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吃货史


1、秦都咸阳,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天子之附庸。 非子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秦国伊始。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定都犬丘(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到秦宁公时,迁居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到秦德公时,移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秦献公时,迁都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县渭河北岸);秦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2、楚都郢城,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

楚国先君熊绎被周成王封为子爵,居住在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南丹江流域);到东周初期,熊通不服从周王室,自立为楚武王,其子楚文王熊貲迁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北纪南城);楚昭王时,为避吴国兵锋,徙都鄀(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不久又迁回郢;楚考烈王时,秦国连年攻伐楚国,楚国迁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西南);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俘获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湖北省内,也是楚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

3、燕都蓟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区)。此后蓟一直作为燕国的都城。

4、韩都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韩国早期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掉郑国后迁都到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5、赵都邯郸,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后迁都中牟邑(今河南省鹤壁市),最后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

6、魏都大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魏国早期都城为安邑(今山西夏县北),魏惠王在位时,魏国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北)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自此之后,魏国一直以大梁作为都城,所以魏国又被称之为“梁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

7、齐都临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

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公元前1000年前,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齐国建立,齐国位于今山东省。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灭亡。

齐国长期定都营丘(后改名临淄),后来为了躲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一直作为齐国的都城。


杨营双节棍


1、秦都咸阳,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2、楚都郢城,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

3、燕都蓟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4、韩都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

5、赵都邯郸,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

6、魏都大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7、齐都临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


大秦铁鹰剑士


战国时期起于三家分晋,后有田氏代齐,形成了秦、楚、齐、燕、韩、赵、魏战国七雄,这七雄之中只有楚国是南方霸主,因此战国七雄的都城也基本集中在北方。


齐国都城:临淄



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不一样的,但齐国的都城所在并没有什么变化。春秋时期,齐国即定都于临淄,即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期,齐国曾迁都临淄城西北五十里的薄姑。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之后,又把都城迁回临淄,此后齐国便一直以临淄为国都。

燕国都城:蓟、临易



燕国的始祖是周朝宗室召公奭,周朝建立后被周武王分封在蓟地(今北京)。自公元前七世纪起燕国开始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了尧的后裔建立的蓟国之后,建都于蓟(今北京)。

公元前七世纪时,匈奴的一支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桓侯为躲避山戎的侵扰被迫迁都于临易(今河北容城),自燕襄公元年(前657年)始迁回蓟城。

赵国都城:晋阳、邯郸



三家分晋瓦解了晋国,诞生了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侯,赵国正式建立。赵国最初国都建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前425年又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前386年年赵国再一次迁都,赵敬侯将国都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此后直至赵国灭亡都定都于此。另外,前372年赵成侯还立邢为信都(今河北邢台)作为赵国的别都。

魏国都城:安邑、大梁



魏国,成立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魏国建立。公元前343年魏武侯之子魏惠王称王,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国所灭,共立国179年。魏国原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直至灭亡都定都于此,魏国别称叫梁国。

韩国都城:阳翟、新郑



同样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公元前230为秦国所灭。韩国最初定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之后,又将都城从阳翟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

楚国都城:郢都、陈都、寿春等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位于南方的大国,楚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楚人首领熊绎于周成王时期被封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国最初定都于丹阳,后楚文王又将都城迁至郢都(今湖北省荆沙西北)。楚昭王时期再一次迁都鄀都(今今湖北省宜城东南)。楚惠王时期又迁都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陈都(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十年迁于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又迁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秦国都城:秦邑、雍城、咸阳等



战国七雄的终极赢家秦国,都城同样几易其更。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最初定都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此后在不断的对外扩张过程中,秦国的都城也在不断变化,先后又分别定都于汧邑(今陕西陇县南)、汧渭之会(今陕西眉县东北)、平阳(今陕西眉县西)、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内)、泾阳(陕西泾阳县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直到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才正式把国都定在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咸阳都是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国布衣


1.秦国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在雍,就是今天的宝鸡凤翔,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就迁到了咸阳,也就是今天陕西咸阳市。根据《史记》和咸阳出土的陶文,证实了咸阳是秦国的都城。

2.齐国根据《史记》记载,齐献公即位后,将都城从薄姑迁到了临淄,就是今天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辛店以北的齐都镇。



3.楚国根据《史记》记载,楚国历史上有好几次迁都,第一个都城时丹阳,今天湖北的丹江口,第二个是鄢郢,在今天宜城南的郑集镇皇城村;第三个南郢,今天荆州城北的纪南城;第四个陈郢,今河南淮阳平粮台;寿郢是第五个都城,今天安徽寿春,寿县。

4.燕国根据《史记》记载,燕国的都城在蓟,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



5.魏国魏国历史上有两个都城,一个安邑,一个大梁。安邑在今天山西运城夏县一带,据《史记》和《竹书记年》记载,魏国在魏惠王执政时期,与秦国交战,结果战败,魏太子被俘,魏国害怕秦国进攻,于是迁都大梁,今天河南开封一带。



6.赵国赵国历史上有两次迁都,赵国的第一个都城是晋阳,今天山西太原;第二个是中牟,今天河南鹤壁市,第三个就是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7.韩国韩国历史上的都城有四个,建国初都城定在了平阳,今天山西的临汾;后来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十六年后,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三十多年后,韩国灭了郑国,然后迁都新郑,今天河南新郑市。


肖邦老师的课堂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秦国都城咸阳,楚国都城郢都,燕国都城蓟城,韩国都城新郑,赵国都城邯郸,魏国都城大梁,齐国都城临淄,这七座都城的现址,有些无争议,有些早年有争议的,近年来都被陆续考证出来,并有遗址出土,所以战国七雄都城基本确定。

秦国都城咸阳,这个没啥问题,因为咸阳至今还在,当年秦国几经迁都,最后秦孝公定都于此,并取名咸阳。另一个考证是否为都城,很简单,一是附近是否有诸侯级大墓群,二是否有宫殿遗址,刚好,咸阳东郊秦墓,就是整个战国时期的秦诸侯墓,一百多座,在今天咸阳渭城区也发掘了都城遗址。

楚国都城郢都,这个以前有点争议,因为楚国也因地理或战争数次迁都,丹阳、寿春、江陵都曾为都城,但建都时间最久的,达400多年,并在战国时期的是郢都,位于今天的荆州市境内,此地有纪山,城在纪山以南,又称“纪南城”,刚好,上世纪50年代就发掘有楚国郢都的遗址,纪山附近又有纪山楚墓群,二百多座。

燕国都城蓟城,这个以前也有争议,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境内,燕国为抵御北方入侵,弄了几个政权中心,也数次迁都,分为上都、中都、下都,但现在考证出,这几个都城都在今天北京市境内,而存在时间最久的都城就是蓟城,在今天宣武区,燕国诸侯墓群在北京琉璃河一带。

韩国都城新郑,也就是今天河南新郑市,早年新郑就是夏都,后为郑国都城,韩国灭郑,就把都城迁于此,在今天新郑市城关附近,发掘有郑国与韩国的国都遗址,称为郑韩故城,新郑周围共有28处韩诸侯墓葬群。

赵国都城邯郸,当然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也是我国几千年来唯一没改过名字的城市,邯郸,也发掘有赵王城遗址,邯郸周边有赵诸侯墓葬群。

魏国都城大梁,今天的河南开封,魏国早期在山西和河南交界一带,魏诸侯墓群也在辉县,后被晋国所灭,国虽灭魏人还在,后来三家分晋,魏人重建魏国,魏惠王又迁都大梁,由于历史上开封屡遭黄河泛滥,大梁遗址和墓葬群均被深埋地下几十米,但大梁就是开封是毋庸置疑的。

齐国都城临淄,今天的山东淄博市,现在淄博市临淄区发掘有临淄齐国故城,田齐王陵几十座也在此。


图文绘历史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后所未有的最长命的王朝,历经32代国君,37代王,统治长达791年。

但再强大的王朝都有覆灭的时候,这是历史规律,谁也逃不过。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已经日渐衰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开始了无休无止的争斗。

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结束。

在这个时期。一些成了气候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霸权,各诸侯国之间大打出手,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诸侯国称霸,史称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经过漫长的春秋时期,当时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说话已经不算数,已近名存实亡。

经过若干年的争斗,后起之秀赵国、魏国、韩国在三国分晋后渐渐崛起,跻身强国之列。没有多久,燕国也崭露头角,进入强国之列,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哪七雄呢? 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战国七雄是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产物,是历史淘汰的结果。

当时周朝的统治重心在中原地区,所以七雄之中除了楚国的国土偏向南方,其余六国的统治地都在中原和中原偏北地区。

齐国都城在临淄,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一带。

春秋时期,齐国最先中原称霸,齐桓公是资深中原霸主。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田氏代齐,田和是个非常有远见的统治者,他统治时期,齐国国力得到长足发展。

到威王、宣王时,齐国人才济济,成为东方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齐威王任用大名鼎鼎的邹忌为相,进行体制改革,齐国逐渐强盛,开始成为诸侯国的佼佼者。

秦国都城搬迁过几次,最后定在咸阳,也就是今天陕西的咸阳,东邻西安,西接甘肃。

咸阳一直没有改名,辖区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不过秦国国都原先并不在咸阳,而是在栎阳,位置偏西。

后来秦国为了适应发展,曾经几度迁都,最后秦孝公统治时期才定都在这里,并取名咸阳。

秦国建都咸阳一个有力的证明是,咸阳东郊存在大量的秦墓,这个坟墓群非常庞大,有一百多座。

并且人们在咸阳市区还发掘出了当年秦国的都城遗址,这一切都说明,咸阳的都城地位不可动摇。

楚国都城在郢都。

楚国和秦国一样,是个发展很迅速的国家,发展过程中多次迁都。

进入春秋后,楚国日渐强盛,经过跟晋国长期争霸,国力蒸蒸日上,最后建都郢都。

虽然楚国因为形势发展曾经战争迁都,丹阳、寿春、江陵都曾经留下他们的足迹,都曾做为他们的根据地,但那些地方都是临时的,过渡的。

建都时间最久的还是郢都,郢都地处荆州市境内,地名早已不复存在,但这里有个纪山,郢都城就在纪山南面,当时楚国文献把这里称做"纪南城"。

而且在上世纪这里也刚好发掘出楚国郢都的都城遗址,而纪山附近的200多座纪山楚墓群,也成为这里是楚国都城的铁证。

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燕国在当时中国的最北部,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燕国人以东胡民族为主,性格彪悍,作战勇猛,在战国诸侯国也非常亮眼。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不同凡响。

不过再厉害的国家都斗不过秦国,最终七雄之一燕国在公元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燕国跟秦国、楚国一样,它的都城也不止一个。

当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燕国历史上曾经数次迁都,先后有上都、中都、下都之说。

但这几个地方都在北京市内,燕国诸侯墓群就在北京宣武区。

韩国都城郑城,今河南新郑市。

新郑是中国中原地区的中心,是风水宝地,在夏朝时候就是首都所在地,后来新郑还曾是郑国的国都。

韩国灭了郑国后,觉得这地方不错,就在这里建都。与之相佐证的是,在新郑城关发现了大量的韩诸侯墓葬群。

赵国都城在邯郸,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名称两千多年未改。

赵国的先祖造父是周王的得力干将,曾经帮助周朝防守边疆,因此非常得宠。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此后赵武灵王奋发图强。推行改革开放,实行胡服骑射,赵国因此国富民强。在邯郸附近,也发掘出赵王城遗址,而且邯郸周边也发现了赵诸侯墓葬群。

魏国国都在大梁,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魏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就是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魏国势力变强,由此跻身于七雄之列。

魏国的都城原来不在开封,在山西和河南交界一带,在辉县一带发现有魏诸侯墓群。

早期的魏国曾经被晋国所灭,但魏国人卧薪尝胆、自强不息,联合三家分晋,魏人重建魏国,魏惠王又迁都大梁,由于历史上开封屡遭黄河泛滥,大梁遗址和墓葬群均被深埋地下几十米,但大梁就是开封是毋庸置疑的。

战国250多年历史中,魏国也不是泛泛之辈,魏国也是最先崛起称霸的。

魏国的魏文侯也是个雄才大略的主,魏国进行的李俚变法,在战国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魏国也是较早被灭的国家,魏国先是被东部的齐国打败,后来又被秦国夺去了七百多里土地,南边又被楚国打得落花流水,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终于在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历来现实


1 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原齐国都城即位于现在的淄博市郊区。

2 秦国都城咸阳即现在陕西省西安市,原秦国咸阳位于今西安市郊区。

3 楚国都城郢,即现在湖北江陵、

枝江一带。战国时期秦国占领郢,楚国曾迁都宛,今河南南阳,之后又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

4 燕国初期在易,今河北易县,后来又迁到蓟即现在北京的西南方。

5 韩国都城阳翟即现在河南省禹州市后迁都郑国的都城,即今天河南新郑。

6 魏国原都安邑,位于现在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7 赵国都城邯郸即现在河北省邯郸市。

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通过不断的考古发掘以及各种史料记载所得到的结果,当然随着我们考古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阿杜谈古论今


秦国:秦国的都城就比较多了,先后九次定都,分别是西垂(今甘肃东南)、秦邑(今甘肃清水县、张家川县)、汧邑(今陕西陇县南)、汧渭之会(今陕西眉县东北)、平阳(今陕西眉县西)、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内)、泾阳(陕西泾阳县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

楚国:楚国和秦国差不多,移都很多次,丹阳(这个目前没有定论,秭归,枝江,丹淅等等),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都(湖北宜昌),陈都(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阜阳北),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燕国:一开始就是燕地,燕国被封在此(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临易(河北容城县)。蓟(今北京)。易(今河北易县)。襄平(今辽宁辽阳县)。

韩国:韩氏一开始是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春秋末期迁到平阳(山西临汾西南)。宜阳(河南省宜阳县),阳翟(河南平顶山禹州市)。新郑(河南郑州)。

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是赵国的龙兴之地。中牟(河南省鹤壁市西部)。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成候(公元前355年)的时候立邢(今邢台)为信都,和陪都差不多的。

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大梁(今河南开封)。

齐国:营丘也就是临淄(今山东临淄),一开始叫营丘后来改名为临淄。


中国历史研究所


战国七雄:秦、齐、楚、燕、赵、魏、韩;立国或长或短,国势或强或弱,所以国都也有多寡之分,下面分别详细介绍------

秦:周厉王十四年(前844年),原为周王室养马的秦非子曾孙秦仲,继承赢秦首领之位。周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授封大夫,获得天子赐下的车马、礼器、家臣资格,正式进入封臣行列。这个时候的赢秦聚集地,被称为“秦邑”,大致位置在今天甘肃天水一带,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村寨,还不能被称为城市。

周宣王六年(前822年),秦仲在与西戎作战中阵亡,子秦庄公继续奉天子诏命率军讨伐西戎,大破之。周宣王策命秦庄公为“西陲大夫”,而“西垂”(大致在今天的甘肃东南,具体地址不详),就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都城意义的聚居地。

周幽王六年(前776年),新继位的秦襄公将赢秦都邑自西垂迁往汧邑(在今天的陕西陇县),更加接近关中;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死于骊山。秦襄公与各诸侯出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

为了酬谢秦襄公护卫功劳,周平王将岐山以西原属于周王室的土地,皆转封秦,册立秦襄公为秦伯,至此,秦正式立国,并将国都移往平阳(今陕西眉县西北)。

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都城自平阳迁往雍城(今陕西凤翔),这前几次迁都,标志着秦国自西戎蛮荒之地,进入了高度发达的原周室故土。秦也从一个西方小部落,开始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春秋诸侯国,为日后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秦灵公六年(前419年),秦国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秦国开始大步向东发展。但是秦的宗庙留在雍城,重要的大典也在雍城举行,这里依旧是秦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相当于秦国陪都。

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国再次迁都,这一次直接将国都建在离黄河不远的栎阳(今陕西西安阎良区),直面战国中期天下最强的魏国。秦迁都栎阳的目的是集中国力,全力开展与魏国争夺河西的战争。而河西之战,也如秦所愿,最终以魏败秦胜告终,秦国彻底夺取河西。

秦孝公二年(前360年),秦孝公在栎阳采用商鞅之策,开始变法,秦国因此强大,逐步拥有了压倒山东六国的军事优势,信心大增,不需要再将国都建立在最前沿。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迁都,建都于后世赫赫有名的关中周室丰镐旧地、渭水之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与西安西北之间)。

在这里,虎狼秦军无数次出征,大破山东六国,威震天下,最终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六国,混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王朝。而咸阳也在秦军的征途中,扬名四海。

齐:周武王五年(前1044年),周武王封功臣尚父、太公吕望(姜尚)为齐侯,封地东夷故地,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国立国都于营丘近二百年。

齐胡公二年(前866年),齐胡公迁都薄姑(临淄以北五十公里、桓台一带),但是七年后,因为怨恨胡公迁都,齐人拥立其异母弟公子山(齐献公),杀胡公,而将国都迁回营丘。齐献公因营丘临近淄水,所以改营丘为临淄,这也是日后延续近七百年的齐国国都。

姜齐康公十四年、田齐太公十四年(前404年),已经掌握齐国实际权力上百年的田氏家族,在首领太公田和操控下,以“嗜酒、无道、怠政”的名义,放逐姜齐康公于海上,仅给予一城作为食邑。田和在齐国自立为主,建立有别于姜齐的田氏齐国,依旧以临淄为国都。

田齐威王在位时,临淄城有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是战国时期天下第一大城,远超秦咸阳、魏大梁、楚郢都,韩新郑、燕蓟城、赵邯郸,就连周王室的洛邑,也远远不及。

齐湣王十七年(前284年),燕国伐齐,破临淄,下齐国七十余城,齐湣王被杀,齐国自此一蹶不振。虽然五年后田单击败燕军恢复疆域,但是齐国元气大伤,不复当年强盛,临淄也因此衰败,失去了往昔的风采。

齐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秦军在消灭其余五国后,转道攻齐,已经五十年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齐国不战而降,齐国最终也没有避免灭亡的命运。

秦灭齐后,以齐地置齐郡、琅琊郡,而旧齐都临淄则成为齐郡郡治,延续二千余年,今天则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楚:周文王壮大周室、周武王灭商(前1046年)前后,江淮芈姓季连部落酋长鬻熊率全族投靠周人,为周室附庸。周成王元年(1042年),鬻熊后裔熊绎被周室策命为子爵,称“楚子”,这是楚国立国的开始。

熊绎立国后,建都邑丹阳,这个地方,现在基本上被确认为河南淅川,这是楚国第一个都城。楚武王三十六年(前704年),楚武王熊通僭越自立为王,这是春秋战国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

楚文王元年(前689年),楚文王熊赀把国都迁离建都四百年的丹阳,南迁于“郢”,即今天的湖北荆州纪南城。在这里,楚国大肆攻伐汉江诸姬,扩大疆土,并对抗北方强敌晋国。楚国于此建都近二百年,演绎了“晋楚争霸”的壮丽风云。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国国王阖闾亲率三万大军,逆淮河而上,讨伐楚国。在柏举,吴军击溃楚军,然后五战五胜,于冬十一月攻克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吴军在郢都大肆劫掠,破坏楚国宗庙宫室,三百年楚国国都几乎被荡平。

楚昭王十二年(前504年),在秦国协助下,楚军击退吴军,恢复疆域。因郢都残破,一时无法立足,于是楚昭王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称“鄀郢”。

楚国都鄀郢约六十余年,至楚惠王中期(前450年左右),楚惠王又曾居住于鄢(也在宜城,距鄀郢不远),号“鄢郢”。楚惠王晚年(约前435-433年左右),楚国国力增强,于是在郢都旧地以南重建都城,称“南郢”,此后九代楚王均居于新郢(南郢)。

楚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军在白起率领下,东伐楚国,大破楚军,并攻克新郢,史称:白起拔郢。楚顷襄王为躲避秦军兵锋,逃奔陈(今河南淮阳),把国都迁至此,改名“陈郢”,继续对抗秦军。

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楚国迁都巨阳(今安徽阜阳),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再迁寿春(今安徽寿县)。这两次迁都,都是为了防备秦军攻击,避免楚国再次被攻克国都。

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避无可避的楚国,在秦军老将王翦带领的六十万大军铺天盖地而来进攻下,终于覆灭于寿春。虽然楚军大将项燕扶立昌平君熊启为楚王,抵抗秦军,但是很快被秦军击败,项燕及昌平君战死,八百年的楚国走到了尽头,而寿春,也成为最后的楚国王都。

燕:周武王五年(前1044年),周灭商。此后周武王封王弟姬奭于燕地,建立燕国,姬奭号“召公”,即燕国第一代国君燕召公。召公没有前往燕国就封,而是派长子克去封地管理,自己在周王室国都镐京担任王室卿士,辅佐周天子处理国政。

燕侯克抵达燕国后,建都于燕城(今北京房山区),这是燕国第一个都城,燕国在此立国近四百年。燕桓侯在位期间(前697-691年),燕国曾向北发展,灭蓟国,迁都于此,称“蓟城”。但是北方山戎多次南下侵扰燕国,为了躲避山戎,燕国被迫自蓟迁都临易(今河北容城),放弃刚刚建立的新都。

燕庄公二十七年(前664年),山戎大举南下侵燕,燕国不敌。齐国国君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召集诸侯联军救燕,击败山戎,保全燕国。山戎被击败后,燕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将国都从临易迁回蓟城。

燕昭王二年(前311年),平定了子之叛乱的燕昭王在易地(今河北易县)建立新都,称“下都”,以原都城蓟城为上都。

燕昭王于此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英雄,苏秦、乐毅都在这里被燕昭王收为己用,为燕国强势崛起奠定基础。燕国也一举跃居为战国七雄之一,东边拓地千里,直抵辽东,并南下攻齐,几乎灭掉齐国。

燕惠王元年(前279年),燕军被田单带领的齐军击败,大溃而回,燕国不复强盛,逐渐衰败。燕王喜五年(前250年),燕国趁火打劫,在长平之战十年后,出兵六十万偷袭元气大伤的赵国,却被赵将李牧带领哀兵之势的赵军打得抱头鼠窜,惨败而回,再一次刷新七雄的底线。

此后燕一直与赵缠斗不止,燕胜少败多,而赵也损耗极大,双方两败俱伤。

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在秦为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此后策划刺杀秦王的计划,以此抗拒即将到来的秦军攻击。

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太子丹遣荆轲以诈降名义入秦,当面刺杀秦王政,但是行动失败,并因此导致秦王大怒,出兵攻燕。

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军攻破燕下都易城、上都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奔辽东,在襄平(今辽宁辽阳)苟延残喘,襄平也因此成为燕国新都城。

同年,秦将李信率兵越衍水,追击燕国残余势力,大败燕太子丹,基本消灭燕军主力。燕王喜无奈,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未置可否。但是由于秦即将发起对魏、楚的作战,所以实际上停止攻燕,燕国暂时在辽东偷生。

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年),秦国已经攻灭魏、楚,可以腾出手来北上。于是秦以王贲领军,直扑辽东攻燕。燕国有生力量基本上在衍水之战中已被消灭,所以根本不能抵抗来势汹汹的秦国大军,王贲轻而易举消灭燕国残军,俘获燕王喜,燕国灭亡。

秦在燕地置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蓟城为渔阳郡治,襄平为辽东郡治。

赵:赵国起源于晋国大夫赵氏,兴起于晋文公元年(前635年),赵衰辅佐晋文公,建立晋国霸业。此后赵氏历经数代人的发展,最终得以与魏、韩两家消灭智氏,掌握晋国大权。名为晋卿,实际上已经是独立政权。

赵氏原本的都邑是家族起家封地晋阳(今山西太原)。赵襄子五十一年(前425年),赵襄子赵无恤去世,死前没有传位自己的儿子,而是把赵氏首领之位传给兄长伯鲁的儿子赵浣。但是赵无恤和伯鲁的弟弟赵嘉驱逐侄子赵浣,自立为主。

一年后,赵嘉去世,赵浣被赵氏族人迎回晋阳,成为赵氏新主。为了消除赵嘉残余势力的影响,赵浣将都邑自晋阳迁往中牟(今河南鹤壁)。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赵、魏、韩三家正式分晋,各自独立建国。赵烈侯去世后,因为儿子赵章年级小,所以烈侯的弟弟被拥立为赵侯,称赵武公。武公去世后,历史重演:赵烈侯的儿子赵章继位,武公的儿子不服作乱。赵章击败叛乱后,也是为了消除叛乱影响,于是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史称“敬侯迁都”。

赵成侯二十年(前355年),赵国为了抵御魏国的攻伐,所以立信都(今河北邢台)为别都。信都曾在赵魏大战邯郸沦陷的情况下,作为赵国都城,对抗魏国。赵军以信都为基地,坚持三年作战,最终击败魏军,收付邯郸。

在邯郸,赵国经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迅速壮大,成为战国中晚期唯一能够抗衡秦军的力量,多次击败秦军。但是在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长平一战中,秦军大破赵军,赵军被坑杀四十六万。赵国自此中衰,无力抵御秦国进攻。

在勉力支撑了三十年后,赵王迁八年(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俘赵王迁,赵国亡。秦以赵地置邯郸郡,郡治就是邯郸城。

魏:魏国也是原晋国卿士后裔,先祖毕万,是晋献公大夫,因军功受封于魏地(今山西芮城),魏氏由此得姓。毕万孙魏犨,跟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忠诚无二,在文公继位后,也是功劳赫赫,为晋国出生入死。晋文公以魏犨继承魏氏爵位封地,封大夫,治理魏地。魏邑(芮城),就是魏氏最初的首邑。

魏桓子末年(前453年),已经是晋国实际执掌家族之一的魏氏,联合赵、韩两家,灭智氏,平分晋国权力疆土,魏氏因此基本可算独立建国。

魏文侯元年(前403年),魏与赵、韩受周威烈王策命,正式列为诸侯,魏国立国。魏文侯于是迁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在此改革变法、兴修水利、奖励耕战,成为战国早期最强大的国家。

魏武侯五年(前391年),魏联合赵、韩,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与楚国作战,三家击败楚军,夺取河南之地。战后划分胜利果实,其中魏国占领大梁。

魏惠王九年(前361年),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原争霸,魏国把国都自安邑迁往大梁,魏惠王三十六年(前334年),魏率先在六国中(楚国除外)称王,大梁为王都。但是此时的魏国已“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国势大衰,再也不复文侯、武侯时的强盛局面。

此后百年,秦国崛起,作为过气强国的魏,面对秦、赵、齐等国的攻击,不能战而胜之,疆土日蹙。只是因为诸国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时战时和,魏才得以延续。又因魏国军事奇才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幼子、魏安釐王弟)的存在,两次击败秦军,挽救魏、赵于危急,所以魏国尚能勉强自保。

魏安釐王三十四年(前243年),信陵君去世,魏国再无可以抵抗秦军之人,面对虎狼秦军束手无策。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军伐魏,水淹大梁,破城而入,杀魏王假,魏国灭亡。

魏旧都大梁因被大水灌城,一片泽国,不宜为要城,所以只被改为大梁县,属砀郡。

韩:韩氏先祖为晋公室,为曲沃桓叔幼子韩万。晋侯缗二十八年(前677年),桓叔孙曲沃武公以小宗并大宗,消灭翼城晋国嫡宗,代为晋新公室。而韩万因为协助侄子曲沃武公克翼有功,被封于韩地,韩氏因地而得姓。

韩氏起先在晋国地位较低,没有出任卿士,甚至只能依附赵氏生存。在韩献子韩厥时期,因为主持公道,为几乎被灭门的赵氏说话,获得“忠贞刚直”的评价,并在以后坚决扶持仅存的赵氏孤儿—赵武继承赵氏,所以韩、赵两家一直亲密无间,结成牢固同盟,并在之后的晋国政治斗争中共同进退,成为晋国最有权势的卿族之一。

韩康子在位时(前453年),韩氏联合赵、魏,击败智氏,三分晋国军政大权,实际上独立建国,此时韩氏都邑为平阳(今山西临汾),韩武子元年(前424年),韩氏迁都邑到宜阳(今河南宜阳)。

韩景侯五年(前403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受周天子策命,列为诸侯。而之前的五年,即韩景侯元年(前408年),韩氏已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

韩国建国前后,在战国诸强中实力较弱,所以急需扩大疆土,发展国力。于是自韩武子二年(前423年),韩氏(国)就将目光盯在了中原弱国---郑国的身上,展开持续数十年的灭郑进程。

自韩武子二年,至韩哀侯二年,韩、郑交战近五十年,互有胜败。韩国国力终究强于郑国,又有赵国为后盾,历经五代韩侯不懈努力,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韩军破郑,最终实现灭郑的夙愿。

韩哀侯灭郑后,立即将国都自阳翟迁往原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此后一百四十五年间,新郑一直都是韩国国都。韩国也在此效法秦、齐、魏、赵等国,任用申不害,举行变法,加强集权、整顿兵备,韩国在变法的二十余年间国力强盛,各国不敢轻易侵韩。

但是韩国体量太小,又位于中原腹地,发展空间实在太小,所以最终还是成为诸强国的争霸要挟对象,和缓冲之地。韩桓惠王七年(前265年),秦攻韩,意欲夺取韩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上党太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降秦,而是以上党十七城献于赵国。这引起秦国怒火,发兵攻赵,赵国也倾全国之兵迎战秦军,这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最终秦胜赵败,赵国丧师四十余万,国力崩溃,再也无力抵挡秦军。而韩国也因此深陷诸国争霸的漩涡,并左支右绌,不能自拔。

韩王安九年(前230年),秦王政开始统一天下的军事征程,而最弱的韩国,就成为第一个倒霉的国家。当年,秦将内史腾奉命率军伐韩,大军东出呼啸而来,山东诸国均不能救援,而韩国也疲弱日久,不能反抗秦军进攻,韩都新郑被攻破,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灭韩后,秦以韩国故地置颍川郡,郡治旧韩都阳翟,而韩都新郑则被降为郑县,隶属颍川郡。

战国七雄都城详解,至此结束。恰逢春节假期,所以本篇出品耗时稍长了些,希望朋友们见谅。节后恢复正常,谢谢大家!


伯虎42


给大家梳理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这段历史,共同了解一下战国七雄的首都都是在哪儿。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间的首都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转移,我们来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

秦国:关于秦国的都城,在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九都八迁”,前面的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栎阳和咸阳这两座都城。栎阳是秦献公时期所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富平县一带。当年魏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之后,秦献公为了报仇雪恨,于是将国都迁往栎阳,时刻警醒自己。后来,秦孝公时期,商鞅收复了河西之地之后,便将国都迁往了咸阳,但这个咸阳不是指现在具体的咸阳市,而是在咸阳市的东北。自迁都咸阳之后,秦国之后的历代国君便以此为都城,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朝灭亡之后。


楚国:楚国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七次迁都,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是楚国最早的首都,楚文王即位之后,因为国事的需要,便将国都迁往了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郢都是楚国存在时间最长的都城,在此共历二十多个王,四百多年。之后,随着楚国国力的衰弱和战争的威胁,楚国又相继迁都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都(今湖北省宜城),但在这两座都城待的时间不久,楚惠王时期又迁回了郢都。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之后,楚顷襄王被迫迁都江陵(今河南淮阳),随后楚考烈王又迁都陈(今安徽省阜阳市),之后又迁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直到楚国灭亡。


燕国:燕国作为一个老牌诸侯国,有着长达900多年的历史,其在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五次迁都。燕国的第一座都城为燕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但那时的燕国国力并不强,且北部有山戎等游牧民族,他们经常南下骚扰燕国,导致燕国形势十分严峻。春秋时期,山戎大举进攻燕国,燕国岌岌可危,幸好有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才使燕国转危为安。

此后,燕国迁都临易(今河北容城县),在此经营了约40年之后,由于政治军事的需要,燕国又迁都至蓟城(今北京)。在蓟城约150年之后,面对着再次强大起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燕国又迁都到了燕下都(今河北易县),作为陪都,全国的政治中心,在此经营了约300年,战国时期燕国的“子之之乱、燕昭王建黄金台”等都发生在此地,见证了燕国的沧桑历程。

之后,随着“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燕国面临秦国的大举进攻,被迫迁都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县),这是燕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因为在燕王迁都仅仅五年之后,秦国攻破襄平,燕国灭亡。


韩国: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国,将国都定为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后来,韩国为了向中原扩张,为灭郑国做准备,将国都迁往了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以西的韩城镇)。公元前423年,韩武子大举进攻郑国,后来为了彻底吞并郑国,又将国都迁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把国都迁至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直到为秦国所灭。

赵国:在历史上,赵国一共经历了三次迁都,分别是晋阳(今山西榆次)、中牟(河南鹤壁境内,)、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是赵国最后一个首都,在此定都直到赵国灭亡。


魏国:相比于其它诸侯国,魏国的迁都次数算是比较少的,只有一次。三家分晋后,魏国建都于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北)。魏惠王即位后,为了向中原扩张的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公子卬的建议下,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直到魏国灭亡。

齐国: 作为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没有长距离迁都过的国家,齐国的首都只有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北隅)一个。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营丘(今山东淄博),这里便成了齐国的国都;前866年,齐胡公曾迁都到薄姑(今临淄北桓台一带),7年后齐献公复都营丘,并以营丘临靠淄水而改名“临淄”,直到齐国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