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里面最早把火器叫做突火枪,后来改称铳,为什么到后面又改叫枪了?

曾经原来都是那么虚伪


火枪出现于宋朝,是唐宋时的科技产品—火药运用到军事 的直接产物。北宋时,我国出现了最早的火枪,也叫“火矛”。在长矛上绑一个竹管做的大爆竹,作战时可以喷出火焰,震慑敌人,但是不会产生爆炸,杀伤力也非常有限。南宋初年,为抵抗金兵入侵,南宋官员陈规在镇守德安时制作了20支火枪。它们用粗毛竹筒做枪杆,里面填满火药,由于分量沉重,需要两个人抬着使用。

火药点燃后,火枪喷射出大量火焰,可以烧伤敌人。这差不多是火矛的升级版,人们把它叫做“陈规火枪”。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传统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的混合产物。金军中有一种火枪,长2尺左右,用16层纸卷成枪筒,枪筒里灌满了火药、铁屑和磁粉。作战时,把它绑在长矛的前端,先点燃火药喷火,然后挥矛冲杀。早期的火枪,都是以喷火为主,无法射出枪弹,和现代枪支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后来,南宋军队中出现了突火枪。它的大致构造是:前端是一根粗竹管;中部略粗,是火药室,装有火药和子弹,外壁上有一个小孔用来点火;后端是一截木棍。竹制或木制的突火枪在燃放后容易开裂,后来人们又把它改进为金属材质,可以喷出石块和弹丸,射程在100到300米之间,已经具备了现代枪支的特点。突火枪发明之后,出现了很多样式。军队中常用的是多管火枪,一管射完,另一管的导火线又点燃了,可以轮番发射。还有一种鹤枪,除了喷火之外,一次可以射出6、7个弹丸,杀伤力加强。


到了元代和明代,人们把突火枪做了改进,当时称为“火铳”( chong)。火铳用铜或铁铸成,有士兵野战使用的手铳,还有攻防使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等。明代火器专家赵示祯仿照西域人进贡的鲁密铳,创造了掣电铳和迅雷铳,可以连续发射弹丸,已经近似于现代的自动枪炮了。后来,人们根据火镜的结构和原理,又发明了火炮,在攻城、野战中都发挥了巨大威力。火铳和火炮,都是突火枪钩元代火铳发展出来的衍生品。

元朝时,元朝军队和阿拉伯人作战,中国的火器技术被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欧洲人在频繁的战争中不断改进枪支,直到出现了现代意义上威力巨大的各种枪支和火炮。它们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突火枪。


尚武菌



据史料记载,在1259年,中国就制在了以黑火药发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随后,又发明了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到时代已在军队中大量装备。14世纪时欧洲也有了从枪管后端火门点火发射的火门枪。15世纪欧洲的火绳枪,从枪口装入黑火药和铅丸,转动一个杠杆,将用硝酸钾浸过的阴燃着的火绳头移近火孔,即可用手点烯火药发射。比较有名的火绳枪是16世纪20年代出现于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枪。这种火枪的口径在23毫米以内,枪重8-10千克,弹丸重约50克,射程达250米。弹弹刃用木制的或铁制的通条从枪口装填。装备“穆什克特”火枪的步兵称为火枪手。由于火绳雨天容易熄灭,夜间容易暴露,这种枪在16世纪后逐渐被燧石枪所替代。

世界上第一支完全装配“火器”(现代意义上的枪支)的军队出现在哪个国家说法不一,早先的枪和炮实际上是同一类武器,枪不过是火炮的缩小型。追溯枪发展的历史,应当归功于中国火药的发明。远在公元995年,我国宋朝的唐福,就已使用火药造出火箭、火铳和火枪。至1280年,中国军用火枪传到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到明朝初年,即十四世纪中期,世界上才开始出现最早的枪——火绳枪。

由于火绳枪使用的火绳雨天容易熄灭,夜间容易暴露,这种枪在十六世纪初正式被燧发枪所取代。燧发枪是利用燧石与铁砧撞击时迸发的火星来点燃火药的,它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技术时代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爆炸式点火技术,击发枪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点火技术发展变化的同时,子弹的出膛速度以及射击的准确性也在稳步提高。在枪膛内刻上膛线,便是其中意义重大的举措之一。最初的膛线是直线形的,这也主要是为了装弹的方便,因为早期的枪都是前装式的,也即是说,弹药是从枪口处加装的。螺旋形的膛线出现以后,人们发现使用这种膛线的枪支,子弹出膛后飞行更稳定,射击精度更高,射程也更远。

但是由于子弹装填很费时间,因而直到后装枪真正得到发展以后,螺旋形膛线才被广泛采用。最早的后装枪是由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发明的。这种枪同时又是一种击发枪。一扣扳机,一根长撞针便从弹药筒的底部穿过,插入炸药,刺穿雷管,引发炸药爆炸,将弹丸发射出去。后膛迅速装弹兼之击发式枪击带来的高射速使德雷泽枪成了一种优越的武器,并于1840年装备普鲁士军队。

1866年,正是凭借这种枪的优势,普鲁士军队才在普奥战争中大获全胜。这种从后面装弹的武器才真正具有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射程、准确性和发射速度。后装枪和击发式枪击的出现,标志着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代枪械)。

自此后,战事频仍,先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的枪械,在功能和性能上,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手动单发到自动连发,从纸壳子弹到无壳子弹,从肉眼瞄准到激光瞄准,枪的种类从此不再单一,枪的家族也日见壮大起来。

要想做到弹无虚发,必须得瞄得准。枪械上的瞄准装置就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普通的枪支主要是利用枪支上的准星进行瞄准的。当人眼、准星和射击目标连成一条直线时,也就意味着瞄准好了,这就是瞄准时必须牢记的三点一线。而要对最重要的单个目标(如敌指挥员)实施精确射击时,则要使用具有光学瞄准具的枪支。使用时,射手只须将瞄准具中的指示刻线对正放大了的目标图像,即能正确命中目标。光学瞄准具的主要类型有望远式瞄准具、激光瞄准具、热成像瞄准具和自动跟踪瞄准具。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枪支始终是步兵手中基本的战斗武器。即使是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也仍然离不开步兵,离不开枪支。由于战术条件的变化,现代军用枪支的品种及性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步兵装备的重点仍然是步枪、冲锋枪与机枪。而军用枪械的另一大类--手枪,则因战争双方日益拉长的交战距离逐渐成为一种自卫用的武器。

步枪的英文是Rifle,音译为"来复",所以最早人们称步枪为来复枪。Rifle的原意是膛线,因此,确切地讲,步枪是一种枪管内刻有膛线的、单人使用的长管肩射武器。步枪是步兵手中最基本的武器,它主要是以火力来杀伤暴露的有生目标的。步枪种类繁多,各有千秋。按发射方式分类,步枪可分为非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按作战使用分类,步枪可分为卡宾枪、突击步枪、狙击步枪和反坦克枪等。

世界上第一支完全装配“火器”军队我想应该是普鲁士军队在1840年他们就配备上了火枪。

最早的管形火器

南宋初期,火药已经普遍应用于战事,加之当时北方的金兵不断侵犯干扰,一些军事家和武器专家们就想利用火药来改进兵器,提高战斗力。

当时有个叫陈规的人经过苦心钻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火枪。这种枪用竹管做枪身,里面装满火药,药线引在外面。打仗时,由两个人拿着,点燃后发射出去,用来烧伤敌人。这种用竹管制成的火枪,就是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

陈规是当时力主抗金的地方官员。一次,当金兵攻城时,他率领一支火枪队,跟在300 多头火牛后冲出城门,用火枪对金兵集中喷射,金兵被烧得哭爹喊娘,抱头鼠窜,取得了守城战的胜利。由于这种火枪主要用火药来烧伤敌人,所以杀伤力有限,作用距离也不远,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于是,人们又对火枪进行研究和改进。

到了南宋末年,有人在火枪的基础上制成一种“突火枪”。这种枪是先在竹管里装上火药,然后放人类似子弹的“子巢”(即瓷片、碎铁片、石子一类东西)。使用时,用火点燃火药,“子巢”借着火药气体的力量被抛射出去,同时伴随有强烈的响声,其声响可传到100 米远。

突火枪的威力虽然不算很大,但从原理上来说,突火枪已采用火药作为发射动力,“子案”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因此,突火枪被认为近代枪的鼻祖。而且突火枪开辟了使用管形火器的先河,这标志着火器已开始向近代枪炮的方向发展。

由于用竹管制成的火枪枪身容易被烧毁或炸裂,而且这种火枪的射程短,威力不大,不能耐久使用。在13世纪至14世纪初,人们开始用金属管火器。在我国古代兵器中,对枪、炮的划分不明确,起初也没有一定的制式和标准。金属管火器出现以后,人们才将口径大的叫做铳、炮;口径小的叫枪,有的称铳、筒。在明代兵书中就明确指出管形火器的大小主要是根据用途和使用要求而定,即“大者发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这就是说,当时人们造枪是用于步兵、骑兵作战,要求短小轻便;而造炮是用于守城攻坚。对于大型火炮,得用车载船运或修筑固定的炮台,以便用猛烈的炮火攻克堡垒或抵御对方的攻击。这种划分枪、炮的办法与近代接口径大小区分枪、炮的原则是一致的,即口径在20毫米以上(含20毫米)为炮,以下则为枪。显然,火药的发明促使了管形火器的问世,管形火器孕育了现代的枪、炮。因此,对于重型火器来说,火药使冷兵器的炮变成威力强大的火炮,这对武器的发展和战争本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恩格斯对此作的精辟论述那样:“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城墙,现在抵不住市民的大炮了”,这些大炮“不但影响了作战方式本身,还影响了统治和压迫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