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收养个小乞丐,后人为朱家守江山260年,明亡后继续抗清,这个人是?

司马长史


《剑桥中国明代史》言:“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

沐氏家族可以说是对明朝最为忠心的异姓家族,他们世世代代都忠心的替大明朝镇守着大明的西南边陲-云南,即使到了南明时期,沐氏家族依然忠心耿耿的跟随着南明的皇帝四处征战。身为黔国公府的末代国公沐天波,他明知南明大势已去,可是依然固执的跟随着末帝永历皇帝,且发誓要以身殉国,共赴国难,与南明共存亡。最终他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直到死也没背叛沐氏家族世代效忠的大明。



如明末清初文学家邵廷采所说“洪武勋旧同国终始者,魏国、黔国及诚意数家,而致命竭忠,天波尤着.......而沐氏享祚三百年,死犹以忠节着,岂非盛德之报哉!”,沐天波死的壮烈,沐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同样死的壮烈。沙定州之乱,天波母李氏、妻焦氏誓死不降沙定州,自焚而死。沐天波入缅时,妾夏氏来不及撤退,为了不让清朝俘获受辱,她毅然的自缢而死。



可以说终明一朝,沐氏这世代深受朱家皇恩的家族的确做到了世世代代效忠大明,南明临近灭亡时,沐家满门忠烈也为沐氏家族效忠于大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话,他们无愧于沐氏列祖列宗,也无愧于这大明王朝。

而这个对于大明来说,诞生了无数位忠臣的沐氏家族,它的第一位家主就是明初开国功臣西平侯沐英。



沐英出身贫苦,父亲早逝,母亲也在他7岁的时候死于逃难的路上,就这样举目无亲的他只能靠乞讨过日。不过上天注定是公平的,在他8岁时,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贵人,那就是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和马氏因膝下无子,就收养了已是孤儿的沐英。

之后贵为朱元璋义子的沐英就这样开始了飞黄腾达的一生。18岁被升为帐前都尉,后被升为指挥使,开始独领一军,负责镇守江西重镇广信;23岁独领一军,攻破江西与福建的交界要塞分水关,并占领崇安,因功被授予了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的要职;26岁,晋升为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27岁,升任大都督府同知,负责处理天下兵马之事。



32岁,任征西副将军,随邓愈出征吐蕃,获全胜;33岁,随邓愈出兵甘肃、青藏、川藏,全胜而归,因功被赐爵为西平侯;34岁,任征西将军,随蓝玉征伐西番,获全胜,并俘获西番十八族头领、酋长三副使等要员,扩地千里;36岁,奉命征讨和林的残留元朝势力,一战取胜,俘虏元朝国公脱水赤;37岁,领兵出古北口,攻克全宁四部。



38岁,随傅友德、蓝玉等进攻云南,随后攻克云南;39岁,负责镇守云南;40岁,平定曲靖、普定、广南诸蛮;43岁,平定浪穹蛮族;44岁,平定麓川国主叛乱;45岁,平定云南全境;48岁因病逝世,被追封为黔宁王,沐氏家族被朱元璋下令世代镇守云南。

可以说沐英自从被朱元璋领养后,他就一直替朱元璋南征北战。而纵观沐英的这一生,那最大的功绩无疑是镇守云南,让云南彻底融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中。



正如清末历史学家蔡东藩所说“若明得云南,全出沐英力,而云南人民,亦戴德不忘,终明世二百七十余年,沐氏子孙守云南,罕闻乱事,黔宁之功,固不在中山开平下也。”云南这个曾经的化外之地,这个曾经被大理国三百余年的地方,正因为沐英和他的沐氏家族的存在才成为明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因为他们云南直到南明末年都从未脱离过明朝的控制。



而在这之后沐家数位家主都为明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二代家主沐春,镇滇七年,开辟屯田三十余万亩,滇南百姓深受其惠;屡破诸蛮,威震西南。第三代家主沐晟,替明朝攻克交趾,功封黔国公。第四代家主沐斌,平定贵州苗民之乱。第五代家主沐琮,平定寻甸、马龙、丽江、剑川、顺宁、罗雄诸地部族起事,维护了明朝对于云南的统治。



第六代家主沐昆,镇滇二十二年,屡平诸蛮叛乱;第七代家主沐绍勋,用计定明朝边界,促使缅甸、孟养、木邦等臣服大明。当然在之后,因为明朝政局糜烂,导致沐氏家族的爵位与家主传承出现问题,之后沐氏也曾经出现过数位野心勃勃之徒的娇纵之徒,如夺兄田产的沐朝弼,再如临阵脱逃的沐昌祚等。



但是不管如何,沐氏家族对于明朝的贡献绝对是不容置疑的,即使有些沐家人纵有千般错,但至少对于国家他们还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沐氏家族才有着“沐氏在滇久,威权日盛,尊重拟亲王。”这样的评价。


澳古说历史


(沐英剧照)

朱元璋喜欢收义子,一生当中收的义子就有二十多个,大多都是无父无母之人。

有一个义子非常特别,因为父母双亡,而在街头流浪,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乞丐。就是这个小乞丐,为朱元璋的大明立下无数功劳,死去后,其后人为朱家守江山二百多年。

这个人名字叫沐英。

沐英的身世

沐英(1344-1392)出生在安徽濠州定远县的一个贫苦人家,父亲早死,随母亲艰难度日。因为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相依为命的母子俩开始流浪。

流浪途中,尝尽艰难困苦,看尽世态炎凉,让小沐英感觉到了穷人的不容易。但,悲剧的是,本来还未成人,可是母亲又死在了流浪途中,这让8岁的孩子彻底没有了任何依靠。

为了活命,小沐英到处乞讨要饭,就这样来到了濠州城。在这里,小沐英碰到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朱元璋夫妇。

彼时,朱元璋夫妇膝下还没有子女,看到这个乞讨的可怜孩子,朱元璋不仅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的讨饭生涯,就这样,朱元璋将其收为义子,并起名叫“朱英”。

在朱元璋夫妇这里,朱英感受到了温暖,吃饱穿暖不说,还受人尊重,朱英仿佛到了天堂,对朱元璋夫妇充满着感激。

沐英的辉煌

为了培养朱英,在其12岁时,朱元璋就将其带在自己身边,做一个近身侍卫。当小朱英长到18岁时,朱元璋开始让朱英担当重任了。

第一个重要的工作,是镇守镇江,后来又提拔为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镇守使,工作完成不错,朱元璋看在眼里很是高兴。

公元1367年,朱元璋攻打福建,在战争过程中,朱英表现非常突出。战后,除了对朱英的赏赐外,朱元璋夫妇把朱英叫到跟前说道:“现在你已经功成名就了,你可以恢复原来的姓了。”

朱英哭了,哭得很伤心,“你们就是我的父母,我愿意一直姓朱。”朱元璋夫妇也很感动,扶起来说道:“你还得延续你们家族的烟火,就这样吧!你还是我的义子,但继续叫你以前的沐英吧!”

朱英恢复了原名“沐英”,但朱元璋的重视程度一点都没有下降。

公元1370年,沐英被封为镇国将军,年轻的沐英成为了朱元璋最信任的人。

后来的日子里,无论是随邓愈征战吐蕃、西藏,还是同蓝玉一起出征西番,或是单独攻打元朝残余势力,沐英都是发挥极其出色,而且和各个将军配合得很好。

公元1381年,37岁的沐英,和蓝玉一起,作为傅友德的副将,一同前去平定云南。虽然,初期并不是那么顺利,但几人硬是在短时间内,把云南大部分地区攻打了下来。

在当年农历8月,云南还未完全平定,却发生了一件大事,马皇后死了,这对沐英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因为他把这个人当做母亲一样看待,他在马皇后那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但,人死不能复生,可沐英的痛苦不能抑制,最后因为悲伤过度而导致了咳血。

农历9月,沐英心态调整过来后,和大家配合打败了叛军,斩首六万,攻克昆明,稳定了局势。

之后,朱元璋命沐英镇守云南。沐英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不仅保持了稳定,而且发展了经济,改善了民生,成为朱元璋最放心的边疆地区。

沐英的陨落

沐英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感谢朱元璋夫妇的知遇之恩,收养他的时候,朱元璋夫妇刚成家,还没有孩子,沐英就成为了朱元璋夫妇非常疼爱和重视的养子。

1355年,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出生了,沐英仿佛真的有了一个亲弟弟,非常高兴,一个11岁的孩子,有了一个小弟弟,不开心才怪呢!在沐英的心里,对朱标有着非常深的感情,他愿意用生命去维护和帮助这个弟弟。

朱标当然用不着沐英去帮助,因为还有朱元璋这个大树罩着。但是,1392年,朱标去世了,远在云南的沐英悲伤过度,日夜啼哭,因为那是他心里最爱的“母亲”马皇后生的孩子,那是他最爱的弟弟,没有之一。

(沐英最爱的三个人)

终于,在悲伤过度下,沐英追随兄弟而去,离世时只有48岁。当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时,感慨不已。然后,命人把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灵柩到时,朱元璋亲自迎接,并安排了高级官员处理后事,对沐英进行了厚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

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在明亡后,沐家后人心有不甘,各处活动,积极进行复明大业,虽然没有成功,但其忠诚,确实很少有人能比。

沐英虽然是朱元璋夫妇的义子,但双方都当对方是亲人,这种感情值得尊敬。


蓝风破晓




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韦小宝有一个老婆叫沐剑屏,她就是沐王府的郡主。在清初沐王府和天地会共同反清复明,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韦小宝才能碰到沐剑屏。

这个沐王府的首任创始人就是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自从沐英跟随傅友德攻下云南后,他就受命长期镇守云南,世代承袭镇守云南。云南沐王府存在了260多年,直到清朝初年平西王吴三桂打下云南为至。

沐英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安徽凤阳人。他自幼父母双亡,从此就流亡江湖,成了乞丐。有一天沐英到了濠州城,正赶上朱元璋招兵买马。当他听到朱元璋熟悉的乡音时,就拜倒在朱元璋面前。这时他只有8岁,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

有了家的沐英就随了朱元璋的姓叫朱英,他非常珍惜家庭的温暖。打小就帮助朱元璋照顾朱标,两个人一起读书,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后来当太子朱标病逝的时候,沐英因为伤心过度,不久就去世了。



从13岁起,沐英就进入朱元璋的军中开始历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沐英很快就熟悉了军队生涯。18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独当一面,担任镇江指挥使。

23岁时,沐英率兵攻打福建,他身先士卒打下了重要的关隘分水关。随后又占领了祟安,连续攻破十八寨,消灭了陈友定的残余势力。朱元璋念其屡立战功,就让他恢复了沐姓。



大明建国后,沐英被朱元璋封为镇国将军,担任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掌管明朝的兵权,事务繁忙,但在沐英的管理下显得井井有条。在工作之余,他还经常进宫拜见朱元璋夫妇,当面向他们汇报工作并问安。马皇后也称赞他是朱元璋干儿子里最能干的,也是最孝顺的。

1376年沐英被派往关陇地区历练政务,体察民情。当然朱元璋还给他了一项秘密任务,那就是主持对吐蕃的军事情报工作。在这年底,沐英跟随邓愈出征吐蕃。

第二年大军凯旋,主将邓愈在途中去世,沐英指挥全军撤回关东地区。回到南京后,他被晋升为西平侯,世袭2500石,这下他们家终于捡到了一个铁饭碗。



此后的几年,沐英一直率兵征战西北,积累了大量对少数民族地区作战的经验,还学会了如何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更重要的是,沐英还是一个武器专家,在征战的空闲时间,他还改进了宋朝的火器,发明了三段击的战术。

三段击在几百年后才被欧洲人发扬光大。因为当时的火枪打完一发后,枪筒发热,必须暂停一会儿。沐英就把火器营分成了三排,第一排射击,第二排准备,第三排休息。这样就可以实现轮番攻击,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1381年,沐英跟随傅友德进攻云南,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在此之前,朱元璋先后向云南派出了两拨使者,希望梁王尽快投降。哪知道梁王却是死硬的忽必烈后代,他把使者杀死,表达了与明朝决战到底的信念。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命令以傅有德为主将,沐英和蓝玉为副将,统率30万大军,发起对云南的关键一战。



云南地区地势险要,河流纵横,瘴气流行,可以说是易守难攻。但沐英长期与少数民族作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制定了正面进攻和奇袭相结合的作战方式,迅速攻下了云南的要隘曲靖。

这时明朝的骑兵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早已臻入化境。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久明军全歼元军主力,梁王自杀。大理段氏自从宋朝就一直成为大理地区的实际占领者,他们驱动大象向明军发起攻击。沐英利用火枪加大炮,迅速平定了云南地区的叛乱。



朱元璋在战争中收养了许多干儿子,并派遣他们镇守各地。尽管朱元璋后期杀死了许多的武将,但对自己的干儿子却是非常的信任。战争结束后,朱元璋让傅友德大军班师,由沐英家族世代镇守云南。


明朝末年,沐王府的最后一个王爷沐天波跟随着永历皇帝被迫逃亡缅甸。吴三桂逼迫缅甸政府交出永历皇帝,但慑于沐天波的威望,一直拖延了两年。最终沐天波为了保护永历皇帝,在缅甸战死,不久后永历皇帝也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沐英家族260年至死不愈,誓死效忠于明王朝,完成了他们祖先对朱元璋的承诺。


新知传习阁


朱元璋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他祖祖辈辈都是贫苦农民,靠着租种地主家的土地为生。运气好的时候家人也只能勉强糊口,一旦遇上一点天灾人祸便会破产乞讨。



1343年,年仅16岁的朱元璋在半个月内父母双亡,而且长兄也因病去世。整个家里面就剩下了自己和二哥,两个人也无力照顾对方,于是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已经度过了人生最痛苦的一段时期,并且已经成为了红巾军的将领。有一天朱元璋和妻子马氏在濠州城巡视,看到了一名小乞丐沿街乞讨。此时的朱元璋伫立良久,他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小乞丐无助的眼神也勾起了朱元璋的恻隐之心,最终朱元璋把这名小乞丐带回了军营。



朱元璋经过询问了解到,这名小乞丐年仅八岁,没有姓名,幼年丧父,前些时母亲也因为战乱刚刚去世,于是自己便开始了乞讨生活。朱元璋越看越像曾经的自己,于是便把这个孩子收为了义子,并且给这个孩子起名朱英,从此朱英便跟着朱元璋开始生活。

朱元璋和马氏当时没有孩子,所以对朱英视如己出,非常疼爱。朱元璋教导朱英带兵打仗,马氏教导朱英识文断字,也因此朱英慢慢的成长为了一个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

1368年,经过多年的战争,朱元璋在南京开国称帝,此时朱元璋亲自为二十一位开国功臣排定座次,徐达为功臣之首,常遇春次之,朱英赫然排在了第六位,以此可见朱英才干和能力。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开始让收养的义子改回原来的姓氏,一来可以让他们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避免以国姓封王。但在改姓的过程中朱英却犯了难,朱英父母双亡时年龄幼小,根本不知道原来姓氏。

于是有一天朱元璋把朱英叫来询问道:“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呀?”朱英跪在地上说:“我是陛下的孩子,是沐浴陛下和皇后的恩典才长大成人的。”朱元璋一连问了几遍,朱英都是这一个答案,最终朱元璋突然笑了笑说到:“你是朕的养子,现在不能让你恢复原来的姓,但也不能再姓朱了,既然你说沐浴朕的养育之恩,那你就姓沐吧,从此永沐皇恩。”



朱英虽然改名沐英,但其对朱元璋依旧是忠心耿耿,在之后的岁月中沐英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1381年,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和蓝玉为副将征讨元朝残部,此战之中,沐英也达到了人生的顶点。朱元璋命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朝,而令沐英驻守云南。此后沐英谨记朱元璋教诲,对明朝忠心耿耿,而且在云南驻守期间也大力推广中原文化、兴修水利、开垦良田,也因此云南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1382年,马皇后去世,闻讯后的沐英悲痛欲绝,咳血数次。1392年,朱元璋长子朱标去世,这一次听闻噩耗的沐英哭的十分伤心,最终因悲伤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朱元璋听闻后下令将沐英灵柩运回京师,自己亲自迎接,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从此之后沐家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



清军入关后,沐英第十一世孙沐天波坚决拥护南明朝廷,并且在永历帝败亡后,选择追随其入缅,最终在咒水之难被杀。沐天波死后,沐府后人也加入了反清复明的势力当中,积极的谋划推翻清朝的统治者。


我是越关





答:这个人是黔宁王沐英。

沐英是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定远县人,家境贫寒,父亲早逝,跟随母亲漂泊度日。沐英七岁那年,在逃难的路上,母亲病死了,他成了个小乞丐,朝不保夕。幸好,短短几个月之后,他在濠州城遇上了他的命中贵人——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

朱元璋骑着高头大马经过小沐英的身边时,不经意间,看到了这个卑微的小身影。

朱元璋自己也做过小乞丐,饱尝人间艰辛,在小沐英身上,他看到了往日的自己,心酸无比,唏嘘不尽,当即跳下马,将小沐英抱上战马,收养为义子。

朱元璋的夫人马氏尚未生育,待沐英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教他识字读书。

小沐英到了十二岁,就长得体魄健大,嚷着吵着要跟朱元璋领兵打仗。

这样,在沙场征战中,沐英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十八岁时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必须补充一下,沐英本姓并非沐,朱元璋收留他时,让他随自己姓,并给他命名“英”。

则在很长的时间里,沐英都是以“朱英”之名行世。

而随着他的功劳不断积累,军职不断上升,朱元璋就想让他恢复本姓。

沐英却摇头说:“我是陛下之子,深沐陛下和皇后养育之恩,不必再复本姓。”

朱元璋后来想了想,就说:“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养育之恩,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皇恩。”

这样,沐英之名始见于史册。

有演义小说不知,误把沐英之名写成了“朱沐英”,把他刻画成明初四猛八大锤之一。

沐英的沐家事业奠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那一年,他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当云南平定,他留下镇守,守滇治滇,大得民心。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病逝于云南任所,被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沐氏子孙则世袭黔国公,世镇云南。

关于云南沐家的故事有很多,比如金庸先生的《鹿鼎记》有提到过云南沐王府的小王爷沐剑声及小郡主沐剑屏;朱贞木先生的《罗刹夫人》也有提到过云南沐王府的沐天波和沐天澜。

沐剑声、沐剑屏、沐天澜都是虚构人物。

沐天波却是史有其人,《明史》中称:“黔国公沐天波,黔宁昭靖王(沐)英十一世孙也。崇祯三年,父启元薨,嗣立,挂征南将军印。”

清兵入关,南明弘光、隆武政权相继覆灭,永历政权由粤移桂,由桂入黔、滇。

沐天波忠心耿耿,全力扶明。

吴三桂后来率领的清军攻入昆明,沐天波护着永历帝朱由榔逃入缅甸,最后死于缅甸人反起的咒水之难中。

英国历史学家哈威所著《缅甸史》对沐天波之死写得非常详细:沐天波死前奋起还击,连杀九名缅兵,壮烈殉国。

《明史.沐天波传》对沐天波之死评价极高,说他是“洪武勋旧同国终始者”。


覃仕勇说史


这个人是命贵、忠诚的沐英。

沐英在八岁前,命运很悲惨。

他出生在安徽濠州定远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死后,跟着母亲艰难度日。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历五月,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沐英跟随母亲四处逃难,不久,母亲病死在逃难途中,沐英成了乱世孤儿,食不果腹的小乞丐。

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岁的小乞丐沐英流浪到濠州,沿街乞讨时,讨到了天运。

朱元璋看到了这个小乞丐。也许是小乞丐的样子让朱元璋回想起了自己早年当和尚、当乞丐的遭遇,也许是朱元璋在小乞丐身上看到了某种特质,总之,朱元璋对这个小乞丐是又同情,又喜欢。

当时,朱元璋跟马皇后膝下还无子,于是便把小乞丐收为义子,并将他改成了朱姓。

打天下时,朱元璋收了不少义子,但后来收的那些义子均无法跟这个小乞丐比,小乞丐是生活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的第一个孩子,由马皇后亲手养大,因此他与马皇后的感情极深,而马皇后也极维护这个养子。

因为朱元璋夫妇对小乞丐完全是视如己出的概念,后来便有了一些野史说法,说沐英是朱元璋认识马皇后之前的私生子,就像汉高祖刘邦生有私生子刘肥一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户部尚书黄景昉在《国史惟疑》中所载:“沐英为高皇帝与外妇所生”。

自成为朱元璋夫妇的“首席养子”后,沐英与后来马皇后生的朱标太子感情也是十分深厚,状如亲兄弟。这一点让后世也是浮想联翩,有一种说法,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神秘消失后,其实一直在沐英后人的庇护下,隐居在云贵之地,有所谓的“天书”为证。

小小年纪讨得天运后,沐英再也不是昔日的小乞丐了,而是成了“货真价实”的官二代。朱元璋对栽培沐英十分用心,也十分偏心,简而言之,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沐英的主要任务是边历练,边摘桃子。

十八岁那年,沐英正式投入军中,朱元璋将他任命成帐前都尉,守镇江。后又升任指挥使,守广信。不久,朱元璋赢得江南诸雄争霸的胜利,并以摧枯拉朽之势统一了全国,沐英乘着这股东风,随大军征福建,取得了一些胜利,摘得了一些桃子。

见沐英有了一些成就,朱元璋令沐英改回原姓,这里有给太子朱标让道、日后不封异姓王的政治考虑,也有让沐英光宗耀祖的人情考虑。

沐英改回原姓这一幕,在野史中同样被演绎的绘声绘色,有的说朱元璋要借此好好考验一下沐英的忠心,有的说沐英早已忘了自己的姓氏,还有的说这是父子间十分微妙的一出戏。

不妨来看看《皇明世说新语》里的记载:朱英取得功名后,朱元璋问他:“朱英呀朱英,你究竟是谁家的孩子啊?”朱英不肯说,只是回答说:“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与皇后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听后,不肯罢休,连续又问了几次,朱英一边磕头,一边重复同样的回答。几个回合过后,朱元璋笑了,很满意地对他说:“你是朕的养子,现在即使不让你恢复原本的姓氏,也不能让你再随朕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养育之恩,朕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皇恩。”于是,朱英便更名为沐英。

朱英虽然改叫了沐英,但朱元璋对他的栽培丝毫没有减弱。大明立国后,沐英在马皇后的支持下,升迁速度极快,先从福建调入军事中枢大都督府,先任佥事,后又升任同知。那时,沐英是朝中少有的身穿便装的军事将领,只负责处理文案,不用带兵打仗。

洪武九年,沐英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西北,访问民间疾苦,遇事有先纠错再汇报的特权。很明显,朱元璋此举是让沐英到地方上历练,并借此贴金。

随后,朱元璋对沐英的栽培再升级,开始让他以征西副将军之职跟随卫国公邓愈讨伐吐蕃,以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

果然,此一战事取得大胜后,朱元璋随即对沐英来了一场开国功臣式的封赏——“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虽说朱元璋如此偏心,让朝中很多人心中很是不满,但随后的沐英是真争气,真给朱元璋长脸。

邓愈死后,沐英接过大旗独当一面,洪武十一年,沐英任征西主将,率都督蓝玉、王弼征讨西番。第二年正月,洮州十八族番叛,朱元璋命沐英移兵讨伐,经过一年奋战,沐英率西征大军取得辉煌胜利。

平定吐蕃后,沐英又参与对蒙元的战事,洪武十三年、十四年,他两次出塞寻击蒙元,均取得相当战果。

至此,朱元璋对沐英的栽培锤炼基本结束,沐英不负众望,强势崛起,成了朱元璋手里的一张硬牌。

从一定程度上讲,朱元璋在在洪武十四年最终决定对云南用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了沐英的崛起,能用。

在朱元璋那里,拿下云南是一步棋,让有能力、可信赖之人镇守云南,保朝廷无西南之忧是另一步棋,将这两步棋走成一步棋,沐英是朱元璋心目中的不二人选。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征讨云南元梁王、大理段氏,朱元璋仍以老将傅友德挂帅,沐英做副帅。这一老一少都是有真本事的主,一年后,长期盘桓在云南的元梁王、大理段氏被灭,云南并入大明版图。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留守滇中。朱元璋此举事实上就是将云南赏赐给了沐英,让他做镇守西南的大明“梁王”。

这里有绝对的私心,绝对的偏心,也有绝对的信任。

沐英在镇守云南期间,文治武功皆是一流。

洪武二十一年,麓川国主思伦发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次年,思伦发再次侵犯定边,军队号称三十万。结果,沐英率军大破对方百象阵,斩首四万多,取得极具震慑力的大胜。

为此,朱元璋特意召回沐英,豪赏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帛百匹,并当着众臣的面摸着沐英的背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是你沐英!”

作为一代雄主,朱元璋的猜忌心极重,开国功臣四十三位,杀四十位,但唯独对沐英,他不仅给予信任,而且这份信任底下还有一份用心良苦的保护,否则不会让他去做云南的“梁王”。

而沐英更是用沐氏十二代人的忠诚回报了朱元璋的恩情与信任。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咳血不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得知太子朱标去世,沐英悲痛欲绝,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闻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使人感慨的是,沐英死前留下了一条祖训:“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沐英的第十世孙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块类似“长命锁”一样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写着“黔宁王遗记”五个空心大字,右边刻“此牌须用”等字;背面即刻着沐英留下的祖训。)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很是钦佩沐氏尽忠守土,不问皇权之争的操守,不仅没有兴兵讨伐本是朱标一系的沐氏一族,反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沐英的第五个儿子沐昕,以示拉拢。

度过此次朝局动荡后,沐氏子孙一直忠诚地为大明镇守云南,甚至大明末代皇帝崇祯帝自缢身亡后,沐氏还在西南地区坚持了十多年多年的抗清事业,直到一六六一年,沐氏最后一代主人沐天波为保护南明流亡的永历帝朱由榔进入缅甸,力战之后以身殉国,才为沐氏的忠诚镇守划上一个悲壮的句号。

忠诚不负两百六十载,满门忠烈一十二代人,当初的那个小乞丐留下的是壮哉史诗!


黑句本


其实说的就是沐英,此人安徽定远人,家庭毁于兵灾,流浪街头后来加入到朱元璋的军队。

成为朱元璋的义子,才18岁就担任了镇江守将,无论是征福建,还是讨伐西番,亦或是出陕西,生擒元朝国公脱火赤,攻克云南,开垦百万亩良田,都屡立功勋,赠封黔宁王,谥昭靖。其子孙从此世守云南,与明朝相终始。

但是,沐英的子孙里面,有军事才能的基本就没有了。在明军讨伐越南的战争当中,西平侯沐晟,就担任了“征夷左副将军”,但是表现很差。主要战功都是张辅在打仗,张辅前脚刚走,越南后脚就发动反攻,大败沐晟,安南叛乱平而复反,再成乱局。

沐家十八位国公据守云南,确实经历了很多战争,比如, 沐斌就曾数次随军出征麓川之叛贼思任发。调集明军和土兵打击贵州反叛土司。沐璘更是讨平马龙、丽江、剑川、顺宁、罗雄诸叛蛮,捕擒桥甸、南窝反者,沐琮则屡次平定夷人起事。

到了后期,沐家也是人才凋零,甚至贵州安邦彦叛乱,朝廷命沐昌祚、沐启元出征,两人惧怕,多有推诿。沐睿因为土司反叛,攻破州府,而下狱,死于牢房。

立下过赫赫战功,可功不抵过,终因累累罪行落了个禁锢而死的人生结局沐朝弼。而最后一代黔国公沐天波则追随永历朝廷,后随朱由榔进入缅甸,在咒水之难被缅兵挟持外出,夺刀抵抗至死。


深度军事


这个人叫沐英

沐英生于公元1344年,是濠州人,他的父亲早逝,出身贫寒。

公元1351年,母亲在逃难的路上病死。

公元1352年,沐英只有九年,孤身到了濠州城,被朱元璋收留,而且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因为朱元璋此时还无子,他的长子朱标生于公元1355年,改名为朱英,朱元璋、马氏视其如已出。

公元1362年,沐英被封为帐前都尉,后来又成为指挥使。

公元1367年,朱元璋攻福建,沐英俘虏陈友定的将部,朱元璋让他恢复自己的沐姓。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沐英被封为镇国将军,第二年,升为大都督府同知,沐英十分有才干,大都督掌天下兵马,沐英做得非常好。

洪武九年,,沐英担任邓愈的副将,一同征吐蕃。

洪武十年,沐英因功被封为西平侯,世袭,两千五百石。

洪武十一年,沐英被封为征西将军,与蓝玉征西番,战功累累,收获不小。

洪武十三年,沐英征北元,俘虏北元国公。

洪武十四年,沐英随大将军徐达征北元。九月,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蓝玉为副将,征云南。

洪武十五年,沐英与蓝玉攻下大理。

洪武十六年,傅友德、蓝玉班师,沐英镇守云南,从此沐英一直留在云南。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沐英十分伤心,不久之后也病逝,终年四十八岁。沐英被追封为黔宁王,而沐氏后代一直为大明朝镇守云南,一直到清初。


历史简单说


这个人是明朝第一代黔国公沐英,沐英出生于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靠着流浪乞讨为生。


公元1552年,刚刚成为郭子兴帐下军官的朱元璋,在巡逻的时候碰到了正在城内乞讨的沐英。当时的朱元璋和马皇后结婚,还没有自己的孩子,曾经乞讨三年的朱元璋,知道乞讨的滋味不好受,在同妻子商量后,朱元璋最终决定收养沐英,并且给他改名为朱英。

沐英从小跟随在马皇后和朱元璋的身边,就像他们的亲生孩子一样。在沐英成年后,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让沐英担任自己的贴身护卫。后来朱元璋多次派遣沐英南征北战,每一次都立下战功。马皇后非常的喜欢这个养子,曾经多次在朱元璋的面前称赞沐英。在明朝建立后,沐英和蓝玉是明初年轻将领的代表,尤其是沐英的战功特别突出,是替代徐达和常遇春位置的最佳人选。

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率领蓝玉和沐英进攻云南,在洪武十六年扫平了盘踞在云南的元军残部。然而在大军撤退的时候,朱元璋却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朱元璋让傅友德和蓝玉带领军队回去,沐英留在云南驻守。


沐英驻守云南的时候,年龄还不到40岁,正是应该建功立业的年龄。沐英驻守云南之后,蓝玉四处东征西讨,一步步做到了大将军的职位上。而沐英终其一生,也只是云南地区的守将,死后才被追封为王。

朱元璋把沐英留在云南的安排,也算是用心良苦。在沐英驻守云南之前,朱元璋找到沐英说:你以后不能再继续姓朱了,我要你永沐皇恩,就姓沐吧。


朱元璋的这一决定,就已经说明朱元璋开始猜忌沐英,只是马皇后一直很喜欢沐英,朱元璋才没有对沐英下手。在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在京城去世,假如沐英回到朝廷内,难免落得蓝玉一样的下场。朱元璋把云南封给沐英,虽然不如朱棣的燕王更加的风光,但是好歹也有一块封地,并且还拥有世袭的权利。

沐英驻守云南之后,平定了当地土著的数次叛乱,保障了明朝西南边陲地区的稳定。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二年召见沐英,对着大臣们称赞他说:有沐英驻守在云南,西南地区我可以高枕无忧了。


沐英去世于洪武二十五年,当时太子朱标刚刚去世不久,朱元璋听说沐英哭的非常真切,又感慨沐英的功劳,追封沐英为黔宁王,并且封沐英的后代做了黔国公,让他们继承了沐英在云南的统治权。

到了明朝灭亡之后,最后一代黔国公沐天波保护永历皇帝逃到缅甸。


缅甸王畏惧吴三桂的压力,想要把永历皇帝献给清朝,他们邀请永历皇帝的群臣去河边吃“咒水”,却暗地里埋伏士兵,准备将永历皇帝的大臣全部杀害。出于对黔国公的尊敬,缅甸王不许士兵杀死沐天波,但是在屠杀的过程中,沐天波夺刀杀死缅甸兵九人,随后遭到围攻杀死。


从沐英开始十一代黔国公都对明朝忠心耿耿,沐英及其后人对明朝皇室始终忠心耿耿,称得上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历史总探长


这个小乞丐是沐英,他不仅在开创明朝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是朱元璋收养的的义子。他在8岁的时候被朱元璋夫妇收留养在身边,长大后陪伴朱元璋一同打下了江山,曾经平定了西南,并凭借自己所能成为西平侯。但人到中年时,义母病逝,导致他悲伤过度,身体抱恙,随后因当时太子的去世再受打击,年仅48岁便身亡。朱元璋将他葬于京师,并追封为黔宁王。

时间回到1352年,25岁的朱元璋已经成为了义军将领,他正和自己的妻子在外巡视,恍然间看到了一个人,就好像年轻时候的自己一样。定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小乞丐。在那样战乱的时代,小乞丐眼中特别干净纯洁也非常无助,就是这样的眼神打动了朱元璋,让他将其带回了住处。据了解,小乞丐没有名字,当时已经8岁了,在小的时候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而母亲也是在战乱时代去世,因无能力工作,所以才在外乞讨。朱元璋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才将其留下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朱英,后人也会将他称作沐英。至此,开启了朱英跟随朱元璋外出征战的历程。那么,沐英这个名字是如何而来呢?那是在朱元璋建立元朝之后,想要让朱英改姓氏,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以国姓将其封为诸侯,二来也能够让他为自己的祖先增光添彩。可是朱英表示,他在幼年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父母,并不知道究竟姓什么,并诚恳的说,自己是朱元璋的孩子,因为他从小是沐浴着朱元璋与其夫人的恩典长大的。朱元璋问了多次,也没有得到其他的答案,又想着朱英说道沐浴二字,便让朱英改姓沐,希望他可以永沐皇恩。

1383年,朱元璋将沐英留下镇守云南。一年之后,沐英征服了曲靖酋长,并趁机平定了普定,广南等地区。除此之外,沐英还命令军队在防守的时候种田,这样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也能够稳固驻守。与此同时,沐英的这一治理方案,反而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随后,他又增设了一些教育机构,在民间寻得优秀子弟入学,给自己培养了一些能用的人才。然而在1392年时,沐英得知朱元璋的长子去世,令其十分伤心。原本在马皇后去世的时候,沐英就因伤心过度多次吐血,身体早就不堪一击。在这一次情绪起伏太大之后,沐英彻底抱恙,一病不起,最终因悲伤过度去世,年仅48岁。在沐英离世后,朱元璋将他的灵柩迎接回京师,并把他追封为黔宁王。而沐英的后人却没有忘记朱元璋对沐英的恩泽,也一直在为朱家守着云南等地区,一直到明朝灭亡,总共260多年。此外,沐英的后代也格外拥护南明朝廷,曾经参加了反清复明的战争,只是最终没有得逞罢了。

由此可见,沐英是一个懂得感恩之人,连其后代也是如此。有句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沐英及其后代的所作所为,可谓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