廢除了宰相,也搞出一些新機構,比如都察院,還對國家監察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御史臺為都察院,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

都察院的長官為左、右都御史,下設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又下設十三道,各道分設監察御史,巡按州縣,這樣一來就把全國各地都納入監、範圍。

那麼,左、右都御史有什麼區別?誰的地位和品級更高?答案是兩者品級相同,但左都御史地位更高。

明朝的左、右都御史

明朝時,左、右都御史都是正二品,但古代以左為尊,因此左都御史地位高於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都是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都是正四品,十三道監察御史都是正七品。

明朝的監察制度有個特殊情況,都察院的御史們屬於中央官,但他們經常被派下去監察地方,這種做法被稱為“總督、提督、巡撫”地方。

久而久之,這些被下派“總督、提督、巡撫”地方的監察官逐漸成了主政一方的大員,但他們在編制上仍是都察院的“外差”“下派”,因此仍帶“都察院御史”銜。

清朝的左、右都御史

清朝沿襲明制,監察機構仍為都察院,而“總督、提督、巡撫”逐漸固定化、制度化,成為真正的地方大員,但仍沿襲帶“都察院監察官”銜的傳統,尤其把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僉都御作為總督、巡撫的專用加銜,以提高總督、巡撫們的地位,方便行事。

比如清朝位高權重的總督們,其實本官只有正二品,但按照清朝慣例,總督帶右都御史銜,就成了從一品,根本上是為了提高督撫的品級,便於協調工作。

一開始,清朝實行滿漢官制,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如果是滿人,則為一品;如果是漢人,則為二品,後幾經變化,到雍正年間正式固定下來,左、右都御史都為從一品。

總體來說,明清兩代的左、右都御史品級相同,明朝正二品,清朝從一品;古代以左為尊,左都御史的地位高於右都御史,故作為一把手主持都察院全面工作,右都御史則作為二把手協助主持都察院工作。

為什麼古代設左、右都御史,而不設正、副都御史?

如果設正、副都御史,副職品級低於正職,全聽正職的,缺乏對正職的制約;設左、右都御史,品級相同,雙方可以相互牽制,跟設左、右丞相是一個道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想要知道左督御史和右都御史的區別,我們就要先了解下什麼是左督御史,什什麼又是右督御史。雖然它們都代表著古代的一種官職,不過它們的出現還是有先後之分。最早出現的便是左督御史。


或許和古代以左為尊的習俗有關吧,左督御史在帝制社會時期就已經衍生出來了。左督御史在明清之前主要施行的是監督權,那時候朝廷會設置專門用來行駛監督權的機構,即督察院,而左督御史就是督察院的長官。他們負責管理督察院大小事務,對文武百官進行監督,然後再彙報給皇帝。

清代之時左督御史除了對百官實行監督權外還兼任著其他職務。比如,言官,在這裡他們所代表的言官可不僅僅只具有監督和並向皇上諫言的權利,在一些特定時期或特定情況下他們甚至可以根據傳聞舉報某個官員,不用拿出真憑實據,也不必署名。所以說他們的權利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在明朝時,言官的所作所為甚至讓皇帝都無可奈何。而具有言官特性的他們權利也一樣不可小覷



  • 除此之外,左督御史還有為重要案件會審的權利。在古代,重要案件一般都由三法司進行會審,而督察院就是三法司之一。

右督御史是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的,也是督察院的一個官職,而且在明代時右督御史就和左督御史一樣是督察院的長官,既然如此他們的官職以及他們的職務應該也是一樣的,不過,並不是的。明朝時左督御史負責督察院之事,而右督御史則負責對外省施行總督,巡撫的權利。



我們都知道,總督和巡撫的在地方上權利都比較大,尤其是總督直接對一片區域施行管轄權,其實就是那個地方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對當地經濟軍事等都可以施行管制。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右督御史也是一個不小的官職。


綜上所述,關於它們之間的不同,從時間上來看,左督御史先右督御史產生;從職務上,左督御史主要負責監督文武百官,對皇上諫言,處理重要案件,而右督御史則是負責管理地方大大小小的事務;從官職上來看,它們都是督察院的長官,在明代是都是正二品的官職,後來在雍正時期升為從一品等。(在它們是從一品之前,雖然說左督御史和右督御史的官職是固定的,不過任此官之人可以通過兼做其他職位的官職來提升自己的職位。)


小姐姐講史


以清朝為例,一般情況下左都御史是專職的,需要駐院坐班;右都御史是兼職的,不需要駐院坐班。一般為從一品。

左、右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長官,主管監察彈劾巡查巡視等工作。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中,從秦代開始就是非常完備的三權分立制,雖然每個朝代的官職名稱有所變化,但是大體都是圍繞著三權平衡而展開的。所以,始皇帝的雄才大略實在讓人敬佩的很。

明朝初期,朱元璋將御史臺改稱為都察院,清襲明制也叫做都察院,所以,這個稱呼一直延續了五六百年。都察院行使的主要是監察權,由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使、左右僉都御史、各道監察御史、都御史等組成,筆帖式、經承等屬於服務人員。

清代中前期,都察院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御史們相對來說也比較有操守,還是敢於犯言直諫的。但是,隨著吏治的腐敗,都察院作為相對的清水衙門,御史們也就越來越沒有節操,不管黑白曲直完全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進行監察彈劾了。而在明朝中後期都察院則是文臣集團所掌控的黨政利器,也是沒有什麼正義可言,東林黨人有很多做過都御史、御史,那傢伙罵起人來都駢四儷六的,著實讓人厭惡。

都察院還是三法司之一。看影視劇時,尤其是明清兩代的影視劇,對於爭議比較大的案件,皇帝一般會下旨讓三法司會審,這個三法司就是指的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一般三法司會審的結果就是最終的審判結果,基本上沒有更改的可能了,皇帝再御批時頂多就是在量刑上予以改變,比如凌遲處死改為斬刑諸如此類。

都察院的御史們享有聞風奏事的特權,也就是隻要聽到一點風聲,就可以正式上摺子彈劾,根本不需要舉證,而且就算是奏錯了也不會被怪罪。要知道在清代,地方官中只有督撫才有專摺奏事的權力,京官也得夠了四品才可以上摺子,而御史則不受品級的約束,可以上摺奏事。

都察院還有巡視巡查的職權,有一部電視劇叫做《巡城御史鬼難纏》,講的北京南城巡城御史的故事。清代時北京實行宵禁政策,也就是到了晚上幾點之後就不允許在大街上瞎逛蕩了,否則就會被捉拿到衙門中先吃一頓棍子。執行這個宵禁的就是巡城御史。假如御史在青樓之中發現了政府官員,可以不問品級直接大嘴巴子先抽過去,然後沒收官憑,被揍的官員即使比御史品級高也不敢說啥,還得賠笑臉,因為這是皇帝賦予御史們特殊的權利。

左都御史就是都察院的實際最高長官,右都御史則是兼職。在清代時,右都御史一般是兼職,作為地方官中地位最高的總督一般會兼領兵部尚書或者是右都御史的職銜,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提高總督的地位。因為按照清代的官制,總督一般是正二品,但是作為軍事首領的提督卻是從一品,而在管理順序上總督卻是提督的長官,於是為了理順這個關係,總督一般兼領兵部尚書或者右都御史的職銜。所以,在都察院中坐班的都御史中是沒有右都御史的。


小觀點


簡單的來說,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都是舊時代的高官了

古代是封建帝制國家,按道理來說所以的國家權力的都集中於皇帝一個人身上,皇帝既是法官,也是政府首腦,同時還兼任國家軍隊總司令。然而國家這麼大,皇帝一個人是管不過來的,因此皇帝建立了官僚隊伍來上承天命,下順民心。但是官員權力一大,勢必對皇權造成威脅和制約,這不是皇帝能夠接受的,於是皇帝又建立了監察百官的御史制度

所謂都御史,實際上就是明清時代專門行使監督職權的機構-都察院的長官

古代以左為尊,左御史比右御史地位要高。在滿清的官制中左都御史滿、漢各一人,均設為二品,後來為從一品;右都御史為三品,低一品級。左都御史一為天子耳目,即所謂的言官;二為重案會審,即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三法司就是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右都御史為明,清兩代的官職,清代為總督坐銜,凡出任總督者,例授都察院右都御史。總漕及各省巡撫,均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應否兼兵部尚書或侍郎銜,由吏部請旨確定。說白了左御史才是都察院的主人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大家似乎對“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這兩個官職不太熟悉,但是略知明朝歷史的讀者也許就對“左都、右都御史”有些瞭解。通過史料的查找,原來“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都只是出現於明朝和清朝,這其中,明朝開天闢地般地設立了這兩個官位,而所謂的“清承明制”在這兩個官位的繼承和發展上又可以說是有所改進和完善,使之與時俱進,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維護和鞏固封建皇權。



上邊說到左、右都御史都源創於明朝,這個是肯定的!當時都察院作為明朝監察機構的首次出現,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也就隨之產生了。明朝的這兩個官位似乎職能分工還不太明顯,直到明萬曆皇帝后,隨著監察權力的加強,都察院的監督職能便大為緊縮,最後基本上全都歸於到了左都御史此一官之上。反觀右都御史,雖然說沒有背離其原來的職能吧,但是也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吧?(尤其是到了清朝時期)

明朝時期的左、右都御史在最初設立之時只是正二品官職,不過這個官階卻持續完了整個明朝。好不容易等到清朝到來,左、右都御史還是在雍正年間才被升為從一品。



“職專糾劾百司”是以左都御史為首的都察院之主要職能,除此之外,左都御史在明清兩代還肩負著兩個主要職能。其一為統治者最為直接的耳目,主要是聞風而動,不經調查直接啟奏皇帝,經皇帝裁決後六部相應執行;其二則為重大案件的審辦和裁決,這個可以說是左都御史的副業了吧,當時明清兩朝的重大案件主要由三法司會審,其中就包含都察院,而都察院的主要責任就在左都御史。清朝初年之際,左都御史擔任者為一滿一漢,其中滿人為從一品,而漢人仍為從二品。如此之局面一直持續到了雍正年間,原本的官階才改成了從一品。

右都御史相對於左都御史來說,明朝還好,一併都是都察院的主官,但是古代歷來以“左”為尊,所以說兩者只能差不多的情況下,左都御史還是要高一些的。右都御史在明朝也是負責監察都察院以下各級監察人員的監督工作,和左都御史的主要職能相差無幾。

但是到了清朝,右都御史的主管監察只能似乎就顯得“褪色”了,從一個相對獨立的官位蛻變成為更像是榮譽稱號一般,都察院監察之事全權交付於左都御史,反觀右都御史,便成了清朝地方總督和外省巡撫的“加銜”,右都御史的加銜對於外省長官來說,那便是直接被賦予了巡撫天下的功能,在巡查天下時,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監察仍存的色彩。另外,右都御史雖為加銜,但是仍然有向皇帝直接上疏進諫的權力。

中國封建時代自秦朝御史大夫的初設,直至清朝左、右都御史的發展完善,亦或是明清兩代的內閣制和軍機處,其實都是為了以監察百官地更好地加強皇權、維護統治。


小鎮月明


都察院,亦稱最高監察院,直屬皇帝,是最高監察部門,主掌監察、彈劾以及建議。與刑部、大理寺並稱三法司,遇重大案件,由三司會審。


設左右都御史,都御史與六部尚書並列,合稱七卿,明朝品級均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南京都察院低北京一等,只設右都御史一名,右副都御史一名,右僉都御史一名,最高長官為右都御史。

區別:明朝左右都御史都是實職,均為都察院長官,但是明朝尚左,所以左都御史是最高監察長高,右都御史次之,協理左都御史。

清朝沿襲明制,同樣尚左,所以左都御史依然是最高監察長官,左副都御史次之,兩者均為都察院主官。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使為兼職,右都御史為總督兼銜,右副都御史為巡撫、漕運總督、河道總督兼銜。

區別:清朝左都御史仍是都察院主官,且是最高監察長官,左副都御史協理左都御史。清初左都御史滿漢各一人,滿員為一品,漢員為二品。順治十六年,將滿漢左都御史均降為二品。康熙六年,升滿員為一品,九年,降為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俱升從一品。而由於清朝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只是兼職,所以數量並不固定。

擴展資料:

明朝都御史之職:據《明史·職官志二》所說: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作福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行憲,希進用者,劾。遇期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

龍武驍衛


左都御史這個職位,最早誕生於明朝時期,當時專門用來行使監督權,清朝沿用了明朝這項制度,早在皇太極還未入關前就用它來監察文武百官,只不過順治時期“左都御史”這一名字才正式確立起來。

而要了解左都御史,就必須先弄清楚都察院是幹什麼的。清朝的都察院與歷朝歷代的檢察機關都有所不同,它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產物,因此對於帝王幾乎沒有約束力,僅僅是用來監督文武百官。

不過清朝都察院的監督範圍很廣,上至宗人府、內務府、皇權貴族,下至六部九卿、京都官員、地方官員全都歸屬他管轄。

而都察院的職能還遠遠不止是檢舉各級官員貪汙腐敗的情況,官員的禮儀問題同樣由他們負責,上至祭祀天地、祖先這樣隆重的典例,下至日常朝見皇帝,只要有官員的言行舉止不符合禮儀規範就會遭到都察院之人的彈劾。

除此之外,錢糧賦稅、官員選拔、軍政民生、司法刑事、科舉吏治等事務,這些都是都察院的職權範圍。就連文官的政績考核、武將的評定,都察院同樣必須參與其中,甚至於是否按時上班幹活、幹活是否有效率也需要接受都察院的監督。

為了達到監察的效率,都察院的人在常規監察的基礎上,還會不定期臨時進行突擊抽查,內容包括文書檔案的監察與實地處理。一旦發現貓膩,他們就有權直接處罰官員,將他們逮捕入獄,清朝還規定除了重大刑事案件以外的案件,監察人員可以直接審查卷宗亦或是參與審理的整個過程,換句話說就是“小事自理,大事請奏”,這充分體現出都察院官員的權力有大。

然而最終的boss還是左都御史,都察院所做這麼多事最後都要經歷左都御史的考核,這也就是其監督職權的體現。與此同時,左都御史還位列九卿之一,這使得它擁有參與“九卿議”和“廷議”的資格。

所謂“九卿議”,就是指由左都御史、六部尚書、大理寺卿、通政使司這些人一起對皇帝下達的重大政事進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後送交給皇帝審定的會議。而“廷議”則是涉及邊患軍務事宜,相較之下更具有分量,很顯然,左都御史這一職位擁有很大的權力。

再來看看右都御史是什麼。右都御史是明代及清代前期都察院的職官,在明朝時期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均為都察院長官,並且品級均為正二品;到了清代前期,左都御史執掌都察院的事情,下手左副都御史起協助的作用,而此時右都御史變成外省總督、巡撫的加封頭銜,也就是說某個官員成為一省的總督或者巡撫,他就會自動增加右都御史的頭銜。


總結一下,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的區別如下:

  • 定義區別。左都御史是封建社會設有專門行使監督職權的機構——都察院的長官;右都御史則為明清兩代的官職。
  • 品級區別。起初左都御史的品級是正二品,但是經過一系列升級降級,最後確定為從一品;而右都御史一直都是正二品。
  • 職能區別。左都御史除了負責考核都察院的各項工作以外,還負責參與“九卿議”和“廷議”;而右都御史起先相當於都察院的直系副領導(僅僅比左都御史小一級),後來演變為外省總督、巡撫的加封頭銜。



綜上所述,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前者一直都是監察機構——都察院的直系boss,後者在發展過程中更多是變成一種榮譽職位,而受古代“以左為尊”思想的影響,左都御史的品級是要高於右都御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