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姜维自杀殉国后,仍然被人剖腹取胆?

姒莞萱


姜维,字伯约,蜀汉妥妥的名将,是诸葛亮之后蜀汉最杰出的人物。

但是,就算姜维再鹤立鸡群,再一枝独秀,终究不能翻云覆雨,力挽狂澜,因为大势已去。公元264年,姜维身死,死时已经62岁,是个老汉了。

姜维死了,却依然不能让魏国将士们解气,继续剖腹取胆。据说胆还非常大。(《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姜维为何如此遭人嫉恨?到底哪里做错了?

魏军恨姜维原因之一:姜维是投降派

姜维其实是魏国人,他父亲是天水功曹姜冏,死得比较早。姜维曾经的老师也很有名气,是三国时期闻名天下的大儒郑玄。

关于姜维的身世,三国志交待得很清楚,《三国志·姜维传》: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於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按理来说,姜维应该完全效忠魏国才对。

但是,诸葛亮在北伐时,姜维的命运改变了。

那是公元228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当时的姜维才26岁。因为遭到了天水太守马遵的猜忌,于是,无奈的姜维在进不了城的情况下,投降了诸葛亮。

当时的诸葛亮名满天下,姜维运气实在不错,后来就成了诸葛亮非常得力的助手兼衣钵传人。

因为姜维的这段历史,让魏国人感觉这姜维就是个叛徒。

对于叛徒,自古以来,人人可以得而诛之,因此,魏军的手段狠一点完全正常。

魏军恨姜维原因之二:因为姜维,死了很多魏国将士

有的人,仿佛打仗有瘾,越打越兴奋。姜维就是那个打仗有瘾的人。

《三国志》记载,从诸葛亮死后起,在其后的24年当中(238-262年间),姜维连年北伐,前后进行了11次北伐,这导致蜀国国力损耗过大。

在蜀国,姜维的北伐不被人认可。而姜维频繁的北伐,导致蜀魏边境连年吃紧,魏国也死了不少将士。

这种不堪其扰的进攻方式,让魏军抓狂,对姜维的恨真的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一个长期骚扰你的人,你会怎么办?如果法律允许,你一定会打死他出口气。

因此,魏国的将士们对于长期在边境骚扰他们的姜维部队,充满了浓浓的恨意。

11次的北伐,让魏国将士们经常绷着弦,对姜维恨得要命。

魏军恨姜维原因之三:鼓动钟会造反

因为后主刘婵不支持北伐,姜维从262年开始,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兵分两路进攻蜀国,钟会从剑阁进攻。

形势吃紧,姜维被召回,在剑阁镇守,力图挡住钟会的魏军攻势。

可谁曾想,邓艾攻下了成都,刘禅在第一时间投降了。这可气坏了姜维,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刘禅让姜维也降了邓艾,而姜维扭头投降了钟会那边。

投降钟会后,姜维开始撺掇着钟会造反,因为司马家势力越来越大,一度把曹家架空了,钟会可以趁次机会建立属于自己的组织和国家。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钟会就是个不安分的人,被姜维忽悠后,开始着手造反自立的事宜。

但是事不凑巧,钟会失败了,钟会和姜维双双被杀。

对于死去的姜维,魏国将士们非常之恨,因为正是姜维,促进了钟会的造反,让魏国窝里斗,死了不少人。这是魏军对姜维的第三恨。

因为魏军对姜维太恨了,所以最后把姜维剖腹取胆,死了都没留个全尸。

综合来说,魏军对姜维有三恨,这三恨促使魏军对姜维剖腹取胆。那三恨呢?一恨姜维是叛徒,二恨姜维连年北伐,三恨姜维挑动魏军窝里斗。


蓝风破晓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姜维在死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之后魏国兵将争先抢后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之后众将将姜维家属屠杀殆尽。是什么样的仇恨让魏国众将对他如此仇恨呢?人都死了,还要挖心取胆,看姜维的胆大如鸡卵都很吃惊。

姜维的计谋让魏国人对其恨之入骨

姜维在刘禅投降邓艾后,远在剑阁的姜维与众将表示很愤慨,众将都表示“臣等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姜维与众人说道有一计,可复汉室。众将与姜维一起向钟会投降去了。正是这一胆大计谋,让魏国人对之恨之入骨。



从姜维投降钟会到钟会、姜维被杀,这个计谋一直在实行。姜维是假意投降钟会的,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到达涪城,随后下江油,战绵竹,到达成都城下迫降刘禅。姜维一直以邓艾为心腹大患,借着钟会与邓艾不和,先与钟会诬陷邓艾欲谋反,模仿邓艾笔迹写信给司马昭,语言不公大逆不道,引起司马昭的疑心,并让监军卫灌去成都收押邓艾,如果邓艾反抗杀卫灌坐实谋反之名,钟会再出兵讨伐邓艾,则邓艾可除。结果卫灌轻易收押了邓艾,成都已在钟会与姜维手中。


拿下邓艾后,姜维看出钟会的野心,以功高震主受到司马昭的猜忌,劝钟会反叛司马昭,若不成功则可以学刘备在蜀中自立。

但恐魏将不配合,姜维劝说在元宵佳节请魏国众将赴宴,宴中以郭太后遗照趁机讨伐司马昭,如果不听从号令尽皆杀之。姜维看见众将不愿从,钟会表示全部坑杀。


看下记载

会拔剑出鞘曰:“违令者斩!”众皆恐惧,只得相从。画字已毕,会乃困诸将于宫中,严兵禁守。维曰:“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会曰:“吾已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如不从者,打死坑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可以说姜维为了复国,计谋也是很狠毒,引诱钟会坑杀魏国众将,把魏国的士兵带入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要不跟着钟会谋反讨伐司马昭,要不就是死路一条,其实两条路都不是魏国兵将最好的选择,所以士兵们得知姜维和钟会的计划后,奋起反抗,杀死了钟会与姜维。


魏国众将对姜维忍无可忍 挖心取胆是极其愤怒的做法

魏国将士对姜维的计策非常愤怒,姜维死后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对姜维来说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只要能复国都是值得的,引诱和劝说钟会先除邓艾,再带着众将谋反,众将不同意再坑杀。但对魏国众人来说,这是非常残忍的,魏国众将士灭了蜀国,是大功之臣,加上妻儿老小都远在魏国境内,谁都不愿意再去反叛魏国。所以在得知这一切都是姜维的计谋后,对姜维的恨意无以复加,表示很愤怒,于是就有了姜维死后挖心取胆的事情,结果发现姜维的胆如鸡卵般大,让人感到很吃惊。


结语:姜维是蜀汉最后的忠臣良将,他对蜀汉可谓是尽忠到最后,至死都不忘复国,是一条铁骨铮铮的豪杰。但对魏国众将士而言,姜维就是个噩梦,这个家伙的计谋是非常狠毒的,为了复国不惜牺牲魏国将士的生命,这是魏国将士所不能忍受的。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期待您的点赞与关注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姜维是蜀国后期唯一的大将,也是唯一能够带领蜀军与魏军抗衡的蜀国将领,可是他命运不济,虽然竭尽全力,但也无法挽回颓败的蜀国,在蜀国灭亡后企图诈降钟会,引起魏国内乱,并乘乱恢复蜀国,无奈计谋败露,最终自杀身亡。

姜维的死,主要是因为他的计谋没能成功。

蜀国的灭亡

蜀国是在公元263年灭亡的,在这一年的时候,蜀国由于姜维连年北伐不能成功,再加上后期姜维遇到了自己的克星邓艾,每次遇到邓艾姜维都会失败,尤其是在公元262年的最后一次北伐中再次被邓艾大败,蜀国国力损耗严重。


此时蜀国的首都成都流言四起,皆是对姜维不利的言论,姜维知道如果回到成都恐怕会性命不保,便上书刘禅请求屯兵沓中,实际上一是为了远离蜀国政治中心以自保,二是为了抵御魏国的进攻。刘禅同意了姜维的请求。

姜维在屯兵沓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魏国动向的侦查,姜维应该有个情报网,随时获悉魏国的情报。姜维曾上书刘禅,要他对几处险要地段派兵把守,刘禅没注意。

▲魏国灭蜀示意图

到了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国,总兵力为16万人,此时蜀国的动员能力应该在10万人以下。魏军兵分三路,第一路由邓艾统领,从临洮出发,负责牵制沓中的姜维;第二路由诸葛绪统领,从临渭出发,进攻阴平,同时从背后包抄姜维;第三路为主力人马,由钟会领兵,从长安出发,进攻汉中。

魏军很快便攻占了汉中,姜维不得不从沓中退守阴平,在遭遇诸葛绪的堵截后,迅速率军撤往了剑阁,带领蜀军主力5万人左右与魏军主力钟会对峙。

▲邓艾是姜维克星

此时魏军与蜀军在剑阁僵持不下,邓艾便率领一支偏师翻山越岭,越过了蜀军的剑阁防线直接出现在了成都平原。此时的刘禅才拿出姜维的上书,发现姜维建议刘禅布防的地点正好就是邓艾偷袭路线(如果在那里布防,邓艾必死无疑)。无奈的刘禅只得组织一支人马,由诸葛瞻领军在绵阳与邓艾带领的魏军决战,结果蜀军战败,大势已去的刘禅投降了魏国,蜀国就此灭亡。

姜维的计谋

此时在剑阁的姜维得到蜀国投降的消息愤懑无比,但他并不想放弃对蜀国的救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想出了一招险计,那就是诈降钟会,然后鼓动钟会自立,引起魏国内乱,再乘乱恢复蜀国。

问题就在于,钟会会谋反呢?实际上是会谋反的。此时已经59岁的姜维看人非常准,他看中了钟会不甘人下,有自立的野心。于是便投降了钟会,钟会得到了姜维这样的大将和他手下5万蜀军的军力自然十分高兴,便继续让姜维统领他的人马。

姜维很快就与钟会打得火热,并成功鼓动钟会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原因就在于,在钟会看来他的机会太好了。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国唯一的大将

钟会是阀蜀魏军的统帅,这支魏军有16万人,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他可以控制这16万人马,再加上姜维的5万人马,总共能达到21万人!这在当时的三国来说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魏国人口450万人左右,动员极限在45万人左右,去掉钟会的16万人马,最多只有30万人马,这30万人当中大约有20万人要防守东吴,还有至少数万兵马要防御整个北方广袤的领土,能够在长安集结对抗他的,最多5万人,21万对5万,当然胜算很大了。

▲钟会野心很大,这点被姜维利用了

而且对于钟会来说,这也是他一生当中可能唯一的一次统帅大兵团的机会,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在加上蜀中势力(姜维)的支持,这么好的机会他岂会错过?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谋反计划。

功亏一篑

要谋反的话首先就要除掉邓艾这根眼中钉肉中刺。对此,在姜维的建议下,钟会篡改了邓艾给朝廷的上书,在邓艾的上书中,对司马昭极尽讽刺,言语中充满了谩骂和藐视。司马昭大怒,要把邓艾捉拿问罪,于是钟会和姜维就顺利地拿下了邓艾,并在他送往长安的路上将其截杀。


接下来钟会就要把军中的将领都换成自己的亲信,只要时间充足,自然就可以起兵反叛。但此时司马昭应该是察觉出了端倪,表示要到成都视察工作。

得到这个消息的钟会和姜维知道司马昭一旦来成都就一切都完了,于是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在成都起兵,当然由于准备仓促,人员没有安排到位,很多将领不愿参与反叛,由此导致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双双丧生。

在兵变中,最后计谋败露的姜维自杀身亡。关于剖腹取胆的说法是出自于《三国演义》,实际上我认为应该没有这回事,只是为了突出姜维的忠肝义胆。其中记载说姜维的胆取出后还是热的,就有了“斗胆姜维”的说法。


老威观史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国名将,也是一个在民间颇具盛名的英雄。只可惜,此人死的颇为惨烈,甚至传说曾被剖尸取胆。在一些影视剧中,甚至演绎了姜维自尽殉国的情节,令人观后颇为悲恸。不过,正史中的姜维并非自杀,其被剖腹取胆之事,也是具有争议的。

如以陈寿所著《三国志》为据,则姜维系死于魏将之手。诸葛瞻兵败绵竹后,刘禅投降于邓艾,而姜维等人接到投降命令后,虽有不甘,还是前往钟会处投降。然而,钟会宠信姜维,有拥兵自立的野心,不料引发魏国将士不满,招来了杀人之祸:

“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徵,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三国志》卷四十四

按陈寿之说,当时钟会颇为看重姜维,甚至到了“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的地步。在钟会看来,中土名仕诸葛诞(字公休)与夏侯玄(字太初)都不如姜维。此后,钟会污蔑邓艾,率姜维等人赴成都,自称益州牧背叛曹魏,并打算拨给姜维五万人马作为前驱。但令钟会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番做法却引发了部将的不满,反被手下残忍杀死。在这场兵乱中,姜维及妻儿均被诛杀。

而姜维死后被剖尸取胆一事,并非陈寿所述,本系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引据《魏晋世语》之说:

“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升】大。”——《魏晋世语》

此书系记述魏晋间名人轶事的典籍,曾被裴松之多次引注,虽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已是真假难辨。尤其是文中曾姜维“胆如斗【升】大”之说,显然是有些夸大的。

不少人觉得,姜维死后被剖,乃是因为他穷兵黩武,不自量力,在任期间连续十一次北伐,引发了将士的愤怒。但须知《魏晋世语》还称:“时蜀官属皆禾下英俊,无出维右”。显然,此书有盛赞姜维的感情倾向。但在陈寿看来,姜维之死却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至陨毙。”——《三国志》卷四十四

因而,历史上的姜维并非自杀殉国,而是投靠钟会后,试图煽动钟会某乱后再佣兵复蜀,结果弄巧成拙,被魏国兵将诛杀。至于他死后被剖尸取胆之事,或当是《魏晋世语》的溢美之辞。当然,或许魏军出于激愤,把姜维剖尸,亦在情理之中。只是,人胆焉能大如升斗?

另外还需指出的是,很多人觉得他是诸葛亮钦点的接班人。这主要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诸葛亮死后,接连两任蜀相都不是姜维,分别是蒋琬和费炜。姜维在蜀国的地位,远不如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中描述的那般重要。


史海烂柯人


三国初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绝对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正是因为谋士、猛将众多,才出现了群雄争霸激烈的局面,以至于后来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单看《三国演义》当中那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就知道当时的人才灿若星辰,数不胜数。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所有的高精尖人才都集中在三国初期出现,在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都出现了人才凋零的局面,尤其是蜀国,人才匮乏的可怕,姜维是蜀国为数不多可堪大任的人才之一。

但是很可惜,姜维的下场很惨,在他自杀殉国之后,依然被魏军刨腹取胆。那么,姜维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死后还被人如此记恨,以至于遭人刨腹取胆。

其实姜维之所以会有如此下场,一来是曹魏出于稳定军心、民心的需要,杀一儆百,另外姜维屡次背主也遭人记恨。最后,姜维当时的举动让很多人觉得他胆子很大,所以剖腹取胆一来是看看姜维的胆究竟有多大,二来也是对姜维的一种侮辱。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在费祎下台之后便掌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之后便继承诸葛亮的遗志,频频北伐。所以曹魏的将士们,对姜维这个战争狂人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但是姜维没想到,就在自己率兵驻守剑阁抵挡曹魏军队的时候,曹魏的大将邓艾率领一支奇兵,翻山越岭直扑成都。

而蜀后主刘禅眼见邓艾大军来袭,竟然开城投降了,邓艾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蜀国。邓艾对此是十分不服气的,如果不是蜀后主刘禅懦弱,开城投降,自己完全可以率兵抵抗曹魏军队,蜀国哪里会这么快便灭亡,这样的结局姜维不能接受。

尽管姜维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君主都投降了,自己也只能被迫投降。但心有不甘的姜维时刻想着反扑,于是便给刘禅上书,想要借助背叛曹魏的钟会来光复汉室。曹魏在拿下蜀国之后,无论是对于蜀后主刘禅还是其他投降的将领、大臣都还是不错的。但没想到在自己优待俘虏的前提下,姜维却时时想着反扑,还撺掇着魏将钟会造反,这如何能让魏军心里舒服,心里自然是恨透了姜维。

姜维的计划是借助谋反的钟会杀死蜀中的魏军将领与军士,这条计策不可谓不毒,好在钟会谋反失败,与他一起参与谋反的姜维也只能自杀。姜维的计划被魏军得知之后,他们怎么能不恨姜维,这些痛恨姜维的人做出什么疯狂的举动都不意外。

另外,曹魏占领蜀国后,也知道蜀国境内军心、民心不稳,所以尽量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好好对待蜀国投降而来的君臣,但是也要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力量,如何震慑呢?只能挑一个刺头出来杀一儆百,而这个刺头就是姜维,因为在蜀国影响力能大过姜维的人还真不多。杀了他,再来个剖腹取胆羞辱一番,就是警告那些想要造反的人,这就是反叛曹魏的下场。

再来说说姜维屡次背主的事情,其实姜维一开始并不是蜀国的官员,他是曹魏这边的官员,诸葛亮北伐之时,姜维遭人怀疑,于是干脆投降了蜀国。而在蜀国灭亡之后,姜维明明已经投降了,但是背地里却干着反叛之事,反叛的对象还是自己旧主。虽然三国时代屡次易主的将领不在少数,但是姜维的这种行为还是极其遭人恨的,也难怪下场会那么惨。

最后再来说说一个成语叫做“胆大如斗”,这个成语就是出自姜维这里。姜维想要借助谋反的钟会杀光魏军,然后再杀掉钟会,恢复蜀国,计划失败后姜维身死,而魏军将士们愤怒之下剖腹取胆,竟然发现姜维的胆大如斗,怪不得能想出如此阴险的主意。

当时的魏军,估计也就是想看看如此能作的姜维究竟胆子有多大,所以才有了剖腹取胆这一举动。而在古代,死后对尸体进行破坏是对死者极大的侮辱,魏军也是出于愤恨才如此侮辱姜维。

姜维一生太过执着,他完全可以在投降曹魏之后过安稳的生活,但是他却一心想要光复汉室,但殊不知刘禅是一个扶不起来的君主。姜维一生抱负付诸东流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据说姜维死后连他的妻儿老小都未能幸免,全部被魏军杀死,这样的一位英雄人物有如此之下场,无疑是很悲惨的。


元哥说历史


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姜维并不是自杀的,而是被他杀,和姜维一起慨然赴死的还有他的妻儿老小。

关于姜维被杀死之后,被敌人把他的胆囊取了出来,发现他胆大如斗,这更是无视医学常识。人的胆量真心和胆囊没有关系,这不现在还有所谓的无胆英雄嘛,人家做手术去除了胆囊,这不照样胆子很大吗?

姜维被剖腹取胆的故事,出自于魏晋春秋,这本书是晋朝人郭颁写的。这本书总体内容呈现出哗众取宠的风格,对于史实的记载很不严谨,就像现在的一些无良自媒体一样,靠一些奇异的事情博取眼球,很多民间的传说都被作者不经审核的引用,这对后人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不过有一点倒是肯定的,那就是魏国的将士们对姜维这个人是充满仇恨的。要知道姜维在蜀汉帝国后期作为军事负责人,多次和魏国军队开战,多少魏国人士就死在了姜维的手下。在现在的这支魏军中,肯定有不少人和这些死亡的魏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对于姜维,他们本来就有旧恨。

而蜀汉灭亡的时候,姜维和曹魏军队的主帅钟会,在剑阁天险作战,钟会没有占到半点便宜。相反是作为偏师的邓艾,出其不意的偷袭阴平之后,夺取了成都,成就了灭国大功。

这让钟会心里很不爽,一方面他是主帅,却徒劳无功,另一方面作为世族的代表,他根本看不起邓艾这个泥腿子。

姜维利用钟会的这种心理让他上表除掉了邓艾,但是也成功引起了司马昭的关注,使得钟会自身难保,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他打算从四川出兵攻打洛阳,让他最相信的姜维做先锋领兵。

不过此时先要解决一些忠诚于司马昭的将领,姜维就建议把他们先杀掉。但是由于走漏了风声,这些将领非但没有被杀掉,他们决定起来反抗。

正是因为姜维的这个建议,使得他和这些灭蜀大军的将领又结了新的仇恨。所以在这个时候旧恨新仇一起拉清单的时候。

姜维等人遭到了反杀,那些忠于司马昭的将领率兵反抗,钟会到很晚才意识到情况不妙,这才让姜维等人武装起来,进行武力镇压。

姜维手杀五六人之后,寡不敌众,最终蜀汉的大将军姜维被乱兵杀死,甚至连讨伐蜀国的主帅钟会也被一锅端了。最终这场事情成了这些乱兵们的盛宴,他们洗劫了千古名城成都,直到卫瓘前来方才平息的事态。

所以说姜维并不是自杀,那些杀死他的人也没有时间去玩什么剖腹取胆,去成都花花世界抢劫不香吗,谁还去关心一个死人姜维呢?


历史评说


为什么要说诸葛亮是伟大的千古名相呢?大家可以检点一下,有人背叛过曹操,有人背叛过刘备,在孙权遭遇危境之时,许多大臣也欲弃吴降曹,但却没有人背叛过诸葛亮。

骄狂如魏延,在诸葛亮的麾下即使如何不满,仍然不折不扣地完成诸葛亮交付的每项任务;自负如马谡,失街亭后明知回来就是死路一条,仍然回到军中伏法,引颈就戮;而姜维,做为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实际继承者,统帅三军,为先师未竞之志,呕心沥血,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姜维,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英雄。人生在世,难道必须要以成败论英雄吗?

在漫漫的岁月中,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追求,努力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许许多多的人都因为困难和挫折而选择了放弃,而有些人始终都在坚持和奋斗。什么是成功?成功并不是一定要创造出一番令人赞叹的伟大事业,而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要你为了信念和理想不懈地努力过,奋力地拼搏过,热情地付出过,永远向着目标迈进,即使最终倒在了征途中,你就是成功的,无悔的,值得自己和他人永远敬重的英雄。

姜维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姜维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得到蜀汉集团的直正支持。自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蜀汉的对外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主动进取而改为被动防御,北进中原的希望泡沫就此全面破碎。

姜维其实没有沾上诸葛亮多大的光,诸葛亮生前对姜维更多的是品行方面以身做则的教诲,能力上悉心的培养,但诸葛亮并没有对姜维进行着意的提拔,姜维从中级军官逐步进阶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责任。

蒋琬当政,蜀汉的战略全面进入防御时代,后来的费祎也仍然继承这种防御战略。期间屡次遭到曹魏方面的进攻,而蜀汉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数次化险为夷。直到姜维掌握军权时,蜀汉才重新构建攻势战略。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北伐中原是错误的战略,应该谨守防御,休养生息。但要考虑到,人家曹魏有什么理由让你舒服百年?东吴谨守,后来司马家放过东吴了吗?真正动起手来,东吴长年不战的后果就是一战即溃,毫无挣扎之力。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蜀汉要想以益川一州之地,与体量庞大的曹魏进行持久相抗,那纯粹是作梦。姜维完全可以选择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过一段富足安逸的日子,但姜维却选择另外一种道路――为信念而战:

“据上将之重,处羣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总得有人去战斗。任何时候,优裕的背后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安乐的背后是因为有人挡住了风雨。

姜维并非能力不行,实在是国力太弱,在内又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掣肘,能够以手中这点实力精妙计算,打得风生水起,屡屡让魏军是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如果双方实力对等,邓艾和钟会根本不是姜维的对手。

钟会牵制,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在汉中前线的姜维本部就陷入了困境。其实以姜维的才能和他手中所掌握的力量,他可以有多种选择:投降,以姜维之才,受封至少可为上将,保全富贵权位,而且没有谁可以责怪他,君主和群臣已经全部投降了,姜维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全部责任;战斗,姜维可以率兵继续战斗,以全自己的节义,名垂史册,后人万世景仰。

但姜维放弃了名,放弃了节,放弃了利益,选择了最委屈自己的方式——阴谋。对于姜维这样一个注重名节品格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当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当年叛魏投汉,如今再叛蜀投魏,大事若成,又叛魏归蜀,姜维在史书上将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姜维的设计非常诡谲,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父子和其武装力量,再借钟会的不臣之心杀掉所有的魏将,再封住要道,将魏军一网打尽,重新复辟蜀汉。

他几乎就成功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最后关头,历史选择了统一,姜维梦破,自刎而死。魏军将士恨之入骨,将他剖腹取胆。

为什么魏军将士如此恨姜维呢?姜维的计策实在是太毒了。魏军将士们拼死作战,本来都立下了灭国之功,都能得到嘉奖和封赏,但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首先造成了魏军的内讧,自相残杀;其次,姜维再怂恿钟会拘禁众将,差点来个集体屠杀;姜维虽然计划没有得逞,但魏军将士们由于都被迫卷入到这场纷争中,被蒙上了作乱和背叛的污名,前面所有的功劳都将被一笔抹煞。

这就是姜维最狠毒之处:如果他成功了,魏军将士们全部要倒大霉;即使他失败了,魏军将士们仍然全部都要倒大霉。

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时代,涌现出许多雄才大略的主君,智谋深长的谋士,勇冠三军的猛将,也涌现出像姜维这样勇于拼搏和战斗,勇于付出忠臣的名节和军人的荣誉,只为了心中那分永远不息的信念和抱负。

姜维,确实是位英雄!


馋嘴肥猫铲史官


孔明命丧五丈原,临死前,把兵书战策、排兵布阵的方法都交给了姜维。说姜维继承了孔明的衣钵这话没毛病。

事实也是如此,姜维继承了孔明的遗志,就是克复中原。


孔明一生鞠躬尽瘁,为了恢复汉室,六出祁山,但天不遂愿,六伐中原无尺寸之功。

姜维是孔明的接班人,接过孔明的接力棒,姜维九伐中原,可以说超过了孔明的次数。同样耗尽了财力物力,毫有建树。

不但如此,还被邓艾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得手,刘禅被迫自缚而降。当然,责任不应该全部由姜维承担。主要还是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言。

刘禅被俘后,命令姜维放下武器,姜维被钟会收编。


姜维利用邓艾和钟会之间的矛盾,让钟会诬陷邓艾意图谋反,并说邓艾意欲自立为王。这样,司马昭对邓艾起了疑心。

钟会诬陷邓艾自作主张,擅自对蜀国官员封官许愿,制造邓艾和司马昭之间的矛盾。

司马昭果然上当,于是命监军卫瓘押解邓艾回魏国。邓艾走到半路时,就被卫瓘杀害了。

姜维假借敌人之手,杀了邓艾。反过头来,他又鼓动钟会谋反,说让钟会学刘备那样,自立蜀国为王。

钟会不知道这是姜维的阴谋,姜维目的就是:让钟会造反,成功后杀钟会,尔后迎接刘禅继续做他的皇帝。

姜维去信对刘禅说:“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姜维说动了钟会谋反,眼看计谋成功。但钟会对手下将士如何解释呢?总不能啥也不说,将士们就跟着他一起造司马昭的反吧。

钟会没想那么多,对众将官说,谁不随我一起造反,我已挖好了坑,我就活埋谁。

次日,姜维和钟会正在计议,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噪杂,原来钟会手下兵士杀了进来,原来这些魏兵听说钟会要杀将军,这些士兵只想回家,不想造反。

〖宫外四面火起,外兵砍开殿门杀入。会自掣剑立杀数人,却被乱箭射倒。众将枭其首。(引自三国演义)〗钟会死于乱军之中。

姜维力杀数敌,忽然一阵心绞痛,心知不妙,大声说:“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此时宫中死者数百人。监军卫瓘曰:


〖“众军各归营所,以待王命。”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引自三国演义)〗

以上这些就是姜维为何被刨腹取胆的原因和过程。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秉烛读春秋


公元263年,司马昭任命钟会为三军统帅,指挥三路大军进攻蜀汉。钟会自领东路军十几万人。进攻汉中。

诸葛绪领中路军,进攻阴平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邓艾领西路军,同在沓中的姜维展开正面决战。

东路军很快占领汉中。姜维率军巧妙跳出诸葛绪的包围圈,赶到剑阁,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一时间,钟会是进也进不去,就这么退回去,他也不甘心啊。

就在此时,素有谋略的邓艾想了一个奇招,他准备撞撞运气,偷渡阴平小道,直插蜀汉心脏。如果蜀汉有兵把守在那儿。他们的小命儿可就交待这儿了。

但没想到的是,蜀汉没有派兵把手,他们到达摩天岭之后,知道田章已经把江油的三千士兵击溃。于是邓艾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取涪城,占绵竹,诸葛瞻父子皆阵亡。


随后直插成都。后主刘禅率百官,举城而降。刘禅投降的详细传到了剑阁,姜维等人听说后,纷纷拔剑砍石,十分不甘心。悲愤交加。

没办法,蜀汉的皇帝都投降了。姜维也只能投降于钟会。但他没有死心。投降钟会以后,钟会对待姜维也是礼遇有加。

姜维为钟会建言献策。两人关系迅速升温,其实姜维心中还有一个复国的心愿,他要撺掇钟会谋反自立。然后自己再杀掉钟会,光复蜀汉。不知道怎样的信念,来支持他完成复国大业。

他修密书一封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是何等的执着!在命运的夹缝中,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依然选择逆天改命,光复蜀汉。这是后三国时期的唯一一个。

他也是在后三国时期充满尔虞我诈、背叛与反背叛层出不穷的环境中一股清流。

姜维和钟会开始密谋,第一步,必须先夺了邓艾的兵权,正好邓艾率先攻破蜀汉,立下不世之功。开始忘乎所以。

自己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与刘禅签订协议,并大肆分封自己的将领担任蜀汉的地方官。可谓是愚蠢之极。此举正好给了钟会等人的借口。

于是钟会向司马昭打了电报说邓艾在蜀汉这边代天子行事等等。各种添油加醋。司马昭听了必然是大怒。让钟会进军成都,接管兵权。把邓艾放进囚车,押到洛阳。监军卫瓘先钟会一步抵达成都,缴了邓艾的械。

邓艾倒也没反抗。乖乖的进了囚车。钟会随后赶到,接管兵权。此时的钟会掌管了三路大军,加上蜀汉的降兵。共20多万大军。一时间风头无两。威震蜀汉。

姜维加紧说服钟会自立,不然司马昭也不会饶他。后来钟会脑袋一拍,想出来一个假借魏太后遗诏,奉命讨伐司马昭的理由。

但是这个理由毫无说服力和让大伙儿信服。首先大伙儿怀疑这诏书的来历。其次魏军出征,家眷都在国内。

所以,没什么人同意。反倒让大伙儿觉得你钟会是在造反而不是什么护驾。钟会见魏军将领不愿意造反,于是把他们都抓起来。

姜维建议,钟会把这些军官都杀了,换成自己的亲信。但是钟会心中也有小九九。

一旦杀了这些将领。自己或许就不是姜维的对手了。但是眼下,他又拿这些将领无可奈何。

最终,还是听从了姜维的建议。挖了坑,准备让这些魏军将领填坑。

但这个事儿让人走漏了风声。一时间,这些牙门将都知道自己的小命不保了。为求自保,只能前去把钟会他们杀掉。

于是争先恐后,杀向钟会和姜维。双拳难敌四手。

钟会和廖化、张翼这些蜀汉旧将被魏军杀死,姜维眼见大势已去,心想:“刚伺候完一个弱智的刘禅,又碰上优柔寡断的钟会,这个计谋不能成功,乃天意如此”。功亏一篑。于是拔剑自刎。可怜姜维的妻子家眷全部惨死。

为什么剖腹取胆

姜维自刎以后,魏军发现姜维的尸体,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姜维鼓捣钟会谋反,并且想要坑杀他们。这个姜维,太坏,这么死了就太便宜他了。

血海深仇不可不报。所以气就不打一处来。拿刀剖开姜维的尸体,取出他的胆,发现有鸡蛋那么大。而后又为了泄愤,把他的尸体砍成几段,暴尸荒野,并且不许下葬。

姜维的亲信在月黑风高的晚上,偷偷的把姜维的四肢捡了回去。埋葬在成都。自此,一带名将就此陨灭。

姜维死,蜀汉亡。


觉得小编叨叨的不错的,可以加波关注,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小王看三国


天下大乱,谋士、猛将众多,姜维之败非战之罪,最后用计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成功真的有概率翻盘,曹军如何不胆怯如何不恨之入骨!!!

首先当时的历史背景导致他最终被杀。

姜维做为当时蜀汉的主帅,常年与魏军做战,就曾经杀死了成千上万的魏国武士。蜀魏最后一战终于暴发于景耀七年,魏国兴举国之兵分五路共18万大军进攻蜀国,此时的蜀国已经大不如前,但是蜀国尚有约10万士兵,姜维做为大将军犯了一个军事上的错误,将主力约8万人集中在沓中,沓中距离成都距离较远,魏国一路大军在北部沓中对蜀军主力进行牵制,一路在进攻汉中,一路进攻阴平以防姜维回成都退路,钟会率主力由10万正面进攻蜀。

姜维在沓中知道军情后,全军回撤成都,在阴平遭遇魏军,做战不利,走出一步险招,假攻汉中,剑指长安,长安这时空虚,致使魏军防守阴平的部队回撤,这时姜率军杀个回马枪,杀过阴平。

而这时魏军主力若要进入成都必走剑门关,姜维率主力军回撤死守剑门,钟会主力被拦于剑门外,期间邓艾率三万人走阴平小路偷袭成都后主投降,腹背受敌的姜维最终也被迫投降钟会。姜维与魏国长期做战,被魏兵痛恨是必然的。但到这时还不至于死,因为钟会做为主帅很欣赏姜维。

其次,钟会与邓艾矛盾激化,导致姜维最终被杀。

钟会与邓艾其实早有矛盾,这二人的矛盾原于司马氏与魏王的矛盾,邓艾是司马昭的人,而钟会表面上是司马家的,实际是曹家的忠臣,此时的曹氏与司马氏已经矛盾很深。钟会是这次入蜀主帅,成功后又乘机以谋反之罪处死邓艾父子,断了司马昭在军中的主要臂膀。

向来稳重的钟会此次做事过于性急,准备将魏军的司马系军人全部杀死,与姜维联手进行兵变时失败最终被杀,姜维最后也自杀。如果这次兵变成功,将几万亲司马的军人消灭,那历史就将改写。兵败的最终原因,还是不具备一口吃掉这么多悍将的实力。况且做为姜维也没有与钟会很好的磨合,这些最终都导致了兵变的失败。

最后,对姜维分尸是魏国士卒的极其愤怒所致

这些长年作战的魏军,差点最终又死在姜维手中,所有的怒火终于发泄在他身上,取出的胆只是器官之一,发现胆特大,所以才史上有名。

可惜了,成王败寇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