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有的人就不想看了为什么?

烂漫的野马


关羽人称: 关公、关二爷可谓是家喻户晓般的存在,他的英雄故事也被人们广为流传,关于他的传说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耳濡目染。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一直跟随刘备打天下,曾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威震华夏,后来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但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多数人就不想看了?可能是因为关羽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


影视中《三国演义》里将关羽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勇的武将形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

在十八镇诸侯讨董卓时, 诸多名将都拿华雄没办法时,关羽却温酒斩华雄。刘备徐州兵败,约三事降汉不降曹,为曹操解白马之围, 斩颜良、 诛文丑。得知刘备下落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兄弟释疑,在古城三兄弟聚义。赤壁之战时在华容道又不忍杀害曹操将其放走。这些都把关羽的忠义写的淋漓尽致。


刘备称王后,关羽官拜五虎上将之首,领兵攻取襄阳, 水淹七军,樊城之战时被毒箭暗算,后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后被杀,蜀吴魏三个国家都为其举办丧礼。死后曾经数次显圣,追吕蒙之魂,骂孙权,惊曹操,这是《三国演义》中还是唯一一个死后显灵了,足见作者对他的重视,自然把他塑造的令人百读不厌。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 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 武圣”,与“ 文圣” 孔子齐名。《 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 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关羽的死代表了“幻灭”。就在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即将登上人生巅峰的时刻,关羽却牺牲了,活生生的美梦幻灭在这一刻。让刘备气的连忙兴兵为关羽报仇,但却遭到惨败,于是蜀汉的实力是一天不如一天,就连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关羽死后,张飞和刘备相继去世,诸葛亮一人承担起刘备恢复汉室的遗愿,但偏偏又碰上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最终也没能完成大业,出师未捷身先死,最终把毕生所学都传给了姜维,之后的故事换了一批新人物,估计没多少人会记得后来的故事。

当我们在回头看看三国的时候,也会更加深有感触,一开始热热闹闹,各种风流人物,风华正茂,基情四射,争霸天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时候有死亡,有背叛,有放弃。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三国演义讲的就是各种英雄豪杰三分天下的故事,到后来都归西晋了,自然少了很多看头。

我认为关羽的死在《三国演义》中代表主要人物的更换,关羽219年死开始的,就在这年之后4年内,曹操、刘备、张飞、黄忠、马超、张辽等等的我们所熟知的英雄纷纷离去,与其说是不忍看二爷的死,还不如说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国要翻篇了


L微影视


当时的感觉是;开始非常的敬佩关羽;温酒斩华雄、数十合斩管亥、长距离的冲开突袭敌阵斩颜良、三个回合把文丑打得胆怯而逃、一人打退当时曹营的几乎第一、二虎将许褚+徐晃。说实在的,人人都说三国吕布第一,因为他“战三英”。

可是,我从第一次看《演义》,就没觉得吕布是第一,尽管他“战三英”,可战“双英”的时候,已经露出败象;因为关张是30合内还“战不倒”吕布。也就是说,这三十合内吕布还在勉强的支撑着不逃跑而已,胜负已经毫无悬念。而有着赤兔马的战绩,远远不如关羽。打败公孙瓒,赤兔马没作用。

砍断了一个三四流的武安国的手,赤兔马也没能追上斩杀武安国。仗着“高八尺、长一丈,登山渡水,如履平地”的青壮赤兔马,却两次拼尽全力也奈何不了骑匹常马的张飞。而且,张飞喝得大醉,吕布还不敢过于逼近张飞。而关羽有了赤兔马后,几乎无敌的存在。可是,看到关羽的失败时,却认为;“关羽死的活该!”因为他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如果当时听从王甫之言,换成赵累就不会失荆州。

待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因思维的自然成熟,眼界也宽了很多,再加上喜欢军事。对关羽的失荆州,就开始有变化了;此时知道了打仗主要靠的不是个人的勇猛,关键还要有用兵的智慧,更要有战略的眼光。我认为“傲气”并不是军事上失败的主因;韩信也很傲气,连接受樊哙的磕头,都觉得自己堕落了。

这种“傲气”远超关羽,但战场上韩信是真正的百战百胜,终身从无一败!关键是战略上的眼光,什么战该打,什么仗不该打。既然水淹了七军,但感到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应该掏空荆州的防务去增援前线,而是应该退兵自保。因为关羽是担心东吴的攻击,才会设立烽火台的。可是,烽火台是死的,人是活的。

烽火台只能报信,并不能挡住东吴。即使东吴不是使用诡诈骗过烽火台,而是强攻,烽火台片刻就会失去作用。你即使看见防火回来增援,那时东吴已经在攻城,甚或糜芳不降也被吓跑了。那也是陷自己于被动了。而且,把一个满肚子怨气的国戚为主将镇守后方,是十分危险的。

即使糜芳不投降,兵力也不足以抵抗吕蒙。那就只有弃城逃跑一条路了。对于关羽来说;糜芳的投降和弃城逃跑,所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因为都一样把荆州兵的家属扔给了吕蒙控制,家属有危机,荆州兵同样会半路全部散去。但关羽的问题是在用兵指挥上出了问题。真正出问题的是《隆中对》,和刘备、刘封的不支援。

《隆中对》只分析了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的有利的一面,完全不顾荆州对东吴来说意味着什么!看看荆州的地图,对东吴来说,是什么地位;荆州九郡地跨长江几乎各一半。中部的江陵、公安、巴陵三郡刚好位于长江上游。汉水上游、荆州北部的襄阳、上庸也位于汉水边,五郡都可利用长江、汉水顺流而下汇合于江夏、威逼建业(东吴都城)。

南部的长沙等郡却位于东吴的侧后方,要是两路一起出兵,江东根本无险可守,还能保得住吗?这也是孙权三代都力争夺取荆州的原因。所以,东吴防曹操,可凭长江天险轻易守住。因为东吴的精兵是水军,陆战是他们的弱项。

屡次败于张辽,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对付“荆襄九郡”的占有者,完全处于劣势;长江之险、水军优势对于荆州兵全变成了下风、弱势。而对于荆南的长沙等郡,是东吴最不擅长的陆战。所以,对占领全荆州的任何人,孙权的感觉是“如刃在颈”,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的!也就是说;荆州对于孙权,可是生死存亡之地。没有荆州,就不会有东吴!

也就是说;你拿着明晃晃的刀子,时刻比着孙权的脖子上,要求孙权和你联盟。你还说:“放心吧,我的刀子是不会割下你的头颅的”。孙权就会接受?反过来要诸葛亮接受这样的条件,诸葛亮会干吗?所以,诸葛亮的“东和孙权”策略只是他一厢情愿而已。你既要占据着荆州,还要去“东和孙权”就是个伪命题!

占据荆州,就必须要有着和东吴“鱼死网破”的决心,就得事事作出安排、防范!可诸葛亮对东吴完全没有防范,没有任何安排。所以,荆州的丢失,是从《隆中对》开始的。也就是说,荆州还没有得手,就注定了要丢失的!关羽不过适当其会,又临机失当而已。所以,关羽骂不骂孙权,孙权都会想方设法夺取荆州!

刘备也很离谱,一是明知关羽刘封不对付,上庸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要刘封去做主将。而且,并没有说明到底是关羽管刘封,还是上庸属于独立战区。并且,明知两次从荆州调出重兵取川,关羽其实没多少兵力,还在和曹魏恶战。

当汉中战役结束后,却不是马上派人派兵支援关羽,并派出得力将领帮助关羽守荆州。却把张飞留在阆中喝大酒,把赵云闲置一边。自己还在诸葛亮的怂恿下在忙着搞什么“进位汉中王”。所以,我此时感受的是:“关羽比窦娥还冤”!全国上下,都在忙一些无关紧要的屁事,却让关羽父子在前线和敌人拼命。不但没有得到大本营的半点支持,连句安慰鼓励的话都没有!惜哉关羽、冤哉关羽、痛哉关羽!





水仙不仙1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从东汉宫廷内斗开篇。由于汉室逐渐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短短几十年里,各个利益集团彼此混战,各路英雄纷纷“出山”,使这一时期的历史如风云变幻,波澜壮阔,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特别是从诸葛亮出山到关羽死前的章节,更是紧扣心弦,异彩纷呈。让人看得热血澎湃,荡气回肠。

关羽剧照

令“刘粉”们最鼓舞的是刘曹关中之战杨修之死的那会儿 ,刘家人马军容齐整,猛将如虎,在军师诸葛亮的英明领导下,打的曹军丢盔卸甲,溃不成军,连门牙都丢了两个。如果是个舞台,估计会有无数人欢呼,鼓掌,因为喜欢曹操的人确实不多。所以,关羽死后,《三国演义》不想看很正常,首先关羽的死给读者造成的心理冲击还未平复,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考验读者的心理承受极限。

因为急着给二哥办丧事,惹恼了手下,张飞半夜丢了脑袋。可怜一代宿将落得如此结局。但事情远未结束 ,刘备连失二弟,痛彻肺腑,红着眼睛杀了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干儿子刘封。其实刘封罪不至死,无非就是怕将来刘禅管不了他。杀个刘封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只是个干儿子 ,也不是“五虎上将”。但很快刚刚建国没几天的蜀汉就摊上大事了。

赵子龙单骑救主

刘备由于过于悲痛,完全失去了理智,为给两个兄弟报仇,不听众人劝阻,尽发倾国之兵征讨东吴。结果夷陵惨败,七十多万大军(《三国演义》数字)几乎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还牺牲了很多大将,包括“五虎上将”之一的老黄忠。由于赵云接应,刘备总算捡了条老命,逃回白帝城,也没脸回成都,第二年就在白帝城含恨去世了。

经此一劫,蜀汉元气大伤 ,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任凭诸葛亮如何机智,如何“鞠躬尽瘁”,也只能“死而后已”,就是多维持几年而已。所以,关羽死后,蜀汉也就走了下坡路,虽然有局部的小胜,难改衰败没落的大势。当然,这里不是贬低诸葛亮,而是实力与曹魏差距太大了。因此 ,这些章节爱看的人就不太多。特别是诸葛亮死后,剩余部分看的人更少。

赤壁之战


绿叶小杏


首先我们先理解一下《三国演义》的意思,“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而“义”指的是刘关张三兄弟之间的情谊,同时讲关羽张飞的“义气”和刘备的“仁义”。

故事讲述了在汉朝应为朝廷无能,又有董卓一人掌大,后有18路诸侯讨伐导董卓,从此天下大乱。刘关张以刘备为首一心想匡扶汉室,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想自己称帝,于是便上演了各诸侯之间的你打我杀。之后发生的事请让我慢慢道来

1、在讨伐董卓时关羽温酒斩华雄,从此一战成名。而就在那时上演了“吕布战三英”,当时张飞先出站吕布,几十个回合下来张飞略站下风,关羽见情势不妙出手帮助张飞,30回合后刘备见关张任打不败吕布,担心兄弟危险,于是刘备出站终于打跑了吕布。这已足够表现出刘关张三兄弟的情谊。

2、刘备和曹操大战失败后,三兄弟自此分道扬镳。刘备走投无路投靠了袁绍,张飞抢了地方官员的饭碗,整日饮酒寻找哥哥的下落;而关羽被曹操逼到山上走投无路还想力战曹操,因为刘备的家属在曹操那里,为保嫂夫人安全和寻找兄弟下落被张辽说服暂时归顺曹操。在曹营中不管曹操用什么方法都说服不了关羽真心归顺自己,之后关羽斩杀了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从此关羽在各军中名声大振。在得知大哥刘备在袁绍那里时,关羽不管曹操让不让自己去,也不顾前方有何困难直接带嫂夫人去闯,于是上演了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的情景。其实曹操也是求贤若渴,舍不得杀关羽,他才能找到大哥。由此可见关羽的“义”

3、三兄弟团聚之后又重新踏上了匡扶汉室的路,到各地州县刘备都以礼相待,一直坚持自己仁义的原则,荆州太守想把荆州送给刘备他都不要,一心想要以仁义得天下。为得贤士帮助,得知有卧龙先生这样的贤士后,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更是三顾茅庐,就因为他的仁义诸葛亮心动了,随之一起匡扶汉室。经过几年的发展,袁绍被曹操消灭后,刘备和东吴孙权为自保联手抵抗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后逃命经过华容道,关羽被诸葛亮派受华容道并立下军令状,因为曹操予自己有恩,关羽不顾什么军令状不管自己死活放过了曹操以报恩。

4、在诸葛亮说服刘备攻取西川时,被东吴拒之门外的凤雏庞统有被刘备的仁义所打动归顺了刘备。自此刘备就有了卧龙凤雏,就在刘备正得意的时候,因为西川驻守的是刘氏皇室刘璋,庞统为让刘备下决心攻取西川,做出了牺牲自己的决定,在落凤坡被万箭穿心而死。

5、西川攻取下来后刘备自立称帝,关羽受命留守荆州,经过几年的发展关羽也老了,荆州受到曹操和东吴的两面夹击,关羽背腹受敌力战几天未休后,兵败麦城被东吴吕蒙所杀。之后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下令三日之内制造白盔白甲,但张达和范疆听错成“百盔百甲”。次日,张达和范疆请求宽限期限,张飞大怒,命武士将其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并扬言若违期,杀二人示众,因此怀恨。两人商议,决定先下手。当天晚上潜入营帐中刺杀了张飞,投降东吴。

6、刘备为给两兄弟报仇,不同诸葛亮劝阻亲自帅兵誓灭东吴,但因统兵失误被东吴一把火烧杀了几十万大军,兵败后刘备身心疲惫一病不起。传位于独子刘婵

这部《三国演义》其实就是讲在三国时期刘关张三兄弟“义”,刘备的“仁义”、关张对兄弟的“义”,三兄弟少了一个另外两个还能独活吗?所以有的人看到关羽死后就不想看了

以上所述只是本人理解的,若有异议欢迎评论区发言,谢谢!


不可触及的伤


这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虽以三国为名,实际上全书始终贯彻着“尊刘抑曹”的思想,也就是蜀汉是正统,刘关张三兄弟自然也就是全书的主角。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前,刘备的经历也是十分坎坷,几经起伏,但总体势力是上升阶段,且三兄弟始终不离不弃,越挫越勇,发奋创业也十分感人。关羽死之前是刘备蜀汉势力的巅峰,但关羽死后,荆州也跟着失陷,紧接着张飞也死了,后来刘备更是在夷陵大败,忧愤而死,蜀汉势力急转而下。

《三国演义》在前期一直都在为刘备酝酿“匡扶汉室”的雄才伟略,但随着关羽的死,一切都化作了泡影,张飞刘备退场后,等于主角全死了,简直就是一个大悲剧结尾,让人十分惋惜。后面虽有诸葛亮的精彩表现,但依旧是个注定的悲剧。

总结下来《三国演义》关羽死之前,剧情比较精彩,振奋人心,关羽死之后剧情依然十分精彩,但剧情比较压抑,所以会有人觉得关于死后就没意思、没希望、没激情了,所以也就不看了。


足下三尺


关公关云长,是中华民族浩瀚历史长河中无数灵魂人物里,最耀眼的一个,或者之一。他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极大,深入骨髓,影响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历朝历代的老百姓以及统治阶层无不对关公崇拜的五体投地,关公被人们神化,当了门神,上了供桌,尤其是商人无不供奉关公,祈求圣人保佑平安发财。

关于关公之死,史书《三国志》只寥寥几笔,并无详细记述。很多人赞扬《三国志》简洁凝练。我很纳闷如此夸奖从何而来。在我看来,寥寥几笔的呆板记录,莫不如说是敷衍。而《三国演义》中对关羽之死的前后则交代的详详细细。

《三国演义》不用总结分析,只通过一件件发生的事件就能把每一个人物甚至国家的命运交待的清清楚楚。一个人对每一件事的态度、处理方法,都是由性格决定的,国家也是,国家的每一个行为是由领导层的“性格”决定的。我认为关公的死就死在他的性格上。

关公的性格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忠诚,义薄云天,傲慢,勇多而谋少。前边是优点,后边是缺点。因为优点,关公得到人们的称颂;因为缺点,他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甚至蜀国的前程。关公傲慢的性格,使他总给人以瞧不起人的印象,不合群,对将士过于严苛,招致很多人的不满;又因为傲慢的性格,使他对于军事诸葛亮并不怎么尊重,诸葛亮的妙计,他也是有时候听有时候不听。别人会因为位卑且军法森严,对诸葛亮的军令不敢不从。而关羽和张飞则不然,仗着是皇帝刘备的结拜兄弟,全然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对丞相诸葛亮也是一样。他们屡犯军令都没被处死,诸葛亮不敢,刘备也不许。二人呢,更是目中无人。换做别人早被处死多次了,他俩却偏偏没事,这让众将士怎么看?又会有多少人心中滋生不满呢。

从另外一层面上讲,关公也是死在蜀国的国家体制上。都是封建君主国家,但是曹操的曹魏和孙权的东吴,其统治结构更像民主集中制,国家招贤纳士,政令都是公议出最佳选项后由君主批准执行。这种制度出台的政策往往更切民生,更适合本国实际。而蜀汉呢,采用的是家族制,是一个家族企业。虽然请了位极其能干的职业经理人诸葛亮,奈何要害部门皆被刘家亲信把持,且总是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总是不听他的调遣,员工敢怒不敢言,总经理生气却无可奈何,纵然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无法把这个企业治理好。我们讲从量变到质变,有一个过程。关公因为个人的性格,家族式的国家制度,使他和张飞二兄弟积累的负能量,在累积到一定程度,早晚一天会爆发。所以二人最后因部下背后插刀、背叛致死和被俘直至被杀,也就是必然的了。



万佛观心


我是论史大能猫,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主角”效应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在第77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带着遗憾和不甘,离开了广大喜爱他的读者。那么在前77回中,章节名直接提到关羽的就有13回:

第021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022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025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026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0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0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053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066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073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074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075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076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077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而其他章节中涉及到关羽的就更多了。由此可见,关羽这个人物在整个作品的前半部分,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人物,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已经树立了这样一个文武双全、德艺双馨的正面形象。这样的一个角色,如果在正面战场力战而亡,或许读者还能接受一点。但偏偏是被阴险的敌人背后偷袭,饮恨离世,自然很多人心理上就难以接受。

2、剧情反差

关羽兵败身亡之前,恰好是率领麾下的荆州军团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水淹七军,曹军两统帅一死一降。这场战役的震慑力,甚至连远在许昌的曹操都起了迁都以避锋芒的念头。谁料剧情急转而下,这种巨大的情节反差,虽然很多日本读者都很欣赏关云长如樱花般瞬间绽放后的凋零,但同时对另一部分读者来说心理上是难以承受。

3、阅读体验

关羽的经历其实也是刘备集团成长过程的映射。读者们从桃园结义开始,就伴随着刘关张三兄弟白手起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一步步的建立起足以和曹操、孙权相抗衡的蜀汉政权。可以说,一直到关羽水淹七军,刘备集团虽有局部震荡,但基本上是一直处于高速上升期的。而《三国演义》其实也是以刘备和他的小伙伴们为主角,主角的命运自然是与读者息息相关。而关羽死后,张飞和刘备也逐渐离去,桃园梦散,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蜀汉政权形势陡然下滑,对于一部分感性的读者来说,这种阅读体验也是很糟糕的。

因此,综合上述几点,关羽的死的确是会使一些读者不想再看后面的内容了。


论史大能猫



爱玩游戏的H同学


《三国演义》对于关羽的描写,从此令关云长走上神坛。同时书里也有一个特点,关羽失荆州之前,每次战争,动则数十万人马,可以看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再到张辽威震逍遥津,最后的数十万大军拼杀,就是刘备被火烧连营。之前看三国,就给我一种错觉,是不是三国的人口都在这些战争中消磨殆尽了。之后六出祁山,二士入蜀时候,也不过时十八万大军,这放在赤壁,也不够塞牙缝的。

战争场面的描写在关羽死后逐步趋于真实,还在另一个方面得到表现。

关羽死前,将领冲锋陷阵,动则万人敌,如吕布一夫当关,三英难取。如关羽杀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又如黄忠刀斩夏侯渊。武将之间的对战,是战场张力的表现。但在关羽之后,六出祁山更以战略布局,路线进军等,高平陵政变,母丘倹政变,都不再描写战将的冲突,笔墨更重于军心,人心,时势变化。


我觉得在关羽死后,《演义》一书更贴近当时的实际历史,没有了各种面谱化的艺术加工,不再严重地尊刘抑曹,实际上关羽死后,才是真正的三国演义。


铁乌龙


三国演义尊蜀,刘关张三人流离半世,终于在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达到了巅峰。蜀中刘备进位汉中王,荆州关羽威震华夏。小说里的剧情都是怎么写的?从此横扫中原,、三兄弟登上人生巅峰啊。 继承东汉大统,成就千古佳话啊。然而并没有。活生生的美梦幻灭在这一刻。关羽死得悲壮,然之后张飞死得窝囊,再然之后刘备死得凄然。连黄忠也中了暗箭跟着走,马超更是一笔带过病死蜀中。不对啊,剧本不能这么写啊,男主男配黄金军团怎么一个个就这么死掉。这故事还要不要演下去啊。故事接着发展就没意思了,诸葛丞相无力回天。

七擒孟获有什么用?小打小闹的,火烧藤甲军把自己的寿元都烧尽了。六出祁山有什么用?上方谷一场雨浇熄最后的执念。点灯续命有什么用?这灯注定是要被吹灭的,魏延无辜担了个罪名罢了。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丞相在五丈原军营,想起关云长威震华夏时那差一点点就能实现的先主伟业,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再然后呢,姜维穷兵黩武,处心积虑,偏是他死得最惨烈,死无全尸。最后安乐公在晋帝面前笑着说,此间乐,不思蜀。他可会想到,这天下差一点点就是他的?这样的小说注定是要上差评榜的啊。给一个梦想,在最宏大的时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么意思?关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来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后你看到的是越来越无奈的挣扎。代入了角色的你,怎么能接受桃园梦断,就此幻灭?倒宁可小说结束在关云长意气风发的那一刻,像石头记一样存个半本也就罢了。我想罗贯中也是想写个美好的结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写得呼风唤雨,
无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军,连死了还能吓退个活司马,但却还是敌不过板上钉钉的历史事实。多无奈,是历史,也是人生。题主你不想看?我也不想看。谁想看呢,认命的感觉最不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