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5位教授因新冠状肺炎去世,怎么看?

浪淘沙liu


这次疫情我们国家损失了太大了。

让我们记住这些人物,他们都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第一位:华中科技大学三级教授,生命科学院楚天学者红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

第二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的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

第三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筱娴因病逝世;

第四位: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逝世;

第五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柯卉兵医治无效去世。

还有我们都熟知的: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医生 梁武东

此次疫情中,共有1716位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6人不幸死亡。

实际除了医务工作者,其他行业牺牲在一线的也有很多。

看网上一个报道,截止到2月9日,因抗击新冠肺炎而牺牲的公职人员54人,其中党员36名,占比66.7%。

那这么多牺牲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很多人在负重前行。

我们该感恩这些付出生命的人。

第二:生命在病魔面前是非常脆弱的。

第三:我们要记住这些牺牲的人,听党的话,服从党的安排。

第四:努力战胜病魔是目前最要紧的事,只有战胜了病魔,他们才不白白牺牲。

个人建议:

疫情之后,在武汉建立纪念碑,设立纪念日,让后代永远记住他们的付出。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向这些牺牲者默哀、致敬!


人生如梦LLH


作为华科大的校友,每每看到母校有老师因新冠肺炎去世,心中都感到无比的悲痛。自己2010年有幸考上华科大,在学校里接受了4年的本科教育,母校教会我好多东西,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为人处事之道,我自己都收获很多。毕业后自己也时常关注母校的发展,母校在医疗行业的权威和名誉,让自己在工作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自己常常感到作为华科人的骄傲和自豪。

在我印象中华科人低调、朴实、勤奋、自强,这次疫情整个华科大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都关心疫情防控工作,尽自己一分力帮助一线工作人员。华科大全国各地的校友会乃至全球的校友会都在积极筹办医疗物资的捐款,为抗击新冠肺炎做出许多贡献。

5位教授在短短十几天内相继离世,这是华科大的巨大损失,这是无比悲痛的!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武汉快点好起来


黄药师999


华中科技大学5位教授因新冠状肺炎去世,怎么看?

笔者首先要更正一下问题的说法,华中科技大学5位教授并不都是因为新冠肺炎去世的,只有其中的3位教授是由于新冠肺炎去世,他们分别是:2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红凌,因新冠肺炎去世,年仅53岁;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教授林正斌,因新冠肺炎去世,年仅62岁;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段正澄,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6岁。其余2位教授都是因病不治而去世的:2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筱娴,因病去世,享年87岁;2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工会主席柯卉兵,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终年41岁。



疫情期间,华中科技大学痛失5位教授,可谓损失惨重,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发展和含金量。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曾经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教师大学,是湖北省仅有的两所世界一流建设大学之一(另一所是武汉大学);最近,校友会就公布了2020年最新国内大学排行榜单,华中科技大学比去年提升5个名次跃居全国第7名,直接超越了同城老大武汉大学(排名第10)!在教育部第四轮的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有14个学科进入A类,28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工科相关学科有17个学科入选A、B类,其中A类7个,A+档3个。在全国工科大学中排名第八;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8个学科,就是其招牌专业,即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


从5位去世的教授相关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研究的学科领域差不多都处于“双一流”学科建设范畴,这也是笔者所说的华中科技大学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林正斌教授正值当打之年,是我国器官移植方面的专家,他的去逝让人非常痛心,因为国家培养起这么一个专业人才非常的不容易,损失巨大;段正澄院士是华科大机械学院学科带头人,是段氏伽马刀技术的发明人,另外段院士还拿自己的百万奖金专门设立奖学金,他的去世对华科大的机械学院打击特别大;同时,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红凌教授,社会学院教授、工会主席柯卉兵,都是年富力强、正要出成果的时候,这个时候去世,更让人让人特别痛惜,也让华科大痛失接班人!还有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筱娴,尽管已经87岁高龄,但也肯定是华科大瑰宝级人物,她的离世也会使华科大损失!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华科大痛失5位专家巨擘,损失不可避免,但是痛定思痛,华科大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华中科技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而成。提起华中理工大学那是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提起同济医科大学同样也是路人皆知;但是说到华中科技大学,说真的知之者甚少,换句话说,合并改名已经严重影响了华中科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今世界上发布的大学排行榜,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三家机构分别是:软科、USNews、和THE(泰晤士);它们在2018年对华中科技大学在国内大学实力排行中排位分别是第8名、第9名、和第9名,由此可见,华科大稳居国内高校前10名之列是无可争议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本次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痛失5位专家教授,损失特别惨重,尤其是其中3位还是因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而去世,这让人特别痛惜,不仅是华科大的损失,更是国家的损失!我们务必要吸取教训,保护好生态平衡,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在人生wub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校失巨擘,国失干城

看到这么多知名教授的去世,很容易想起孟浩然的这首怀古诗。看到华中科技大学,在短短20天内,前后去世五位教授,确实让人咂舌,经过核实,有三位是因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去世,有两位是患其他病去世,但在此疫情之下的悲伤时刻,还是为这样集中性的去世,感到分外的悲伤。


华中科技大学,最近最受伤的大学

武汉江城,有着本地清北之称的,是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在这次疫情之下,危如累卵的局势中,华中科技大学,成了最受伤的大学。虽然最近一段时间,零星的听过一些教授去世,并且有的还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去世,但没有想到会是集中在华科这样全国前十的顶尖名校。

这些教授的去世,是华科与中国学界的共同损失

这些教授的名字,我们很多是第一次听说,也是最后一次听说,但不代表不重要,而是社会分工精细如斯,我们的生活距离他们太远,但在他们所在的专业与领域,都是独当一面的泰山北斗,其中还有正当年的中生代教授。他们是红绫、林正斌、段正澄、刘筱娴、柯卉兵。

结束语:此次疫情的爆发,严重打乱了我们的生活,也造成了数量很大的伤亡,有普通百姓,有一线医护人员,有公职人员,也有大学教授,这样的去世,于家庭是一个毁灭,于我们,是地理分布图上的数字的代谢与迭增,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人,保护好自己,让逝者不白死,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


教育练真堂


从2月7日至今,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华中科技大学五位教授因病去世,令人痛惜!

这五位教授,有三位因新冠肺炎去世的,他们分别是:华科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红凌,时年53岁;华科大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教授林正斌,享年62岁;华科大机械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享年86岁。另外两位教授,一位是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刘筱娴,享年87岁;一位是社会学院教授柯卉兵,终年41岁,确诊为恶性淋巴肿瘤,治疗已花费70余万元病医治无效去世。



五位教授的去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损失,也是我国教育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作为武汉市的重点大学,在这次抗击疫情阻击战中华中科技大学,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据悉,华中科技大学是投入床位和医护人员最多的高校。华科大的10家附属医院均是定点医院 ,投入的医护人员约3.3万, 投入病床8900余张 ,管理方舱病床近6000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10个附属医院在抗疫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疫情防控早期,有一批医护人员感染,也有社区感染的。因病毒感染而去世的三位教授,一来说明同济医院确实属于疫情重灾区,再者说明疫情早期,防控不够严密,防护措施做得不够到位。还有一个原因是有的教授年龄大,免疫功能低,因此不幸被感染。

愿疫情早日结束,愿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师们平安健康!感谢他们的忘我付出!


静静助学


你好,作为毕业于武汉的一位学生,经常去华科。我在这里默哀三分钟,表示对教授们的尊敬。同时我也希望我的母校一切平安,武汉加油!

1.因新型冠状肺炎去世的教授们

第一位红凌教授,2月7日病逝,系华中科技大学三级教授,生命科学院楚天学者。

第二位林正斌教授,2月10日病逝,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

第三位刘筱娴教授,2月13日病逝,系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第四位段正澄教授,2月15日病逝,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五位柯卉兵教授,2月19日去世,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2.教授们离开带给我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华科在武汉是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它的地理位置算是在市中心地区,受灾情况特别严重。

第一,健康很重要。平常我的导师给我的感受就是没日没夜的加班,搞科研,要不是就是去去做调研。你以为的老师们寒暑假会休息,其实不是的,全国各地跑调研。他们不断的出论文搞学术,我曾经看到导师每天外卖不断,还有一大瓶一大瓶的烟头。

第二,教授们还有老师们真的抽时间锻炼吧!我们财大还算比较好的,学生们很喜欢运动。每天操场上跑步的围着南湖跑步的学生都很多。在这里我真的要呼吁老师们,搞不完的学术,但是身体要紧呀!

第三,这些顶梁级的教授的离开是我们的损失。但是也给我们提醒,疫情严重,我们呆在家里做贡献。让我们的国家赶紧好起来,才不愧对哪些因为疫情献身的医护人员。

最后,我希望大家携手共渡难关,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愿离去的教授们一路走好!


学习小红书


华中科技大学5位教授因新冠肺炎去世是令人心痛的,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现在梳理一下这5位教授是哪些。

2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红凌,因新冠肺炎去世,年仅53岁。

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教授林正斌,因新冠肺炎去世,年仅62岁。

2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筱娴,因病去世,享年87岁。

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段正澄,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6岁。

2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终年41岁。

感慨:

疫情面前不分职业,身体健康抵抗力强、免疫力强,受新冠病毒攻击能力就强。对于新冠病毒我们要做好预防,尽最大可能远离传染源。


平淡是真oymlq


首先更正一下,这五位教授中,只有三位是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的,87岁的刘筱娴教授是天年已至,41岁的柯卉兵是因其它疾病去世。

华科共有教职员工三千余人,三人感染新冠病毒去世,比例约为千分之一弱。这个比例,确实比整个武汉地区感染此病去世者比例更大。

但我们要考虑到,华科地理位置处于武汉核心区,人流密集。教授年龄大,是易感人群。这两个因素,放大了华科教授染病去世的比例。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局部出现染病去世者较多,纯属偶然,概率分布不可能绝对均衡。华科教授中出现这种千分之一的比例,是概率分而不均衡的结果,不能据此逆推武汉整体的病亡人数。

华科教授都是国之瑰宝,遽然去世三位,确实令人痛心。不过,生命无卑下之分,每位在此次病疫中逝世的死者,都值得同情。同时也让我们警醒: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还要反思,我们的疫情预警系统、应急响应机制,是否足够完善,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今后发生类似的事件,我们能不能从容应对。


毫米


惜哉,痛哉,痛失国宝!13天内,5位教授去世,不仅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国家的巨大损失!

  • 噩耗首先发生在2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红凌因新冠肺炎抢救无效死亡,享年53岁;
  • 紧接着三天后的2月10日,华科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副主任医师林正斌同样因为新冠病毒的侵蚀,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2岁;
  • 又过三天,2月13日,华科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筱娴因病逝世(不是新冠病毒),享年87岁;
  • 仅仅2天后,2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段正澄教授因新冠病毒肺炎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6岁。
  • 又过4天,2月19日,社会学院教授、工会主席柯卉兵据说本来在化疗,但好像感染了新冠,不过不是特别确定,41岁英年早逝。
写下这些文字,笔重如山,这不仅仅是几个名字和数字,他们是国之栋梁。

国家培养一位优秀的专业顶尖人才不容易,他们的去世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他们的离去,对五位教授所带领的学科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我们看到,疫情是如此严重,五位顶尖人才的去世让我们悲痛不已。我们也看到,那么多的无辜生命被病毒吞噬。

国难当头,在痛心之余,我们大家更要众志成城,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长歌当哭,愿逝去的英灵们安息!


师者馥仁心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消息。我有朋友在华科大当老师,我也去过几次华科大,想到病毒在校园里面肆虐,心里就很难受。


这次华科大的5位老师有一位是医学院的教授,林正斌教授,他是我国器官移植方面的专家。他的病逝让人非常痛心,因为国家培养起这么一个专业人才非常的不容易,损失巨大。


还有一位是华科大机械学院的段正澄院士,华科大的机械在我国是数一数二的水平,段院士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是段氏伽马刀的发明人,另外,段院士还拿自己的百万奖金设立奖学金,这个逝世对华科大的机械学院打击比较大。


还有是生命科学院的楚天学者红凌教授,只有53岁,也是因为新冠肺炎去世。


另外两位,华科大社会学院柯卉兵教授,只有41岁,据说他本来在化疗,但好像感染了新冠,不过不是特别确定。反正41岁,真的是英年早逝,非常可惜。


还有一位也是华科大同济医院的教授刘筱娴去世,这位教授的去世不知道跟新冠病毒有没有关系。

首先,非常痛惜,也非常沉痛。


其次,病毒真的很厉害,这些教授们好几位都是医学院的,应该说医疗条件比普通人要好一些,但不管多大年纪,都没有逃脱厄运。我们要重视这个病毒。


第三,从侧面反映,同济医院在一开始真的是重症区。里面好几位都是同济医学院,段院士据说也是体检传染上的。

哎,一声叹息!再次沉痛哀悼这5位教授,并希望我们人类能赶紧攻克这些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