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六品的武官千总,与七品知县大人相比,到底谁的权力更大?

繁华万里


想要客观的来比较千总和知县究竟谁大谁小,就必须把它们放在同一个时代做比较。

其中,知县这个职务称呼,最早起源于唐朝,等到宋朝时,就变成管理一县的行政长官,不过当时这个职务主要是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属于非正式地方官;等到明清时期,知县才正式成为一县的正式长官,官阶为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至于千总这个职务,它最早起源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当时明帝国政府改革三大营,设副、参、游、佐、坐营、号头、中军、千把总等官。其中这个千总,就是千夫长副职的意思,通常会设置两个,各带兵500人。

等到清朝时,千总变成为绿营兵的常设编制,当时清朝在每个省都设立一位从一品的提督,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同时每个省划分为好几个镇,每个镇的最高长官为总兵,总兵为正二品的武官,负责管理八九千驻军。总兵的助手是从二品的副将,再下是正三品的参将、从三品的游击、正五品的守备、正六品的千总、正七品的把总等。



对比明朝和清朝的千总,明朝千总的含金量明显要高于清朝。

因为,明朝的千总,属于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里面的军职,而三大营又是明帝国政府的中央军、王牌军。从这层意义上说,明朝千总属于是妥妥的中央政府官员,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明朝千总属于是央企编制。并且,明朝有资格担任千总的人,大都是军功子弟,且为世袭。

反观清朝的千总,它是绿营兵里面的军职,且不再是世袭军职。大家知道,清朝绿营兵的地位和福利待遇,相比于八旗兵来说,明显要低一个层次,属于是二等兵。从这层意义上说,清朝千总只能算是地方政府官员,再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清朝千总属于国企编制。

接下来,我们再看下知县,客观来说,明清两个时代的知县没有多差别,都是县级行政单位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一县的大小诸事。



在这种背景下,对比明朝的千总和知县,一个属于是中央官员,且为世袭,且担任者多为军功子弟;另一个属于是地方官员,非世袭;另外,明朝武将及其家庭都属于军户这个特殊群体,拥有单独财政体系。

从这层意义上说,虽然知县所管理的事情要远远大于千总,但明朝千总背后实际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显然要高于知县,至少明朝知县绝不敢与明朝千总叫板。

再对比清朝的千总和知县,一方面两个都属于地方官员,且都为非世袭。另一方面,按照清朝的惯例,武官们的品级都明显高于同等级的文官,但实权却低于同级别的文官。

比如,八旗兵的最高官职驻防将军,虽然官阶是正一品,但其权力却远低于正二品的总督。至于绿营兵的最高官职提督,官阶比驻防将军还要低,只有从一品,并且其所拥有的权力比从二品的巡抚还要低。从这层意义上说,清朝正六品的千总,其所拥有的实际权力,自然也就无法与正七品的知县相提并论。


我是赵帅锅


清朝是实行以文制武的制度,武官与比自己低两级的文官行平等礼,同时排名还是比你高两级的武官前面。

不过他们说的两级不是并不是两个品级,那时候实行的是九品十八级,每一个品级有正有从之分,所以六品武官的千总比七品的文官知县刚好高两级,所以他们就是平级。同时排名的时候,文官在前,武官在后。因此,知县比千总地位略高。

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如一个部队驻军在地方,团长政委跟县长书记都是县团级,但团长政委只能兼任常委,排名在县长书记之后,同样的道理。


彭梵先生


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凡是提到古代职官,很多人想起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会是“多大官?”而不是先关心这是个“做什么的官?”在这样的文化心理下,给官员排大小,也成了一种比较热门的话题。

与之相对应的,在古代职官体系中,除了有“京官”与“地方官”、“文官”与“五官”的区分外,还有一套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标准,那就是“品秩”。以“品”论官,说的直白些,就是大家熟悉的“几品官”。

正如大家所熟悉的,正一品大员可以用位极人臣来形容,而九品小吏则被戏谑为芝麻官。当然,古代的品级制度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再次不便逐一而论,仅需清楚大致排大小个的方式就行了:数字越小,代表的官职越大。

探讨千总与知县的大小前,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要将他们放大同一个朝代(时代)。

千总一职是明清时的武官,但在明清两代还有差异。明朝的千总,设于嘉靖二十九年,分为随征千总和随军千总。嘉靖设千总时,初设随征千总四人、随营千总二十人,其地位在中军以下、把总以上。

明代的千总地位相对较高,一般是由军功较大的人来担任。清朝的千总属绿营军,为下级官吏,地位在守备之下,为正六品官。知县设置的时代远远早于千总,故要比较的时段也只是明清时期的千总与知县了。

就明清时期的千总而言,明代地位高于清代,而清代千总为正六品官,如果按照官阶而论,正六品的千总自然要高于七品知县的。当然,这仅仅是官阶上的高低,并不等同于“权力”的大小。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是无法回答题主的问题的。

咱们都熟悉一句俗语:县官不如现管。这很适用于分析文武官员“权力”之大小。

就品秩而言,六品官与七品官,虽有官阶上的高低,倒也不至于相差悬殊,而且又不是上下级关系,两者几乎是可以“等量齐观”的。

清朝的六品千总,是绿营军中的低级官吏,又比不上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的同阶官员。如果这么看的话,千总官的权力仅限于绿营自己所统领的部署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其与知县是互不相干的,也谈不上权力大小。

另外,在清代漕运总督下各位、守御所之下,也分别设有千总官,负责领运漕粮,称卫千总、守御所千总;京师每门还设有千总守卫,负责京师安危;四川、云南等地的土司中,还有“土千总”。这些特殊的千总,所负责的事务,知县是干涉不到的。

简单来讲,千总所负责的事务是比较单一的,而知县作为地方官,则掌控着一县的大事小情。即便是一地同时设有千总、知县,两者也是处于不同的体系,作为父母官的知县,往往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或者说掌握着话语权。

不过,如果遇到战事或许便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武官很容易凌驾于文官、地方官之上。尽管千总算不上高级武官,但手握一支军队的武官,还是足以令人生畏的。


史海烂柯人


文官和武官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品级数字大小上来看,六品比七品要高。但即使是千总,在七品的知县面前,也很难抬得起头来。


古今历史观文


有位伟人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肯定是武官大了,现在说的县团级,(副处)平时县长大,战时团长大,就这个道理。

团长回地方能当县长,县长去军队不一定能当团长,当个团参谋副政委的就不错了。


北方老头常大昊


不知道题主问的是哪个朝代,和平时期古代文官比武官吃香,战争时期武官比文官重要但是封建时代和平的时候多,所以一般情况下同等级的文官比武官大,如果是宋朝,武官比文官高三级也不敢在文官面前拿架子!


老沙穷游记


没有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