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能是古代统帅所必须的?

飞龙在天9783


请您看完此文,答案也就有了。

对一个国家来说,军事安全是首要的事情。孙子更是直接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孙子在《始计》中,有对“将”的基本素质的论述,一共有五点:“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翻译成白话就是:足智多谋、讲信用、爱护士卒、勇敢、军纪严明。

(编者按:先秦时期的“将”,就是后来的统帅。西汉中期“将”的含义,才逐渐贬值、变成了统帅麾下的部将。)


孙子的这五点要求,后四点“信、仁、勇、严,”资深的军人只要用心,做到并不难。难的是“智”,也就是足智多谋。

统帅上战场前,要揣摩政治形势,到了战场上,要保证粮草、器械的供给,保证士卒的健康、训练,对战场上的地理、气候,敌方信息了如指掌等等,如此才能对各种情况做到运用自如,称得上足智多谋。

我们看一下,兵圣孙子对“将”都有哪些要求。

一,能在“庙堂之算”中,拥有尽可能多的制胜筹码。

孙子说的“庙堂”,按现在话说,就是最高的“权力中枢”。“庙堂之算”,就是战争发动前,在中央的“权力中枢”统筹所有的资源,对战事进行布局。

这对“将”做了极高的要求。

1,必须有足够的资历,有足够的智慧,有运筹全局的能力。这样才能进入“权力中枢”,并让中枢的人员接受自己的调度。

2,必须是高情商,这样才能与“权力中枢”的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所有的资源服务于战争。

历史上有很多名将能“出将入相”,甚至做皇帝,他们在军事、政治的领域里都能游刃有余。穿上军装是睿智、威严的军人,脱下军装就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


尹伊、姜子牙、曹操、司马懿、李世民、赵匡胤等等,他们都是政治家也是名将。他们能从全局进行考虑,知道战场上怎么办,并能投入全部资源用来打仗。

也有许多名将,虽然拥有滔天的杀伐之能,却因为“庙算”这一环出了问题,最后功败垂成甚至导致个人悲剧。比如,李牧与朝堂关系不好,被王翦使了反间计而兵败身死;霸王项羽没有足够的政治才能而身死道消;岳飞因为赵构不够硬,前锋已经汴京在望、抵近黄河,却被迫撤兵,最后冤死狱中。

二,战场制胜。

战场上,影响胜负的因素太多了。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失败,所以“将”必须是个多面手,有多种能力。

1,战略判断的能力。

战场指挥者,需要从敌我双方的基本盘做出强弱的判断。这些基本盘,包括领土大小、人口规模、经济发达程度等做出判断。

曹刿对鲁王说,齐国“夫大国,难测也。”对小国与大国的打法,是完全不同的。打小国,可以一战而定,打大国就很难做到。

比如,拿破仑的法军、希特勒的德军,他们在欧洲西部无敌于天下,往往一战便可灭掉别国。在入侵俄罗斯时前期犀利无比、如砍瓜切菜般碾压俄军,后期却被俄军反制并惨败。

再比如,兵圣孙子的伐楚之战。吴国倾尽全力让孙子打造了3万军队,然后由孙子、伍子胥进行周密的策划。奇迹般的五战五胜,歼灭了20多万楚军,占领了郢都,最后吴军还是灰溜溜的撤回吴国,任由楚国复国。以孙子之能,也抹平不了吴楚基本盘的差距。


吴国太小了,最终还被楚国给灭了。

2,战术层面的指挥能力。

这要求“将”能根据地形、气候、敌我态势等情况,进行及时决断的能力。所以,“将”必须有丰富的自然知识,数学空间思维能力。

阵地的选择要能方便作战,营地的选择要通风向阳,有利于后勤保障等等,是很难的。

进攻、撤退、防守的选择,具体行军路线的选择,作战时机的选择要根据敌我的态势、地理条件、天气情况做出判断。

任何一个地方出现纰漏,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军队甚至会遭到水、火形式的攻击。。历史上,白起在鄢城的水攻、周瑜在赤壁的火攻,都是这方面的经典战例。


3,士卒心理的把握能力。

“将”具有丰富的阅历,才能看透把握人的心理。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

军队在危险不大的地方,容易军纪涣散,在危险的地方就会纪律性增强。如果陷入死地,就会奋力死战。

“深则专,浅则散。”――《孙子兵法》

所以孙子主张“登屋而去其梯”,要把军队布置到强敌围困的死地。这样,军队上下团结如同一人,爆发出惊人的战力。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历史上,项羽曾经成功用过这一招。项羽面对强大的秦军,下令军中“破釜沉舟”,只带3天的干粮。如果不能克敌制胜,不被秦军杀死也会饿死。于是,身陷死地的楚军拼死作战,爆发出的战力惊人至极。缺乏正规训练,缺乏武器装备的楚军,居然一举打破数倍于己的秦军正规部队。


刘备、刘邦、朱元璋都是资深的军人,是睿智、阅历丰富、深知人心的政治家,他们都有统筹兼顾全局的能力,做统帅是够格的。

他们专业方面的缺陷,要由麾下的人员补充才行,否则就会酿成灾难。刘备的猇亭惨败,就是因为不善用麾下的原因。

上面就是,我的一些浅陋见解,欢迎大家来探讨。(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涉及的东西来自《孙子兵法》,向兵圣致敬。)


德全不畏


将才与帅才有很大区别,大将军需要具备统领军队, 制定有效的战役战术,为打赢战争具备自身优秀的军事能力。

帅才却是一个国家命运的支柱之一,古今中外概不例外。凯撒 ,汉尼拔, 拿破仑, 苏沃洛夫, 朱可夫等等。我国古代历史人物:姜子牙, 孙武, 吴起, 管仲, 乐毅 , 商鞅, 嬴政, 白起, 项羽, 张良, 韩信, 周亚夫, 刘秀, 诸葛亮, 周瑜, 李世民, 李靖, 忽必烈, 刘基, 康熙等等, 这些重要人物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崛起, 推动历史前进起到了中坚作用。

帅才们或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或亲临前线带兵拼杀, 挥斥方遒,他们不仅深谙兵法, 统领全局, 拿捏轻重。因为 , 统帅的决策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所以一个帅才, 他必须具有政治 , 治军, 经济, 外交, 历史, 艺术, 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综合性知识, 并能够灵活运用。派兵遣将指, 挥若定,危机时刻面对泰山压顶而气定神闲, 闲庭信步!

一个统帅应该是一个信仰的鼓吹者,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苏沃洛夫在战争时期经常到连队与士兵们同吃同住, 嘘寒问暖, 甚至亲临前线,更精确掌握战争信息,更体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一个统帅需要坚强的意志, 精神上要催夸对手。面对形势恶劣,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泰山压顶而不动容!万不得已要有赌徒心态, 切忌优柔寡断, 成大事不拘小节, 壮士断腕 ,,,

电视剧《亮剑》有一段的经典对话: “铁嘴钢牙木头屁股, 要坐得住,世间上的热闹你不可能全部赶上。有些东西, 你只能用眼睛去看, 用心去感受, 用胸去扩张,,,你懂了吗 ”?将才说: “不懂” , 帅与将就是这个级别。

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 , 它的贵重在于经历过千锤百炼 , 在于铸剑师倾注了满腔心血,在它身体里加注特殊成分。所以, 他就成了历史前进的重要推手。

个人观点, 欢迎评论, 谢谢。





游半知


古代的开国皇帝大多是穷苦出身,自小离开父母,身上有股流氓气质。从刘邦到朱元璋,都是从底层的小人物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商高,会来事,懂得拉拢人心,又御人有方。

对照我们现在职场,同样的道理,能力再强,如果情商不够,也做不了领导。相反情商高,会来事,懂得讨好上级,会有更多的提拔机会。




米粒特


你现在普通上班族,你很难胸怀天下,高瞻远瞩,但是,如果你现在开一家小公司,然后一步步做大,在做大的过程中不断吸引人才,做大做强,成功上市,你就是上市公司老总了。

明白没?人才可以培养出来的,将帅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主公也是一步步成为人才的。

朱元璋乞丐出身,最后也做了开国皇帝,

刘备看起来啥都没有?先说说他的硬件吧!

有富商出钱支持他打天下(张世平、苏双),后来的糜竺糜芳兄弟一直支持他,他有自己的嫡系班底关羽张飞等,有钱有队伍有地盘,这就是他的硬件。

再说软件,他胸怀天下、有胆识有谋略、有领导能力、驾驭能力、决策能力、

刘备刘邦都是一样,不懂他们的人自然认为他们没什么才能,因为大多数人都把带兵打仗当才能,对帝王来说,这恰恰是最没用的东西,

不是有句话说的?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

武将只是战术上的才能,而军师、帅才、主公负责的是战略路线。

战术的才能一眼就能看出来,战略的才能一般人看出来。

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英雄惜英雄,英雄们看刘邦就是大英雄,普通人看刘邦,那就是没啥才能的小人。


南朝居士


《孙子兵法》中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大意:将帅,需要具备智慧、诚信、仁慈、勇敢、威严等素质。

孙子在这里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军官必备的素质,基本上触摸到了为将之道的本质规律,后人也经常提到将帅的素质,但很少有能够超越他的。你看,孙膑提出将帅要具备“义、仁、德、信、智”,吴起认为要重视将帅的“威、德、仁、勇”,《六韬》提出“勇、智、仁、信、忠”之将帅五德,《三略·下略》指出了“道、德、仁、义、礼”五德等,都体现了对孙子思想的继承。

兵书《六韬》《三略》

《孙子》巨著诞生后,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既受到尊崇,也遭到诋毁。一些忠实的封建卫道士认为它尚“诡诈”,重“阴谋”,是和儒家“仁义为本”核心价值观念相抵触的。这是大大的误解。其实,整篇《孙子》都贯穿着“安国全军”的思想,孙子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新兴统治阶级服务的。“仁”和“诡”犹如钟摆之两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孙子军事思想中有许多地方和儒家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就拿这将之“五德”来说,儒家不是提倡“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吗,有“智、信、仁”三项是相同的,只是以“勇”代替了“义”,以“严”代替了“礼”,反映了治军用兵的特殊需要和规律。

“信、仁、勇”是对品德的要求,“智、严”是对才干的要求,归根结底,将领就是要德才兼备。“智”为“五德”之首,是军官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贯穿于始终,“信”、“仁”更多具有柔的一面,“勇”、“严”更多具有刚的一面,刚柔相济,两手都硬,才能在军内军外展现将帅风度。

智——将领要拥有丰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要有政治意识、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明确军队和自身的角色地位,知进退,识荣辱;要熟悉本国、本军的情况,还要掌握敌国、敌军的情况,做到知彼知己;要在平时未雨绸缪,战时胸有成竹,急时也能够“眉头一皱,计上心头”;要做到识权谋,懂变通,敌变我变,敌不变我也变。

一战时期的德军

对将领来说,尤其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这是一种更高的智力品质,能够使人先于他人发现新事物,创造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包括统摄能力、敏捷能力、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同法军的一次交战中,一名德军军官发现法军阵地后面的一个坟包上有一只名贵的金丝猫,据此而敏捷地认识到此处可能是法军的一个高级指挥所,随即组织轰击,结果摧毁了法军的一个旅指挥所,给予法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再比如,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采用高压水枪冲刷苏伊士运河沿河沙堤,并结合爆破和使用推土机,很快在沙堤上打开了60个缺口,保障主力部队和重装备迅速投入战斗,为取得初战胜利创造了条件。对于沙堤,单纯采用爆破效果不佳,进行挖掘又太费时,战前埃军一直苦于找不到好的办法而发愁。而高压水枪冲刷法就是一名军官受到平时高压水枪工作情况的启发而联想产生出来的。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军巧破天堑

信——人无信不立,军无信不胜。要自信,树立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发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坚信用我必胜;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永不背信弃义、变节投敌;要树立威信,信赏明罚,言行必果;要官兵同心,团结协作,患难与共,同进共退。

仁——所谓止戈为武,军人不是好战者,而是和平的守护神,要心系苍生,心忧黎民,在战争面前慎之又慎;要爱护士兵,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与他们同甘共苦、休戚相连;百姓是军队力量的源泉,要爱护百姓,不扰民,不欺民,成为人民利益的坚定捍卫者;要爱护敌国百姓,这既是人道主义精神,也是一种军事策略,得民心者得天下。

勇——是“武臣不惜死”的态度,是“马革裹尸还”的精神。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冷兵器时代,兵对兵、将对将进行厮杀,将帅勇不勇起关键作用,一旦将领怯懦逃跑,或者战败被杀,则群龙无首,败如山倒;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战斗意志、军心士气的胜利;现代的军官很少直接面对面厮杀,勇敢更多体现在心理素质、战斗精神上。

严——自律要严,不摆架子,不搞特权,律人先律己,正人先正己,做好表率;贯彻上级的决策指示要严,自觉服从组织,服从大局,不图私利,不讲价钱,不打折扣;治军要严,严纪律,严训练,严是烈火,严才能锻打出好钢,平时多流汗,战时方能少流血。

将帅具备“五德”,还要把握一个度,过和不及都是不行的。智不及是蠢,过则诈,诈是小聪明,成不了大气候;信不及是奸,过则迂,迂腐之人不堪一击;仁不及是残,过则溺,溺兵是一群乌合之众;勇不及是懦,过则莽,莽是逞匹夫之强;严不及是弛,过则暴,暴必然会激起反弹甚至兵变。

古代的将领多半孔武有力、骠悍矫健,身体素质自然不在话下,故而孙子没有特别提出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但我们今天却不能忽视。未来战争战场环境复杂多样,对抗强度大,速度和节奏快,对各级指挥员的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各级军官,不管握笔,还是持枪,不管在前线,还是在后方,(未来战争也许根本就分不清前线后方),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才能经受住任何考验去争取胜利。

感悟:将之五德

凡是带领一个团队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将”,这“五德”都是必备的素质。儒家对“士”的要求及追求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既包括了素质能力标准,也规划了从“心”到“天下”的扩展路径,这是为将者值得借鉴的。有时候,我们团队领导人在碰到问题、遭受挫折时,或许会哀叹或怒骂,下面的人怎么这么不中用、怎么这么不听话?!其实,问题的根子或许根本不在伙伴们身上,而在你自身。作为团队领导人,你能不能起到表率作用?能不能值得他们托付?能不能在关键时刻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能不能给他们希望、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优秀的团队领导人一定能够做到!


跪射俑


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笔者认为要有以下几点要素:

以最小的代价失败

古代统帅所必须的当然是能打胜仗,但是百战百胜的将军是很少的,真正的名将是能在失败的时候仍然能能保持建制撤退,将失败的代价降为最低。

廉颇:

廉颇与秦军长平对峙,廉颇知道,秦军锋锐,他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采取了坚守不出,疲乏秦军的策略。虽然这个策略不可以战胜秦军,但是在不胜的处境下,代价是最小的。

冉闵

冉闵最开始展露头角就是在后赵皇帝石虎一次打仗失败的时候,众人皆溃,只有他的的军队是保持建制的撤退,将战争失败的代价降为最低。

自己会善于统兵

题主所说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虽然统兵不如韩信,不如项羽,但是在除了这两个人之外的将领中,刘邦是最强的。后期从他的战绩来看,单挑各个异姓诸侯王,未逢败绩。因此,刘邦对付其他人可以,只是单单对付项羽需要兵仙韩信的帮助而已。他留韩信是为了对付项羽,等项羽一死,韩信就没有用了,之后果然也将之杀死。


这里对比一下刘邦与项羽:

刘邦就是不折不扣的帅才,而项羽就是所谓的将才。

的确,刘邦出谋划策比不上张良,攻城掠地比不上韩信,治国之道比不上萧何。但是他能统领这些将才,在彭城之战之中,刘邦56万大军被项羽3万精兵打败,刘邦落荒而逃。

但是,他通过此战,将站在项羽那一边的诸侯,全部拉到了自己的这一面。反观项羽,暗道本来支持自己的诸侯跑到刘邦那边,便气急败坏的攻打,于是将诸侯们全部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从这个层面上讲,项羽是赢了战役,输了战略;而刘邦是输了战役,赢了战略。


心说历史


带兵打仗,只是战术型人才。而统帅是战略型人才。

刘邦与朱元璋看似没有什么才能,因为他们并非是技术型人才,又没有立下赫赫战功,还不像诸葛亮刘伯温那样能掐会算。

但是,此二人善于招揽人才为已所用,善于纳谏,善于集思广益,善于整合资源,善于等待时机,善于将将而非将兵。再加上些许运气,因此,能从平民到皇帝。

优秀的统帅都会学习兵书,不过有的是先学后实践,有的是先实践后学,纸上谈兵固然不行,但一直没有理论指导也不行。

对古代的将领来说,没有军校,增进军事技能的重要手段就是跟对领导,在名将身边能学到很多人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唐初名将很多都是在军神李靖手下先当下属,而后在独立领兵,还有赵匡胤,跟随郭威受益良多,连政变都如出一辙。所以古代很多将门虎子,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学习,自然成长的也快。

对没运气跟在名将身边的人来说,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统帅也不是没可能,在军队基层确实能学的少些,但看惯了猪跑,也就不用吃猪肉了,更重要的是古代打仗不是非得有个什么奇谋妙计才行,只要能管住军队,让士兵进退有度就可以称为名将了,而从基层一步步升上来的统帅在这方面有优势,如果再有些天份成为名将也很容易。



当代曹植


1. 训统分离。在和平时期,有一些固定的军官去训练失

败。到了真正需要上战场时,皇帝会任命一位高级将领。 由这位大将统领全军,率领部队去打仗。在和平时期,高级将领是没有实权的,不可能随意调动部队。即便需要调动军队,也 需要虎符。在这种状态下,大将军的确手里握着军权。但是他与将士们的感情并不深厚,只是按照皇命去打仗而已。一旦战事结束,就要将兵权归还给皇帝。

2. 职不久任。意思就是,一个大将军,不会在统帅的位置上呆太久。除非在战乱年代,要一直战争,才会打破这种状态。在战乱时期,皇帝是不敢随意更换统帅 的。毕竟面对豺狼虎豹,需要时刻警惕,随时保持战斗状态。一旦随意更换统帅,便会给敌人可乘之机。到了没有战争的年代,统帅的任职时间不会太久,会轮换着来。对于皇帝来说,只要统帅不再一个地方呆太久,就不会拥有他自己的核心力量,也不会危及皇权。这种想法也是对的,一个人 再厉害,也不可能靠着一己之力去造反。没有自己的军队,也就没有造反的底气和自信。

3、互相制衡。一般来说,部队都不会在一起驻扎,大概会分成几个部分。当有战争需要时,才不至于一败涂地。皇帝将部队分为多个部分,驻扎在不同区域。主要目的就是相互制衡,不让一人独大。每个队伍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相互牵制,才能令皇帝放心。在每一支部队内部, 设有监军。主要负责监督统帅的行动,并且传达皇帝的旨意。4、粮草分批。在每一次战事将其之际,兵马还没有行动,粮草就要先行。因为打仗的士兵们与马匹,都需要粮草。控制了粮草,等于控制了整支部队。如果前方有部队,后勤方面却没有保障,早晚都会一败涂地。而皇帝则会牢牢控制粮草,前方 需多少,就会派人送去多少。不会一次性送很多,而是分批送过去。

5、控制人质。当皇帝派大将军出征,他的家属或者儿子是不能随行的,必须留在京城。在出征之前,皇帝 会给予很多物质奖赏,也会好好安慰,让大将军能够放心去打仗。但是会留着他的家人做人质,让大将军也有束缚,不敢造反。毕竟能够胜任大将军的人年纪都不会太小,如果真有造反的想法,还得考虑全家老小。除非不在乎家族人的性命,不然是不会造反的。

这就是皇帝的智慧,通过颁布一些制度,再利用一些权术,控制着整个队伍。事实证明,皇帝的这些做法还是很有效果的。当战事发生之后,不可能没有指挥者。他会任命有能力的人去前线指挥,但是这份军权只是暂时的。当大军班师回朝时,需要将兵权归还给皇帝。这些方法,对皇帝和大将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毕竟皇帝将国家的主力军都交给大将军,留着对方的家人,也是很正常的。当然,也有一些大将,不在乎家人的性命,只想造反之后自己做皇帝。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人,皇帝只能自认倒霉,别无他法。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一秒萌萌哒


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就好比总工程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要懂得宣传、情报、通信指挥、物流、统战、农业、地理和气象、应用数学、人力资源、军工技术、教育培训、思想政治、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知识。

再说的详细一点,作为统帅,你得知道:

一支10万人的军队,一天吃多少粮食,喝多少水,粮食要多少民夫运送,或者在哪里能买到,哪个地方缺水。

武器盔甲的损耗速度,弩箭的消耗量,运输途中的耗损比例,运输车队的行进速度,以及路况地形对后勤运输的影响,你必须了如指掌。

如果是深入敌国腹地打个两三年(王翦灭楚),你还要想清楚怎么过冬。

你还要搞清楚,储备好这些物资要花多少银子。

还要结合帝国的财政状况,考虑好一旦战局胶着,帝国能坚持几年?

如何做好宣传工作(或者说洗脑),让士兵和百姓认同你发动战争的合理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在平时,如何搞好情报收集工作,刺探敌国的山川地理、关隘分布、行政组织结构、民风民俗、物产分布和产量、人口情况,

摸清楚敌人的军事资源分布,军事主官的个人资料,以及他们的内部政治形势,财政状况。

还要督促工匠,对战争装备进行改进,使储运更方便、降低成本、提高杀伤力。收集士兵和低级军官的意见,指导实际生产。最终确立一个完善的机制,提高军工效率。

推动退休将领到军事院校执教,搞好教研工作,分析以往军事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编写成教材。

面相全国,招收优秀的年轻人入伍。

制定良好的人才遴选、培养和晋升机制。

搞好军队的内审纠察工作,打掉负面影响很大的老虎。

严控士兵的组织纪律。

战争一开始,你就要规划行动路线,想清楚进退的路线,这要求你对中国的山川地理非常熟悉。

战争过程中。

如何保证信息通路畅通,指挥命令顺利到达各军,并被正确理解。

战场上如何识别敌我。

怎样侦查敌情,搞清楚当前地图上敌人的数量、兵种、军队质量、指挥官是谁、分布情况、物资储备状况,摸清楚他们的后援情况。

对下属们的表现,也要了如指掌,一场仗打赢了,是谁的功劳大。

有哪些出色的年轻人值得培养,如何鼓励他们,对那些办事不利的手下,如何惩罚或者抚慰。

并且分化瓦解敌人,试图团结他们内部的中间势力,拉拢他们的附庸国和仆从军。

作为古代军事统帅,是如何掌握这样繁多的知识的。

比如霍去病,他年纪轻轻,怎么知道这些东西?



北城冉冉


我个人认为领袖气质最核心的是责任感。一个人能承担多少责任,他就能领导多少人。

我们作为普通人,承担起了家庭和社会给予的责任,有时都会觉得不堪重负。但领袖,不仅需要承担这些责任,还要主动承担起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当然作为领袖他不仅要承担起这些责任,还要把这些责任承担好。一个人,如果能承担起一个集体的责任,他就能成为这个集体的领袖。

那怎么做到承担责任呢?个人认为有两点。一是要能抗事儿,面对任务的时候不退缩不逃避,能发挥重大作用,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或者组织大家高效地完成任务。二是关心集体其他成员的利益。要把他人的事情,他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事情和困难,用心去解决。这样才能赢得他人对你的爱戴。

至于其他的智商,性格,外貌,个人魅力,演讲能力啥的啊,我认为都是细枝末节,不是决定性因素,这些只能影响领导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